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帕金森病睡眠障碍的影响
1
作者 卢健军 韩雨 +6 位作者 余秋敏 刘佳文 朱明华 林劲芝 张阳 张勇 王锦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8-1493,共6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PD伴睡眠障碍的患者,参照入选及排除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假刺激组(28例)和真刺激组(tDCS)(29例),应用MDS-UPDR...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帕金森病(PD)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方法选取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PD伴睡眠障碍的患者,参照入选及排除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假刺激组(28例)和真刺激组(tDCS)(29例),应用MDS-UPDRS、PDSS等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疗效进行评估,并在tDCS治疗前后使用MS-11进行智能睡眠监测,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基线及治疗前后的睡眠障碍改善情况。结果tDCS治疗前两组一般情况及各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多导睡眠监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假刺激组中患者睡眠监测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真刺激组中患者睡眠时长、睡眠效率明显升高,夜间清醒时长、夜间觉醒次数、MDS-UPDRS-Ⅲ评分和LEDD剂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配合tDCS治疗,对PD患者睡眠障碍及运动功能有一定的疗效,可以一定程度增加PD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减少夜间清醒时长、夜间觉醒次数,从而改善白天的疲劳感症状,同时能够提升PD常规药物治疗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睡眠障碍 经颅直流电刺激 智能睡眠监测
下载PDF
基于影像组学的神经血管压迫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关系探讨
2
作者 倪洋 张昉 +1 位作者 张勇 林劲芝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68-673,共6页
目的 基于影像组学筛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测量平均动脉压,行头部MRI检查构建神经血管压迫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目的 基于影像组学筛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测量平均动脉压,行头部MRI检查构建神经血管压迫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其预测效能。结果 共48例患者平均动脉压为56.89~120.44 mm Hg,平均为(94.32±11.34)mm Hg;42例(87.50%)病灶位于单侧、6例(12.50%)病灶位于双侧,计54例次神经血管压迫模型。根据是否引发三叉神经痛分为患侧组(40例次)和健侧组(14例次),患侧组神经血管压迫面积(Z=-2.823,P=0.005)和神经血管压力(Z=-0.365,P=0.006)均大于健侧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神经血管压力大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危险因素(OR=1.001,95%CI:1.0003~1.0022;P=0.011)。ROC曲线显示,神经血管压迫面积预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曲线下面积为0.747(95%CI:0.605~0.890,P=0.006),灵敏度为42.50%、特异度为100%,截断值为25.34 mm^(2);神经血管压力的曲线下面积为0.755(95%CI:0.616~0.895,P=0.005),灵敏度为67.50%、特异度为78.60%,截断值为1672.99 mm Hg·mm^(2);且二者预测效能相当(Z=-0.250,P=0.805)。结论 神经血管压迫面积和神经血管压力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非MeSH词)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ROC曲线
下载PDF
立体定向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心血管反应 被引量:8
3
作者 林劲芝 王墨 +4 位作者 罗唯师 张相 罗国轩 孙晓辉 张勇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67-71,共5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导航下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对心血管所产生的副作用。方法对256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导航技术对三叉神经半月节进行经皮穿刺热凝毁损,术中全程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及心电图。结果所有256...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导航下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对心血管所产生的副作用。方法对256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立体定向导航技术对三叉神经半月节进行经皮穿刺热凝毁损,术中全程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及心电图。结果所有256例(100%)患者进行射频毁损治疗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率及血压的升高,静脉应用硝酸甘油调控效果良好。在穿刺卵圆孔过程中有22例(8.6%)患者出现即时的不同程度的心率和血压的降低(最低心率<60次/min有12例(4.7%),最低心率≥60次/min有10例(3.9%),对心率下降但心率≥60次/min的患者采用立刻终止手术操作,患者心率可以逐渐好转。对心率下降并且心率<60次/min的患者静脉注射阿托品干预后,患者心率能恢复正常。结论经皮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术中进行持续的心电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心率及血压变化,立即予以停止手术操作和药物干预可以有效避免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立体定向导航 射频热凝 心率 血压
下载PDF
三叉神经入脑桥区近场电位研究
4
作者 林劲芝 张阳 +4 位作者 卢健军 彭若愚 计晓 夏丽慧 张勇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14期1432-1436,共5页
