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支原体污染经 p38 MAPK 途径降低人类细胞株28S 和18SRNC-rRNA 被引量:4
1
作者 王青 罗彦彰 +4 位作者 林修贤 荣冬秀 张涛 王通 崔毅峙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7-923,共7页
目的:研究支原体感染对人类细胞株的核糖体新生肽链复合体(RNC)中rRNA组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分别提取支原体阳性与阴性RNC-R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NC-rRNA组成改变情况;在支原体污染环境中培养人正常肺上皮(HBE)细胞,比较... 目的:研究支原体感染对人类细胞株的核糖体新生肽链复合体(RNC)中rRNA组成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分别提取支原体阳性与阴性RNC-RNA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RNC-rRNA组成改变情况;在支原体污染环境中培养人正常肺上皮(HBE)细胞,比较培养前后RNC-rRNA的变化;对RNC-RNA条带异常细胞进行抗支原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RNC-rRNA的变化。利用免疫印迹分析支原体污染对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途径的影响。结果:不同组织来源的多株细胞中,支原体阴性和阳性细胞RNCRNA的琼脂糖电泳显示细胞中RNC-rRNA组成发生异常改变,主要体现为28S和18S真核rRNA的降低,以及16S和未知原核rRNA的增加。在污染环境中培养HBE细胞,其RNC-rRNA组成可由支原体阴性转变为阳性谱型。以环丙沙星抗支原体治疗可逆转上述RNC-rRNA谱型的改变。总蛋白和磷酸化蛋白的免疫印记结果表明,支原体污染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p38 MAPK途径的活化,而对该细胞的ERK1/2途径无显著改变。结论:支原体感染可通过抑制p38 MAPK活化严重改变人类细胞株中RNC-rRNA的组成,从而影响宿主细胞的翻译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C-rRNA 支原体 人细胞系
下载PDF
^(125)I粒子植入对兔正常气管组织放射性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汪海燕 陈宏鑫 +3 位作者 贾海英 荣冬秀 林修贤 张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1213-1216,共4页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家兔正常气管组织的放射损伤,完善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安全性的研究。方法:健康雄性普通级新西兰家兔60只,体重2.15~2.30kg,随机分为实验组(1、4、8、16周组)及对照组,每组12只;对照组再随机分1、4、...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对家兔正常气管组织的放射损伤,完善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安全性的研究。方法:健康雄性普通级新西兰家兔60只,体重2.15~2.30kg,随机分为实验组(1、4、8、16周组)及对照组,每组12只;对照组再随机分1、4、8、16周共4个亚组,每组3只。分别将3粒活度为0.8mCi/粒、半衰期为60.2d的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实验组家兔右侧第一气管环旁,对照组植入无活性空源粒子。按分组情况取气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VEGF、Pan-Cadherin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VEGF及Pan-Cadherin在植入后不同时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呈动态变化,植入后1周即有表达,4周达高峰,之后下降,8周较1周弱,16周基本很少表达。结论:VEGF及Pan-Cadherin在不同时期的动态表达反映了125I粒子对家兔正常气管组织产生可修复性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 气管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广谱-钙黏附蛋白 放射损伤
原文传递
兔喉部^(125)I粒子植入术后周围辐射剂量的实验研究
3
作者 汪海燕 贾海英 +2 位作者 林修贤 练兵 张涛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1957-1959,共3页
目的:监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家兔正常喉组织后不同时间周围辐射剂量的变化,从辐射防护角度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健康雄性普通级新西兰家兔60只,重2.15~2.30kg,随机分为7d组、1个月组、2个月组、4个月组及对照组,每组12只... 目的:监测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家兔正常喉组织后不同时间周围辐射剂量的变化,从辐射防护角度探讨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健康雄性普通级新西兰家兔60只,重2.15~2.30kg,随机分为7d组、1个月组、2个月组、4个月组及对照组,每组12只。分别将3粒活度为0.8mCi/粒、半衰期60.2d的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实验组家兔右侧第一气管环旁。测量实验组4个月亚组植入粒子后不同时间、不同距离的周围辐射剂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着与粒源距离的增加及植入后时间的延长,周围辐射剂量减少,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周围辐射剂量下降缓慢,在距离粒源1m处,测得剂量为室内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临床应用易于防护,其周围密切接触者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5I 家兔 辐射剂量 放射防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