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转型下的乡村国土空间数字治理技术体系构建
1
作者 周素红 吴帅霖 +1 位作者 林元城 杨忍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7,共6页
数字技术向乡村地域延伸与渗透,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组织方式及结构。乡村国土空间治理的对象、主体、技术都在数字技术的介入下发生了转变。在梳理数字技术介入下乡村发展转型的物质空间特征及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剖析了数... 数字技术向乡村地域延伸与渗透,深刻影响着乡村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组织方式及结构。乡村国土空间治理的对象、主体、技术都在数字技术的介入下发生了转变。在梳理数字技术介入下乡村发展转型的物质空间特征及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剖析了数字化转型下的乡村国土空间治理主体关系,从乡村数字治理的空间底座框架及其关键技术体系两个方面构建了基于乡村多主体协同治理的国土空间数字治理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乡村国土空间 数字治理
下载PDF
面向城乡融合的都市农业功能转型研究进展及其关键科学问题
2
作者 杨忍 林元城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5,共14页
面向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演化与空间重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系统梳理了都市农业功能转型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亟需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发现:1)都市农业功能转型研究的主... 面向城乡融合和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聚焦于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演化与空间重组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系统梳理了都市农业功能转型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未来亟需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发现:1)都市农业功能转型研究的主要议题包括都市农业发展转型评价及类型划分、都市农业多功能转型及可持续发展、都市农业空间组织与生产组织方式、都市农业发展中土地利用及竞租机制、都市农业发展问题及其多维效应等5个方面。2)都市农业地域系统与城乡地域系统间的要素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两者间的内在作用逻辑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石。都市农业地域系统功能演化和空间重组的动力机制有待深入探索,亟待强化基于地域系统视角的都市农业发展中的土地竞租、土地权属和相关利益主体等研究。3)聚焦于都市农业地域系统功能演变的关键科学问题,未来亟待开展的研究包括3个方面:其一,基于城乡连续体的视角,厘清都市农业系统地域功能演化的内源性和外部性驱动力间的交互联动和耦合作用机制;其二,揭示都市农业地域系统空间重组的核心机理,以及利益主体的作用关系与土地竞租的内在逻辑;其三,探索都市农业地域系统功能演化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农业 农业功能转型 城乡融合 生态环境效应 农业生态系统
下载PDF
城中村改造中的地方营造与情感机制——以广州黄埔村创新创意空间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林元城 赖宏韬 +2 位作者 杨忍 王敏 徐茜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0-329,共10页
以广州市黄埔村创新创意空间为例,采用深度访谈、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情感地理的视角探讨城市更新背景下创新创意空间对地方意义的重构,尤其是情感在地方认同中的塑造作用。研究表明,城中村创新创意空间通过物质环境、文化及社会关系... 以广州市黄埔村创新创意空间为例,采用深度访谈、网络文本分析等方法,从情感地理的视角探讨城市更新背景下创新创意空间对地方意义的重构,尤其是情感在地方认同中的塑造作用。研究表明,城中村创新创意空间通过物质环境、文化及社会关系的重塑,对多元主体的地方情感和空间意义产生差异化的影响。城中村创新创意空间物质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当地居民的情感认同和地方依恋,具有现代性的产业形式在文化价值上未能形塑本地居民的地方认同和文化身份,但提升了创客及租客群体基于创意及文化氛围的地方认同。城中村创新创意空间通过加强主体间的互动与联系,形成以产业为联系纽带的社会网络关系,建构起共同的情感依恋与地方认同,并将传统的居住空间转变为具有消费、生产及休闲属性的多元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地理 城市更新 创新创意空间 地方营造 乡村发展 城中村 广州
下载PDF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与传导机制 被引量:9
4
作者 林元城 杨忍 葛语思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18,共7页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乡村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举措,关系着乡村地区人口、土地、产业等核心发展要素的转型重构,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国土空间优化重组的关键。文章构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衔接框...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作为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乡村土地利用问题的重要举措,关系着乡村地区人口、土地、产业等核心发展要素的转型重构,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国土空间优化重组的关键。文章构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衔接框架,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三生’空间优化—乡村全面振兴”为逻辑主线,揭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与“三生”空间优化的作用关系,指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乡村“三生”空间重组、乡村全面振兴三者具有紧密的逻辑与衔接关系,其传导机制在于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推动乡村“三生”空间优化重组,进而促进乡村的全面振兴,并从土地功能、结构和要素等维度探索国土空间整治助力乡村振兴的耦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 乡村空间转型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演化及其耦合机制 被引量:2
