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肾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杨黛稚 李津 +2 位作者 邓洪容 严晋华 翁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58-560,F0003,共4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1型糖尿病(T1DM)患者糖尿病肾病(DN)的现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广东省T1DM临床研究数据库登记2000年1月1日及以后就诊的T1DM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收集随访患者的全血及尿液标本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 【目的】了解广东省1型糖尿病(T1DM)患者糖尿病肾病(DN)的现况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通过广东省T1DM临床研究数据库登记2000年1月1日及以后就诊的T1DM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收集随访患者的全血及尿液标本进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尿白蛋白/肌酐(UACR)的中心化检测。根据UACR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及大量白蛋白尿组。用秩和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DN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2010年8月至2011年3月共纳入814例患者,中位年龄29.4岁(四分位数间距20.2,41.4,下同),糖尿病病程3.2年(0.8,7.2),HbA1c为8.6%(6.9%,11.0%)。其中正常白蛋白尿组636例(78.1%)、微量白蛋白尿组134例(16.5%),大量白蛋白尿组44例(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腰臀比(WHR)、HbAlc是D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该患者群体中患DN的比例较高(21.9%)。T1DM患者DN与病程、WHR、HbAlc相关。迫切需要加强对广东省T1DM患者的综合管理,提高DN的防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尿白蛋白/肌酐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广东省1型糖尿病严重低血糖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李津 杨黛稚 +15 位作者 林少达 梁干雄 陈立曙 郎江明 张秀薇 武革 李绍清 吴建能 李路 方懿珊 袁琳 林健才 陈定宇 罗国春 孙辽 翁建平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718-2721,共4页
目的调查1型糖尿病患者严重低血糖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自2010年8月6日至2012年3月31日在广东省16家医院收集1型糖尿病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病史等信息,中心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固定餐后2 h C肽等;严重低血糖发病和复发的... 目的调查1型糖尿病患者严重低血糖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自2010年8月6日至2012年3月31日在广东省16家医院收集1型糖尿病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病史等信息,中心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固定餐后2 h C肽等;严重低血糖发病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分别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纳入611例1型糖尿病患者,严重低血糖发病率为70.6次/100人年,发病危险因素有男性(RR=1.69)、医保报销比例<50%(RR=1.38)、长病程(RR=1.23)、消瘦(RR=1.43)、未控制饮食(RR=2.05)、体育锻炼<150 min/周(RR=1.61)、合并神经病变(RR=2.00)、吸烟(RR=1.46)和低HbA1C(RR=1.47)。而超重和肥胖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较低(RR=0.60)。81.1%的严重低血糖集中发生在16.2%有复发史的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有男性(RR=2.03)、消瘦(RR=2.02)、未控制饮食(RR=3.11)、体育锻炼<150 min/周(RR=2.87)和低HbA1C(RR=1.73)。而超重和肥胖者的风险较低(RR=0.28)。结论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严重低血糖发病率高,且易复发;与一些可纠正的危险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广东省 严重低血糖
下载PDF
Afinion AS100床旁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测试准确性评估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津 邓洪容 +4 位作者 杨黛稚 严晋华 石一鸣 邢晓欢 翁建平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111-1113,共3页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床旁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仪器测试的准确性。方法采集70例糖尿病患者和12例非糖尿病志愿者的血标本,分别用1台Afinion AS100床旁HbA1C分析仪(新型床旁仪器)和2台Bio-Rad D10仪器(临床常规检测仪器)测定HbA1C(2~8... 目的评估一种新型床旁糖化血红蛋白(HbA1C)测定仪器测试的准确性。方法采集70例糖尿病患者和12例非糖尿病志愿者的血标本,分别用1台Afinion AS100床旁HbA1C分析仪(新型床旁仪器)和2台Bio-Rad D10仪器(临床常规检测仪器)测定HbA1C(2~8℃冷藏7 d前后),对比其差异。结果 3台仪器测得HbA1C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台仪器再检测冷藏后标本测得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床旁HbA1C测定仪器(Afinion AS100床旁HbA1C分析仪)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临床常用仪器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糖化血红蛋白 床旁检测
