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技术联合治疗大面积烧伤疗效分析
1
作者 林之琛 肖荣 林国安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4年第2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湿润烧伤膏+Meek植皮+悬浮床治疗大面积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6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50%TBSA)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 目的探讨分析湿润烧伤膏+Meek植皮+悬浮床治疗大面积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2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62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烧伤总面积>50%TBSA)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研究组患者采用湿润烧伤膏+Meek植皮+悬浮床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湿润烧伤膏+Meek植皮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植皮面积、皮片成活率、烧伤创面愈合时间、供皮区创面愈合时间及治疗期间感染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植皮面积(41.84±5.27)%TBSA与对照组患者植皮面积(43.07±6.35)%TBSA无明显差异(t=0.830,P=0.410),皮片成活率(87.83±5.3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皮片成活率(79.86±8.53)%(t=4.410,P<0.001),烧伤创面愈合时间(21.87±4.64)d及供皮区创面愈合时间(19.31±4.48)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烧伤创面愈合时间(24.59±5.57)d及供皮区创面愈合时间(21.74±4.89)d(t=2.089、2.040,P=0.041、0.046)。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并发创面感染8例、血液感染3例,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创面感染16例、血液感染11例(χ2=4.351、5.905,P=0.037、0.015)。结论湿润烧伤膏+Meek植皮+悬浮床治疗可明显提高大面积烧伤患者植皮术后皮片成活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降低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烧伤膏 Meek植皮 悬浮床 大面积烧伤 创面 感染
下载PDF
婴幼儿烧伤早期惊厥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被引量:1
2
作者 尚新志 杜晨飞 +1 位作者 孟进松 林之琛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6年第1期18-21,共4页
目的探讨婴幼儿烧伤早期惊厥的发病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9医院烧伤科2005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28例烧伤早期发生惊厥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其原因及处理对策。结果 4890例烧伤患儿中有328例在烧伤早期发生... 目的探讨婴幼儿烧伤早期惊厥的发病原因及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9医院烧伤科2005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28例烧伤早期发生惊厥患儿的病历资料,分析其原因及处理对策。结果 4890例烧伤患儿中有328例在烧伤早期发生惊厥,惊厥发生率为6.7%。惊厥发生率与病情轻重有关:中、重度烧伤早期的惊厥发生率较低,共34例,占10.4%,特重度烧伤早期的惊厥发生率较高,共294例,占89.6%;本组328例惊厥患儿以深Ⅱ度和Ⅲ度烧伤为主,而同期未发生惊厥的烧伤患儿以浅Ⅱ度和深Ⅱ度烧伤为主。惊厥的发生原因主要包括:脑水肿109例,占33.2%;低血容量休克35例,占10.7%;电解质紊乱74例,占22.6%;高热惊厥89例,占27.1%;感染13例,占4.0%;癫痫8例,占2.4%。经过积极对症治疗,除8例患儿因多种原因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320例患儿均被治愈。结论烧伤的严重程度与惊厥的发生率成正相关,补液失当引起的脑水肿、电解质紊乱及低血容量休克是造成婴幼儿烧伤早期惊厥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而毒素吸收、创面感染及疼痛刺激等引起的高热是次要原因,合并破伤风及其他基础疾病时更易发生惊厥。合理补液,预防高热及积极治疗并发症是防治婴幼儿烧伤早期惊厥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惊厥 烧伤早期 婴幼儿 病因 对症治疗
下载PDF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重度烧伤患者GH、PAB、TP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林之琛 索美芳 林国安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22年第2期101-104,共4页
