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甲双胍对缺氧环境中RPMI 8226细胞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
1
作者 王纪珍 杨阿碰 +1 位作者 陈君敏 曾志勇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405-412,共8页
目的 探讨缺氧条件下二甲双胍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RPMI 8226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常氧和缺氧条件下RPMI 8226细胞的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数据集GSE110113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相关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100μmol/... 目的 探讨缺氧条件下二甲双胍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RPMI 8226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常氧和缺氧条件下RPMI 8226细胞的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数据集GSE110113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相关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100μmol/L氯化钴(CoCl_(2))构建化学缺氧模型;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作用于缺氧条件下MM细胞株RPMI 8226后的细胞增殖活力;采用Western-blot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检测培养基上清液VEGF蛋白的表达含量;采用体外新生血管生成实验检测新生血管生成。结果 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富集分析显示,DEGs富集在“缺氧反应”和“HIF-1信号通路”;RPMI 8226细胞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随CoCl_(2)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加;二甲双胍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缺氧诱导RPMI 8226细胞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及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二甲双胍可抑制CoCl_(2)构建的缺氧环境下RPMI 8226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株凋亡,抑制其诱导的新生血管生成。结论 二甲双胍可抑制缺氧条件下MM细胞株RPMI 8226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及新生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MI 8226细胞 二甲双胍 缺氧 新生血管生成
下载PDF
Amaxa Nucleofector^(TM)核转染仪转染白血病细胞株L1210
2
作者 杨阿碰 马洁娴 +2 位作者 秦文明 谢彦晖 金由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604-1608,共5页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L1210是广泛运用于白血病发病机制以及化疗药物研究的细胞模型,但该细胞株与其它悬浮细胞株一样,存在着转染效率低的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L1210细胞株的转染效率。应用报告基因pEGFP并通过Amaxa Nucleo...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L1210是广泛运用于白血病发病机制以及化疗药物研究的细胞模型,但该细胞株与其它悬浮细胞株一样,存在着转染效率低的难题。本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提高L1210细胞株的转染效率。应用报告基因pEGFP并通过Amaxa NucleofectorTM核转染仪的几种转染预设模式转染悬浮L1210细胞,与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转染进行对比,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效率,用台盼蓝排斥实验比较存活率。结果表明:使用核转染仪进行转染在L1210细胞中获得了很高的转染效率,且在一样细胞密度(2×106/ml)和质粒量(10μg)条件下,在24小时后进行比较,核转染仪预设模式A-20转染效率达(61.6%),明显高于其它模式(S-18、T-20),存活率可达50.5%;脂质体转染24小时细胞存活率为88%,但转染效率极低(<1%)。结论:核转染仪转染L1210的效率明显高于脂质体转染方案,其转染效率最高可达61.6%,存活率可达50.5%,此结果可满足科研工作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1210 EGFP 核转染 脂质体转染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杨阿碰 唐灵涛 陈君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10-1615,共6页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向肿瘤细胞定向迁移并且抑制肿瘤细胞的特性,然而其分子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探讨B7-H4在骨髓MSC细胞株C3H10 T1/2(C3H10)体外对淋巴瘤细胞株EL-4增殖的影响。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C3H10细胞中B7-H4的... 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向肿瘤细胞定向迁移并且抑制肿瘤细胞的特性,然而其分子机理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探讨B7-H4在骨髓MSC细胞株C3H10 T1/2(C3H10)体外对淋巴瘤细胞株EL-4增殖的影响。应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C3H10细胞中B7-H4的表达情况;利用脂质体转染法将绿色荧光素标记的FAM-siRNA转染C3H10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仪检测并评估siRNA的转染效率;利用RT-PCR方法测定不同浓度的siRNA-B7-H4干预C3H10细胞后B7-H4的mRNA表达水平;将单独培养的EL-4细胞作为对照组,B7-H4不同程度沉默后的C3H10细胞与EL-4细胞共培养作为实验组,48 h后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及CCK-8检测法比较EL-4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利用INTERFERinTM转染试剂转染C3H10的效率可达到72.43%,C3H10细胞中高表达B7-H4,利用siRNA技术使B7-H4表达下调可逆转C3H10对淋巴瘤细胞株EL-4增殖的抑制作用。结论:骨髓MSC细胞株C3H10可能通过表达B7-H4发挥对淋巴瘤细胞株EL-4增殖的抑制作用,这将为临床治疗淋巴瘤提供新靶点、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淋巴瘤 B7-H4