下载PDF
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风险与出生月份的相关性 被引量:4
4
作者 石一鸣 严晋华 +3 位作者 杨黛稚 邓洪容 李津 翁建平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715-2717,共3页
目的调查1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是否与出生月份相关。方法调查在广东省全部21个地级市的105家三级和二级医院就诊的1型糖尿病患者,记录其出生日期、性别等人口学及病情资料。采用核平滑法计算不同出生月份的预期发病人数,并分析出生月份与1... 目的调查1型糖尿病发病风险是否与出生月份相关。方法调查在广东省全部21个地级市的105家三级和二级医院就诊的1型糖尿病患者,记录其出生日期、性别等人口学及病情资料。采用核平滑法计算不同出生月份的预期发病人数,并分析出生月份与1型糖尿病发病是否相关。结果共纳入2 227例1型糖尿病患者,在6—10月出生的患者较多,而在12月至4月出生的患者较少。其中以8月份出生的患者最多,1月份出生的患者最少(RR=1.26,P<0.01)。结论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与出生月份可能相关,8月份出生者可能最易患1型糖尿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广东省 出生月份
下载PDF
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比肌酐比值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丁宇 郑雪瑛 +7 位作者 杨黛稚 凌萍 魏雪盈 刘子瑜 林琼艳 严晋华 翁建平 骆斯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67-473,共7页
目的糖尿病肾病(DKD)与1型糖尿病(T1DM)患者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本研究拟探讨成人T1DM患者尿白蛋白比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因素,构建UACR升高预判模型.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 目的糖尿病肾病(DKD)与1型糖尿病(T1DM)患者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密切相关.本研究拟探讨成人T1DM患者尿白蛋白比肌酐比值(UACR)的相关因素,构建UACR升高预判模型.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数据库中符合标准的成年T1DM患者,收集患者基本特征和临床指标.根据UACR水平将患者分为UACR正常组(UACR<30 mg/g)和UACR升高组(UACR≥30 mg/g),比较组间人群基本特征,筛选UACR升高相关因素.并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UACR的主要相关因素,构建Nomogram模型预判UACR升高概率.结果共纳入495例患者,平均年龄(34.44±11.65)岁,平均病程(7.83±6.22)年,女性296例(59.8%).分组后UACR正常组纳入385例(77.8%),UACR升高组110例(22.2%).组间比较发现UACR相关因素包括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静息心率、糖化血红蛋白(HbA1c)、估算的葡萄糖处置率对数值(lneGDR)、是否合并高血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提示lneGDR是UACR升高的保护因素[OR=0.33(95%CI,0.17~0.60),P<0.05],静息心率[OR=1.03(95%CI,1.00~1.05),P<0.05]和是否合并高血压[OR=2.17(95%CI,1.29~3.63),P<0.05]是危险因素.校正糖尿病病程后,构建Nomogram模型,结果提示,随着lneGDR降低(IR越严重)、静息心率增快、病程增加、高血压出现,患者UACR升高概率增大.结论我国成人T1DM患者UACR水平与多个因素相关,或可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控制静息心率、控制血压以降低UACR升高发生概率,为成人T1DM患者预防和控制DKD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糖尿病肾病 尿白蛋白比肌酐比值 胰岛素抵抗
下载PDF
胰岛素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成人1型糖尿病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6
作者 刘芷谷 杨黛稚 +5 位作者 陈丹蕊 林惠敏 吕婧 邓洪容 姚斌 许雯 《广州医药》 2022年第3期118-126,130,共10页