目的通过分别刺激眶上、眶下及颏神经,在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TN)入脑桥区(root entry zone, REZ)记录近场电位(trigeminal evoked near field potential of REZ, TENFPREZ),研究该技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原发性面肌痉挛行微... 目的通过分别刺激眶上、眶下及颏神经,在三叉神经(trigeminal nerve,TN)入脑桥区(root entry zone, REZ)记录近场电位(trigeminal evoked near field potential of REZ, TENFPREZ),研究该技术的临床可行性。方法收集原发性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患者20例进行研究。术中首先通过神经导航技术定位眶上孔(眶上神经,V1)、眶下孔(眶下神经,V2)及颏孔(颏神经,V3)的体表位置,然后在上述骨孔旁插入相隔5 mm正负极针电极,参考电极置于FZ,术中分别予以时限0.1 ms、频率2.79 Hz、强度4~10 mA的电刺激,在TNREZ记录TENFPREZ。结果刺激眶上神经记录到V1-TENFPREZ(90%,18/20),潜伏期(2.59±0.52)ms,时限(1.61±0.44)ms,达峰时间(3.33±0.73)ms,波幅(37.52±17.29)μV;刺激颏神经记录到V3-TENFPREZ(15%,3/20),潜伏期(2.80±0.38)ms,时限(1.67±0.27)ms,达峰时间(3.53±0.48)ms,波幅(16.13±4.41)μV;刺激眶下神经不能记录到有效V2-TENFPREZ(0%,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79,P=0.000)。结论刺激眶上及颏神经能在TN REZ记录到TENFPREZ且V1-TENFPREZ更能容易获得,为术中TN电生理监测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入脑桥区 近场电位
下载PDF
2015年东盟地区论坛第四次救灾演习化学品泄漏医疗紧急救援
5
作者 林劲芝 叶泽兵 +3 位作者 叶云凤 王声湧 董晓梅 田军章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16年第2期60-62,共3页
2015年5月24—28日,2015年东盟地区论坛第四次救灾演习在马来西亚玻璃市州举行。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被国家任命作为我国唯一医疗机构,代表国家派出紧急医学救援队参加。此次由中、美、俄、日、韩、印、澳、欧盟等近30个国家参与的演习... 2015年5月24—28日,2015年东盟地区论坛第四次救灾演习在马来西亚玻璃市州举行。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被国家任命作为我国唯一医疗机构,代表国家派出紧急医学救援队参加。此次由中、美、俄、日、韩、印、澳、欧盟等近30个国家参与的演习以台风登陆马来半岛北部为背景,在化学品泄漏、建筑物坍塌、洪水、石油泄漏和工厂事故等模拟情境下进行救援。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负责化学品泄漏、建筑物坍塌、道路交通事故模拟情景下的应急救援。本分队参与了化学品泄漏现场国际医疗紧急救援任务。通过充分的准备、团队的配合和熟练的专业救援技术,圆满的完成了任务,并对参与国际性的多国合作化学品泄漏医疗紧急救援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盟 救灾 演习 化学品泄漏 医疗 紧急救援
下载PDF
微创手术中的“脑减压性损害” 被引量:10
6
作者 李志超 李明耀 +1 位作者 蔡军 林劲芝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72-74,共3页
关键词 性损害 手术中 减压 微创 脑血管畸形 致病原因 颅内血肿 颅脑创伤 恒定状态 颅内压力 高血压 脑出血 内环境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孙晓辉 颜剑豪 +3 位作者 罗唯师 王墨 林劲芝 张勇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9期2924-2927,共4页
目的结果研究核磁共振DTI扫描序列对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7例经手术证实的因责任血管压迫引起三叉神经痛(TN)患者(患者组)和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I及横轴面DTI,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部分各... 目的结果研究核磁共振DTI扫描序列对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7例经手术证实的因责任血管压迫引起三叉神经痛(TN)患者(患者组)和5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I及横轴面DTI,测量其表观扩散系数(ADC)值、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对照组三叉神经的ADC值为(1.76±0.98)×10-3mm2/s,FA值为0.40±0.18,左侧与右侧三叉神经桥池段的ADC值和FA值均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患者A组比较,ADC、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B、C、D 3组三叉神经受压组比较,ADC、FA值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压迫部位ADC值增高59例,不变8例,平均ADC值明显高于正常三叉神经组织。压迫部位FA值下降32例,不变23例,增高11例,平均FA值低于对照组三叉神经组织。结论 DTI对判断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有一定价值,三叉神经压迫程度越大,ADC值越高,FA值越低,对TN患者进行准确的术前判断和预后的评估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血管压迫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微血管减压术
下载PDF
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脑脊液引流加置换治疗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型颅脑损伤 被引量:7
8
作者 瞿文军 杨俊 林劲芝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531-1533,共3页
目的观察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脑脊液引流加置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37例伤后24h内入院原发性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检查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无有手术指征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实施颅内压控制在70... 目的观察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脑脊液引流加置换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37例伤后24h内入院原发性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均行头部CT检查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无有手术指征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9例):实施颅内压控制在70—200mmH,O之间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加置换。对照组:仅行腰穿引流,不做颅内压控制及脑脊液置换。两组均进行包括预防感染、脱水、止血、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同时监测生命征、意识改变及血、尿常规和生化指标,必要时对治疗方案作出调整。