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探讨痛泻要方治疗结直肠癌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6
1
作者 杨菱霞 丁雯雯 +2 位作者 陆洁 凌鑫 余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19期1503-1512,共10页
目的:预测痛泻要方治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痛泻要方的活性化合物和靶点,Mala Cards数据库以"Colorectal cancer"为关键词检索提取CRC作用靶点,二者经映射去重后合并交集靶... 目的:预测痛泻要方治疗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库筛选痛泻要方的活性化合物和靶点,Mala Cards数据库以"Colorectal cancer"为关键词检索提取CRC作用靶点,二者经映射去重后合并交集靶点。在DAVID 6.8数据库中对交集靶点进行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活性化合物-靶点"、"中药-活性化合物-CRC-靶点"网络,通过Network Analysis插件筛选痛泻要方治疗CRC的核心活性化合物和核心靶点。运用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对核心靶点的蛋白表达情况验证。依据Auto Dock Vina软件和Python脚本将核心活性化合物与核心靶点蛋白受体进行分子对接。结果:TCMSP数据库提示,痛泻要方共有34个活性化合物映射114个靶点;Mala Cards数据库提示,共有838个靶点与CRC密切相关,两数据集相互映射共获得52个交集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提示,交集靶点共涉及1410个条目参与(P<0.05),其生物过程主要富集于脂质代谢、激素反应、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细胞组成主要影响CRC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内质网应激;分子功能主要涉及氧化还原酶活性、蛋白激酶活性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提示,交集靶点共涉及104条信号通路(P<0.05),主要涵盖PI3K/Akt、TNF、Toll样受体等。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显示,CRC组织与正常肠组织相比PTGS2、PTGS1、ESR1呈现较强的阳性蛋白表达。分子对接中汉黄芩素、山奈酚、β-谷甾醇与PTGS2、PTGS1、ESR1的结合能均小于≤-5.0 k J/mol,展现出较好的亲和力。结论:痛泻药方治疗CRC涉及多条信号通路及生物学过程,其主要活性成分汉黄芩素、山奈酚、β-谷甾醇与关键靶点PTGS2、PTGS1、ESR1结合可能是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泻要方 结直肠癌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患者迟发性出血发生情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吴强 杨军 +1 位作者 杨菱霞 陈小冬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24年第10期623-629,共7页
目的探究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患者迟发性出血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进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102例临床资料,术后随访患者迟发性出血情况。分析调查早期胃... 目的探究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患者迟发性出血发生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3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进行ESD治疗的早期胃癌患者102例临床资料,术后随访患者迟发性出血情况。分析调查早期胃癌ESD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102例患者中,有14例(13.7%)发生迟发性出血。迟发性出血组和未出血组病变最大径、内镜下病变大体形态、浸润深度、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变最大径≥3cm(OR=4.36,95%CI:1.268~15.091)、内镜下病变大体形态为浅表平坦型(OR=5.56,95%CI:1.495~20.647)、浸润深度为黏膜下层(OR=4.75,95%CI:1.401~16.107)、术中出血量≥800ml(OR=4.25,95%CI:1.325~13.658)是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早期胃癌ESD后患者迟发性出血发生情况,与病变最大径、内镜下病变大体形态、浸润深度和术中出血量的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早期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迟发性出血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圈套器预切开后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吴晓英 杨菱霞 +2 位作者 杨凯 朱虹 凌鑫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60-662,共3页
目的评估圈套器预切开后再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86例行EMR治疗的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病例纳入回... 目的评估圈套器预切开后再行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86例行EMR治疗的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圈套器环周预切开后EMR治疗的45例纳入观察组,采用传统EMR治疗的41例纳入对照组,主要比较两种方法的手术时间、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手术时间观察组为(10.20±2.42)min,对照组为(10.46±4.02)min(t=0.11,P=0.93);一次性完整切除率观察组为100.0%(45/45),对照组为87.8%(36/41)(χ^2=5.830,P=0.02)。2组均未发生术后出血、发热、穿孔、狭窄,观察组发生术后胸痛2例(4.4%,2/45),对照组发生术后胸痛2例(4.9%,2/41)(χ^2=0.001,P=0.99)。结论圈套器预切开后EMR治疗食管黏膜下良性肿瘤安全有效,在一次性切除方面较传统EMR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圈套器预切开 食管良性肿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