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采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中青年(18~60岁)...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采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中青年(18~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麻醉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受伤原因、骨折侧别、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骨折线部位、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复位方式(切开或闭合)、内固定方式及复位质量等资料。依据患者随访的X线及MRI影像资料明确ANFH的诊断。内固定方式采用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CCS)或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加或不加抗旋转螺钉)。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与术后发生ANFH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13例,包括男性63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43.17±12.34)岁,平均随访时间(25.08±16.17)个月。ASA分级包括Ⅰ级21例,Ⅱ级55例和Ⅲ级37例。受伤原因包括低能量创伤76例及高能量创伤37例。骨折侧别包括左侧61例,右侧52例。骨折线部位包括头下型37例,经颈型74例及基底型2例。Garden分型包括Ⅰ型3例,Ⅱ型46例,Ⅲ型39例及Ⅳ型25例。Pauwels分型包括Ⅰ型21例、Ⅱ型55例及Ⅲ型37例。患者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为(3.88±3.66)d,采用闭合及切开复位的患者分别有108例及5例,内固定采用CCS的患者63例,DHS的患者50例。骨折复位质量包括A级91例、B级18例、C级4例。术后共发生ANFH 18例,发生率为15.93%(18/113)。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受伤原因(OR=0.19,P<0.01)、Garden分型(OR=0.13,P<0.01)、Pauwels分型(OR=0.12,P=0.02)、内固定方式(OR=3.29,P=0.04)及骨折复位质量(OR=0.33,P<0.01)等5种因素与术后ANFH有显著相关性,将这5种因素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受伤原因(OR=4.11,P=0.03)与Garden分型(OR=4.85,P=0.04)与术后ANFH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受伤原因、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内固定方式及骨折复位质量等因素会增加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ANFH的风险,其中受伤原因和骨折Garden分型的相关性更加显著。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四肢骨缺损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15例骨缺损。骨髓炎12例,无菌性骨不愈合3例。骨缺损部位包括股骨合并胫骨1例,股骨7例,胫骨6例,肱骨1例。骨缺损长6~31.2 cm,中位数12.7 cm。在彻...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四肢骨缺损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15例骨缺损。骨髓炎12例,无菌性骨不愈合3例。骨缺损部位包括股骨合并胫骨1例,股骨7例,胫骨6例,肱骨1例。骨缺损长6~31.2 cm,中位数12.7 cm。在彻底清创及控制感染的前提下,应用3D打印钛合金假体重建骨缺损。常规复查X线及CT,定量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上肢功能量表(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下肢功能量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2例骨髓炎感染复发。余13例无感染复发、内固定及假体松动断裂,平均随访18.0月(12~26个月),末次随访日常生活肢体疼痛VAS评分平均2.4分(2~4分),ADL评分94.2分(90~95分),1例肱骨缺损患者DASH评分31.7分,12例下肢骨缺损患者LEFS评分42.0分(38~47分),满意度9.3分(9.1~9.5分)。结论3D打印技术治疗四肢骨缺损可实现假体稳定及新骨再生,患者可获得较满意的肢体功能恢复。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因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断裂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30例患者纳入该研究,翻修组12例,...目的:分析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因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断裂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30例患者纳入该研究,翻修组12例,未翻修组118例。利用SPSS 17.0软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损伤相关因素(受伤原因、开放或闭合性损伤、骨折AO/OTA分型、骨折累及区域分布)、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是否出现术后感染)及内固定结构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0例纳入该研究的患者中12例进行了翻修手术,翻修率为9.2%。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BMI、骨折AO/OTA分型、骨折累及区域、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及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在翻修组和未翻修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折AO/OTA分型中A3型骨折、骨折累及髁上区域、手术时间、复位质量和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是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翻修的相关因素(P<0.05)。A3型骨折干骺端内侧皮质粉碎破坏其内侧支撑能力、骨折累及髁上皮质骨区域、骨折复位不良导致外侧接骨板承受的弯曲应力增加、长时间手术操作造成骨折端血运破坏、接骨板的长度不足造成应力集中等因素可能是外侧锁定接骨板术后翻修的危险因素。对于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失败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辅助使用内侧微创接骨板固定+自体骨移植、更换髓内钉等是临床常用的治疗策略。结论:骨折AO/OTA分型中A3型骨折、骨折累及髁上区域、复位质量不良、长手术时间及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不足是影响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翻修的相关因素;个性化的选择合理的接骨板及手术策略是降低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翻修率的关键。