5
作者 潘瑜鑫 杨忍 林元城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0-31,共12页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的时空间格局演化过程,探究两者间的耦合机制。研究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农业生产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的时空间格局演化过程,探究两者间的耦合机制。研究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农业生产空间适宜性评价模型和层次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农业生产空间适宜性呈现出沿“胡焕庸线”两侧“两极化”的空间格局,东南部高,西北部低;(2)2000—2018年,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呈现出了逐步增强的趋势;(3)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间存在要素耦合、结构耦合、路径耦合和逻辑耦合4种耦合机制,两者共同重塑了中国农业生产空间格局。研究结论:中国农业生产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和适宜性具有较为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呈现出逐渐强化的态势,两者相互作用,彼此约束,共同影响中国农业生产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空间 资源环境承载力 适宜性 耦合机制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典型镇域的农业系统变化与农户生计韧性评价——以河南省高杨店镇为例
6
作者 董玥 杨忍 +1 位作者 邓颖贤 林元城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08-1222,共15页
为探寻粮食主产区农业系统韧性和农户生计韧性提升的路径,以传统农区河南省高杨店镇为例,分析不同阶段农业系统的适应性循环过程及变化特征,采用CRITIC-TOPSIS法定量评价不同类型农户生计韧性,并揭示农业系统韧性与农户生计韧性的关联... 为探寻粮食主产区农业系统韧性和农户生计韧性提升的路径,以传统农区河南省高杨店镇为例,分析不同阶段农业系统的适应性循环过程及变化特征,采用CRITIC-TOPSIS法定量评价不同类型农户生计韧性,并揭示农业系统韧性与农户生计韧性的关联机制。结果表明:20世纪50年代以来,高杨店镇农业系统经历了两个完整的适应性循环,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逐步过渡到规模化经营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阶段,农户生计逐步多样化。气候变化、制度变革、政策响应、工业化和城镇化以及技术革新是农业系统适应性循环演进的主要驱动力。根据农户收入来源及其占比,研究区农户生计类型可划分为种养殖型、工资保障型、自主创业型、社保依赖型、兼业均衡型5种,且不同类型农户的生计韧性存在显著差异。农户生计分化受到农户自主发展能力与国家政策、市场力量、社会关系等内外部力量共同驱动。农业系统韧性和农户生计韧性存在尺度嵌套和相互影响,当农户生计韧性累积到一定程度即表现为农业系统整体的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农业 农业系统韧性 适应性循环 生计多样化 粮食主产区
下载PDF
地方感的塑造与乡村治理:潮汕宗祠案例 被引量:13
7
作者 林元城 杨忍 +1 位作者 赖秋萍 王敏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32-743,共12页
采用网络资料收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潮汕宗祠的地方意义、情感互动和内生效用展开分析,探讨了潮汕宗祠对地方感的塑造作用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潮汕宗祠作为同姓宗亲地域联系和情感连结的物质空间载体,通过... 采用网络资料收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潮汕宗祠的地方意义、情感互动和内生效用展开分析,探讨了潮汕宗祠对地方感的塑造作用及其与乡村治理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潮汕宗祠作为同姓宗亲地域联系和情感连结的物质空间载体,通过其蕴含的地方文化、宣传展演和节庆活动等构建乡村地域的情感依恋与价值认同,进而形成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此外,潮汕宗祠通过建筑的形式扎根于地方,并作为乡村地域的异质性空间重构着乡村的地方性,并赋予乡村空间更多的文化内涵,以塑造乡村主体的共同价值和情感认同。诚然,潮汕宗祠的地方意义是通过多主体的共同缔造来实现的,以历史文化、个体记忆和物质资本等塑造自身的地方、民族的地方和跨界的地方。研究基于地方感和乡村治理的视角,强调物质文化载体的社会建构作用,探索乡村文化空间与乡村治理的互动,在实证层面回应了文化治理的积极意义。就现实意义而言,文章通过对潮汕宗祠地方性和根植性的讨论,旨在为乡村文化空间的营造、文化自信的建立和乡村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感 乡村治理 地方意义 文化空间 潮汕宗祠
下载PDF
面向乡村振兴的淘宝村发展转型及其现代化治理框架探索 被引量:7
8
作者 林元城 杨忍 杨帆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45,共12页
