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粤赣毗邻区客家民居调查及文化地理因素探析
1
作者 杨莽华 《古建园林技术》 2021年第6期55-58,64,共5页
客家民系是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南方土著民族融合互动,至南.宋初步形成的;其独特的方言、风俗、社会心理以及族群性格,至明、清两代充分发展定型,梅州、赣南、闽西三个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近年相继设立。本文通过对闽粤赣边际地区客... 客家民系是南迁的北方汉人与南方土著民族融合互动,至南.宋初步形成的;其独特的方言、风俗、社会心理以及族群性格,至明、清两代充分发展定型,梅州、赣南、闽西三个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近年相继设立。本文通过对闽粤赣边际地区客家聚落及传统建筑形态的调查,探寻与起源、分布、区域、空间结构和内在机制规律相关的问题,从人文地理学视角对客家建筑文化特征的形成进行梳理和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聚落 客家民系 文化景观
下载PDF
福建贯木拱廊桥脊饰的语境探析
2
作者 肖东 程霏 杨莽华 《古建园林技术》 2022年第3期60-64,共5页
贯木拱廊桥及其营造技艺作为一项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深刻。廊屋屋顶对于贯木拱廊桥的形态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构成其轮廓线的屋脊上的脊饰更成为屋顶建筑装饰中非常突出的部分。本文借鉴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以福建... 贯木拱廊桥及其营造技艺作为一项重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丰富深刻。廊屋屋顶对于贯木拱廊桥的形态塑造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构成其轮廓线的屋脊上的脊饰更成为屋顶建筑装饰中非常突出的部分。本文借鉴语言学中的语境理论,以福建地区贯木拱廊桥为例,对其脊饰所处语境的适应性规律从实体语境、空间语境、文化语境三方面进行解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个具有突出地域性的独特建筑类型,并对建筑装饰的研究与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贯木拱廊桥 脊饰 语境
下载PDF
国家文化公园历史空间的叙事结构 被引量:4
3
作者 杨莽华 《雕塑》 2021年第2期50-51,共2页
国家文化公园如何叙事?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家文化公园一个基本动因在于通过空间的综合划分,为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辟出专属领地,以保护一个或多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而以叙事学视角看待这个系统,并非各项文... 国家文化公园如何叙事?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国家文化公园一个基本动因在于通过空间的综合划分,为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辟出专属领地,以保护一个或多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而以叙事学视角看待这个系统,并非各项文化遗产甚至是无形文化遗产的罗列总和;"讲中国故事"也非仅仅是记录描述的文本。其所要探寻的是文化生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形成的结构和网络关系,找到语言叙事和空间叙事中的秩序感、认同感。而对于文化生态系统中结构关系的认知和保护比起保护遗产要素个体更为重要,因为结构的消亡意味着系统整体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系统 文化公园 秩序感 无形文化遗产 资源保护利用 整体破坏 原真性 基本动因
原文传递
与城市发生空间交互的博物馆建筑——透视中国工艺美术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4
作者 杨莽华 《雕塑》 2022年第2期35-37,共3页
明确的文化属性与公共属性,是博物馆类建筑在城市和社区中独特空间角色定位。不仅因其外部形态、形象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和场所图景的融入和主导,并影响着环境要素的构成;且博物馆在城市生活中处于特殊空间和文化地位,使其物理空间和社会... 明确的文化属性与公共属性,是博物馆类建筑在城市和社区中独特空间角色定位。不仅因其外部形态、形象对于城市公共空间和场所图景的融入和主导,并影响着环境要素的构成;且博物馆在城市生活中处于特殊空间和文化地位,使其物理空间和社会关注更呈现出开放性和延伸性,是城市和社区文化印记的重要负载。不仅博物馆建筑的外部各个元素皆为城市街区公共空间的组成内容,内部厅堂的空间和情景体验也与外部环境发生着的对话和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建筑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工艺美术馆 城市公共空间 情景体验 物理空间 城市街区 环境要素
原文传递
从宗祠到祠庙剧场——闽东罗源县陈太尉宫的空间演变及其启示
5
作者 杨莽华 《戏曲研究》 2021年第1期319-332,共14页
古代的戏曲观演建筑经常出现在宗祠和宫庙等祭祀类建筑组群中,而这两种功能需求的产生和盛行并不同步,戏曲发展到引发舞台变革已经是元、明时期。戏曲被当作人神对话的媒介之一,顺理成章地走进祠庙,两种公众活动的汇合,带来建筑布局和... 古代的戏曲观演建筑经常出现在宗祠和宫庙等祭祀类建筑组群中,而这两种功能需求的产生和盛行并不同步,戏曲发展到引发舞台变革已经是元、明时期。戏曲被当作人神对话的媒介之一,顺理成章地走进祠庙,两种公众活动的汇合,带来建筑布局和空间特质的相应改变,一些年代更久远的祠庙中增设戏台、看楼等演出观演建筑,形成新的空间组合和建筑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演建筑 空间组合 空间特质 建筑布局 祠庙 宗祠 罗源县 功能需求
原文传递
闽南传统聚落和营造技艺的文化地理背景
6
作者 杨莽华 《民艺》 2020年第6期39-44,共6页
“红砖文化区”是对分布红砖人居群落.为景观形态确定的文化区域,即闽南文化区的一种称谓。闽南地区背山面海,闽越时期封闭偏僻的边陲,历经晋朝士族南渡之后多次大规模移民,不同族群聚居繁衍,建祠立庙,敬祖怀乡;直至沉淀出一支恪守华夏... “红砖文化区”是对分布红砖人居群落.为景观形态确定的文化区域,即闽南文化区的一种称谓。闽南地区背山面海,闽越时期封闭偏僻的边陲,历经晋朝士族南渡之后多次大规模移民,不同族群聚居繁衍,建祠立庙,敬祖怀乡;直至沉淀出一支恪守华夏传统又被赋予了海洋文化气质的民系;还演化出建筑风格独特的聚落文化景观。宋元泉州海外交通贸易进入鼎盛,异域宗教和文化融入;明清的海外移民风潮使闽南再次领受西方文化,这些因素使得闽南传统建筑无论是建造技艺、装饰手法还是群落布局都更多地凝聚了多元文化的印记。从文化生态、文化源流、文化区域和景观形态的视角探究闽南聚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价值体现,可以为闽南文化生态区的可持续发展理清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南文化地理 交通与航海 移民与民系 聚落 营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