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颗粒脂肪移植对上睑凹陷病人生活质量、自信心和自我体像评价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7
1
作者 靖昌瑞 李永忠 +2 位作者 刘静 杨雯娴 任妍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7期900-903,共4页
目的:探讨颗粒脂肪移植对上睑凹陷病人生活质量、自信心和自我体像评价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上睑凹陷病人80例(16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块状组40例80眼及颗粒组40例80眼。块状组行重睑切开联合块状脂肪移植术;颗粒组行颗粒脂肪移... 目的:探讨颗粒脂肪移植对上睑凹陷病人生活质量、自信心和自我体像评价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上睑凹陷病人80例(160眼),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块状组40例80眼及颗粒组40例80眼。块状组行重睑切开联合块状脂肪移植术;颗粒组行颗粒脂肪移植术。2组均随访6个月,比较2组病人生活质量、自信心和自我体像评价评分情况。结果:颗粒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块状组(P<0.01);颗粒组手术效果、生活质量、自信心及自我体像评价评分均高于块状组(P<0.05~P<0.01);2组治疗前、后上睑凹陷分级情况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颗粒组治疗后1级人数明显高于块状组(P<0.05);颗粒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块状组(P<0.05);实际随访12~26个月,2组病人均未发生切口感染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颗粒脂肪移植能有效提高上睑凹陷生活质量、自信心和自我体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脂肪移植术 上睑凹陷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脂肪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蛋白组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秦丹莹 张玉恒 +1 位作者 李学拥 杨雯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011-2019,共9页
背景:脂肪干细胞促进损伤修复的研究较多,但从脂肪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角度出发、基于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尚属少见。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糖尿病下肢溃疡患者和健康成年人脂肪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差... 背景:脂肪干细胞促进损伤修复的研究较多,但从脂肪干细胞来源外泌体角度出发、基于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对其进行研究尚属少见。目的:通过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糖尿病下肢溃疡患者和健康成年人脂肪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差异表达蛋白,以期筛选诊断及预后标志物。方法:试验组为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接受清创植皮的糖尿病下肢溃疡患者25例、对照组为同期接受吸脂术的健康成年人10名。制备脂肪干细胞、提取外泌体并进行鉴定,从两组中分别随机抽取3例进行蛋白组学研究:利用LFQ技术行蛋白质定量分析;使用clueGO(version2.5.4)对差异表达蛋白行GO和Pathway分析;对差异蛋白进行了蛋白-蛋白间相互作用分析(数据库String,版本11.0,R软件cluster Profiler package,FDR<0.25)。结果与结论:①共筛选出可定量差异表达蛋白231种,其中31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试验组下调表达蛋白29种,上调表达蛋白2种;②差异蛋白与营养、代谢类疾病相关性高;差异表达蛋白所处的细胞位置集中在细胞外囊泡、血小板α颗粒;差异表达蛋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为凝血过程及脂质转运;差异蛋白的主要分子功能与酶抑制剂活性、肝素结合能力有关;③PPI和KEGG通路分析显示,试验组表达下调显著的ITGA2B、ITGB3蛋白与病程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应用干细胞治疗糖尿病性下肢溃疡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干细胞 外泌体 蛋白质非标记定量技术 生物学信息学
下载PDF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7
3
作者 杨雯娴 郭光华 +6 位作者 沈国良 林伟 赵小瑜 祁强 钱汉根 谢文忠 王志学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0-146,共7页
目的探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放军第一00医院及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昆山爆炸事故中41例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目的探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4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放军第一00医院及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昆山爆炸事故中41例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延迟复苏的监测方法分为传统监测组22例和PiCCO监测组19例。统计2组患者人院后2h内,伤后第1、2、3个8h及第1个24h电解质、胶体、水输入量。计算2组患者人院后2h内,伤后第1、2、3个8h及伤后第1、2、3、4个24h的补液系数。统计2组患者伤后8、16、24、48、72、96h的尿量、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伤后24、48、72、96h的血乳酸、剩余碱、血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统计2组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X2检验、t检验、Wilcoxon检验。计算2组41例患者伤后第1个24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伤后第3、4个24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对这3组差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伤后第1个8h及第1个24h,PiCCO监测组患者电解质输入量明显多于传统监测组(Z值分别为-3.506、-2.654,P〈0.05或P〈0.01),余时间段2组患者电解质输入量相近(z值为-1.871~-0.680,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2、3个8h及第1个24h,PiCCO监测组患者胶体输入量明显少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720~-2.643,P〈0.05或P〈O.01),余时间段2组患者胶体输入量相近(z值分别为-2.376、-2.303,P值均大于0.05)。