基于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及治理要素,分析了广州市城郊典型淘宝村的演变过程、驱动机制及其乡村治理逻辑,构建起面向乡村振兴并与淘宝村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治理框架。研究发现:(1)经济社会的多重效应对淘宝村的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包... 基于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及治理要素,分析了广州市城郊典型淘宝村的演变过程、驱动机制及其乡村治理逻辑,构建起面向乡村振兴并与淘宝村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治理框架。研究发现:(1)经济社会的多重效应对淘宝村的持续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包括产业集聚的空间效应、基础设施配套的规模效应、行业协会的组织效应以及专业群体的人才效应等。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淘宝村凭借自身产业基础与地方商业氛围开始从传统电商向直播电商转变。(2)大源淘宝村先后经历了治理失序、初步整治和重点整治3个过程,并在基层党组织建设、地方经济发展以及跨地方文化融合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治理逻辑下实现乡村地域的有效治理。(3)面向乡村振兴的现代化治理框架是地方经济发展与治理逻辑的契合,在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对象全面化、治理方式规制化、治理过程理性化、组织结构体系化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实现乡村多要素的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乡村发展转型 现代化治理 乡村数字化 淘宝村
下载PDF
旅游政治地理议题及分析框架 被引量:4
9
作者 林元城 郑玉萍 安宁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0-150,共11页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旅游实践过程中日趋复杂的"人-人""人-地"互动与邂逅,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政治地理话题亟待更多跨领域研究的介入。基于近年来国内外与旅游相关的政治地理议题的讨论日渐升温这一现象,文章... 随着大众旅游的兴起,以及旅游实践过程中日趋复杂的"人-人""人-地"互动与邂逅,其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政治地理话题亟待更多跨领域研究的介入。基于近年来国内外与旅游相关的政治地理议题的讨论日渐升温这一现象,文章梳理了旅游政治地理议题的发展背景和脉络,指出了其缺陷和不足,提出了旅游政治地理议题的分析框架,以期更好地将这一研究方向引介到国内旅游和政治地理学领域进行深化研究。文章认为,旅游政治地理议题的讨论应从核心概念和观察对象入手,基于旅游和政治地理两个方面进行要素分析,并依据要素间的组合关联展开现象分析,从而搭建起旅游政治地理议题的分析框架和研究议程。在旅游与政治地理联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旅游政治地理议题的分析不仅对国内外旅游和政治地理研究具有开拓性意义,还对游客旅游体验的优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研究的多元内涵挖掘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进而实现更深层次的旅游政治地理研究,深化理解旅游过程的政治地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政治地理 旅游邂逅 旅游多元化 日常生活 流动性
下载PDF
旅游地品牌化:唐诗“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与地方想象的建构 被引量:23
10
作者 林铭亮 高川秀 +1 位作者 林元城 王敏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8-107,共10页
唐诗不仅赋予旅游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其诗性精神的意义创造对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追求更有着深远影响,成为地方品牌化的重要动力。地方品牌不完全由营销所定义,还源于受众的心理联想和价值追求。文章通过对唐诗旅游地的旅游评论的话... 唐诗不仅赋予旅游地独特的文化资源,其诗性精神的意义创造对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追求更有着深远影响,成为地方品牌化的重要动力。地方品牌不完全由营销所定义,还源于受众的心理联想和价值追求。文章通过对唐诗旅游地的旅游评论的话语和叙事分析,研究唐诗的文学书写如何成为地方品牌的传播载体,在地方想象和"第三空间"的旅游体验中建立游客与地方品牌的联系,并提升地方价值。文章认为,以地方品牌化提升地方价值不仅是对文化资源的挖掘,更是在文化自觉的作用下,满足游客在精神层面的追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要保持地方品牌的旺盛生命力,不仅是将文化灌注于旅游之中,还需要关注到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使得游客能在旅游体验中获得文化的体悟,以实现更深层次的旅游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地方想象 第三空间 地方品牌化
下载PDF
校园爱心公益伞可行性分析
11
作者 林元城 杜佼妍 沈佳俊 《改革与开放》 2015年第1期68-69,67,共3页
我们都曾陷入过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时毫无准备,扰乱了工作学习计划而无计可施的困境;或为在炎炎夏日往返教室寝室,汗流浃背却无遮阳之伞而暗自苦恼。校园公益伞这一创新型构想的提出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本文从"爱心公益伞"... 我们都曾陷入过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时毫无准备,扰乱了工作学习计划而无计可施的困境;或为在炎炎夏日往返教室寝室,汗流浃背却无遮阳之伞而暗自苦恼。校园公益伞这一创新型构想的提出正好解决了这个难题。本文从"爱心公益伞"项目的运营模式、团队设计、可复制性等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在伞的制作、租借、管理、折旧等方面提出了创新性的设想,并结合民意调查,实地考察项目的可行性。爱心公益伞项目的实施可有效解决人们"望天兴叹"的窘迫,让师生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心公益伞 创新性 公益项目 校园
下载PDF
城乡互动视角下都市边缘区乡村空间转型的资本介入机制——以广州港头村为例
12
作者 葛语思 杨忍 +1 位作者 战歌 林元城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8-473,共16页
