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震颤分析应用于帕金森病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及价值
1
作者 王海州 杨紫葵 +1 位作者 陈璐 陈浩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490-495,共6页
目的:探讨震颤分析应用于帕金森病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及价值。方法:对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徐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55例帕金森病患者与50例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均行震颤分析,对比2组一般资料及震颤分析特点... 目的:探讨震颤分析应用于帕金森病鉴别诊断中的准确性及价值。方法:对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徐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55例帕金森病患者与50例特发性震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均行震颤分析,对比2组一般资料及震颤分析特点,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判定震颤分析对鉴别诊断帕金森病的准确性。结果:帕金森病患者起病部位主要在单侧肢体,占70.91%(39/55),而特发性震颤患者起病部位在单侧肢体者占44.00%(22/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金森病患者静止性震颤占83.64%(46/55),高于特发性震颤患者(P<0.05);帕金森病患者姿势性震颤占63.64%(35/55),低于特发性震颤患者(P<0.05)。帕金森病患者静止性状态、姿势性状态下震颤频率均低于特发性震颤患者,交替比高于特发性震颤患者(P<0.05);帕金森病患者姿势性状态下细小无规律震颤低于特发性震颤患者(P<0.05)。经敏感度、特异度分析可见,患者在静止状态下震颤频率截断值为5.07,敏感度为0.851,特异度为0.703,ROC曲线下面积为0.792,95%CI为0.654~0.894;将震颤频率5.07 Hz作为参考值,阳性预测值为0.671,阴性预测值为0.855。患者在姿势状态下震颤频率截断值为5.71,敏感度为0.781,特异度为0.722,ROC曲线下面积为0.749,95%CI为0.591~0.912;将震颤频率5.71 Hz作为参考值,阳性预测值为0.744,阴性预测值为0.759。结论:震颤分析对于鉴别诊断帕金森病与特异性震颤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震颤频率是震颤分析中的有效价值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颤分析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诊断 敏感度 特异度
下载PDF
机械取栓与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紫葵 钟平 刘时华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32-933,共2页
基底动脉闭塞(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BAO)是一种死亡率高及幸存者中预后较差的一种脑卒中。随机实验显示动脉内溶栓术(intra-arterial Fibrinolysis,IAF)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发病6 h内,基于这些研究,IAF已在临床应用多年... 基底动脉闭塞(acute basilar artery occlusion,BAO)是一种死亡率高及幸存者中预后较差的一种脑卒中。随机实验显示动脉内溶栓术(intra-arterial Fibrinolysis,IAF)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在发病6 h内,基于这些研究,IAF已在临床应用多年。但是这些随机实验只是纳入了部分BAO患者,而没有直接探讨IAF对BAO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尽管有个别研究报道IAF可提高BAO的死亡率及患病率,血管再通率很低且死亡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动脉 动脉溶栓 BASILAR 随机实验 occlusion 血管再通 临床转归 溶栓术 个别研究 NIHSS
下载PDF
误诊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帕金森病撤药恶性综合征1例报道
3
作者 陈璐 杨紫葵 +2 位作者 王炎强 周蕊 王海州 《重庆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959-960,共2页
帕金森病撤药恶性综合征属于临床罕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强直、高热、意识障碍、肌酶升高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常见的诱因为药物的停用或减量,以及帕金森病症状波动、电解质紊乱、手术、食物摄取不足、脱水、便秘、感染等[1-3],其... 帕金森病撤药恶性综合征属于临床罕见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肌肉强直、高热、意识障碍、肌酶升高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常见的诱因为药物的停用或减量,以及帕金森病症状波动、电解质紊乱、手术、食物摄取不足、脱水、便秘、感染等[1-3],其误诊率、死亡率极高,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及早诊断和治疗可以改善预后。笔者总结1例帕金森病撤药恶性综合征患者资料,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撤药恶性综合征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临床表现 诊断 并发症 病例报道
下载PDF
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时华 钟平 +1 位作者 汪国胜 杨紫葵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3期31-34,共4页
背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研究发现血压变异性可能与脑梗死患者END有关。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0月—2018... 背景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研究发现血压变异性可能与脑梗死患者END有关。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关系。方法连续选取2015年10月—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38例,根据END发生情况分为END组(n=42)和无END组(n=96)。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情况、病变累及内囊后肢情况及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血压变异性指标〔包括24 h平均收缩压(24 h M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MDBP)、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 SBP-CV)及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24 h DBPCV)〕;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本组患者END发生率为30.4%(42/138)。(2)两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率、入院时NIHSS评分、TC、LDL、Hcy、CRP、24 h MDBP及24 h DBP-C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ND组患者中有糖尿病病史者所占比例、病灶累及内囊后肢者所占比例、FPG、HbA1c、24 h MSBP、24 h SBP-CV高于无END组(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 h MSBP〔OR=3.077,95%CI(1.025,9.240)〕和24 h SBP-CV〔OR=10.074,95%CI(4.203,24.147)〕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发生风险较高,收缩压升高及其变异性增大是腔隙性脑梗死患者END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血压变异性 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PDF
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疗效分析
5
作者 王海州 杨紫葵 +1 位作者 陈璐 陈浩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2年第6期550-552,556,共4页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7月-2021年8月来本院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61例,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采用介入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药物治疗,比较治疗...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7月-2021年8月来本院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61例,依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采用介入治疗,对照组(25例)采用药物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和并发症情况;同时,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Daily living ability,ADL)。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脑血管平均血流量(Mean cerebrovascular blood flow,Qmean)(观察组>对照组)、最大血流速度(Maximum blood flow velocity,Vmax)(观察组>对照组)、最小血流速度(Minimum blood flow velocity,Vmin)(观察组>对照组)、脉搏波波速(Pulse wave velocity,Wv)(观察组<对照组)、特性阻抗(Cerebrovascular characteristic impedance,Zc)(观察组<对照组)均有明显差异(P<0.05),但是2组平均血流速度(Mean blood flow velocity,Vmean)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2组NIHSS评分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2组ADL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2例并发症(1例脑梗死、1例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5.56%;对照组有9例并发症(2例脑梗死、3例脑血管痉挛、2例脑出血、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为36.0%,2组差异显著(χ^(2)=9.252,P=0.002)。结论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通过介入治疗后可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前循环动脉狭窄 血流动力学 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脑白质疏松症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田志刚 钟平 +1 位作者 刘时华 杨紫葵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8年第3期31-33,共3页
目的分析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1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收治的LA患者77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27例、中度组36例、重度组14例;另选取同期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 目的分析脑白质疏松症(L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1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收治的LA患者77例,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27例、中度组36例、重度组14例;另选取同期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体检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受试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LA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 4组受试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年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空腹血糖(FPG),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外周血CD_8^+T淋巴细胞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重度组患者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分数高于对照组、轻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分数与LA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_s=0.796,P<0.05)。结论 LA患者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分数明显升高,且外周血CD_4^+T淋巴细胞分数与LA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疏松症 T淋巴细胞亚群 相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