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景观工程建设对人流密集区的生态质量提升评估——以福州大学城旗山湖公园为例
1
作者 林兆琦 丁国昌 《福建林业》 2024年第3期24-27,共4页
以福州大学城旗山湖公园为例,选取不同时期的福州旗山湖公园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土地覆盖类型、地表温度反演与遥感生态指数。结果表明:福州旗山湖公园建成后,福州大学城的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关键词 景观工程 人流密集区 生态质量 大学城 公园
下载PDF
社会学视角下城市水体污染的社会风险分析
2
作者 林兆琦 《中国减灾》 2024年第11期46-49,共4页
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其中城市水体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厦门筼筜湖城市水体治... 水是一切生命机体的组成物质,也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的重要资源。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特别是对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的影响,其中城市水体污染是城市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厦门筼筜湖城市水体治理为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环境污染 生命机体 社会学视角 环境质量 生态系统 风险分析 城市化 厦门筼筜湖
下载PDF
树洞漫游记
3
作者 林兆琦 《新作文(小学中高年级版)》 2002年第13期28-29,共2页
关键词 葡萄树 蚂蚁 树洞 木槌 漫游 王国 口味 眼睛 过山车 隧道
下载PDF
乡村生计与生态的平衡——作为“中间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4
作者 林兆琦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4-123,共10页
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应当置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下进行分析,国家与农民之间需要“中间层”。组织是治理乡村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维持乡村生计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是其具体目标。农户是生计活动的主体,亦是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资源的主体。... 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保护应当置于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下进行分析,国家与农民之间需要“中间层”。组织是治理乡村生态环境的核心要素,维持乡村生计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是其具体目标。农户是生计活动的主体,亦是保护当地生态环境资源的主体。由是观之,中间层的构成强调从组织精英到组织群众转变,以及利益关联的重要性。当下,传统的乡村中间层弱化,亟须构建或寻找新的中间组织增强中间层力量。位于农业产区,且主要经济关系与社会关系都在村庄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以成为涵盖经济、文化、政治三者的乡村中间组织,通过利益关联平衡乡村生计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改善农户生活的同时,激发农民呵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间组织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业农村污染 环境社会治理
原文传递
物质增长为何难以提升生活质量?——基于CSS2017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9
5
作者 胡荣 林兆琦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6-25,共10页
本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年数据,探究工作时间在收入对生活质量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同时考察了社会公平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发现,工作时间在收入与主观生活质量之间产生"遮掩... 本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年数据,探究工作时间在收入对生活质量影响中的中介作用,同时考察了社会公平感在其中的调节作用。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发现,工作时间在收入与主观生活质量之间产生"遮掩效应",工作时间"遮掩"了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影响。社会公平感调节了工作时间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一方面,公平感消除了收入带来的满意度回报,相对剥夺效应存在;另一方面,公平感弥补了因工作时间增加而削弱的生活满意度。在低社会公平感人群中,长时间工作对生活满意度的负向影响大;提高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影响较大。因此,在关注提升个体收入水平的同时,更应关注社会公平感这一调节变量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努力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作时间 生活满意度 主观生活质量 社会公平感
原文传递
“个人贫穷论”和反贫困——社会经济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对贫困归因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胡荣 林兆琦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3-60,共8页
本文基于CSS2017年的数据,在国外贫困归因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探究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阶层认同对我国民众贫困归因的影响。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对贫困归因的影响较弱;社会经济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对贫困归因的影响... 本文基于CSS2017年的数据,在国外贫困归因的实证研究基础上,探究社会经济地位和主观阶层认同对我国民众贫困归因的影响。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对贫困归因的影响较弱;社会经济地位与主观阶层认同对贫困归因的影响不同。社会经济地位越高,越倾向于贫困的“结构归因”;主观阶层认同越高,越倾向于贫困的“个人归因”。但整体上,我国民众倾向于贫困者的“个人贫穷论”,这样的文化可能对贫困群体带来消极影响,阻碍其改变的内生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困归因 个人归因 结构归因 社会排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