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性肺动脉肉瘤的CT及临床病理特征
1
作者 陈丽 林一锱 +5 位作者 张培贵 夏瑞可 成维鹏 李军 王建澍 高源统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6期487-491,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动脉肉瘤(PPAS)的CT及病理特征表现。方法:对13例PPAS的CT图像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CT上主要观察肿瘤部位、范围、形状、密度、周围组织侵袭及转移等情况,同时分析肿瘤病理表现,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肿瘤主体...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动脉肉瘤(PPAS)的CT及病理特征表现。方法:对13例PPAS的CT图像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CT上主要观察肿瘤部位、范围、形状、密度、周围组织侵袭及转移等情况,同时分析肿瘤病理表现,总结其特征表现。结果:肿瘤主体位于主肺动脉-肺动脉干12例,位于肺动脉干1例;肿瘤累及肺动脉肺叶分支9例。13例PPAS病变段肺动脉明显局限性增粗,相应区域主肺动脉及近端肺动脉完全性或部分充盈缺损,呈铸型、息肉样或结节状改变,病变段肺动脉内壁边界模糊不清。其中5例病变向动脉壁外侵犯,穿透血管壁,于纵膈内形成肿块;1例侵入左肺静脉主干内,形成息肉样肿块影;1例继发左肺上叶结节状孤立性转移瘤。平扫肿瘤呈不均匀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见不均匀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延迟期强化减低。肺内多发小片状、片状渗出实变灶4例,其中渗出实变灶伴空洞1例;心包少量积液2例,胸腔少量积液2例。镜下肿瘤细胞主要由不规则血管腔隙、梭形细胞构成,部分区域有黏液样变,部分区域见坏死,细胞核大异型。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弥漫阳性,CD34和CD31呈阳性。结论:PPAS多侵犯主肺动脉和左右肺动脉干,易累及2个以上部位;病灶多呈铸型、息肉样或结节状,平扫呈密度不均匀,增强呈不均匀强化;肿瘤有较强的侵袭性;瘤细胞Vimentin弥漫阳性,CD34和CD31呈阳性。这些表现能够对PPAS认识和诊断提供一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动脉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脐尿管癌的多层螺旋CT诊断 被引量:8
2
作者 林一锱 罗敏 高源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3年第2期262-264,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脐尿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脐尿管腺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经横断位图像及重建矢状位图像显示11例肿瘤均表现为脐与膀胱顶部之间中线部位的占位性病变。11例中肿瘤浅分叶8例,类圆...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脐尿管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脐尿管腺癌患者的CT表现。结果经横断位图像及重建矢状位图像显示11例肿瘤均表现为脐与膀胱顶部之间中线部位的占位性病变。11例中肿瘤浅分叶8例,类圆形3例,7例为囊实性,4例为实性;平扫肿瘤内可见点状、斑片状或环形钙化8例,增强后肿瘤实性成分明显强化11例,11例肿瘤局部与膀胱分界不清,其中4例见肿瘤压迫/突入膀胱,肿瘤腹膜转移合并腹水3例,胸壁、腹壁及腹腔内转移1例,术前诊断脐尿管癌9例,1例误诊为膀胱癌,1例误诊为卵巢囊腺瘤,CT诊断符合率81.8%。结论脐尿管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层螺旋CT检查并对其定性和定位诊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尿管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下载PDF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早产儿颅内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林一锱 高源统 严志汉 《温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8期611-614,共4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早产儿颅内出血(IC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怀疑为ICH的早产儿6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1.5T MR进行头颅常规MR序列(包括T1WI、T2WI)、DWI及SWI序列扫描。主要比较头颅SWI序列与T1WI+T2WI及DWI...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早产儿颅内出血(ICH)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怀疑为ICH的早产儿60例,所有患儿均采用1.5T MR进行头颅常规MR序列(包括T1WI、T2WI)、DWI及SWI序列扫描。主要比较头颅SWI序列与T1WI+T2WI及DWI序列对脑实质内出血、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硬膜下出血的数量差异。