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5—9月不同类型东北冷涡的统计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7
- 1
-
-
作者
杨鎛
王黎娟
-
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
出处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3-781,共9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9YFC1510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975085)
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联合开放基础课题(2021SYIAEKFMS12)。
-
文摘
利用NCEP(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提供的MICAPS观测资料,对1989—2018年5—9月生成并维持的东北冷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东北冷涡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年平均冷涡过程为7.4次,维持时间为3~5 d;5月冷涡出现频率最高,8、9月较低;5—7月平均每年受冷涡影响天数分别为9.9、8.8、7.0 d,受东北冷涡影响最长时间可达19 d以上。按照不同特性将其分为北、中、南涡及强、弱冷涡。北涡较少出现在7月,中涡很少出现在6月,南涡集中在5、6月。弱冷涡出现频率约为强冷涡的1.2倍。春末(5月)、秋初(9月)出现强北涡的频率较高,而夏季(6—8月)出现弱中涡的频率较高。北涡出现在春末秋初时,偏强的高空急流加强了对流层上层的辐散,与中下层环流场配合,使冷涡得以维持。此外,冷涡中心位势高度较低,配合有明显冷槽或冷核和强上升运动,干侵入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冷涡的发展及加强;中涡出现在夏季时,高空急流及干侵入偏弱,冷涡中心附近各要素场不利于冷涡的加强。
-
关键词
东北冷涡
统计特征
干侵入
高空急流
-
Keywords
the Northeast cold vortex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s
dry intrusion
upper-level jet
-
分类号
P45
[天文地球—大气科学及气象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