目的系统评价胰岛素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s)治疗成人1型糖尿病(T1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纳入关于胰岛素联用AGIs治疗成人T1DM患者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 目的系统评价胰岛素联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s)治疗成人1型糖尿病(T1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英文数据库,纳入关于胰岛素联用AGIs治疗成人T1DM患者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使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项研究,616例患者。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相比,在有效性方面,胰岛素联合AGIs可改善成人T1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降低平均血糖、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改善血糖波动情况,包括平均血糖波动幅度和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均P<0.05)。在安全性方面,AGIs增加总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P<0.05),其中主要是胃肠道不适,但未增加低血糖的发生率和发生次数(均P>0.05)。胰岛素联合AGIs减少了每日胰岛素总剂量(P<0.05),但对体重、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显著影响(均P>0.05)。结论胰岛素联合AGIs可降低成人T1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改善血糖水平和血糖波动情况。AGIs不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但需重视其不良反应,特别是胃肠道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 米格列醇 伏格列波糖 1型糖尿病
下载PDF
1型糖尿病患者全孕程持续葡萄糖监测参数及产前血糖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相关性
7
作者 李先铭 龚一昕 +5 位作者 凌萍 严晋华 骆斯慧 郑雪瑛 杨黛稚 王超凡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83,共7页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全孕程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参数及产前血糖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全国11家医院招募T1DM合并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T1DM)患者全孕程持续葡萄糖监测(CGM)参数及产前血糖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全国11家医院招募T1DM合并妊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GM监测孕期血糖,记录产前2 h毛细血管血糖和新生儿结局。本研究纳入完成全孕程CGM的T1DM患者73例,根据分娩后新生儿血糖值(新生儿低血糖定义为新生儿血糖<2.2 mmol/L),分为新生儿低血糖组(14例)和新生儿血糖正常组(59例)。比较两组间全孕程糖化血红蛋白(HbA 1c)、CGM血糖参数[平均血糖、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葡萄糖高于目标范围时间(TAR 1>7.8 mmol/L、TAR 2>13.9 mmol/L)、葡萄糖低于目标范围时间(TBR)、血糖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变异系数(CV)]、产前2 h血糖水平、分娩时孕周以及新生儿结局[出生体重、出生身长、早产率、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住率]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 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检验法。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 结果:相较新生儿血糖正常组,新生儿低血糖组孕母孕早期日间平均血糖[分别为(6.91±0.71)和(6.38±0.81)mmol/L, t=2.041, P<0.05]、孕早期TAR 2[分别为0.81%(0,4.36%)和0(0,0.64%), Z=2.064, P<0.05]、孕早期MAGE[分别为(6.42±3.24)和(4.60±1.67)mmol/L, t=2.137, P<0.05]、产前2 h血糖水平[分别为(7.75±2.22)和(6.13±2.10)mmol/L, t=2.324, P<0.05]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新生儿低血糖组的早产率[分别为35.71%(5/14)和11.86%(7/59), χ^(2)=4.686, P<0.05]和NICU入住率[分别为71.43%(10/14)和32.20%(19/59), χ^(2)=5.725, P<0.05]高于新生儿血糖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孕母产前2 h血糖是新生儿低血糖的独立影响因素(OR=2.23,95%CI 1.09~4.54, P<0.05)。 结论:T1DM患者孕早期平均血糖、TAR和MAGE与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相关,产前2 h血糖水平与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持续葡萄糖监测 产前血糖 新生儿低血糖
原文传递
阿卡波糖在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使用现状及疗效 被引量:1
8
