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斧文蛤金属硫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蒋国萍 程雪艳 +4 位作者 滕爽爽 柴雪良 林兴管 刘广绪 肖国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4-920,共7页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蛋白质,参与机体重金属解毒、维持金属元素代谢平衡以及清除自由基等生理功能。为了解斧文蛤金属硫蛋白(Ml-MT)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在重金属Cd^(2+)胁迫下的响应机制,本文采...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是一类富含半胱氨酸的小分子蛋白质,参与机体重金属解毒、维持金属元素代谢平衡以及清除自由基等生理功能。为了解斧文蛤金属硫蛋白(Ml-MT)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其在重金属Cd^(2+)胁迫下的响应机制,本文采用RACE技术从斧文蛤(Meretrix lamarckii)总RNA反转录产物中获得了636 bp的Ml-MT c DNA基因序列。该序列包含65 bp的5′非编码区(UTR)和340 bp的3′非编码区(UTR)以及231 bp的开放阅读框(ORF),可编码76个氨基酸;其中半胱氨酸占27%,不含芳香族氨基酸,含16个MT所特有的Cys-Xn-Cys结构,预测的分子量约为7.704 k D,理论等电点7.138。MT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表明:斧文蛤金属硫蛋白(Ml-MT)与丽文蛤(Meretrix lusoria)的相似性高达88%,与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同源性为87%。实时荧光定量(q RT-PCR)检测MT在斧文蛤5种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存在组织特异性,其中内脏团表达量最高,其次依次为鳃丝、闭壳肌、外套膜、斧足。在Cd^(2+)(0.13 mg/L)胁迫0、6h、12h、24h、48h、72h和96h下,斧文蛤内脏团MT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具体表现为"高-低-高-低"的波浪式变化,除6h以外,其他时间点均与对照组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本研究表明:MT基因在维护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斧文蛤抵御重金属Cd^(2+)胁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分子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斧文蛤 金属硫蛋白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Cd2^+
下载PDF
泥蚶G2代快速生长家系遗传结构的微卫星分析及其与生长性状的关联 被引量:4
2
作者 滕爽爽 方军 +3 位作者 邵艳卿 林兴管 柴雪良 肖国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81-689,共9页
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G2代家系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家系的表型生长数据,关联分析筛选可用于育种的候选标记。遗传结构分析表明,18对引物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其中家系F19、F21、F22... 利用微卫星标记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 Linnaeus)G2代家系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家系的表型生长数据,关联分析筛选可用于育种的候选标记。遗传结构分析表明,18对引物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其中家系F19、F21、F22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分别是2.500、2.722和2.722;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446、0.510和0.628;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394、0.433和0.464;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是0.346、0.379和0.403。标记与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有3个位点与壳高、壳长、壳宽和总质量显著相关,其中F19家系的Teg-30的BB基因型与壳高、总质量显著相关,F21家系的Teg-03的BB基因型和Teg-20的BC基因型与壳高、壳长、壳宽和总质量均显著相关,筛选出的与生长性状相关的标记为开展泥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遗传信息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蚶 生长性状 微卫星标记 遗传多样性 关联分析
下载PDF
不同流速和苗种规格对缢蛏平面流中间培育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兴管 张翔 +2 位作者 滕爽爽 肖国强 蔡逸龙 《海洋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3-110,共8页
