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手持技术的“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教学设计 被引量:4
1
作者 林三泰 衷明华 《江西化工》 2015年第3期186-187,共2页
中和热测定实验作为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对于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手持技术融入"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的课堂教学。利用手持技术配合自制的教具完成对"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 中和热测定实验作为高中化学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的实验。对于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手持技术融入"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的课堂教学。利用手持技术配合自制的教具完成对"中和反应反应热的测定"的温度变化前后数据的采集,有助于学生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酸碱发生中和反应过程中中和热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设计 手持技术 中和热
下载PDF
基于手持技术测定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说课稿
2
作者 林三泰 吴少璇 +1 位作者 彭兰惠 衷明华 《江西化工》 2015年第5期145-146,共2页
说课是以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针对所教教材的教学设计和学生实际,以教师自身和教师群体为对象的教学研究活动。本文以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p H的变化为例,对本课题进行说课。
关键词 说课稿 中和反应 手持技术
下载PDF
探究新型固体吸附剂——巯基花生壳 被引量:2
3
作者 刘亦葵 卢坤荣 +1 位作者 林三泰 衷明华 《广东化工》 CAS 2014年第14期29-29,34,共2页
以花生壳为原料,用硫代乙醇酸和乙酸酐改性花生壳做固体吸附剂,并探讨了巯基花生壳在不同吸附条件下,定量吸附水中的Ag(Ⅰ),用原子吸收光度法分别测定其含量的方法。在温度为25℃时,1.5 g巯基花生壳吸附做振荡吸附1.5小时可以达到最佳效... 以花生壳为原料,用硫代乙醇酸和乙酸酐改性花生壳做固体吸附剂,并探讨了巯基花生壳在不同吸附条件下,定量吸附水中的Ag(Ⅰ),用原子吸收光度法分别测定其含量的方法。在温度为25℃时,1.5 g巯基花生壳吸附做振荡吸附1.5小时可以达到最佳效率(可吸附约260.46μg/g Ag);或室温下,1.5 g巯基花生壳在pH为4.0的银溶液中做振荡吸附1.5小时可达到最佳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花生壳 吸附 Ag(Ⅰ)
下载PDF
巯基花生壳对Cu^(2+)、Pb^(2+)吸附效率的测定 被引量:3
4
作者 刘亦葵 卢坤荣 +1 位作者 林三泰 衷明华 《江西化工》 2014年第2期116-118,共3页
以花生壳为原料,用硫代乙醇酸和乙酸酐改性花生壳做固体吸附剂,并探讨了改性前后的花生壳在不同吸附条件下,定量吸附水样中的Cu(Ⅱ),Pb(Ⅱ)的能力,采用原子吸收光度法分别测定其含量的方法。实验得出,对于50mL 5.001μg/mL Cu(Ⅱ)溶液,1... 以花生壳为原料,用硫代乙醇酸和乙酸酐改性花生壳做固体吸附剂,并探讨了改性前后的花生壳在不同吸附条件下,定量吸附水样中的Cu(Ⅱ),Pb(Ⅱ)的能力,采用原子吸收光度法分别测定其含量的方法。实验得出,对于50mL 5.001μg/mL Cu(Ⅱ)溶液,1.5g巯基花生壳在常温下做2.5h静态吸附的吸附效率最好,可达到92.82%。而对于50ml 43.35μg/mL溶液,2g未改性花生壳(常温)和1g未改性花生壳(加热至40℃)做2.5h静态吸附时吸附效率最好,其吸附效率可以分别达到91.43%和91.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巯基花生壳 吸附 Cu(Ⅱ)Pb(Ⅱ)
下载PDF
浅谈绿色化学思想在无机化学学科中的体现
5
作者 林三泰 《江西化工》 2015年第1期85-86,共2页
通过对绿色化学思想在无机化学学科作用的分析,研究其在无机化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绿色化学 无机化学 理论 实验 教学
下载PDF
基于手持技术的“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教学
6
作者 林三泰 衷明华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5年第11X期40-41,共2页
一、指导思想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化学教学长期存在问题,导致学生丧失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所以,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使应试教育逐步与素质教育全面接轨,即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中学化学教学任务除了要带学生走进化学世界、认识化... 一、指导思想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化学教学长期存在问题,导致学生丧失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所以,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是使应试教育逐步与素质教育全面接轨,即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中学化学教学任务除了要带学生走进化学世界、认识化学、感受化学,同时还要使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针对此情况,思考如何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持技术 化学课堂 传统应试教育 化学学习 反应速率 新课程改革 化学世界 教师活动 教材分析 指导思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