作者 邱丽玲 吕婧 +5 位作者 梁干雄 叶凯云 杨黛稚 邓洪容 凌萍 严晋华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23年第3期325-329,共5页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联合胰岛素治疗在成人1型糖尿病(T1DM)患者中的使用现状及疗效。方法纳入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项目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登记的阿卡波糖联合胰岛素(阿卡波糖组)或单用胰岛素(胰岛素组)、年龄≥18岁且病程≥1年的成人...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联合胰岛素治疗在成人1型糖尿病(T1DM)患者中的使用现状及疗效。方法纳入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项目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登记的阿卡波糖联合胰岛素(阿卡波糖组)或单用胰岛素(胰岛素组)、年龄≥18岁且病程≥1年的成人T1DM患者,比较阿卡波糖组与胰岛素组入组和1年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_(1c))、体重、BMI、腰臀比(WHR)、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成人T1DM患者717例(阿卡波糖组62例,胰岛素组655例)。入组时,阿卡波糖组起病年龄大于胰岛素组[(31.1±12.3)岁vs(27.4±12.4)岁,P=0.019],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体重、BMI、WHR、碳水化合物热占比≥50%的患者比例、每周运动时间≥150 min的患者比例、HbA_(1c)、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及合并血脂异常的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年后,阿卡波糖组和胰岛素组的HbA_(1c)均较基线下降(P=0.014,P<0.001),体重和BMI均较基线增加(均P<0.05),而两组的WHR、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情况与基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阿卡波糖组随访1年后的HbA_(1c)、体重、BMI、WHR、胰岛素用量和低血糖发生情况较基线发生的变化与胰岛素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T1DM治疗的临床实践中,阿卡波糖在起病年龄稍大的患者中使用更多。胰岛素联用阿卡波糖治疗T1DM不增加低血糖发生,亦未观察到其改善HbA_(1c)、维持体重和减少胰岛素用量的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阿卡波糖 成年人
原文传递
Ras相关C3肉毒杆菌毒素底物3在1型糖尿病和树突状细胞中的作用初探
9
作者 黄倩雯 刘香文 +7 位作者 任文倩 王超凡 吴秀媚 严晋华 许雯 徐索文 骆斯慧 杨黛稚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40-546,共7页
目的初步探索ras相关C3肉毒杆菌毒素底物3(RAC3)在1型糖尿病(T1DM)和树突状细胞(DC)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来自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中2011至2016年入组后规律随访的T1DM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2011至2016年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 目的初步探索ras相关C3肉毒杆菌毒素底物3(RAC3)在1型糖尿病(T1DM)和树突状细胞(DC)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来自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中2011至2016年入组后规律随访的T1DM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2011至2016年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的正常糖耐量者作为健康对照组。病例组和对照组均在筛选阶段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在验证阶段进行基因分型。使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C57BL/6小鼠背景的RAC3全身敲除(KO)小鼠模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ting法分别验证RAC3在DNA、RNA和蛋白水平是否被敲除。通过流式细胞染色检测RAC3 KO小鼠和同窝野生对照(WT)小鼠(每组3只)的DC分化比例以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MHCⅡ)、CD86和CD80等成熟活化指标的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筛选阶段共纳入72例T1DM患者和487名健康对照,验证阶段共纳入122例T1DM患者和577名健康对照。筛选阶段结果显示,T1DM患者中RAC3 rs4969478位点的等位基因T频率高于健康对照[分别为7.64%(11/144)和1.13%(11/974),OR=9.38,P<0.001]。验证阶段基因分型结果同样显示,T1DM患者中RAC3 rs4969478位点的等位基因T频率高于健康对照[分别为4.50%(11/244)和1.13%(13/1154),OR=4.14,P<0.01]。WT小鼠和RAC3 KO小鼠的DC分化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85.6%±1.1%和83.3%±0.25%,P=0.08)。WT小鼠和RAC3 KO小鼠DC中MHCⅡ、CD86和CD80等成熟活化指标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遗传学研究提示RAC3可能是人类T1DM的易感基因,但可能不通过DC参与T1DM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树突状细胞 Ras相关C3肉毒杆菌毒素底物3
原文传递
全新作用机制的糖尿病治疗药物——钠-葡萄糖同向转运体2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黛稚 严晋华 翁建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9-431,共3页
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治疗药物,但糖尿病治疗的达标率只有约40%。2型糖尿病是慢性进展性的疾病,随着胰岛β细胞功能不断恶化,患者的血糖控制势必越发困难。
关键词 糖尿病治疗药物 同向转运体 抑制剂 葡萄糖 胰岛Β细胞功能 糖尿病患病率 2型糖尿病 世界范围
原文传递
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方案与血糖控制的相关性 被引量:27
11