目的 探究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重度烧伤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生长激素(GH)、前白蛋白(PAB)、血清总蛋白(T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56例重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 目的 探究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重度烧伤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生长激素(GH)、前白蛋白(PAB)、血清总蛋白(T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56例重度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与对照组(28例),观察组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常规综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GH、PAB、TP水平变化情况以及创面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治疗10d后,观察组患者GH水平为(15.34±3.19)μg/L、PAB水平为(3.31±0.32) g/L、TP水平为(57.23±6.85) g/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GH水平(6.15±1.62)μg/L、PAB水平(2.14±0.23) g/L、TP水平(46.43±5.62) g/L (t=13.592、15.710、6.450,P均<0.001);观察组患者供皮区创面愈合时间为(8.13+2.05) d、植皮区创面愈合时间为(25.24±5.53)d、住院时间为(27.53±5.63) d,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供皮区创面愈合时间(14.23±2.12) d、植皮区创面愈合时间(34.31±6.41) d、住院时间(38.21±6.71) d (t=10.945、5.669、6.452,P均<0.001)。结论 重组人生长激素可有效提高重:度烧伤患者体内GH、PAB、TP的表达水平,促进创面愈合,缩短住院时间,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烧伤 重组人生长激素 生长激素 前白蛋白 血清总蛋白
下载PDF
小儿中小面积烧伤创面脓毒症的诊治体会 被引量:6
4
作者 林国安 张荣厚 +2 位作者 肖荣 林之琛 杨晓东 《感染.炎症.修复》 2015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分析小儿中小面积烧伤创面脓毒症发生原因,总结小儿中小面积烧伤创面脓毒症诊治经验。方法:2006年8月-2012年11月我科共收治小儿中小面积烧伤并发创面脓毒症患者7例,年龄7个月~4岁,平均(1.52±1,17)岁。烧伤面积5%... 目的:分析小儿中小面积烧伤创面脓毒症发生原因,总结小儿中小面积烧伤创面脓毒症诊治经验。方法:2006年8月-2012年11月我科共收治小儿中小面积烧伤并发创面脓毒症患者7例,年龄7个月~4岁,平均(1.52±1,17)岁。烧伤面积5%~14%TBSA,平均(11.57±3.26)%TBSA,其中,III度烧伤面积平均(9.86±4.02)%TBSA,均为热水烫伤。创面脓毒症出现时间为伤后7~21d,平均(13.0±5.o)d,其中1例为伤后即来院就诊,于伤后7d发生创面脓毒症,6例因在外院治疗出现脓毒症后转入我院。诊断确立后,立即应用碳青霉烯类强效抗生素,加强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在稳定或改善内环境之后,急诊手术切痂植皮。结果:本组7例中6例采用切痂植皮术,全部治愈。另1例未行切痂植皮术,于伤后10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小儿中小面积烧伤并发创面脓毒症的高危年龄人群为4岁以内,一旦出现创面感染加深合并或不合并脓毒症早期表现者,应立即进行相关检查,积极综合治疗,尽早封闭创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烧伤 中小面积创面脓毒症 高危人群 治疗
下载PDF
豫南地区1962年—2012年儿童烧伤流行特征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林国安 杨晓东 +1 位作者 林之琛 赵广贺 《实用医药杂志》 2017年第7期592-594,共3页
目的根据笔者单位收治的儿童烧伤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近50年来豫南地区儿童烧伤的变化特点,以利于儿童烧伤的预防和救治。方法将1962-06-01—2012-05-31笔者单位收治的16 925例14周岁以下儿童按入院时间先后每10年为一组分为A、B、C、D、... 目的根据笔者单位收治的儿童烧伤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近50年来豫南地区儿童烧伤的变化特点,以利于儿童烧伤的预防和救治。方法将1962-06-01—2012-05-31笔者单位收治的16 925例14周岁以下儿童按入院时间先后每10年为一组分为A、B、C、D、E 5组;按年龄每1岁1组共分为14组;按生理发育分为婴幼儿期(≤3岁)、学龄前期(>3岁且≤7岁)和学龄期(<7岁且≤14岁)3组。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儿童占同期烧伤住院患者的52.7%(16925例/32127例),近10年儿童烧伤住院比例上升至61.1%,≤3岁的比例高达80.2%,显著高于其他各组。小儿热力烧伤总比例高达93.4%,其中热液烫伤最高为74.8%,火焰烧伤次之为18.6%。50年间儿童热液烫伤由54.6%逐渐上升至85%;而火焰烧伤由41.3%逐渐下降至10.3%。≤3岁半数致死总面积和半数致死Ⅲ度面积最低,>3岁且≤7岁次之,>7岁且≤14岁组最高,分别为58.29%和34.98%;67.61%和43.12%;73.82%和46.03%。结论 3岁以内婴幼儿是儿童烧伤的高危人群。近10年来,豫南地区3岁以内婴幼儿占儿童烧伤人数的80%以上,80%以上为热液烫伤;3岁以内的婴幼儿半数致死总面积、半数致死Ⅲ度面积为最低,说明相同死亡率时3岁以内婴幼儿烧伤面积更小,相同面积的情况下死亡率更高,应加强对3岁以内婴幼儿的看管和保护,并高度重视3岁以内婴幼儿烧伤的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儿童 流行病学 半数致死烧伤面积(LA50) 治疗
