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语言复兴研究的理论和实践 被引量:2
1
作者 杰拉德·罗谢 琳恩·辛顿 +1 位作者 莱纳·胡斯 袁振杰(翻译) 《语言战略研究》 2019年第3期53-61,共9页
本文探讨了语言复兴作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起源和发展。基于最近出版的《劳特利奇语言复兴手册》,本文将语言复兴定义为“为逐渐或已经不被使用的语言提供新的生命和活力的过程”,认为语言复兴研究的发展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兴起... 本文探讨了语言复兴作为研究和实践领域的起源和发展。基于最近出版的《劳特利奇语言复兴手册》,本文将语言复兴定义为“为逐渐或已经不被使用的语言提供新的生命和活力的过程”,认为语言复兴研究的发展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兴起的濒危语言研究相呼应。这显示了语言复兴如何在21世纪初作为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出现,并且有逐渐往跨学科发展的趋势。本文提供语言复兴的案例研究,以展示在不同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下研究和实践交织的方式。最后简要分析了该领域发展的两个重要趋势:语言复兴教学课程的发展以及语言复兴民族志研究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复兴 濒危语言 跨学科合作
下载PDF
青藏高原的区域性形成和多样化模式:网状、等级与催化(英文)
2
作者 杰拉德·罗谢 《藏学学刊》 CSSCI 2015年第2期200-229,288,共31页
本文根据兰达(Manuel deLanda)的'网状结构'和'等级'理论,提出区域性(areality)概念,用以考察地理-文化区域的内在一致性。本文研究的区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河湟流域。本文认为,该流域的区域性既是等级性的,又是网状... 本文根据兰达(Manuel deLanda)的'网状结构'和'等级'理论,提出区域性(areality)概念,用以考察地理-文化区域的内在一致性。本文研究的区域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河湟流域。本文认为,该流域的区域性既是等级性的,又是网状结构的。它的等级性来自历史累积、整合和夯实过程,而网状结构则是不同因素受到催化而关联起来的自我组织的、异质性系统。本文研究河湟流域作为一个区域的形成和再塑,通过跨族群的仪式复合体来考察其区域性。这些仪式包括纳顿、博、鲁若和拉孜等。本文认为,区域性概念以及兰达的网状结构和等级概念为我们提供一个分析框架和方法工具,可以富有成效地用于分析青藏高原的其他地方,解释其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