作者 严晋华 章燕 +8 位作者 郑雪瑛 骆斯慧 艾鹤英 吕婧 邱丽玲 张秀薇 杨黛稚 姚斌 翁建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87-591,共5页
目的 探讨胰岛素治疗方案与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6月至2014年7月在广东省16个中心开展的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胰岛素治疗方案分为强化治疗[包括胰岛素泵(R1)、基础胰岛素联合... 目的 探讨胰岛素治疗方案与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11年6月至2014年7月在广东省16个中心开展的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胰岛素治疗方案分为强化治疗[包括胰岛素泵(R1)、基础胰岛素联合短效或速效胰岛素每日多次治疗(R2)]和非强化治疗(R3).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比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达标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选择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1 421例1型糖尿病患者纳入分析,患者的中位年龄27.8(19.4,38.3)岁,中位病程为3.3(0.5,7.1)年.R1、R2、R3组分别为175例(12.3%),504例(35.5%),742例(52.2%).R1、R2、R3组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8.0(6.8,9.3)%、8.9(7.1,11.8)%、9.2(7.5,11.4)%,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在不同治疗方案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R1、R2、R3组糖化血红蛋白的总体达标率分别为32.3%、21.1%、17.8% (P =0.002).年龄较大(OR=1.01,95% CI:1.00 ~ 1.02,P=0.027)、家庭人均年收入>3万元(OR=1.45,95% CI:1.10~ 1.91,P=0.009)、自身教育程度较高(大学及以上)(OR=1.56,95%CI:1.16~ 2.09,P=0.003)是成人患者选择胰岛素强化治疗的相关因素.结论 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方案亟待规范,选择强化治疗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高于非强化患者,规范患者治疗方案、加强患者的糖尿病教育可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血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胰岛素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原文传递
胰岛素泵治疗的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孕期胰岛素剂量分析 被引量:20
12
作者 邱丽玲 翁建平 +7 位作者 郑雪瑛 骆斯慧 杨黛稚 许雯 蔡梦茵 徐芬 严晋华 姚斌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77-580,共4页
目的 分析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孕期胰岛素剂量,探讨1型糖尿病孕期胰岛素需要量的特点.方法 选取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登记的12例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孕前及孕期血糖均控制良好且无不良... 目的 分析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孕期胰岛素剂量,探讨1型糖尿病孕期胰岛素需要量的特点.方法 选取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2011年6月至2014年12月登记的12例使用胰岛素泵治疗、孕前及孕期血糖均控制良好且无不良妊娠结局的1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人口学资料、孕前及孕期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剂量、低血糖发生率及妊娠结局等数据,分析患者孕前、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胰岛素剂量的使用情况.结果 12例患者平均年龄(26.9±2.6)岁,病程(6.6±4.4)年,孕前平均糖化血红蛋白(5.8±0.5)%.孕前每日胰岛素总量、基础率、大剂量及大剂量比例分别为(0.60±0.18)U/kg、(0.28 ±0.10) U/kg、(0.32±0.13) U/kg和(54.8±12.9)%.每日胰岛素总量、基础率、大剂量及大剂量比例均在孕前、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随时间而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0.034、<0.001和<0.001).每日胰岛素总量、大剂量及大剂量比例在孕期均持续升高,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每日胰岛素总量分别较孕前增加0.2%、45.4%和72.7%,大剂量分别较孕前增加8.0%、72.2%和106.8%,大剂量比例分别较孕前增加8.0%、16.8%和19.0%;而基础率则在孕早期较孕前下降9.0%,孕中期及孕晚期分别较孕前增加14.1%和32.9%.结论 1型糖尿病合并妊娠患者孕期胰岛素需要量增加,且以大剂量增加更为明显.临床工作中须根据1型糖尿病患者孕期的胰岛素需要量特点来指导其孕期胰岛素剂量调整以改善血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妊娠 胰岛素 剂量
原文传递
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酮症酸中毒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6
13
作者 严晋华 杨黛稚 +2 位作者 邓洪容 李津 翁建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897-901,共5页
