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9月不同类型东北冷涡的统计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7
1
作者 杨鎛 王黎娟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3-781,共9页
利用NCEP(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提供的MICAPS观测资料,对1989—2018年5—9月生成并维持的东北冷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东北冷涡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年平均冷涡过程为7.4次,维持时间为3~5 d;5... 利用NCEP(2.5°×2.5°)逐6 h再分析资料及中国气象局提供的MICAPS观测资料,对1989—2018年5—9月生成并维持的东北冷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东北冷涡出现频率逐年上升;年平均冷涡过程为7.4次,维持时间为3~5 d;5月冷涡出现频率最高,8、9月较低;5—7月平均每年受冷涡影响天数分别为9.9、8.8、7.0 d,受东北冷涡影响最长时间可达19 d以上。按照不同特性将其分为北、中、南涡及强、弱冷涡。北涡较少出现在7月,中涡很少出现在6月,南涡集中在5、6月。弱冷涡出现频率约为强冷涡的1.2倍。春末(5月)、秋初(9月)出现强北涡的频率较高,而夏季(6—8月)出现弱中涡的频率较高。北涡出现在春末秋初时,偏强的高空急流加强了对流层上层的辐散,与中下层环流场配合,使冷涡得以维持。此外,冷涡中心位势高度较低,配合有明显冷槽或冷核和强上升运动,干侵入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冷涡的发展及加强;中涡出现在夏季时,高空急流及干侵入偏弱,冷涡中心附近各要素场不利于冷涡的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统计特征 干侵入 高空急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