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2017年12月79例随访时间>1年的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生AVN 27例。记录性别、年龄、BMI...目的探讨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2017年12月79例随访时间>1年的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生AVN 27例。记录性别、年龄、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分级、受伤原因、骨折侧别、Garden分型、骨折线位置、Pauwels角、受伤至手术时间、内固定方式、手术时间、复位质量。内固定方式采用3枚平行空心钉加压固定(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CCS)(35例)或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空心钉固定(4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AVN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无AVN组和AVN组BMI、Garden分型及复位质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BMI>25(OR=6.117,95%CI:1.668~22.436,P=0.006)、Garden分型Ⅳ型(OR=10.696,95%CI:1.808~63.258,P=0.009)及复位质量C级(OR=23.843,95%CI:2.180~260.760,P=0.009)是术后AVN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受BMI、Garden分型及复位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治疗前应完善评估并给予针对性干预。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CCS)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比较我院2012年1月~2016年6月采用DHS或CCS内固定治疗且随访满1年的91例新鲜股骨颈骨折的资料,...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CCS)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比较我院2012年1月~2016年6月采用DHS或CCS内固定治疗且随访满1年的91例新鲜股骨颈骨折的资料,DHS组44例,CCS组47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负重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股骨头坏死及股骨颈短缩等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DHS组[中位数74.5(45~342)min]长于CCS组[中位数50.0(13~138)min](Z=-5.560,P=0.000),术中出血DHS组[中位数77.5(10~1500)ml]多于CCS组[中位数10.0(2~400)ml](Z=-7.526,P=0.000),但术后1~7天可部分负重的比例DHS组[65.9%(29/44)]显著高于CCS组[38.3%(18/47)](χ2=6.938,P=0.008)。2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影像学愈合时间、股骨头坏死、股骨颈短缩、骨折延迟愈合及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间13~66个月,2组均无内固定脱出、骨折不愈合,均无深静脉血栓、肺炎、肺栓塞等长期卧床并发症。结论在新鲜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上,DHS及CCS均能坚强固定股骨颈骨折使髋关节功能得到良好恢复,二者在术后相关并发症上无统计学差异。DHS内固定术后患肢负重更早,利于患肢功能锻炼。对于不稳定型骨折及严重骨质疏松者,推荐使用DHS内固定系统。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发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ANFH)的危险因素。方法: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采用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中青年(18~60岁)股骨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美国麻醉协会分级(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受伤原因、骨折侧别、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骨折线部位、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复位方式(切开或闭合)、内固定方式及复位质量等资料。依据患者随访的X线及MRI影像资料明确ANFH的诊断。内固定方式采用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CCS)或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加或不加抗旋转螺钉)。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与术后发生ANFH的相关性。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共113例,包括男性63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43.17±12.34)岁,平均随访时间(25.08±16.17)个月。ASA分级包括Ⅰ级21例,Ⅱ级55例和Ⅲ级37例。受伤原因包括低能量创伤76例及高能量创伤37例。骨折侧别包括左侧61例,右侧52例。骨折线部位包括头下型37例,经颈型74例及基底型2例。Garden分型包括Ⅰ型3例,Ⅱ型46例,Ⅲ型39例及Ⅳ型25例。Pauwels分型包括Ⅰ型21例、Ⅱ型55例及Ⅲ型37例。患者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为(3.88±3.66)d,采用闭合及切开复位的患者分别有108例及5例,内固定采用CCS的患者63例,DHS的患者50例。骨折复位质量包括A级91例、B级18例、C级4例。术后共发生ANFH 18例,发生率为15.93%(18/113)。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受伤原因(OR=0.19,P<0.01)、Garden分型(OR=0.13,P<0.01)、Pauwels分型(OR=0.12,P=0.02)、内固定方式(OR=3.29,P=0.04)及骨折复位质量(OR=0.33,P<0.01)等5种因素与术后ANFH有显著相关性,将这5种因素进一步纳入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受伤原因(OR=4.11,P=0.03)与Garden分型(OR=4.85,P=0.04)与术后ANFH有显著相关性。结论:受伤原因、Garden分型、Pauwels分型、内固定方式及骨折复位质量等因素会增加中青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复位内固定术后发生ANFH的风险,其中受伤原因和骨折Garden分型的相关性更加显著。