目的调查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8月6日至2012年3月31日在广东省16家医院收集1型糖尿病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病史等信息,中心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和固定餐后2hC肽等;DK... 目的调查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10年8月6日至2012年3月31日在广东省16家医院收集1型糖尿病患者的人口学资料、病史等信息,中心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和固定餐后2hC肽等;DKA发病和复发的危险因素分别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纳入611例1型糖尿病患者,DKA发病率为26.4次/100人年,发病危险因素有女性(RR=2.12)、医保报销比例〈50%(RR=1.84)、未控制饮食(RR=1.76)、吸烟(RR=2.18)和血糖控制差(RR=1.15)。34.4%的DKA集中发生在3.8%有复发史的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有女性(RR=10.56)、吸烟(RR=6.99)、胰岛功能差(RR=4.22)和血糖控制差(RR=1.16)。结论广东省1型糖尿病患者DKA发病率高,且易复发;与一些可纠正的危险因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广东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原文传递
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起病的成人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临床特征及分型诊断 被引量:26
14
作者 刘宏霞 李贵梅 +7 位作者 周泳雯 骆斯慧 郑雪瑛 杨黛稚 梁华 严晋华 姚斌 翁建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1369-1374,共6页
目的探讨以糖尿病酮症(DK)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起病的成人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其分型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期间住院患者资料,入选DA或DKA起病、诊断年龄≥18岁... 目的探讨以糖尿病酮症(DK)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起病的成人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为其分型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期间住院患者资料,入选DA或DKA起病、诊断年龄≥18岁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分析出院诊断为1型糖尿病(T1DM)、2型糖尿病(T2DM)、糖尿病未分型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通过住院和门诊病案系统追踪患者出院2年内的用药情况和最终诊断,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起病年龄、体质指数(BMI)和C肽等临床指标对T1DM和T2DM的诊断价值及最佳诊断切点。结果共123例(男88例)患者纳入分析,年龄(41.1±13.6)岁。出院诊断为T1DM、T2DM和未分型的例数分别为37(30.1%)、60(48.8%)和26例(21.1%),三组患者在起病年龄,BMI,血压,血气pH值及碳酸氢根,血脂,空腹、0.5h及2h C肽水平,任一糖尿病自身抗体及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阳性率,合并脂肪肝比例和糖尿病家族史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2年随访后确诊为T1DM(36例)和T2DM(87例)的患者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年龄、BMI、空腹C肽、0.5h C肽及2h C肽作为诊断指标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5、0.813、0.855、0.898、0.882。结论C肽、起病年龄和BMI等临床特点对DK或DKA起病的成人新诊断患者具有较好的分型诊断价值,且C肽的诊断价值优于BMI和年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糖尿病 2型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原文传递
广东省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及其影响因素调查 被引量:20
15
作者 郑雪瑛 翁建平 +8 位作者 骆斯慧 熊珊珊 杨黛稚 邱丽玲 秦兆艺 任文倩 吕婧 姚斌 严晋华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4期215-219,共5页
目的调查广东省成年1型糖尿病(T1DM)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情况,分析SMBG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数据库中2010至2014年人组的成年T1DM患者进行SMBG频率现况问卷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每日SMBG频率(SMBG-... 目的调查广东省成年1型糖尿病(T1DM)患者自我血糖监测(SMBG)情况,分析SMBG的影响因素。方法对广东省T1DM转化医学研究数据库中2010至2014年人组的成年T1DM患者进行SMBG频率现况问卷调查。收集患者人口学资料、每日SMBG频率(SMBG-F)及接受糖尿病教育等临床数据。按SMBG.F分组后,对上述资料的连续性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数据采用趋势性卡方检验,检验各因素与不同SMBG—F分组线性变化趋势。使用Spearmen相关对SMBG.F和糖化血红蛋白(ttbA1c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评估SMBG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869例病程〉1年的成年T1DM患者。SMBG均数为(O.90+0.29)次/d。21.5%(193/896)的患者几乎从不进行SMBG,仅6.0%(54/896)患者SMBG≥4次/d。SMBG.F与HbA1c呈负相关(r=0.242,P=0.00)。性别、个人教育水平、常驻地区、是否接受过自我血糖监测教育是影响SMBG的因素(X2=7.37、9.65、19.41、17.39,均P〈0.05)。结论广东省成年T1DM患者血糖监测次数显著低于指南推荐水平,地区间差异大。需加强SMBG相关糖尿病教育内容,以改善患者血糖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自我血糖监测 现况调查