各时间段2组患者水输入量相近(z值为-1.959~-0.241,P值均大于0.05)。(2)入院后2h内与伤后第1、2、3个8h及伤后第1、2、3、4个24h,传统监测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分别为(0.59±0.18)、(0.70±0.23)、(0.94±0.24)、(0.74±0.14)、(2.38±0.44)、(1.70±0.56)、(1.35±0.67)、(0.92±0.46)mL·kg-1·%TBSA-1,PiCCO监测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分别为(0.59±0.29)、(O.82±0.37)、(0.86±0.38)、(0.59±0.24)、(2.27±0.85)、(2.13±0.68)、(1.59±3.78)、(1.46±0.56)mL·kg-1·%TBSA-1。入院后2h内与伤后第1、2个8h及伤后第1、3个24h,2组患者补液系数相近(t值为-1.262~0.871,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3个8h,PiCCO监测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低于传统监测组(t=2.456,P〈0.05);伤后第2、4个24h,PiCCO监测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t值分别为-2.234、-3.370,P〈0.05或P〈0.01)。2组患者伤后第1个24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呈明显负相关(r=-0.438,P〈0.01);伤后第2个24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3个24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无明显相关性(r=0.091,P〉0.05);伤后第2个24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4个24h补液系数和l的差值呈明显正相关(r=0.695,P〈0.01)。(3)2组患者伤后各时相点尿量及MAP相近(z值为=1.884~0,P值均大于0.05)。伤后16、24、48、72h,PiCCO监测组患者CVP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341~-2.213,P〈0.05或P〈0.01),余时相点2组患者CVP相近(z值分别为-0.132、-1.208,P值均大于0.05)。伤后72h,PiCCO监测组患者血乳酸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Z=-2.958,P〈0.01),余时相点2组患者血乳酸相近(z值为-1.742~-0.433,P值均大于0.05)。伤后24、48、72、96h,PiCCO监测组患者剩余碱明显低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970~-4.734,P值均小于0.01)。伤后24、48、72、96h,2组患者HCT相近(z值为-2.239~-0.196,P值均大于0.05)。伤后24、72、96h,PiCCO监测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与传统监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4.578~-2.512,P〈0.05或P〈0.01)。(4)传统监测组伴并发症者15例,死亡7例;PiCCO监测组伴并发症者13例,死亡9例。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相近(X2值分别为〈0.001、1.306,P值均大于0.05)。结论在传统烧伤休克监测指标的基础上,以PiCCO监测技术指导特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效果欠佳,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电解质 复苏术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
原文传递
筋膜皮下组织蒂皮瓣修复下肢远端微型软组织缺损创面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雯娴 沈国良 +5 位作者 钱汉根 赵小瑜 范姝雯 徐军 黄春辉 林伟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3期229-231,共3页
目的探讨以筋膜皮下组织为蒂的筋膜皮瓣修复下肢远端微型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入的下肢远端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和(或)钢板外露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车祸致伤10例,... 目的探讨以筋膜皮下组织为蒂的筋膜皮瓣修复下肢远端微型软组织缺损创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入的下肢远端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伴骨和(或)钢板外露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车祸致伤10例,重物砸伤2例,骨和(或)钢板外露时间为1~8个月,扩创后创面面积2.0 cm×3.0 cm^3.5 cm×3.0 cm。以筋膜皮下组织为蒂的筋膜皮瓣修复此类创面,通过观察术后皮瓣存活情况,皮瓣外形,测定皮瓣的两点辨别觉和观察功能的恢复情况,评价其疗效。结果本组共12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一期愈合。2例早期皮瓣远端颜色较苍白,经抗凝、抗痉挛及保温等处理好转并成活。随访6~2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弹性好,耐寒且色泽满意,两点辨别觉为10~15 mm,平均12 mm,与对侧同一位置相近,患肢外观与功能恢复满意,行走不受影响。结论筋膜皮下组织蒂皮瓣设计灵活,操作简便,修复下肢远端皮肤及软组织缺损伴骨和(或)钢板外露的微型创面,术后皮瓣外形、色泽恢复满意,患肢功能恢复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筋膜 骨外露 微型创面
原文传递
突发性成批伤、灾害伤的早期救治 被引量:5
5
作者 沈国良 杨雯娴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6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突发性成批伤、灾害伤是一个群体性事件,是指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致伤原因引起的多人伤害,具有突发性、人数多、病情复杂、救治难度大等特点。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全球每年死伤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对... 突发性成批伤、灾害伤是一个群体性事件,是指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致伤原因引起的多人伤害,具有突发性、人数多、病情复杂、救治难度大等特点。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不断发生,全球每年死伤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对于此类灾害的医学救援,笔者认为专业技术力量前伸至受灾现场、协助拣伤分类及现场急救;区域性灾害救援网络及通讯网络的组建;急救现场及运输途中早期救治的详实记录;入院后的再次伤情甄别,频繁和持续地复查和再评估;对危重伤员实行专组管理、责任到人;实施灾后早期心理干预及提升灾前备灾阶段医疗资源的储备能力等措施,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灾害事故,提高救治效率和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 成批伤 灾害伤 区域性灾害救援网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