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同情的理解到对话的理解:诠释学视角下重建跨文化传播的主体间性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国强 杨韫珏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21年第6期57-68,共12页
跨文化传播作为多元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必然涉及不同文化的"理解"与"阐释"的问题。传统的跨文化传播是基于本文化立场,构成了"主体-他者"的二元对立。诠释学的"对话"思路,强调跨越主体性的局... 跨文化传播作为多元主体之间的交往活动,必然涉及不同文化的"理解"与"阐释"的问题。传统的跨文化传播是基于本文化立场,构成了"主体-他者"的二元对立。诠释学的"对话"思路,强调跨越主体性的局限,对于当下的跨文化传播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本文认为,解决跨文化传播中的诸多理解问题,势必要以诠释学的主体间性问题作为理解基础,实现跨文化传播中多元主体的"相互理解"。同时,诠释学对于主体间性的关注,也为中国的传播实践作出积极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诠释学 主体间性 跨文化传播
下载PDF
后真相时代的真相构建与公众参与 被引量:2
2
作者 杨韫珏 《今传媒》 2019年第5期58-61,共4页
自2016年牛津词典将“后真相时代”选为年度热词后,“后真相”一词被广泛地用以表述当前网络环境下扑朔迷离的新闻真实呈现。本文认为,“后真相时代”并非网络时代的产物,而是由来已久。“后真相时代”实际反映了传统新闻客观原则在网... 自2016年牛津词典将“后真相时代”选为年度热词后,“后真相”一词被广泛地用以表述当前网络环境下扑朔迷离的新闻真实呈现。本文认为,“后真相时代”并非网络时代的产物,而是由来已久。“后真相时代”实际反映了传统新闻客观原则在网络媒体时代的衰减以及公众信息需求与传统新闻客观原则的矛盾。“后真相时代”不是真相让位于情感,而是自媒体时代对于新闻客观原则的重新审视。化解“后真相时代”新闻真实困境需要重申媒体专业主义以及在网络环境下重新思考公众的传播身份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真相 新闻真实 客观原则
下载PDF
媒体女性报道中的性别偏倚 被引量:1
3
作者 杨韫珏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25-27,共3页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的中心由寻求物质平等转向思想、精神的独立与自主。然而,作为构成大众社会认知基础的媒体报道,仍长期存在性别偏倚。女性报道仍未脱离男权主义下"被观赏者"的视角,两性在媒体报道中仍处...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的中心由寻求物质平等转向思想、精神的独立与自主。然而,作为构成大众社会认知基础的媒体报道,仍长期存在性别偏倚。女性报道仍未脱离男权主义下"被观赏者"的视角,两性在媒体报道中仍处于"男强女弱"的不平等状态。媒体女性报道倾向于将女性刻画为社会悲剧与冲突的主角与牺牲品,突显基于男性视角下的"女性无力观"。实现两性平等,需要从根本上转变女性的"弱者"身份,从而推动性别平等思想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女性报道 男权视角 社会性别
下载PDF
论词的意义
4
作者 杨永忠 杨韫珏 《国际汉语学报》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作为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词义承载着人类文化的诸多信息,展示出语言背后的某些社会历史过程与人的情感世界和理性认同。不同的词义体现着不同类别、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独特的人文性以及语言和民族文化之间千丝万... 作为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反映,词义承载着人类文化的诸多信息,展示出语言背后的某些社会历史过程与人的情感世界和理性认同。不同的词义体现着不同类别、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人独特的人文性以及语言和民族文化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对词义的分析、研究,可以窥视用户的思想价值判断与价值认同,再绘其心理轨迹,从而立体地、全面地把握社会历史的脉络。可见,对词义的研究,不仅具有语言学的意义,而且具有文化的意义以及语言哲学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义 语法意义 词汇意义 内涵意义 概念意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