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负压伤口疗法中不同内层敷料对Ⅲ度烧伤兔切痂创面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林俊瀚 陈炯 +2 位作者 薛迪建 黄文祥 苏国良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疗法中不同的内层敷料对Ⅲ度烧伤兔切痂创面的影响。方法将18只日本大耳白兔单侧背部造成Ⅲ度烧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分子敷料组、生物敷料组和含银生物敷料组各6只,伤后第3天行切痂术后,高分子敷料组兔创面覆盖... 目的探讨负压伤口疗法中不同的内层敷料对Ⅲ度烧伤兔切痂创面的影响。方法将18只日本大耳白兔单侧背部造成Ⅲ度烧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高分子敷料组、生物敷料组和含银生物敷料组各6只,伤后第3天行切痂术后,高分子敷料组兔创面覆盖聚氨酯泡沫、生物敷料组兔创面覆盖猪ADM敷料、含银生物敷料组兔创面覆盖含银猪ADM敷料,均行持续负压治疗7d。于术后即刻和7d,分别观察各组兔创面大体情况,测定创周组织干湿比,计算创面细菌量,ELISA法测定创面TNF-α、IL-1β、IL-6含量,Masson染色后行创面Fb计数,CD31染色后行创面微血管计数。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LSD-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术后即刻,3组兔创面基底无肉芽组织,血供丰富,水肿明显。术后7d,3组兔创面基底均有较多肉芽组织,无或轻度水肿,创缘未见明显红肿。(2)3组兔创面术后即刻及7d创周组织干湿比组问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70和O.09,t值为0.17~0.52,P值均大于0.05)。(3)术后即刻,高分子敷料组、生物敷料组、含银生物敷料组兔创面细菌量分别为(603.0±146.0)×104、(573.0±63.0)×104、(590.0±100.0)×104CFU/g,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3,P〉0.05);术后7d创面细菌量分别为(5.4±0.8)×104、(4.6±0.9)×104、(3.5±0.9)×104CFU/g,其中含银生物敷料组创面细菌量明显少于高分子敷料组和生物敷料组(t值分别为3.78和2.29,P〈0.05或P〈0.01);3组兔术后7d创面细菌量均较术后即刻明显减少(t值为10.05~21.81,P值均小于O.01)。(4)3组兔术后即刻和7d创面TNF-α、IL-1β及IL-6含量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为0.10~1.89,P值均大于0.05)。3组兔术后7d创面TNF—a含量均明显高于术后即刻(t值为2.93~5.01,P〈0.05或P〈0.01)。(5)3组兔术后即刻和7d创面Fb数组间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01和0.81,P值均大于0.05)。3组兔术后7d创面Fb数均明显高于术后即刻(t值为4.78~11.58,P值均小于0.01)。(6)3组兔术后即刻和7d创面微血管数量组问总体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42和2.49,P值均大于O.05)。3组兔术后7d创面微血管数量均明显多于术后即刻(t值为7.17~11.14,P值均小于0.01)。结论在抑制创面细菌增殖方面含银生物敷料具有-定优势,但在抑制局部组织水肿和创面炎症反应、促进胶原纤维沉积及组织血管化方面,高分子敷料、生物敷料及含银生物敷料作用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负压伤口疗法 伤口愈合 敷料
原文传递
不同处理方法对兔深度烧伤切痂创面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薛迪建 林俊瀚 +2 位作者 陈炯 黄文祥 苏国良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0期2427-2432,共6页
目的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兔深度烧伤切痂创面的影响。方法 将18只日本大耳白兔造成Ⅲ度烧伤后第3天切痂,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传统敷料组、生物敷料组和负压治疗组各6只,于切痂后第7天处死。在切痂即日及切痂后第7天分别观察和测定创面大... 目的比较不同处理方法对兔深度烧伤切痂创面的影响。方法 将18只日本大耳白兔造成Ⅲ度烧伤后第3天切痂,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传统敷料组、生物敷料组和负压治疗组各6只,于切痂后第7天处死。在切痂即日及切痂后第7天分别观察和测定创面大体情况、创面组织菌量计数、创周组织干湿比、创面组织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含量、组织成纤维细胞计数及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切痂后第7天负压治疗组创面基底最佳;传统敷料组、生物敷料组和负压治疗组切痂后第7天创面组织菌量分别为(9.4±1.5)×10^4、(8.1±2.7)×10^4、(3.9±0.7)×10^4 cfu/g,负压治疗组均显著低于传统敷料组和生物敷料组(均P〈0.05),且三组均显著低于切痂即日的(576.9±169.5)×10^4、(589.9±99.6)×10^4、(583.0±160.4)×10^4 cfu/g(均P〈0.05);三组各时相点组间及组内创周组织干湿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生物敷料组切痂后第7天的IL-6显著高于传统敷料组[(94±10)比(76±8)ng/L,P〈0.05];切痂后第7天三组成纤维细胞计数分别为(60±9)、(55±12)、(77±17)个/视野,负压治疗组均显著高于传统敷料组和生物敷料组(均P〈0.05),且三组均显著高于切痂即日的(39±6)、(39±11)、(38±6)个(均P〈0.05);切痂后第7天三组微血管密度计数分别为(42±6)、(53±4)、(82±10)个/视野,负压治疗组均显著高于传统敷料、生物敷料组,生物敷料组显著高于传统敷料组(均P〈0.05),且生物敷料组、负压治疗组均显著高于切痂即日的(36±5)、(36±5)个/视野(均P〈0.05)。结论 在抑制创面细菌增殖、促进胶原纤维沉积及组织血管化方面负压治疗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但不同方法对局部组织水肿、炎症反应的作用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生物敷料 负压伤口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