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五台山文殊骑狮像的宗教图像历史与视觉文化分析(上) 被引量:5
1
作者 林伟正 《艺术学研究》 2019年第1期84-101,共18页
根据文献和传说,五台山文殊骑狮像在8世纪初出现在五台山,之后就成为五台山文殊信仰中最重要的宗教图像。尽管其传播广、时间久,文殊骑狮这个图式却基本保持不变,在中国宗教图像史中成为一个独特的例子。然而细究之,有许多问题还尚未被... 根据文献和传说,五台山文殊骑狮像在8世纪初出现在五台山,之后就成为五台山文殊信仰中最重要的宗教图像。尽管其传播广、时间久,文殊骑狮这个图式却基本保持不变,在中国宗教图像史中成为一个独特的例子。然而细究之,有许多问题还尚未被详细讨论过。当早期佛教图像还是以坐像或立像为主,五台山信仰如何决定了"文殊骑狮像"为其最有代表性的图像?虽然文殊和骑狮的组合不变,其图像的呈现方式与五台山图之间的关系却不尽相同,是什么因素导致文殊骑狮图像的转变?本文尝试从该图像的起源、传递、转变和再利用,重建五台山文殊骑像的历史。在这个历史中,图像并非处于被解释的对象,而是塑造五台山信仰和其演变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台山 文殊骑狮 宗教图像 视觉文化 图像历史
下载PDF
闸口白塔:吴越佛塔的“缩微模型” 被引量:1
2
作者 林伟正 《建筑史学刊》 2022年第2期24-41,共18页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吴越砖石佛塔的研究多着眼于仿木构,将其看作填补唐宋交接之际木构建筑史空白的重要材料。本文淡化对仿制木构的研究,转而强调砖、石结构本身的特殊性,及其所建构出的塔内塔外、塔身塔基相互关联的复杂宗教空间。本文...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吴越砖石佛塔的研究多着眼于仿木构,将其看作填补唐宋交接之际木构建筑史空白的重要材料。本文淡化对仿制木构的研究,转而强调砖、石结构本身的特殊性,及其所建构出的塔内塔外、塔身塔基相互关联的复杂宗教空间。本文以杭州闸口白塔为中心,以时间为线索梳理吴越砖石佛塔的发展,认为闸口白塔的微缩尺度、建筑细节、图像程序为该区域佛塔的“模型”。进而分析吴越新型的砖石佛塔如何将建筑、图像、舍利等要素,系统地与礼佛空间结合,建立吴越砖石佛塔最重要的空间语汇与建筑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佛塔 砖石结构 双套筒 礼佛空间 闸口白塔
下载PDF
五台山文殊骑狮像的宗教图像历史与视觉文化分析(下) 被引量:1
3
作者 林伟正 《艺术学研究》 2019年第2期88-99,共12页
乘云的文殊骑狮图像与流动的五台山从五台山文殊骑狮图像传到敦煌地区之后,文殊菩萨化现成为最主要的图像元素,尤其是乘云而至的文殊骑狮图像,拖着长长的云尾,象征着从五台山乘云腾空而来的含义。或许有读者认为,拖着长尾的云朵用于乘... 乘云的文殊骑狮图像与流动的五台山从五台山文殊骑狮图像传到敦煌地区之后,文殊菩萨化现成为最主要的图像元素,尤其是乘云而至的文殊骑狮图像,拖着长长的云尾,象征着从五台山乘云腾空而来的含义。或许有读者认为,拖着长尾的云朵用于乘载佛、菩萨等天人,在敦煌壁画中随处可见,非文殊所独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殊师利 殊像寺 丁观鹏 五台山
下载PDF
地质成果质量与全面质量管理
4
作者 林伟正 《河南地质》 1991年第3期77-80,F003,共5页
本文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并根据地质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探讨了通过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地质报告质量的作法。
关键词 地质成果 质量 质量控制 TQC
下载PDF
神明之所的尺度问题:中国古代的小建筑
5
作者 林伟正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8-61,F0003,共15页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不乏微型建筑的例子,尺度上小于它们对应的实际建筑,其种类不一而足,建造目的亦不相同,但学者多将微缩建筑的“小”作为既定的事实,未将尺度作为研究它们的前提。“小建筑”概念的出现与早期神圣空间的建构相关,标识神...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不乏微型建筑的例子,尺度上小于它们对应的实际建筑,其种类不一而足,建造目的亦不相同,但学者多将微缩建筑的“小”作为既定的事实,未将尺度作为研究它们的前提。“小建筑”概念的出现与早期神圣空间的建构相关,标识神明之所,高远而不可及。但随着建筑技术的进展与制度的完善,小建筑越加变成其所对应的大建筑的微缩版,同时,也如大建筑一般受到建筑法式的规范,尺度成为大小建筑之间的区别,但也是大小建筑之间缩放与想象的依据。中国古代小建筑从未超越实际建筑的结构限制与法式的约制,但它的“小”以及与大建筑的尺度关系却让观者得以从小入大、以大观小地想象实际建筑物无以表达的神圣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建筑 微型 天宫楼阁 二仙庙 薄伽教藏殿
原文传递
