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和出血性转化
1
作者 杨若蕊 俞刘珍雄 +1 位作者 张康睿 吴君仓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2期87-93,共7页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to-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MH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和出血...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monocyte-to-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MH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arly neurological deterioration,END)和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5月至2022年1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静脉溶栓前完成血液采集并计算MHR。END定义为入院后7 d内任意一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基线增加≥2分或运动项评分较基线增加≥1分。HT定义为静脉溶栓后24 h内复查CT/MRI新发现的颅内出血。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ND和HT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HR对END和HT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8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其中50例(26.9%)发生END,31例(16.7%)发生HT,中位MHR为0.43。END组MHR显著高于非END组(0.49对0.40;P=0.008),HT组MHR显著高于非HT组(0.52对0.40;P=0.013)。根据MHR水平四分位数从低到高将所有患者分为MHR1、MHR2、MHR3和MHR4。多变量logisl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以MHR1为参考,MHR3[优势比(odds ratio,OR)6.317,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465~27.237;P=0.013]和MHR4(OR 8.064,95%CI 1.910~34.051;P=0.005)是END的显著独立预测因素;以MHR1为参考,MHR4(OR 5.147,95%CI 1.194~22.182;P=0.028)是HT的显著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MHR预测END的曲线下面积为0.628(95%CI 0.554~0.698,P=0.008),最佳MHR截断值为0.41时,其预测EN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0%和53.7%;MHR预测HT的曲线下面积为0.642(95%CI 0.569~0.711,P=0.013),最佳截断值为0.44时,其预测H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7.4%和58.1%。结论 MHR较高是AIS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END和HT的危险因素,但MHR对END和HT的预测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疾病恶化 颅内出 单核细胞 胆固醇 HDL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平均血小板体积预测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转归 被引量:4
2
作者 张持 何晓璐 +4 位作者 田玉蓉 俞刘珍熊 张康睿 杨若蕊 吴君仓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第3期169-173,共5页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期间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标准剂量阿替... 目的探讨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8月30日期间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标准剂量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资料,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发病后90 d时的临床转归,>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MPV与临床转归的独立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MPV对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04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其中,男性40例(38.5%),女性64例(61.5%),年龄(68.7±12.5)岁。基线中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6分(四分位数间距4~11分),发病至静脉溶栓时间为(128.5±55.9)min。75例(72.1%)转归良好,29例(27.9%)转归不良,无死亡病例。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C反应蛋白、MPV、MPV/血小板计数比值以及前循环梗死患者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PV[优势比(odds ratio,OR)1.86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77~2.732;P=0.001]和基线NIHSS评分(OR 1.199,95%CI 1.083~1.328;P<0.001)为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MPV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14(95%CI 0.606~0.821;P=0.001)。最佳截断值为11.25 fl,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5.5%和70.7%。结论MPV与AIS患者静脉溶栓后临床转归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基线MPV较高对患者转归不良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栓溶解疗法 平均血小板体积 治疗结果 试验预期值
原文传递
维生素D水平与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的关系
3
作者 俞刘珍雄 张康睿 +4 位作者 杨若蕊 刘学春 王龙 吴竹青 吴君仓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3年第2期94-101,共8页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接受静脉溶栓(IVT)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3个月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连续接受IVT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溶栓... 目的探讨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与接受静脉溶栓(IVT)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3个月临床转归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2年6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连续接受IVT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溶栓后24 h内空腹血清25(OH)D水平是否<20 ng/ml,将患者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和非维生素D缺乏组。根据发病后3个月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将mRS评分<3分定义为转归良好,mRS评分≥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3个月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25(OH)D水平对3个月临床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177例接受IVT治疗的AIS患者,其中112例临床转归良好,65例转归不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接受IVT治疗的AIS患者25(OH)D水平与3个月时转归不良呈显著独立负相关(OR=0.83,95%CI:0.77~0.90,P<0.001),且维生素D缺乏组患者发生转归不良的风险显著高于非维生素D缺乏组患者(OR=18.52,95%CI:6.29~54.53,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接受IVT治疗的患者25(OH)D水平预测3个月临床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37(95%CI:0.66~0.82,P<0.001),最佳截断值为19.5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5%和86.6%。结论在接受IVT治疗的AIS患者中,溶栓后24 h内空腹血清25(OH)D水平是3个月转归不良的保护因素,且25(OH)D水平对3个月时的临床转归不良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25羟基维生素D 临床转归
原文传递
维生素D与缺血性卒中
4
作者 俞刘珍雄 张康睿 +1 位作者 杨若蕊 吴君仓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8期621-625,共5页
缺血性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第二大原因,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脑血管事件患病率相关。文章对维生素D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急性期梗死体积、神... 缺血性卒中是全世界范围内致残和致死的第二大原因,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流行病学研究表明, 维生素D水平与高血压、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脑血管事件患病率相关。文章对维生素D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急性期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以及功能转归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探讨了补充维生素D对缺血性卒中的影响, 期望为缺血性卒中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维生素D 维生素D缺乏 危险因素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血小板与中性粒细胞比值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转归 被引量:1
5
作者 田玉蓉 刘秋皖 +4 位作者 黄芳 俞刘珍雄 张康睿 杨若蕊 吴君仓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2022年第3期167-173,共7页
目的探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latelet-to-neutrophil ratio,PN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后出血性转化和90 d时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 目的探讨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latelet-to-neutrophil ratio,PNR)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后出血性转化和90 d时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7月至2021年6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IVT治疗的AIS患者。出血性转化定义为IVT后24 h内复查CT发现的脑出血,转归不良定义为卒中发病后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出血性转化和90 d时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PNR对出血性转化及90 d时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202例接受IVT治疗的AIS患者,其中32例出现出血性转化,50例在发病后90 d时转归不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VT后24 h PNR与转归不良呈显著独立负相关[优势比(odds ratio,OR)0.959,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928~0.991;P=0.012];入院时PNR(OR0.886,95%CI 0.827~0.948;P<0.001)及IVT后24 h PNR(OR 0.923,95%CI 0.879~0.969;P=0.001)与出血性转化呈显著独立负相关。ROC曲线分析显示,IVT后24 h PNR预测转归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733(95%CI 0.659~0.807;P=0.012),最佳截断值为35.03,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4%和74%;入院时PNR预测出血性转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830(95%CI 0.774~0.886;P<0.001),最佳截断值为34.81,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0%和93.7%;IVT后24 h PNR预测出血性转化的曲线下面积为0.770(95%CI 0.702~0.839;P=0.001),最佳截断值为41.73,预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3.5%和96.9%。结论对于接受IVT治疗的AIS患者,IVT后24 h PNR降低是90 d时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入院时和IVT后24 h PNR是出血性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脑缺血 血栓溶解疗法 血小板 中性粒细胞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抗坏血酸与抑郁症的关系
6
作者 黄芳 岳宏 +5 位作者 武爱梅 田玉蓉 张康睿 俞刘珍雄 杨若蕊 吴君仓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82-1187,共6页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抗坏血酸也称为维生素C,其作为一种还原性维生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抗氧化、酶辅助及神经调制等过程。临床证据和动物研究均表明抗坏血酸具有抗抑郁作用。本文就抗...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在世界范围内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抗坏血酸也称为维生素C,其作为一种还原性维生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抗氧化、酶辅助及神经调制等过程。临床证据和动物研究均表明抗坏血酸具有抗抑郁作用。本文就抗坏血酸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目前与抑郁症关系的研究现状及可能的机制进行综述,并分析其在此疾病中的治疗意义,以期为抑郁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 抑郁症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