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淳朴的书风淳朴的心——北京大学杨辛教授书艺欣赏
1
作者 杨谔 《中外企业家》 2006年第2期88-88,共1页
杨辛先生是驰名中外的美学家,现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任美学教授。先生平时在研究美学的同时,雅好书法,书风淳朴蕴籍,风规高远,惜其书名为其美学研究上的盛名所掩,再加上平时其书并不轻易示人,故鲜为人知。
关键词 北京大学 教授 书风 欣赏 书艺 美学家 美学研究 哲学系
下载PDF
林散之的人格魅力及书艺历程 被引量:1
2
作者 杨谔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111-115,共5页
林散之是一位饱学诗人,也是一位重情、淡泊、耿直、幽默、自信、悲悯的书法家。他的人品与艺品相互影响,彼此生发,林散之魅力人格影响乃至决定了他的艺术品格,而其人格也在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中得到完善和升华。林散之书法艺术在上世纪六... 林散之是一位饱学诗人,也是一位重情、淡泊、耿直、幽默、自信、悲悯的书法家。他的人品与艺品相互影响,彼此生发,林散之魅力人格影响乃至决定了他的艺术品格,而其人格也在对艺术的不懈追求中得到完善和升华。林散之书法艺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成熟,七十年代达到高潮,八十年代转静,最终至涅槃境界。他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感受到的艺术境界均在十多年后才真正达到,狂草却始终未能狂至极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散之 书法艺术 人格魅力
下载PDF
关于“三桥”龟纽篆印的几点质疑
3
作者 杨谔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6-57,共2页
关于“三桥”龟纽篆印的几点质疑杨谔《四川文物》1993年第3期刊登了黄节厚先生撰写的《南川征集的“三桥”龟纽篆印》一文。文中说,四川省南川县文管所征集到的一方印文为“我是玉皇香案吏,滴居犹得住蓬莱”的印(图一)经过文... 关于“三桥”龟纽篆印的几点质疑杨谔《四川文物》1993年第3期刊登了黄节厚先生撰写的《南川征集的“三桥”龟纽篆印》一文。文中说,四川省南川县文管所征集到的一方印文为“我是玉皇香案吏,滴居犹得住蓬莱”的印(图一)经过文物工作者的鉴定,认为不是赝品,而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彭 新发现 周亮工 处理方法 文物工作者 明末清初 明嘉靖 文字数据 二级文物 寿山
下载PDF
精彩源于挚爱——评邵磊《冶山存稿——南京文物考古论丛》
4
作者 杨谔 《长江文化论丛》 2005年第1期246-250,共5页
从邵磊兄处讨得一本他的大著《冶山存稿——南京文物考古论丛》,白天把它放在书桌伸手可及的地方,得空时略略翻翻。连续几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要斜依沙发,双脚平放于一小圆凳上,在新茶清香的氤氲里随着书页的翻动,跟邵磊在金陵百里间... 从邵磊兄处讨得一本他的大著《冶山存稿——南京文物考古论丛》,白天把它放在书桌伸手可及的地方,得空时略略翻翻。连续几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我都要斜依沙发,双脚平放于一小圆凳上,在新茶清香的氤氲里随着书页的翻动,跟邵磊在金陵百里间,寻佛访碑,鉴印赏泉,爬梳文献,精订细核。文物考古一行,于我较为陌生,而如此一本严肃的、厚厚的学术著作,我竞能在短短的几天里,象读着一篇篇引人入胜的'记忆散文',一鼓作气地读完,这实在令我自己都有些惊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氤氲 冶山 考古 南京 论丛 文物 圆凳
原文传递
弘一大师的“俗行”
5
作者 杨谔 《社区》 2018年第11期14-15,共2页
1928年9月4日,弘一大师写信给学生丰子恺,讨论编绘出版护生画集的事。他在信中感慨道:“新作之诗共十六首,皆已完成。但所作之诗,就艺术上而论,颇有遗感。一以说明画中之意,言之太尽。无有含蓄,不留耐人寻味之余地;一以其文义... 1928年9月4日,弘一大师写信给学生丰子恺,讨论编绘出版护生画集的事。他在信中感慨道:“新作之诗共十六首,皆已完成。但所作之诗,就艺术上而论,颇有遗感。一以说明画中之意,言之太尽。无有含蓄,不留耐人寻味之余地;一以其文义浅薄鄙俗,无高尚玄妙之致。就此二种而论,实为缺点。但为导俗,令人易解,则亦不得不尔。然终不能登大雅之堂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弘一大师 耐人寻味 丰子恺 含蓄
原文传递
喝茶
6
作者 杨谔 《茶博览》 2013年第4期6-7,共2页
儿时夏天,最喜欢喝祖父家自制的凉茶。祖父家的茶汤色微黄,清香甘冽,盛于大水缸上一个不大不小的陶缸里。我曾捞起过缸底的茶叶,疑心是屋后柳树上的叶子晒干而成。
关键词 喝茶 祖父 夏天 茶叶 叶子
原文传递
五十知天命
7
作者 杨谔 《民主》 2022年第8期36-36,共1页
自从跨人天命之年后,常常生出自己己够资格谈论生死命运、生活意义的错觉…从何处来?来干何事?向何处去?这样的问题是天大的、无解的问题,留给哲学家们去思考好了,俗人如我辈,不必于此空费心思。来到人世已成事实,将来必然会离开也是不... 自从跨人天命之年后,常常生出自己己够资格谈论生死命运、生活意义的错觉…从何处来?来干何事?向何处去?这样的问题是天大的、无解的问题,留给哲学家们去思考好了,俗人如我辈,不必于此空费心思。来到人世已成事实,将来必然会离开也是不可更改的,所以还是安下心想想眼下怎么做好了。就像行车深陷淤泥,需要操心的是如何摆脱困境,而不是假如出发前如何,到达后又该如何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天命 俗人 摆脱困境 命运
原文传递
抱甕往事
8
作者 杨谔 《民主》 2021年第9期40-41,共2页
闲翻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一卷,至《语林》:"羊稚舒冬月酿酒,令人抱甕暖之,须臾复易其人。酒既速成,味仍嘉美。其骄豪此类。"不由想起自己当年抱甕而睡的事来。刚参加工作的那年冬天,某日听一位女同事说:&qu... 闲翻人民文学出版社《鲁迅辑录古籍丛编》第一卷,至《语林》:"羊稚舒冬月酿酒,令人抱甕暖之,须臾复易其人。酒既速成,味仍嘉美。其骄豪此类。"不由想起自己当年抱甕而睡的事来。刚参加工作的那年冬天,某日听一位女同事说:"冬天早上,最想吃的就是酒酿糕丝潽鸡蛋。可惜镇上买不到酒酿。"我接口说:"何不自做?又不难。""没人会做呀。""每年过年前,我母亲都要做一甕酒酿。我会做。"就这样,在众人一片质疑声中,我拍了胸脯打了包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酿 女同事 酿酒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