原文传递
综合管理有助于1型糖尿病血糖控制 被引量:10
16
作者 邢晓欢 严晋华 +5 位作者 杨黛稚 李津 邓洪容 章燕 姚斌 翁建平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5期275-278,共4页
目的探讨综合管理对1型糖尿病(T1DM)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8月6日至2013年1月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随访的T1DM患者,实施综合管理,包括3个月1次的规律随访、糖尿病教育、治疗方案调整及免费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 目的探讨综合管理对1型糖尿病(T1DM)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纳入2010年8月6日至2013年1月1日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随访的T1DM患者,实施综合管理,包括3个月1次的规律随访、糖尿病教育、治疗方案调整及免费的糖化血红蛋白(HbAlC)检测等。根据HbAlc是否达到相应年龄段的血糖控制目标将患者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HbAlC达标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144例T1DM患者,男64例,女80例,中位年龄29.0岁(四分位间距22.0,38.0,下同),糖尿病病程4.5年(2.8,9.0),体质指数(BMI)19.8kg/m^2(18.9,22.0),干预前HbAlc8.2%(6.7%,9.8%),41例(28.5%)HbAlc达标。完成3、6、9、12个月随访的患者分别为97、50、44、36例,HbAlC达标率分别为50.5%、80%、77%、63.9%。随访3、6、9、12个月HbAlc分别为7.2%(6.4%,8.3%)、7.2%(6.6%,7.9%)、7.0%(6.4%,7.7%)、7.0%(6.5%,8.0%),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BMI较小、自我血糖监测(SMBG)频率较高的和病程较短的患者血糖控制较好。结论综合管理有助于T1DM的血糖控制,增加自我血糖监测频率对血糖控制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血糖自我监测 疾病管理
原文传递
广东省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饮食及血糖管理现状调查 被引量:6
17
作者 郭海婷 王超凡 +10 位作者 岳彤 汪思祺 许琪 陈立曙 游琦 李伟 严晋华 郑雪瑛 骆斯慧 翁建平 杨黛稚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91-998,共8页
目的调查广东省成人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饮食及血糖管理状况,评价结构化教育对T1DM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自我血糖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从参与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汕头大学医学院第... 目的调查广东省成人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饮食及血糖管理状况,评价结构化教育对T1DM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自我血糖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从参与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于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登记的成人T1DM患者中,纳入120例截至2019年12月已完整连续随访满5年的患者进行调查。对纳入患者进行最近3个月的食物频率问卷(FFQ)调查,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FFQ数据以获得患者饮食情况,并和《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推荐量进行比较,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评价血糖控制水平。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比较各定量和定性指标的差异。结果共纳入合格问卷114份,合格应答率为95%(114/120)。每日碳水化合物仅43.9%(50/114)的患者达到了指南推荐的水平,50.9%(58/114)的患者过量摄入脂肪,52.6%(60/114)的患者过量摄入蛋白质。患者膳食纤维的的摄入量为11.33(7.23,15.22)g,远远低于25~30 g的推荐量,达到指南推荐摄入量的患者仅有7.9%(9/114);部分维生素及矿物质摄入量均明显低于推荐水平,达到推荐水平的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下。与GTT登记时结果相比,随访满5年的HbA1c值[分别为(8.87±2.33)%和(7.12±1.06)%]、血糖过高患者比例[分别为32.40%(36/111)和2.63%(3/114)]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bA1c达标率[分别为23.42%(26/111)和51.75%(59/114)]、坚持每日自我血糖监测≥4次[分别为27.03%(30/111)和65.80%(75/114)]的患者比例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目前广东省成人T1DM患者饮食质量低。低脂、高纤维、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应该作为T1DM患者健康饮食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T1DM自我管理教育体系的结构化教育可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饮食摄入 饮食模式 结构化教育