伴随中国城乡关系的急速转型,资本成为重组城乡要素的重要因素,推动都市边缘区的乡村空间转型和重构,厘清其介入机制对补充完善乡村空间重构的动力释义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城乡互动视角下资本循环和乡村空间转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框... 伴随中国城乡关系的急速转型,资本成为重组城乡要素的重要因素,推动都市边缘区的乡村空间转型和重构,厘清其介入机制对补充完善乡村空间重构的动力释义具有重要意义。论文构建了城乡互动视角下资本循环和乡村空间转型间交互作用的分析框架,以都市边缘区典型村广州港头村为例,深度解析珠三角都市边缘区典型乡村空间转型的阶段特征及其资本介入机制。结果表明:(1)20世纪80年代以来,港头村的空间转型重构经历了代际交替的村民资本城乡市场循环下的初步空心化、工商资本介入与剩余价值有限城乡市场流通下的城镇化与深度空心化和国有资本带动的“不征地”乡村闲置空间改造下的初步实心化三个阶段。(2)资本通过投资统筹乡村权益关系网络直接改造空间、投资基建改善发展环境等手段促进乡村空间转型,并全面渗透第一到第三产业;乡村可通过提升可达性、加快自然历史文化资源整合修缮等诱发资本持续注入。(3)资本介入通过活化闲置空间、激发乡村土地等剩余价值实现“城—乡”资本转移进而推动城乡互动;现有资本介入带有极强的政策福利属性,并不完全能表征剩余价值“乡—城”流动特征已经转变,村民主体地位弱化、城乡互动主体融入度低、资本“脱实向虚”等风险依然潜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转型 资本下乡 城乡融合发展 资本三循环 都市边缘区
原文传递
论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 被引量:22
13
作者 杨忍 林元城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56-473,共18页
数字技术向乡村地域的延伸与渗透深刻影响着乡村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推动城乡发展网络化视域下乡村地域系统的转型与重组。本文在界定乡村数字化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的耦合关系,深度剖析了... 数字技术向乡村地域的延伸与渗透深刻影响着乡村经济、社会和政治的组织方式与结构,推动城乡发展网络化视域下乡村地域系统的转型与重组。本文在界定乡村数字化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的耦合关系,深度剖析了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的作用机制,并构建面向乡村数字化发展转型的研究内容体系。主要结论为:①乡村数字化是伴随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广大乡村地域,重塑乡村物质环境、经济形态、社会网络及空间组织的过程,促使乡村经济社会形态和空间组织结构发生数字化转型,包括数字技术作用于乡村地域空间的过程、作用和效应等。②乡村数字化背景下乡村空间转型趋于综合复杂,物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重空间叠合转型,并在数字信息连通下衍生出赛博空间及网络文化形态。③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乡村物质空间转型的逻辑、数字经济发展与乡村经济形态转变的机制、数字技术应用与乡村社会空间重组的关系、数字治理模式与乡村空间组织重构的作用共同构成乡村数字化与乡村空间转型的多维内嵌机制。④在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指向下,在强化学科贡献的基础上探寻数字化下乡村发展前沿领域与创新维度,聚焦智慧乡村应用场景、研制乡村规划建设体系与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服务于乡村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数字化 乡村重构 乡村空间转型 数字乡村 乡村可持续发展 乡村地理学
原文传递
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典型类型功能演变及其空间转型 被引量:5
14
作者 杨忍 林元城 +1 位作者 刘芮彤 邓颖贤 《自然资源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68-1988,共21页
都市农业对城乡食物要素流动与能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是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新业态。基于城乡融合及要素流动的视角,旨在揭示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的典型类型功能演变及其空间转型机制。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的社区支持农业、代... 都市农业对城乡食物要素流动与能量转换具有重要意义,是面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农业新业态。基于城乡融合及要素流动的视角,旨在揭示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的典型类型功能演变及其空间转型机制。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的社区支持农业、代耕式农业和休闲农业三种典型类型都市农业具有差异化的空间功能、转型过程和空间效应等。(2)社区支持农业通过生态种养强化了生态功能,并以短链销售、合作生产、直播带货等方式实现经济功能,引起空间品质的提升、空间的都市消费化转型等。(3)代耕式农业则强调经济功能,其物质空间转型过程体现在耕地非粮化、集中化和社区居住空间的分异,进而带来社会空间的群体排斥和空间隔离。(4)休闲农业则强调社会保障功能和都市群体的体验及情感需求,在空间转型上体现出社会发展的差异性及不均衡性,加剧了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和空间效益的差异化。(5)都市农业典型类型的功能演变及空间转型受到市场、政府、企业和个体等多重主体的综合作用,城乡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等要素对都市农业空间分异的方向和程度产生重要影响,并通过食物、群体和产业联系为城乡融合提供了新路径与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农业 多功能农业 空间转型 城乡融合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
原文传递
论中国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与乡村振兴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元城 杨忍 邓颖贤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97-1714,共18页