下载PDF
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响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林珺芳 曾志勇 +2 位作者 杨阿碰 郑玲 陈君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2-1046,共5页
目的:研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9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未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者为A组(61例),而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者为B组(29例);通过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 目的:研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9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未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者为A组(61例),而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者为B组(29例);通过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B组多因发热而发病,其中89.66%(26/29)患者骨髓样本中发现有噬血细胞;B组总胆红素、甘油三酯、血清铁蛋白、血清可溶性CD25、乳酸脱氢酶水平及EBV-DNA拷贝数明显高于A组(P<0.05),且体能状态较差、分期较迟、病情较重,整体预后低于A组。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后病情未充分改善及EBV感染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会加重病情,对临床预后有较大影响,而伴有噬血细胞综合症患者,其治疗效果不佳,EBV感染是影响NH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临床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中国福建省福州地区地中海贫血孕妇基因类型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林珺芳 曾志勇 +3 位作者 杨阿碰 郑玲 芮红兵 陈君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03-1306,共4页
目的:研究中国福建省福州地区地中海贫血孕妇基因类型。方法:对孕妇进行血常规检测或血红蛋白电泳检测,阳性者采用跨跃断裂点PCR技术及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α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结果:... 目的:研究中国福建省福州地区地中海贫血孕妇基因类型。方法:对孕妇进行血常规检测或血红蛋白电泳检测,阳性者采用跨跃断裂点PCR技术及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α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进行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结果:645例确诊为地中海贫血孕妇中,412例为α地中海贫血(63.9%);201例为β地中海贫血(31.2%);32例α/β复合地中海贫血(4.9%)。α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中共检测出12种基因型,--SEA/αα最为常见(265例,64.32%),其后依次为α3.7/αα83例(20.14%),-α4.2/αα32例(7.77%),αQSα/αα8例(1.94%);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中共检测出10种基因型,CD41-42/N最为常见(62例,30.84%),其后依次为CD17/N 56例(27.86%),IVS-II-654/N 32例(15.92%),-28/N 21例(10.45%);α/β复合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中共检测出9种复合基因型,--SEA/αα复合CD41-42/N最为常见(6例,18.75%),其后依次为-α3.7/αα复合CD41-42/N 5例(15.62%),--SEA/αα复合CD17/N 5例(15.62%)。结论:中国福建省福州地区孕妇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型主要为--SEA/αα、α3.7/αα、CD41-42/N及CD17/N等。对福建省福州地区孕妇应加强地中海贫血筛查及产前基因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中海贫血 福州 基因检测
下载PDF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林巧贤 杨阿碰 +4 位作者 曾志勇 林珺芳 芮红兵 丁盈盈 陈君敏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229-234,共6页
目的分析原发中枢神经系统(PCNS)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PCNS-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61例PCNS-DLBCL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8岁(11~76岁),... 目的分析原发中枢神经系统(PCNS)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PCNS-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61例PCNS-DLBCL患者,发病年龄中位数为58岁(11~76岁),以颅内高压和肢体言语障碍为最常见临床表现,病灶好发于大脑半球,深部病灶受累常见。61例均接受部分或全部肿瘤切除,29例术后接受单纯化疗,15例术后接受化疗+放疗,其余17例单纯手术治疗。累计4年总体生存率(OS)为50.1%,无进展生存率(PFS)为41.4%。对所有患者的OS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接受化疗明显优于单纯手术(70.6%vs 0.0%,P=0.000),KPS评分≥70分者优于<70分者(64.8% vs 36.0%,P=0.029)。COX回归分析显示,单纯手术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接受化疗的44例患者分析提示,男性、KPS评分<70分及多病灶为危险因素,但多因素分析中所有因素预后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接受化疗+放疗的患者4年OS较接受单纯化疗更高(83.9% vs 63.7%,P=0.115),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对于病理类型为非生发中心的30例患者,化疗中使用美罗华较未使用者4年OS较高(100.0% vs 60.9%,P=0.081)。结论PCNSDLBCL预后不佳,化疗是改善生存的重要措施,而化疗+放疗可能更优于单纯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淋巴瘤 B细胞 风险调节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