原文传递
胰岛素泵治疗的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章燕 许雯 +9 位作者 艾鹤英 吕婧 朱延华 杨黛稚 林硕 刘莉 郑雪瑛 严晋华 姚斌 翁建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4期3488-3491,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胰岛素泵治疗的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因素。方法病例来自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年龄>18岁,使用胰岛素泵治疗6个月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白<7.0%的标准,分为达标组(59例)和未达标组... 目的:探讨影响胰岛素泵治疗的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的因素。方法病例来自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年龄>18岁,使用胰岛素泵治疗6个月以上的1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化血红蛋白<7.0%的标准,分为达标组(59例)和未达标组(49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糖达标的相关因素。结果共108例患者纳入研究,女75例,男33例,中位年龄32.0岁,中位病程7.9年。多因素分析校正了年龄、病程、空腹C 肽后,胰岛素基础量(0.2~0.3) U/kg ( OR=4.48,95%CI:1.53~13.15)、高自我血糖监测频率(OR=1.31,95%CI:1.05~1.63)及男性(OR=3.43,95%CI:1.18~10.01)与血糖达标相关。结论对于胰岛素泵治疗的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合适的基础量和较高频次的自我血糖监测是获得良好血糖控制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1型 胰岛素输注系统 血红蛋白A 糖基化
原文传递
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一例胰岛素敏感性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延华 杨黛稚 +5 位作者 李津 邓洪容 严晋华 张国超 曾龙驿 翁建平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2012年第3期159-161,共3页
目的评价1例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1例18岁男性患者因体重进行性增加15年就诊,临床确诊为Prader—Willi综合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内分泌检查并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结果患者身高... 目的评价1例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方法1例18岁男性患者因体重进行性增加15年就诊,临床确诊为Prader—Willi综合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内分泌检查并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评价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结果患者身高156em,体重115kg,体质指数(BMI)47.3kg/m2;糖化血红蛋白6.8%,2次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r)均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步胰岛B细胞功能评价提示晚时相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胰岛素:0min43.7mU/L,1h247.6mU/L,2h230.9mU/L。甲状腺功能、肾上腺皮质功能均正常。钳夹试验时基础血浆葡萄糖为4.5mmol/L,钳夹开始20-120min内葡萄糖输注率(GIR)为6.6mg/(kg·min),稳态期GIR为6.2mg/(kg·min)。结论Prader—Willi综合征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ader—Willi综合征 糖尿病 胰岛素敏感性 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技术
原文传递
疑难病例析评:第253例 四肢乏力—麻木—多毛—畏寒
20
作者 朱延华 张国超 +3 位作者 杨黛稚 杨旭斌 曾龙驿 翁建平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0期2875-2877,共3页
病历摘要 患者男,53岁,四肢乏力、麻木8个月,加重伴畏寒、多毛2个月,于2009年11月17日收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肢端麻木,以双下肢为主,伴四肢皮肤紧绷、发胀感。6个月前出现双下... 病历摘要 患者男,53岁,四肢乏力、麻木8个月,加重伴畏寒、多毛2个月,于2009年11月17日收住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患者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肢端麻木,以双下肢为主,伴四肢皮肤紧绷、发胀感。6个月前出现双下肢浮肿,在外地三甲医院就诊,肌电图检查提示周围神经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肢乏力 肢端麻木 疑难病例析评 畏寒 多毛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双下肢浮肿 周围神经损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