结果:60例早产儿中,SWI检出颅内出血39例,T1WI+T2WI检出28例,DWI检出33例。对于脑实质内出血灶,SWI检出灶数为189个,T1WI+T2WI及DWI发现出血灶数量分别为92和111个;对于颅内脑外(SAH和硬膜下)及脑室内出血灶,SWI检出28个,T1WI+T2WI检出27个,DWI序列检出25个。在检出脑实质出血灶中,SWI与常规MR和DWI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检出颅内脑外及脑室内出血灶中,SWI与常规MR和DWI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MR序列和DWI序列比较,SWI能发现更多的颅内出血灶,可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诊断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出血 早产儿 磁敏感成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特征及影像学分型
4
作者 林一锱 陈丽 +8 位作者 李阳 罗敏 岑秀雅 陈善锡 戴婷婷 林都 何迪 任淮 高源统 《浙江临床医学》 2023年第8期1217-1219,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及影像学分型,探讨CT在临床治疗决策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1月20日期间本院确诊COVID-19的116例患者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及影像学分型。结果92例(79.31%)病灶以外周分布... 目的观察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及影像学分型,探讨CT在临床治疗决策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1月20日期间本院确诊COVID-19的116例患者CT资料,分析其CT表现及影像学分型。结果92例(79.31%)病灶以外周分布为主,81例(69.83%)病灶以两肺中下叶分布为主,102例(87.93%)病灶多发。病灶总计1,006个,859个病灶呈磨玻璃密度,占85.39%;902个病灶形态呈片状,占89.66%。病灶中出现铺路石征17例(14.66%),充气支气管征42例(36.21%),伴有心包积液11例(9.48%),胸腔积液13例(11.21%)。影像学分型:轻型86例(74.14%),进展型19例(16.38%),重型11例(9.48%)。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以多发、片状、两肺中下叶外周分布为主的磨玻璃影多见。CT能做影像学分型,结合临床资料,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林一锱 陈丽 +9 位作者 李阳 罗敏 郑军 岑秀雅 李永畴 戴婷婷 林都 何迪 任淮 高源统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264-267,271,共5页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6日至3月15日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60例,均行多次CT检查,间隔时间2~10 d。分析其早期、进展期和消散期的CT影像特征。结果:新型...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及其动态变化。方法:收集2020年1月26日至3月15日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60例,均行多次CT检查,间隔时间2~10 d。分析其早期、进展期和消散期的CT影像特征。结果: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表现为小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影合计21例(占75.0%),结节影7例(占25.0%)。进展期,以混杂磨玻璃密度影为主要表现49例(占81.7%),实变影为主11例(占18.3%);多发病灶52例(占86.7%),病灶分布以两肺中下叶为主44例(占73.3%),位于胸膜下为主55例(占91.7%)。消散期,病灶数量减少49例(占81.7%),范围缩小60例(占100.0%),密度减低60例(占100.0%);再次出现磨玻璃密度影改变36例(占60.0%),出现条片实变影者24例(占40.0%);最后吸收后残留胸膜下弧线影和小叶间隔增厚表现9例(占15.0%)。结论:CT可清楚显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灶的分布、密度、形态和范围,以及肺间质增生改变,能用于早期诊断和动态变化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态变化
下载PDF