通过观察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脑脊液蛋白变化、再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例数及GOS评分判断疗效。结果蛛网膜下腔积血清除时间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加快(P〈0.05);脑脊液蛋白正常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亦加快(P〈0.05);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颅内压控制下持续脑脊液引流加置换治疗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型颅脑损伤能有效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压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脊液引流 重型颅脑损伤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术与经皮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7
9
作者 孙晓辉 罗唯师 +2 位作者 王墨 林劲芝 张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8期368-369,共2页
目的评价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与经皮射频热凝术(PR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MVD治疗的128例三叉神经痛和PRT治疗的124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比手术前后疼痛情况与随访疗效。结果 MVD组治愈103例,显效15例,... 目的评价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VD)与经皮射频热凝术(PRT)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MVD治疗的128例三叉神经痛和PRT治疗的124例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对比手术前后疼痛情况与随访疗效。结果 MVD组治愈103例,显效15例,有效7例,无效2例,死亡1例。PRT组治愈91例,显效21例,有效10例,无变化2例。随访3-24个月,MVD组复发3例,PRT组复发7例。结论两种术式均安全、有效,PRT手术操作简单,适合患多器官疾病的老年病人。MVD效果肯定,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经皮射频热凝术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征性MRI序列检查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孙晓辉 颜剑豪 +3 位作者 罗唯师 王墨 林劲芝 张勇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305-307,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不同成像序列在诊断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压迫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全部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前均行MRTA检查,运用三维时间飞跃成像序列(3D-TOF)、超快平衡场回... 目的探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RTA)不同成像序列在诊断三叉神经痛血管神经压迫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全部行微血管减压术(MVD)。术前均行MRTA检查,运用三维时间飞跃成像序列(3D-TOF)、超快平衡场回波序列(B-TFE)、T1高分辨率各向同性容积激发序列(THRIVE)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重建,观察血管神经走行关系,并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结果 MRTA检查共发现责任血管115例,三叉神经无血管压迫13例;术中观察发现责任血管122例,三叉神经无血管压迫6例。MRTA检查与术中观察情况一致121例(95%)。本组治愈106例,显效15例,有效5例,无效2例。结论 MRTA检查对发现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责任血管与神经关系具有重要价值,3D-TOF、B-TFE、THRIVE及MIP序列扫描可显示责任血管,并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术前评估和指导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原发性 磁共振成像 减压术 微血管
下载PDF
球囊压迫术与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1
作者 彭若愚 林劲芝 +2 位作者 罗国轩 刘佳文 张勇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10期835-836,868,共3页
目的探讨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7月手术治疗的156例PTN的临床资料。应用PBC治疗79例(PBC组),MVD治疗77例(MVD组)。结果术后1年,PBC组有效率(93.7%)与MVD... 目的探讨球囊压迫术(PBC)与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1年7月手术治疗的156例PTN的临床资料。应用PBC治疗79例(PBC组),MVD治疗77例(MVD组)。结果术后1年,PBC组有效率(93.7%)与MVD组(90.9%)无统计学差异(P>0.05)。PBC组术后面部麻木发生率(93.7%)、口唇疱疹发生率(39.2%)明显高于MVD组(分别为46.8%、3.9%;P<0.05),而耳鸣发生率(0%)明显低于MVD组(11.7%;P<0.05)。PBC组术后1年复发率(10.8%,8/74)与MVD组(5.7%,4/70)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BC与MVD治疗PTN疗效肯定,各具优势。术前影像学检查有明确责任血管的PTN,优先选择MVD治疗;顽固复发、年老体弱以及存在基础病的PTN,建议选择PBC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经皮球囊压迫术 微血管减压术 疗效
下载PDF
3D-CTA与3D-DSA在破裂脑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孙晓辉 罗唯师 +2 位作者 王墨 林劲芝 张勇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3期3-6,共4页
