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萧氏松茎象幼虫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轶中 陈顺立 +2 位作者 黄炜东 余培旺 戴沿海 《福建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应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萧氏松茎象幼虫空间格局,在2 m×2 m的样方下分别建立了东→西和南→北2个方向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并应用克立格插值法对其种群密度进行估计.结果表明:球状模型对萧氏松茎象幼虫种群在2个方向上的理论变异... 应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了萧氏松茎象幼虫空间格局,在2 m×2 m的样方下分别建立了东→西和南→北2个方向的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并应用克立格插值法对其种群密度进行估计.结果表明:球状模型对萧氏松茎象幼虫种群在2个方向上的理论变异函数均有很好的拟合,萧氏松茎象幼虫在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的变程即相关距离分别为7.654 7 m和7.467 2 m,空间连续性强度分别为0.513 9和0.453 7,表明其空间格局为中等强度的聚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氏松茎象 空间格局 地统计学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区松墨天牛的发生与分布
2
作者 杨轶中 姚新春 +1 位作者 雷玲 陈顺立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402-405,共4页
采用林间调查和FJ-Ma-02型引诱剂诱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松墨天牛在武夷山风景区的发生与分布.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武夷山风景区主要是零星分布,多集中发生为害单株濒死或枯死松树上,以及被马尾松毛虫为害后的局部林分,局部发生... 采用林间调查和FJ-Ma-02型引诱剂诱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松墨天牛在武夷山风景区的发生与分布.结果表明,松墨天牛在武夷山风景区主要是零星分布,多集中发生为害单株濒死或枯死松树上,以及被马尾松毛虫为害后的局部林分,局部发生区虫口密度高,但总体虫口密度不高;成虫在风景区1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分别在5月中旬到6月上旬和6月下旬到7月中旬,两次高峰期诱捕到的成虫占总诱捕量(125头)的90.4%;诱捕结果还表明,武夷山风景区一般海拔高程在200~400m之间,在低海拔地理条件下松墨天牛均有发生,受海拔高程的影响不显著;松墨天牛成虫捕获量与气压、温度、最高与最低温差、相对湿度以及降水等5个气象因子之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墨天牛 监测 发生 分布
下载PDF
武夷山风景区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分布
3
作者 杨轶中 雷玲 +1 位作者 姚新春 陈顺立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年第3期109-111,共3页
林间调查表明,萧氏松茎象在武夷山风景区水帘、大红袍、大王亭、一曲附近以及一线天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坡位、马尾松的胸径、地被物覆盖率以及40a生以下的松树之间有很大关系,不同坡位间马尾松林的被害株率和虫... 林间调查表明,萧氏松茎象在武夷山风景区水帘、大红袍、大王亭、一曲附近以及一线天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坡位、马尾松的胸径、地被物覆盖率以及40a生以下的松树之间有很大关系,不同坡位间马尾松林的被害株率和虫口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中坡受害最重,下坡受害程度最轻,胸径在21~60cm之间的松树和40a生以下的松树与萧氏松茎象幼虫虫口密度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氏松茎象 监测 发生 分布
下载PDF
土建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浅析
4
作者 杨轶中 《江西建材》 2017年第23期274-274,277,共2页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成为难题,然而,并不是所有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土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土建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一帆风顺,因此,文章将从土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入手,分析导致...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成为难题,然而,并不是所有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阶段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土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相对较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土建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一帆风顺,因此,文章将从土建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入手,分析导致土建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情况找出土建专业毕业生应如何应对就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建专业 毕业生 就业问题
下载PDF
藻华聚集的生态效应:对凤眼莲叶绿素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国锋 何俊 +1 位作者 杨轶中 韩士群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887-2894,共8页
以凤眼莲为研究对象,模拟凤眼莲叶绿素和光合作用变化对不同蓝藻水华聚集影响的应答响应.通过深入研究藻华聚集后对水生植物的生理影响,以揭示藻华规模性暴发引起水生植物消亡的深层机制和更好地发挥植物的水体生态修复功能.结果表明,... 以凤眼莲为研究对象,模拟凤眼莲叶绿素和光合作用变化对不同蓝藻水华聚集影响的应答响应.通过深入研究藻华聚集后对水生植物的生理影响,以揭示藻华规模性暴发引起水生植物消亡的深层机制和更好地发挥植物的水体生态修复功能.结果表明,藻华聚集后2 h内溶氧会耗尽,水体中氧化还原电位值(ORP)降至-200 m V,添加60 g·L-1和120 g·L-1新鲜藻细胞的处理1、2中溶解性总氮(DTN)含量分别高达44.49 mg·L-1、111.32 mg·L-1,溶解性总磷(DTP)含量分别高达2.57mg·L-1、9.10 mg·L-1,植物根区NH+4-N含量增加至32.99 mg·L-1、51.22 mg·L-1,形成厌氧、强还原、高营养盐环境而对凤眼莲产生胁迫作用,植物叶片叶绿素浓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处理2的叶片光合能力、气孔导度(以CO2计)则呈现快速下降,至实验结束时下降为3.95μmol·(m2·s)-1、0.088μmol·(m2·s)-1,同期对照组叶片光合能力、气孔导度分别为22μmol·(m2·s)-1、0.78μmol·(m2·s)-1,表明凤眼莲对环境胁迫有较强的光合应答响应;实验中发现处理1中老根系脱落、大量白色嫩根长出,处理2中老根系大量死亡、脱落,无白色新根长出,同时叶片发黄、枯焦开始死亡,表明在超过了凤眼莲的抗逆境能力后,就开始出现根系死亡、光合能力受到抑制,植物开始死亡,表明在藻华聚集后形成的水体生态环境恶化对凤眼莲产生重度胁迫,使植物生理功能受到抑制是导致植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华聚集 生态效应 凤眼莲 叶绿素 光合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