MSCT、MRI在诊断侵袭性血管粘液瘤中价值和术后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善锡 颜森森 +4 位作者 林一锱 严志汉 候波 高源统 张雷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8期1310-1313,共4页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MRI在诊断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AM)中价值和临床术后病理对照。方法搜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AAM,回顾性分析AAM的CT、MRI影像学表现及其特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好发部位、影像特点、生物学行为(生长方...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MRI在诊断侵袭性血管粘液瘤(AAM)中价值和临床术后病理对照。方法搜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12例AAM,回顾性分析AAM的CT、MRI影像学表现及其特点,包括肿瘤大小、形态、好发部位、影像特点、生物学行为(生长方式、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 12例AAM患者中,女性11例,男性1例,年龄26~68岁,平均年龄46.3岁;盆腔5例,外阴3例,会阴2例,臀部1例,病灶广泛无法确定具体部位1例,4例跨区生长;球形、椭圆形、哑铃状8例,不规则形状4例;CT平扫9例呈较大或巨大囊实性肿块,8例呈较均质略低密度灶,密度与肌肉相近或略低,12例动脉期较明显强化,边缘强化为著,7例其内“散在细条状强化”,9例静脉期、实质期继续强化呈“环状、弧样”,12例瘤体边缘呈血管样强化。MRI:8例T1WI一般呈略低于同层肌肉信号影,10例T2WI呈略高于同层肌肉信号影,10例肿瘤快速强化、且较均匀,出现特征性“漩涡状”征象,与周围结构关系分界不清;12例患者均行外科手术治疗,其中4例术前行DSA检查及栓塞治疗,占比33.4%,起到缩小肿瘤,减少出血,降低手术切除难度的作用;有5例术后定期随访,提示术后复发征象,复发率为41.7%。结论 MSCT应用方便快捷,虽MRI检查时间长,但MRI可以冠、矢状多方位扫描,还能分析肿瘤成分,二者结合,能更清晰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内部结构、范围及与邻近结构的解剖关系,尤其MRI特征性“漩涡状”表现,对诊断AAM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为临床提供术前诊断/术式的选择及术后随访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袭性血管粘液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出院后胸部CT影像的短期变化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阳 戴婷婷 +6 位作者 罗敏 岑秀雅 林一锱 任淮 何迪 林都 高源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48-452,共5页
目的:探讨普通型2019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出院后胸部CT影像的短期变化特点。方法:随访61例在我院诊治的普通型COVID-19患者,在出院时和出院2周后行胸部CT检查,分析和比较两次CT影像的变化特点。结果:61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出院... 目的:探讨普通型2019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出院后胸部CT影像的短期变化特点。方法:随访61例在我院诊治的普通型COVID-19患者,在出院时和出院2周后行胸部CT检查,分析和比较两次CT影像的变化特点。结果:61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出院时,胸部CT影像表现为多种病灶混合存在。59例患者出院时发现磨玻璃影,2周后磨玻璃影完全吸收16例(16/59,27.12%),明显吸收32例(32/59,54.24%),部分吸收11例(11/59,18.64%);12例发现实变影,2周后完全吸收4例,明显吸收7例;此外发现小叶间质增厚39例、胸膜下弧线影15例、不规则条索影23例,2周后病灶完全吸收或明显吸收约67.53%。残留牵拉性支气管3例(3/61,4.91%)。结论:普通型COVID-19患者出院后肺内病灶在短期随访中有明显改善、吸收,肺间质纤维化发生率不高,高分辨率CT能对此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及胸部CT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戴婷婷 李阳 +6 位作者 罗敏 岑秀雅 林一锱 任淮 何迪 林都 高源统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1813-1816,共4页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及胸部CT影像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6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及首次胸部CT影像资料。结果16例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未见肺炎表现。53例...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临床及胸部CT影像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69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临床及首次胸部CT影像资料。结果16例患者首次胸部CT检查未见肺炎表现。53例患者首次胸部CT出现不同肺炎表现,多数患者病灶分散于两肺多叶(22/53,41.51%),呈胸膜下分布(41/53,77.36%),病灶形态各异,密度不一,病灶内出现小叶间隔增厚16例(16/53,30.19%),血管束增粗20例(20/53,37.74%),出现纤维条索影5例(5/53,9.4%)。均未出现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期间,需全面结合流行病学病史、临床及胸部CT影像资料,提高疾病诊断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