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土壤肥力、氮素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1
作者 孔盼 马良俊 +5 位作者 郭道生 张海维 傅玺豪 周乾顺 朱建强 杨章郅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86-96,共11页
通过试验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下再生稻氮素吸收利用、转运及产量状况,为南方再生稻区水稻高产栽培选择合理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 通过试验了解不同耕作方式下再生稻氮素吸收利用、转运及产量状况,为南方再生稻区水稻高产栽培选择合理的土壤耕作方式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按冬前是否翻耕和插秧前旋耕情况,设置翻耕一次旋耕一次(T1)、翻耕一次旋耕两次(T2)、不翻耕旋耕两次(T3)和不翻耕旋耕三次(T4)4种耕作方式,观察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不同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在不同器官内的差异,探究不同耕作方式对再生稻氮素吸收转运和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随着再生稻生育进程的推进,各处理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氮吸收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不同处理表现为T2>T1>T4>T3。在生产效果上翻耕与旋耕结合优于单一旋耕,翻耕次数相同时适当增加旋耕可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从耕作方式对早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影响看,T2与T3、T4相比,早稻增产均比较显著,而再生稻的产量均无显著差异。耕作方式对早稻-再生稻产量的影响主要在早稻季,关键是T2能显著增加穗粒数。从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籽粒生产效率来看,4种耕作方式呈现T2>T1>T4>T3的趋势,其中以T2最优。综合土壤肥力增效,水稻氮素积累量和转运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考虑,建议在早稻-再生稻生产实践中采用一耕两旋的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早稻-再生稻 土壤肥力 氮素吸收 氮素利用率 产量
下载PDF
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强化策略研究
2
作者 陈肖刚 马瑞 +1 位作者 马良俊 杨章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98-100,共3页
简述了农业技术示范与地域因素作用;归纳了推广体系不够完善、推广人员素质不高、推广经费不足等现阶段农业技术的推广问题;提出了合理选择示范点位置、合理配置尽可能使用农业机械装备、合理配套农业专家进农村到田间、加强信息网络建... 简述了农业技术示范与地域因素作用;归纳了推广体系不够完善、推广人员素质不高、推广经费不足等现阶段农业技术的推广问题;提出了合理选择示范点位置、合理配置尽可能使用农业机械装备、合理配套农业专家进农村到田间、加强信息网络建设等规范化建设农业技术示范点的策略;给出了完善现有技术系统、打造多元投入系、创建风险控制系统、捋顺管理系统创建保障机制、发挥社会化服务作用等建设农业技术推广系统的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技术推广 产业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