下载PDF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自体Meek微型皮片移植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应用的前瞻性研究
6
作者 闫甜甜 肖荣 +13 位作者 王影 林国安 郑银 赵辉 李文军 尚新志 孟进松 胡东升 李嵩 王超 林之琛 陈鸿昌 赵东彦 唐棣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4-121,共8页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联合自体Meek微型皮片移植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5月—2022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1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符合入选标准,按照剔除标准剔...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联合自体Meek微型皮片移植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19年5月—2022年6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收治的16例大面积烧伤患者符合入选标准,按照剔除标准剔除3例患者,最终纳入13例患者,其中男10例、女3例,年龄24~61(42±13)岁。共选择受试区20个(创面40个,大小均为10 cm×10 c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每个受试区中的2个相邻创面分为涂抹含hUCMSC透明质酸凝胶的hUCMSC+凝胶组及涂抹单纯透明质酸凝胶的单纯凝胶组,每组20个创面,随后2组创面均移植扩展比例为1∶6的自体Meek微型皮片。术后2、3、4周,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愈合时间。术后,若创面出现脓性分泌物,则采集创面分泌物标本行微生物培养。术后3、6、12个月,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估创面瘢痕增生情况。术后3个月,取创面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皮肤组织形态学变化,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Ki67阳性和波形蛋白阳性表达情况并统计阳性细胞数。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术后2、3、4周,hUCMSC+凝胶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0±11)%、(84±12)%、(92±9)%,均明显高于单纯凝胶组的(67±18)%、(74±21)%、(84±16)%(t值分别为4.01、3.52、3.66,P<0.05)。hUCMSC+凝胶组创面愈合时间为(31±11)d,较单纯凝胶组的(36±13)d明显缩短(t=-3.68,P<0.05)。术后,相邻的2组创面分泌物标本微生物培养情况均相同,4个受试区结果为阴性,16个受试区结果为阳性。术后3、6、12个月,单纯凝胶组创面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分别为(7.8±1.9)、(6.7±2.1)、(5.4±1.6)分,均明显高于hUCMSC+凝胶组的(6.8±1.8)、(5.6±1.6)、(4.0±1.4)分(t值分别为-4.79、-4.37、-5.47,P<0.05)。术后3个月,HE染色显示,hUCMSC+凝胶组创面表皮层厚度、表皮嵴等较单纯凝胶组增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hUCMSC+凝胶组创面Ki67阳性细胞数较单纯凝胶组明显增加(t=4.39,P<0.05),2组创面波形蛋白阳性细胞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将含hUCMSC的透明质酸凝胶涂抹于创面的应用方式操作方便,是一种较佳的给药途径。hUCMSC外用可促进大面积烧伤患者自体Meek微型皮片移植术区愈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轻瘢痕增生,可能与创面表皮层厚度、表皮嵴增加和细胞增殖活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瘢痕 间质干细胞移植 皮肤移植 Meek微型皮片
原文传递
小儿大面积烧伤应用悬浮床时机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尚若愚 林国安 +4 位作者 尚新志 肖荣 闫甜甜 胡东升 林之琛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9年第1期13-19,共7页
