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救护车车载无人机平台的研发与初步应用
1
作者 魏金涛 李强 +7 位作者 庾航 葛芳民 刘昭漪 杨旻斐 张军根 杨逢露 徐善祥 张茂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26-429,共4页
目的构建救护车车载无人机平台并验证其可行性,为区域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新内容。方法研究于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在杭州进行,参与单位包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市急救中心,组建医工信多... 目的构建救护车车载无人机平台并验证其可行性,为区域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新内容。方法研究于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在杭州进行,参与单位包括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市急救中心,组建医工信多学科团队,充分讨论应用的场景和功能需求。然后组成工程技术团队,进行设计、制造,安装调试。通过迅蚁云-无人机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模拟测试,选取浙大二院滨江院区与9个亚运会相关场地之间模拟9架/次飞行,并与救护车模拟(百度地图)行驶的距离及时间比较。最后选择上述地点之一和医院间进行多趟实际飞行测试,记录相应参数及安全性情况。结果救护车车载无人机平台由无人机、车顶机巢、云端控制平台、5G救护车四部分组成,能够承担救护车和医院之间急救物资和血液样本快速运送等任务。在软件模拟飞行测试中,无人机的飞行距离和时间分别为(9.24±5.99)km和(10.27±6.64)min,均小于救护车的行驶距离和时间(13.5±8.89)km(P<0.05)和(31±16.44)min(P<0.05)。在实际飞行测试中,无人机飞行距离和时间分别为(4.54±0.19)km和(5.04±0.21)min,均小于救护车行驶的距离和时间(5.70±0.17)km(P<0.05)和(18.64±0.67)min(P<0.05),未发生不良事件。结论本研究设计的救护车车载无人机平台的性能和安全性较好,在快速转送标本和急救物资上较道路交通具有优势,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护车 车载无人机 杭州第19届亚运会 转运
原文传递
亚运智能医疗急救保障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军根 李强 +7 位作者 田雨 孙宝云 胡俊 袁轶俊 杨逢露 王建岗 张茂 李劲松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650-1655,共6页
目的研究亚运智能医疗急救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并在实际应用中评价。方法针对亚运医疗保障需求,在之江实验室前期研发的"重大活动医疗保障系统"基础上,由杭州市急救中心、浙大二院、之江实验室和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 目的研究亚运智能医疗急救保障信息平台建设并在实际应用中评价。方法针对亚运医疗保障需求,在之江实验室前期研发的"重大活动医疗保障系统"基础上,由杭州市急救中心、浙大二院、之江实验室和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共同组队,为亚运会研发建设智能医疗急救保障信息平台,在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中应用并采集2023年9月16日至10月8日所有保障场所接诊患者的就诊信息、病情分级和传染性疾病发病等情况。使用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评分进行病情评估,使用症状监测系统预警传染病发病情况。赛后就系统应用进行满意度(5分制)评价。结果成功构建智能医疗急救保障信息平台,包括数据驾驶舱平台、管理端的综合指挥平台以及覆盖现场医疗保障、救护车、定点医院的移动端平台。(1)使用该系统共接诊患者11068人,其中运动员2979人,工作人员3429人,志愿者1421人,观众1051人,其他2188人。所有就诊人员因疾病就诊的比例明显高于创伤原因。创伤类的人员类型中运动员占比41.37%;疾病类的人员类型中工作人员比例为32.5%。(2)MEWS对疾病患者住院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81,对外伤患者住院率ROC曲线下面积为0.60。(3)赛事期间共发生传染病案例211例,占所有就诊病例的1.91%。(4)满意度方面:系统易用性4.47分,功能完整性4.28分,数据安全性4.38分,数据准确性4.49分。与传统的纸质登记报告等信息传递手段对比,98.11%用户认为提高了便捷性,92.45%的用户对系统整体满意,推荐度为4.36。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了信息平台的应用在提高亚运医疗保障服务信息传递的全面性、准确性、及时性、安全性以及传染性疾病的预警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活动 智能医疗急救保障信息平台 急救医学
原文传递
经鼻高流量氧疗在颈椎损伤伴高位截瘫患者术后脱机中的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杨逢露 吴春双 +2 位作者 曹夏婧 吴定钱 卢骁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05-1009,共5页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NFC)在颈椎损伤伴高位截瘫患者术后脱机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中一家大学附属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ICU颈椎损伤伴高位截瘫并进行手术患者,术后在符合常规的脱机拔管程序基础上进行脱... 