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鱼、青鱼体外培养细胞的属间、亚科间核移植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念慈 曹铮 +6 位作者 尹文林 吴乐丁 沈锦玉 毛树坚 张铭 杭绮 赵小立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344-346,共3页
自King和Briggs 1952年首次报道了细胞核移植在两栖类上获得成功以来,这项卓绝的技术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和兴趣,并逐渐应用到两栖类以外的其它动物。在我国,童第周教授等1963年首次应用此项技术于鱼类。他们在金鱼和鳑鮍鱼上的开... 自King和Briggs 1952年首次报道了细胞核移植在两栖类上获得成功以来,这项卓绝的技术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极大重视和兴趣,并逐渐应用到两栖类以外的其它动物。在我国,童第周教授等1963年首次应用此项技术于鱼类。他们在金鱼和鳑鮍鱼上的开拓性实验,证明鱼类细胞核同样可以进行核移植。七十年代起,我国在鱼类细胞核移植方面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以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在鲫、鲤,鲢、草鱼、团头鲂等鱼类上进行研究,得到了几个不同组合的移核鱼或胚胎,其中某些移核杂交鱼是可育的。为了进行鱼类遗传改良研究,作者在草鱼、青鱼、团头鲂上着手进行了细胞核的移植,利用体外长期培养的体细胞作供体,在属间和亚科间鱼类上作移核实验,得到了不同发育期的胚胎。现将此工作作简要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青鱼 体外培养细胞 移植 细胞
下载PDF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研究 被引量:37
2
作者 毛树坚 邵健忠 +1 位作者 杭绮 张念慈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4,共4页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研究,始于50年代。1978—84年,分离到一种病原病毒,定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或鱼呼肠孤病毒。本文报道从出血病病鱼组织的电镜研究中发现两种病毒颗料,一种即是呼肠孤病毒,另一种是20-30nm大小的病毒。经病毒的核酸分析,... 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研究,始于50年代。1978—84年,分离到一种病原病毒,定名为草鱼呼肠孤病毒或鱼呼肠孤病毒。本文报道从出血病病鱼组织的电镜研究中发现两种病毒颗料,一种即是呼肠孤病毒,另一种是20-30nm大小的病毒。经病毒的核酸分析,前者是双股RNA病毒;后者为单股RNA病毒。用分离到的这两种病毒分别注入1足龄健康草鱼,可发生两类不同症状的出血病;呼肠孤病毒主要导致“肠出血型”症状;另一种病毒(经初步鉴别属于小RNA病毒科病毒)主要导致“肌肉出血型”出血病。由此,可以证实两种病毒都是草鱼出血病的病原病毒,同时也初步解释出现两种不同症状出血病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出血病 呼肠孤病毒 小RNA病毒
下载PDF
草鱼染色体的包装(间期—中期) 被引量:1
3
作者 杭绮 毛树坚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3年第4期367-373,共7页
以草鱼ZC7901细胞株为材料,观察鱼类细胞从间期染色质到中期染色体的包装过程。主要通过:(1)分裂期与间期细胞融合,诱导染色体早熟凝集;(2)染色体“伸长”处理;(3)培养细胞的低渗处理;(4)染色质铺展等方法,制作染色体标本,进行扫描和透... 以草鱼ZC7901细胞株为材料,观察鱼类细胞从间期染色质到中期染色体的包装过程。主要通过:(1)分裂期与间期细胞融合,诱导染色体早熟凝集;(2)染色体“伸长”处理;(3)培养细胞的低渗处理;(4)染色质铺展等方法,制作染色体标本,进行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 观察表明,鱼类染色质的基本结构与哺乳类细胞相同,也是直径约10nm的核丝(Nucleofilament)。染色体的色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多级螺旋化形成直径约300nm的染色单体,再经过一次绞合,形成约600nm的染色体;另一种是从30nm或60nm的螺线管直接折叠交联包装,其间也伴有部分不规则螺旋的纤丝形成染色体。本文认为:前一种螺旋化是草鱼染色体的正常包装,后一种折叠交联是染色体的快速早熟包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染色体 包装 鱼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