文摘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四肢骨缺损治疗中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0月15例骨缺损。骨髓炎12例,无菌性骨不愈合3例。骨缺损部位包括股骨合并胫骨1例,股骨7例,胫骨6例,肱骨1例。骨缺损长6~31.2 cm,中位数12.7 cm。在彻底清创及控制感染的前提下,应用3D打印钛合金假体重建骨缺损。常规复查X线及CT,定量评价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上肢功能量表(Disability of Arm,Shoulder and Hand,DASH)、下肢功能量表(Lower Extremity Functional Scale,LEFS)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2例骨髓炎感染复发。余13例无感染复发、内固定及假体松动断裂,平均随访18.0月(12~26个月),末次随访日常生活肢体疼痛VAS评分平均2.4分(2~4分),ADL评分94.2分(90~95分),1例肱骨缺损患者DASH评分31.7分,12例下肢骨缺损患者LEFS评分42.0分(38~47分),满意度9.3分(9.1~9.5分)。结论3D打印技术治疗四肢骨缺损可实现假体稳定及新骨再生,患者可获得较满意的肢体功能恢复。
文摘目的:分析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因骨折不愈合或内固定断裂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5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治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共有130例患者纳入该研究,翻修组12例,未翻修组118例。利用SPSS 17.0软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基础疾病、吸烟史]、损伤相关因素(受伤原因、开放或闭合性损伤、骨折AO/OTA分型、骨折累及区域分布)、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是否出现术后感染)及内固定结构等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30例纳入该研究的患者中12例进行了翻修手术,翻修率为9.2%。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BMI、骨折AO/OTA分型、骨折累及区域、手术时间、复位质量、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及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在翻修组和未翻修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折AO/OTA分型中A3型骨折、骨折累及髁上区域、手术时间、复位质量和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是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翻修的相关因素(P<0.05)。A3型骨折干骺端内侧皮质粉碎破坏其内侧支撑能力、骨折累及髁上皮质骨区域、骨折复位不良导致外侧接骨板承受的弯曲应力增加、长时间手术操作造成骨折端血运破坏、接骨板的长度不足造成应力集中等因素可能是外侧锁定接骨板术后翻修的危险因素。对于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失败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辅助使用内侧微创接骨板固定+自体骨移植、更换髓内钉等是临床常用的治疗策略。结论:骨折AO/OTA分型中A3型骨折、骨折累及髁上区域、复位质量不良、长手术时间及髁螺钉上方的接骨板长度/骨折区长度不足是影响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翻修的相关因素;个性化的选择合理的接骨板及手术策略是降低外侧锁定接骨板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的翻修率的关键。
文摘目的探讨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AVN)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2年1月~2017年12月79例随访时间>1年的PauwelsⅢ型股骨颈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发生AVN 27例。记录性别、年龄、BMI、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y,ASA)分级、受伤原因、骨折侧别、Garden分型、骨折线位置、Pauwels角、受伤至手术时间、内固定方式、手术时间、复位质量。内固定方式采用3枚平行空心钉加压固定(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CCS)(35例)或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空心钉固定(4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AVN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无AVN组和AVN组BMI、Garden分型及复位质量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BMI>25(OR=6.117,95%CI:1.668~22.436,P=0.006)、Garden分型Ⅳ型(OR=10.696,95%CI:1.808~63.258,P=0.009)及复位质量C级(OR=23.843,95%CI:2.180~260.760,P=0.009)是术后AVN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股骨头坏死受BMI、Garden分型及复位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治疗前应完善评估并给予针对性干预。
文摘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空心加压螺钉(cannulated compression screw,CCS)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比较我院2012年1月~2016年6月采用DHS或CCS内固定治疗且随访满1年的91例新鲜股骨颈骨折的资料,DHS组44例,CCS组47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负重时间、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股骨头坏死及股骨颈短缩等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DHS组[中位数74.5(45~342)min]长于CCS组[中位数50.0(13~138)min](Z=-5.560,P=0.000),术中出血DHS组[中位数77.5(10~1500)ml]多于CCS组[中位数10.0(2~400)ml](Z=-7.526,P=0.000),但术后1~7天可部分负重的比例DHS组[65.9%(29/44)]显著高于CCS组[38.3%(18/47)](χ2=6.938,P=0.008)。2组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影像学愈合时间、股骨头坏死、股骨颈短缩、骨折延迟愈合及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时间13~66个月,2组均无内固定脱出、骨折不愈合,均无深静脉血栓、肺炎、肺栓塞等长期卧床并发症。结论在新鲜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治疗上,DHS及CCS均能坚强固定股骨颈骨折使髋关节功能得到良好恢复,二者在术后相关并发症上无统计学差异。DHS内固定术后患肢负重更早,利于患肢功能锻炼。对于不稳定型骨折及严重骨质疏松者,推荐使用DHS内固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