材质与工艺——中国中古佛像材质的思考 被引量:2
6
作者 林伟正 徐胭胭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6-79,共14页
2004年5月在西安东郊的一坑穴中发现了5尊北周时期的佛立像,[1]出土时大致完整,皆是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牵握衣角,立于莲花狮子座之上,像高在182-216厘米之间,在现存北周单体佛像之中属于大型造像。[2]其次,它们的造像风格也一致,都具备... 2004年5月在西安东郊的一坑穴中发现了5尊北周时期的佛立像,[1]出土时大致完整,皆是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牵握衣角,立于莲花狮子座之上,像高在182-216厘米之间,在现存北周单体佛像之中属于大型造像。[2]其次,它们的造像风格也一致,都具备螺髻低平、面相方圆、形态健硕、通肩袈裟轻薄贴体的特点,这些特征同样见于已知的北周长安单体圆雕佛教造像,而与北魏、西魏时期的造像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无畏印 立像 螺髻 造像风格 佛教造像 狮子座 北魏 西魏
原文传递
试论“墓室建筑空间”——从视觉性到物质性的历史发展 被引量:4
7
作者 林伟正 《古代墓葬美术研究》 2017年第1期34-52,共19页
2002年8月,河北涿州发掘了一座元代李仪夫妇壁画墓,其建于至元五年(1339年),发掘时在墓门内发现墓志一方,正面书写了李仪生前的德行,但背面却有一段颇让人惊异的记载:云比(此)寿堂深足廿尺,壁画时,风不能入,有露珠。秉彝于四方拜讫,风乃... 2002年8月,河北涿州发掘了一座元代李仪夫妇壁画墓,其建于至元五年(1339年),发掘时在墓门内发现墓志一方,正面书写了李仪生前的德行,但背面却有一段颇让人惊异的记载:云比(此)寿堂深足廿尺,壁画时,风不能入,有露珠。秉彝于四方拜讫,风乃入,得画实遇天助,后人不可将毁,敬启后世知之。[1]这段不长的文字虽置于墓室中,但既非针对墓主夫妇,也与死后世界无关。事实上,书写这段文字的人与言说的对象都是生人,是对于墓室兴建的一段简短客观的记录。但这个格外'客观'的视点却揭示了对于14世纪的人来说,建筑一个'墓室'为何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空间 墓主人 视觉性 物质性
原文传递
试读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在1930、40年代所拍摄的调研照片 被引量:2
8
作者 林伟正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 2011年第1期315-336,共22页
由于摄影具有忠实重现客观事实的特性,梁思成在中国古建筑历史的研究中,特别是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1930—1940年),采用了摄影作为最主要的记录工具。但与当时其他的中国古建照片对比,尤其与日本学者所拍摄的调研照片相比较,本文强调摄... 由于摄影具有忠实重现客观事实的特性,梁思成在中国古建筑历史的研究中,特别是在中国营造学社期间(1930—1940年),采用了摄影作为最主要的记录工具。但与当时其他的中国古建照片对比,尤其与日本学者所拍摄的调研照片相比较,本文强调摄影在当时也是对于中国建筑文物的一种论述方式。梁思成的调研照片不但重新建构中国古代建筑在现代中国的重要性,更引发对于中国古代遗产一种怀旧的省思。处在动荡年代的中国,只有透过摄影影像才能将这些客观的建构与主观的省思保存和记录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思成 营造学社 摄影 古建调研 文物
原文传递
关于“理论与方法”的多学科对话——“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四场实录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军 巫鸿 +7 位作者 尹吉男 陆扬 贺西林 汪悦进 林伟正 霍巍 侯旭东 余欣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7-124,共18页
2021年10月30日至10月31日,"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中央美术学院顺利召开。10月31日上午举行的第四场会议以"理论与方法"为题,有海内外十位学者参与,就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展开... 2021年10月30日至10月31日,"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中央美术学院顺利召开。10月31日上午举行的第四场会议以"理论与方法"为题,有海内外十位学者参与,就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展开深层对话。兹对与谈学者谈话内容加以整理,希望对相关研究有所启发和推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文化 中央美术学院 谈话内容 中古中国 深层对话 方法论 国际学术研讨会 学者参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