为了优化蛏苗集约化平面流中间培育技术,研究了不同进水流速和苗种规格对缢蛏中间培育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集约化平面流中间培育系统的水质状况。结果显示,不同进水流速对缢蛏稚贝生长影响显著,稚贝生长速率随进水流速增加而增加,但成... 为了优化蛏苗集约化平面流中间培育技术,研究了不同进水流速和苗种规格对缢蛏中间培育效果的影响,并分析了集约化平面流中间培育系统的水质状况。结果显示,不同进水流速对缢蛏稚贝生长影响显著,稚贝生长速率随进水流速增加而增加,但成活率下降。通过流速与成活率和体质量日增生长量的线性回归分析,估算0.163L/s为适宜的进水流速。在适宜流速和相同放苗重量下,大规格苗种(8万粒/kg)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小规格苗种(18万粒/kg),但因为小规格组放苗数量多,小规格组单位面积质量较其高出23.72%。除低流速组以外,平面流中间培育过程对叶绿素a和铵态氮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分别达到36.99%和3.88%以上,这表明平面流集约化中间培育在利用海水池塘水体进行苗种中间培育的同时,也起到了池塘养殖水体的净化作用。综合认为,在养殖密度0.5kg/m^2、流速0.163 L/s的培育条件下,可以保证水体自污染程度较低,缢蛏苗种生长较快,成活率在73.1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平面流培育系统 中间培育 流速 苗种规格
下载PDF
盐度变化对黄斑篮子鱼存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滕爽爽 宋呈锴 +3 位作者 林兴管 柴雪良 方军 肖国强 《水产养殖》 CAS 2018年第10期42-46,共5页
该实验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探讨了盐度变化对于黄斑篮子鱼存活和生理代谢的影响,综合分析了盐度骤变和盐度渐变2种条件下,黄斑篮子鱼的病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盐度的骤变和渐变对黄斑篮子鱼存活有一定影响,其病... 该实验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探讨了盐度变化对于黄斑篮子鱼存活和生理代谢的影响,综合分析了盐度骤变和盐度渐变2种条件下,黄斑篮子鱼的病死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盐度的骤变和渐变对黄斑篮子鱼存活有一定影响,其病死率随盐度变化的幅度增大和速度加快而上升;相同的盐度变化幅度,渐变组的病死率均低于骤变组。黄斑篮子鱼的耗氧率随着盐度下降逐渐升高,而排氨率随着盐度的上升而上升,到达峰值后逐渐下降,说明盐度变化对其生理代谢没有造成显著的影响。黄斑篮子鱼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大,但是盐度变化范围太大对存活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篮子鱼 盐度 病死率 耗氧率 排氨率
下载PDF
温度对文蛤生理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胡高宇 张翔 +4 位作者 林兴管 蔡逸龙 蔡景波 肖国强 柴雪良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81-1590,共10页
以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室静水法和间歇式呼吸测量法,通过测定摄食率、耗氧率、排粪率、排氨率等生理参数,研究了不同水温下不同规格文蛤的生理代谢情况。结果显示:供试文蛤的摄食率、排氨率、排粪率、耗氧率... 以文蛤(Meretrix petechialis)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室静水法和间歇式呼吸测量法,通过测定摄食率、耗氧率、排粪率、排氨率等生理参数,研究了不同水温下不同规格文蛤的生理代谢情况。结果显示:供试文蛤的摄食率、排氨率、排粪率、耗氧率分别在25~30、20~30、15~20、35℃存在最大值。随水温升高,文蛤摄食率和排氨率先增加后下降,而排粪率逐渐降低,耗氧率逐渐升高。实验条件下,大、中、小规格的文蛤(壳长范围30~46 mm)摄食率为0.015~0.043 mg·g^-1·h^-1,排氨率为1.26~135.25μg·g^-1·h^-1,排粪率为2.173~15.908μg·g^-1·h^-1,耗氧率为0.290~1.780 mg·g^-1·h^-1。研究结果可为探明文蛤在不同季节的生理代谢规律、指导文蛤养殖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蛤 摄食排泄 呼吸耗氧 间歇式呼吸测量法
下载PDF
缢蛏不同种群数量形态特征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滕爽爽 林兴管 +2 位作者 方军 柴雪良 肖国强 《海洋湖沼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27-137,共11页
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 Lamarck)5个种群的17个比例性状参数进行分析与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山东东营种群与其他4个种群均有15项比例性状存在差异显... 本研究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 Lamarck)5个种群的17个比例性状参数进行分析与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山东东营种群与其他4个种群均有15项比例性状存在差异显著(P<0.05)。主成分分析中,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253%,能够概括5个种群间的形态差异,具有较大负荷值的比例性状主要体现在代表壳高和壳前后端钝圆程度的因子。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山东东营种群判别准确率为100%,其他4个种群为53.3%—76.7%。聚类分析显示,福建云霄种群和广东湛江种群聚在一起,浙江乐清种群与广西钦州种群聚在一起,这两支再聚在一起,最后与山东东营聚类。差异系数结果显示,山东东营种群和浙江乐清种群、福建云霄种群、广东湛江种群、广西钦州种群之间分别有13、3、4、10项比例性状的CD值大于1.28;浙江乐清种群、福建云霄种群、广东湛江种群和广西钦州种群两两之间的CD值均小于1.28。综合上述5种统计分析结果,贝体壳高,前后端性状是缢蛏种群形态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缢蛏山东东营种群与其他4个地理种群形态差异较大,浙江乐清种群与广西钦州种群、福建云霄种群与广东湛江种群形态上较接近;群体间存在形态差异,与地理分布不完全一致。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群体间的形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缢蛏 养殖种群 性状参数 多元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