伴随着消费文化的蔓延以及城市空间的拓展,乡村空间功能形态、组织关系和运行逻辑的都市消费化转型趋势日益显著。本文在厘清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搭建了中国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的分析框架及其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伴随着消费文化的蔓延以及城市空间的拓展,乡村空间功能形态、组织关系和运行逻辑的都市消费化转型趋势日益显著。本文在厘清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搭建了中国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的分析框架及其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并以典型乡村为例剖析其空间转型过程及振兴机制。主要结论如下:①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是在全球化、城镇化和消费化背景下,乡村空间从侧重物质生产功能转向侧重非物质生产和消费功能的过程,表现为城市元素注入与消费倾向加深,包括物质空间的消费化与商品化、空间主体的多元化与现代化、外部资本运作与文化介入、空间组织的制度化与市场化。②中国乡村空间的都市消费化转型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逻辑体现在物质空间再造与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城市外部群体介入与乡村发展主体强化、城市资本运作与乡村社会结构优化、空间组织转变与乡村治理现代化4个方面。③典型案例乡村的实证表明,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伴随着乡村产业转型和业态多元、发展主体强化、社会活力增强和治理效果提升。经济形态、社会结构、组织关系和制度体系等方面的变革与重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城市资本和主体是推动乡村空间转型的关键。对乡村空间都市消费化转型理论与实证的结合分析,旨在丰富和深化乡村空间转型理论,为乡村转型发展与振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转型 乡村消费化 乡村空间功能 乡村发展 城乡融合 乡村振兴
原文传递
中国县域城镇化格局演化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34
16
作者 刘彦随 杨忍 林元城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937-2953,共17页
县域城镇化的有序发展和优化布局,对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研究表明:(1)2000—2020年中国县域城镇化快速发展且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中... 县域城镇化的有序发展和优化布局,对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资源与市场优化配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研究表明:(1)2000—2020年中国县域城镇化快速发展且区域差异显著,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城郊地区和北方边境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相对较高,而西南地区、中部农区、西藏及新疆大部分地区的县域城镇化率偏低;2020年沿“胡焕庸线”东侧的东北地区、冀北及晋陕豫地区、川东及云贵地区成为县域城镇化率高值区,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成渝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内蒙古边境地区,以及江浙闽东南沿海一带城镇化率超过50%的县域达716个,占比38.3%。(2)县域城镇化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地理区位条件、公共资源供给、专业创业集群与宏观政策等影响县域城镇化的方向、范围和深度。预测到2035年中国城镇化率为76.04%,县域城镇化率为64.38%。未来要重视强化县域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组织结构的调整优化。(3)县域城镇化发展可分为大城市周边县域要素集聚型城镇化、专业功能县域产业集聚带动型城镇化、农产品主产区县域农业现代化引领型城镇化、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保育型城镇化、人口流失县域异地转移集中型城镇化等5种类型。(4)县域城镇化以县城和重点镇作为要素集聚的重要空间载体,形成居业协同与产城融合的多级体系。通过构建产业全价值链、主导产业关联集群、公共服务融合配置体系等创新路径,将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与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产业融合与等值化发展,促进城乡融合网络化、城乡治理体系化与资源利用集约化,为优化县域人地关系和城镇化空间体系提供持久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城镇化格局 优化路径 乡村地域系统 乡村振兴 中国
原文传递
农业型专业村地域类型分化特征及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以广东省为例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杨忍 张昕 林元城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4-44,共11页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农业发展专业化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路径选择之一,探索农业型专业村地域类型分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巩固深化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支撑价值。文章以广东省为例,...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首要目标,农业发展专业化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要路径选择之一,探索农业型专业村地域类型分化特征及其影响机制,对巩固深化精准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支撑价值。