目的探讨应用悬浮床治疗小儿大面积烧伤的合理时机。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原一五九)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07例大面积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应用悬浮床的时机不同... 目的探讨应用悬浮床治疗小儿大面积烧伤的合理时机。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原一五九)医院全军烧伤中心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107例大面积烧伤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应用悬浮床的时机不同分为2组,伤后3 d以内应用悬浮床的为对照组(n=49),伤后第4天至第6天应用悬浮床的为试验组(n=58),比较2组休克期补液总量及胶体、晶体和水分各成份补液量、尿量、休克期复苏指标及伤后内脏并发症、高钠血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创面成痂、脱痂及愈合时间、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和脓毒症发生率,并对2组的悬浮床床沙板结时间和床沙细菌培养阳性率进行比较。对数据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试验组患儿伤后第1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分别为(0. 97±0. 10) mL·kg^(-1)·%TBSA-1、(0. 67±0. 13) mL·kg^(-1)·%TBSA-1、(1 233.00±254. 00) m L、(2 265. 00±958. 00) m L,对照组患儿伤后第1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分别为(1. 18±0. 13) mL·kg^(-1)·%TBSA-1、(0. 97±0. 10) mL·kg^(-1)·%TBSA-1、(1 635.00±283.00) m L、(2 979.00±973.00) m L,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 585、13. 617、7. 736、3. 811,P值均小于0. 01);试验组患儿伤后第2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分别为(0. 53±0. 07) mL·kg^(-1)·%TBSA-1、(0. 49±0.06) mL·kg^(-1)·%TBSA-1、(1 110. 00±229. 00) m L、(1 755. 00±649. 00) m L,对照组患儿伤后第2个24 h晶体、胶体、水分补液量、补液总量分别为(0. 74±0. 10) mL·kg^(-1)·%TBSA-1、(0. 75±0.12) mL·kg^(-1)·%TBSA-1、(1 542. 00±288. 00) m L、(2 479. 00±771. 00) m L,试验组较对照组患儿补液量均显著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 529、13. 653、9. 635、5. 279,P值均小于0. 01); 2组休克期各项复苏指标除尿量无明显差别外,试验组心率(115. 00±5. 00)次/min、平均动脉压(MAP)(53. 00±2. 70) mm Hg、中心静脉压(CVP)(8. 00±0. 80) cm H2O、血乳酸(2. 00±0. 60) mmol/L、剩余碱(-2. 10±0. 70) mmol/L、红细胞比容(HT)(0. 42±0. 02)、血白蛋白(35. 00±1. 40) g/L,与对照组心率(126. 00±5. 00)次/min、MAP(56. 00±3. 30) mm Hg、CVP(9. 80±1. 50) cm H2O、血乳酸(3. 80±0. 60) mmol/L、剩余碱(-4. 40±0. 60) mmol/L、HT(0. 53±0. 03)、血白蛋白(33. 00±2. 10) 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 234、5. 585、8. 214、16. 117、-17. 451、20. 448、-3. 989,P值均小于0. 01);试验组患儿高钠血症、内脏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 4%、10. 3%,较对照组(18. 4%、26. 5%)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 410、4. 765,P值均小于0. 05);病死率对照组为4. 1%,试验组为1. 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和脓毒症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 05)。创面成痂时间对照组较试验组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579,P <0. 01),试验组较对照组创面脱痂、愈合时间明显提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 760、4. 212,P值均小于0. 01);悬浮床床沙板结时间和床沙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对照组的床沙板结时间明显早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 010,P <0. 01);床沙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356,P< 0.05)。结论大面积烧伤患儿首次应用悬浮床的时机应选择在伤后第4天至第6天,既有利于休克期的平稳度过,降低病死率,减少创面损伤及并发症发生,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又能增加悬浮床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率。床沙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356,P <0. 05)。结论大面积烧伤患儿首次应用悬浮床的时机应选择在伤后第4天至第6天,既有利于休克期的平稳度过,降低病死率,减少创面损伤及并发症发生,促进创面愈合,同时又能增加悬浮床的使用寿命和使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儿童 悬浮床 应用时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