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氧疗(HNFC)在颈椎损伤伴高位截瘫患者术后脱机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中一家大学附属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急诊ICU颈椎损伤伴高位截瘫并进行手术患者,术后在符合常规的脱机拔管程序基础上进行脱机拔管,比较使用高流量氧疗(HNFC)组和常规氧疗组(COT组)对患者拔管后72 h再插管率、ICU住院时间及拔管后6、24、72 h患者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MAP)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PaO2/FiO2)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结果共纳入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38例,其中HFNC组16例,COT组22例;脱机拔管后6 h HFNC组患者呼吸频率、氧饱和度(SaO2)、氧合指数(PaO2/FiO2)均优于COT组(P<0.05),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血气分析中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9);脱机拔管后24 h、72 h HFNC组PaO2/FiO2优于COT组(P<0.05),HFNC组患者PaCO2值显著小于COT组(P<0.05),脱机拔管后24h血氧饱和度(SaO2)HFNC组优于COT组(P<0.05),但72 h血氧饱和度(SaO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呼吸频率、心率及平均动脉压(MAP)两组两个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NFC组中拔管后72 h内有3例患者重新插管(18.8%),COT组有6例患者重新插管(27.3%),两组再插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ICU住院时间比较:(15.5±3.4) d vs (16.6±5.2)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基于颈椎损伤伴高位截瘫患者术后脱机拔管患者中,使用经鼻高流量氧疗较常规氧疗可以改善拔管后患者的呼吸及氧合情况,降低拔管患者24、72 h的PaCO2,明显降低患者重新插管率,但并不减少ICU的住院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高流量氧疗 颈椎损伤 高位截瘫 脱机 回顾性研究
原文传递
心脏骤停导致严重酸中毒合并低体温状态成功救治1例
4
作者 杨逢露 卢骁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541-1542,共2页
1资料与方法患者,男性,61岁,因“突发意识不清1 h”于2021年11月10日入急诊科。患者1 h前与朋友饮酒,饮酒过程中突发气促,全身发绀,随后呼之不应,朋友呼叫120;急救车大约10 min到达现场,院前医师现场发现患者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 1资料与方法患者,男性,61岁,因“突发意识不清1 h”于2021年11月10日入急诊科。患者1 h前与朋友饮酒,饮酒过程中突发气促,全身发绀,随后呼之不应,朋友呼叫120;急救车大约10 min到达现场,院前医师现场发现患者无自主呼吸、大动脉搏动消失、双侧瞳孔散大,立即心肺复苏并转运至我院急诊抢救室。急诊立即给予高级心肺复苏:行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持续胸外按压,建立骨髓腔通路后送血液检验并给与肾上腺素静推(1 mg,间隔3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瞳孔散大 无自主呼吸 动脉搏动 急诊科 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 血液检验 气管插管
原文传递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洗消中心建设专家共识 被引量:1
5
作者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洗消中心建设专家共识组 张军根 +6 位作者 马岳峰 吕传柱 张文中 杨逢露 王建岗 唐春福 金慧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26-1333,共8页
1背景当前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发突发传染病大流行的形势日益严峻,暴发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导致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动荡和倒退。传染性疾病防治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做到相关人员的集中隔离,在我国,这些人... 1背景当前突发公共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公共卫生事件中新发突发传染病大流行的形势日益严峻,暴发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导致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动荡和倒退。传染性疾病防治非常重要的一环是做到相关人员的集中隔离,在我国,这些人员的救治和转运是由急诊医学服务体系中的院前急救(即各个城市“120”)来承担的,参与转运的人员之间以及转运人员与患者之间面临发生传染病水平和垂直传播的风险[1-3]。院前急救的人员、车辆和设备等是医疗机构中首个暴露和污染的单元,尤其是在生物和化学污染等救援方面,面临着极大的风险[4-7]。近三年新冠肺炎的全球流行,以及院前急救在其中所承担的作用,使如何满足和确保院前急救的持续和高效运作提上议事日程。其中关键的一环是面对现场暴露后的污染如何进行及时有效地洗消,确保“120”体系的正常运作。由此建立独立的综合性城市洗消中心,成为当务之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医学 院前急救 公共卫生事件 院前医疗急救 垂直传播 化学污染 专家共识 医疗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