文章以广东省为例,利用核密度分析和最小累积阻力值模型,揭示全省范围内农业型专业村的地域空间分异规律和地域类型分化特征,并基于农业型专业村发展的影响机制,凝练并提出专业村建设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启示。结果表明:(1)广东省农业型专业村按照其主导性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可划分为4个大类和22个小类,其中瓜果种植型专业村占比最大,主要集中分布于省域内城市近郊及远郊地域。(2)农业型专业村的形成发展、类型分化与形态规模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存在一定的历史延续性,资源禀赋与市场条件是农业型专业村形成发展的核心影响因素。(3)本土化品牌塑造、现代数字技术引入、资本与资源融合、现代化经营以及绿色生态化生产,是通过专业村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方面,顾及地方多因素、多主体和多重效应是实现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村 地域类型 农业专业化 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 一村一品” 品牌塑造
原文传递
城市情感地理与空间治理:广州市区宣传类户外广告案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林元城 章佳茵 +1 位作者 李路华 王敏 《世界地理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83-1095,共13页
受人文地理"情感转向"思潮的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开始关注情感对空间的构建作用,情感空间的营造与城市空间的治理存在一定的耦合关联。本文以广州市区的宣传类户外广告为例,援引情感地理与空间治理的相关理论,采用访谈、文... 受人文地理"情感转向"思潮的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研究开始关注情感对空间的构建作用,情感空间的营造与城市空间的治理存在一定的耦合关联。本文以广州市区的宣传类户外广告为例,援引情感地理与空间治理的相关理论,采用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探讨宣传类户外广告在营造情感氛围过程中与城市空间的内在关联,进而讨论情感氛围与城市空间治理的联系。研究发现,户外广告尤其是宣传类户外广告通过视觉表征生产情感空间,由身体-街区-城市三个尺度构成情感化的公共空间,置身城市公共空间的个体在宣传类户外广告的话语作用下重构对城市空间的想象,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安全感"等情感,并通过视觉、情感等非表征形式使居民在自我审视中加深群体文化认同,使空间治理内化。研究将情感地理的研究放置在城市这一中观尺度,通过广州市区宣传类户外广告的讨论丰富了情感地理的实证研究,同时对拓展情感地理研究的尺度与视角进行了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情感地理 空间治理 宣传类户外广告 城市公共空间 广州
原文传递
跨境流动背景下族裔社区研究进展及启示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敏 江荣灏 林元城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共9页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境流动成为一种常见的地理空间现象,塑造着城市空间和景观,同时作用于族裔社区及族裔经济等,由此带来的多元文化协商进而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的重要话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跨境流动和跨国族裔社区的相...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跨境流动成为一种常见的地理空间现象,塑造着城市空间和景观,同时作用于族裔社区及族裔经济等,由此带来的多元文化协商进而成为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的重要话题。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跨境流动和跨国族裔社区的相关研究,发现:(1)国内外关于移民族裔的人文地理学研究仍较倾向于关注跨国空间的特征、演变以及脉络;(2)西方人文地理学界的移民或是跨国族裔研究已展现出较为鲜明的"文化转向"印迹,而国内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3)中国城市族裔空间的研究仍以具体的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居多,多尺度、多地方的对比研究较为缺乏。研究立足于国内外移民研究进展,以期更多的跨境流动研究为城市综合治理提出"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境流动 城市多元性 族裔社区 空间治理 移民
原文传递
数字技术力量下的乡村重构 被引量:11
20
作者 辛宇 林耿 林元城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00-1311,共12页
随着数字技术逐渐深入到乡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乡村社会关系及空间意义发生重构。信息化冲击下的乡村空间转变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其社会文化空间意义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构在内生逻辑上重塑乡村话语权力和主体身份。论文通过探讨... 随着数字技术逐渐深入到乡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乡村社会关系及空间意义发生重构。信息化冲击下的乡村空间转变不仅体现在物质方面,其社会文化空间意义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重构在内生逻辑上重塑乡村话语权力和主体身份。论文通过探讨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的多维关系及其对乡村产生的多重效应,关注数字技术带来的自由与异化、数字经济引发的话语与权力流变及乡村女性主体地位和身份的重构,解释了数字技术作为非人类行动者的主体性及其建构下的乡村日常经济生活和社会关系,拟为乡村性的分析框架提供有益的补充,为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提供新的理论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乡村重构 异化 话语 权力 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