目的通过3D-CTA和3D-DSA临床应用,探讨二种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1例因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3D-CTA和3D-DSA检查,并全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51例患者中,CTA检查发现52个动脉瘤,... 目的通过3D-CTA和3D-DSA临床应用,探讨二种血管成像技术在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51例因脑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3D-CTA和3D-DSA检查,并全部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51例患者中,CTA检查发现52个动脉瘤,DSA发现53个动脉瘤,二种检查在准确性和灵敏性上无显著差异。53个动脉瘤全部行介入栓塞治疗,栓塞程度0级45个、1级8个。结论 3D-CTA检查无创、经济、快捷、简便,可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首选检查方法;3D-DSA对重要穿支血管及动脉瘤瘤颈情况显示优势,可作为可疑复杂性动脉瘤的对比筛查方法,并且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两种技术互相补充,完善脑动脉瘤的检查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三维CT血管造影 三维数字血管减影 介入栓塞治疗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13
作者 罗衡山 张勇 林劲芝 《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第2期261-262,275,共3页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偏侧面肌痉挛(HFS)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9年9月于本院进行MVD治疗的偏侧面肌痉挛患者52例,对其手术方法、疗效进行总结。结果52例HFS患者中术后痉挛即刻消失者37例(7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偏侧面肌痉挛(HFS)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2009年9月于本院进行MVD治疗的偏侧面肌痉挛患者52例,对其手术方法、疗效进行总结。结果52例HFS患者中术后痉挛即刻消失者37例(71.15%),术后2~4周后痉挛消失者11例(21.15%);2例(3.85%)症状减轻,口服药物可以控制,并在手术3个月后逐步停药;1例复发(1.92%);1例经过12个月随访症状无缓解,判定为无效(1.92%);手术有效率为98.08%(51/52)。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偏面肌痉挛手术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血管减压术 偏侧面肌痉挛 疗效
下载PDF
双靶点半月节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林劲芝 张阳 +6 位作者 彭若愚 罗国轩 罗唯师 王墨 朱明华 孙晓辉 张勇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8-512,共5页
目的探讨双靶点经皮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R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行CT引导立体定向导航PRT治疗的PTN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 目的探讨双靶点经皮穿刺半月节射频热凝术(PRT)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2年1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行CT引导立体定向导航PRT治疗的PTN患者共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双靶点治疗组30例和单靶点治疗组30例,单靶点治疗组患者只进行1个靶点毁损,双靶点治疗组患者进行深、浅间隔3mm的2个靶点毁损。分别于术后1周、3个月、1年、2年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术后1年、2年,双靶点治疗组患者疗效优者所占比例(86.7%、70%1高于单靶点治疗组(60%、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1年、2年,双靶点治疗组患者疼痛复发率(O%、3.3%、6.7%)均低于单靶点治疗组(3.3%、10%、16.7%),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患侧面部感觉减退,未出现角膜溃疡、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等并发症。术后1周、3个月、1年及2年,2组患者的面部麻木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双靶点PRT治疗PTN,与单靶点比较可明显提高术后疼痛缓解效果,并且不显著增加术后面部麻木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靶点 半月节射频热凝术 三叉神经痛
原文传递
手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意义及其脑组织氧分压变化 被引量:5
15
作者 林劲芝 瞿文军 +2 位作者 柯以铨 罗衡山 王墨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10年第5期542-544,共3页
目的探求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均在全麻下急诊行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并且符合GCS≤8分,术前以及术后行PbtO2持续监测,同时行血电解质、动脉血氧分压(Pa... 目的探求手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分压(PbtO2)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均在全麻下急诊行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并且符合GCS≤8分,术前以及术后行PbtO2持续监测,同时行血电解质、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aO2)测定;分析PbtO2变化的临床意义。结果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组经过手术的干预,8、24、48、72h后PbtO2均明显升高,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预后死亡组中,术后8、24、48hPbtO2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发生与插入监测电极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脑组织氧分压测定是一种安全、灵敏、可靠的局部脑组织氧监测方法,可反映出重型脑损伤后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情况,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持续脑组织氧分压监测可判断重型脑外伤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 脑组织氧分压
原文传递
三叉神经8分区电刺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劲芝 朱明华 +2 位作者 黄凯敏 张阳 张勇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71-1274,共4页
目的利用电生理监测技术对正常三叉神经根进行监测,研究其感觉和运动纤维的分布规律。方法收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患者20例患者进行研究。术中首先将三叉神经根分为8个区域,... 目的利用电生理监测技术对正常三叉神经根进行监测,研究其感觉和运动纤维的分布规律。方法收集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患者20例患者进行研究。术中首先将三叉神经根分为8个区域,Ⅰ为外侧区,Ⅱ为外上区,Ⅲ为中上区,Ⅳ为内上区,Ⅴ为内侧区,Ⅵ为内下区,Ⅶ为中下区,Ⅷ为外下区,然后采用直径1mm的双极刺激器,分别予0.2mA的电刺激,在眶上孔(V1)、眶下孔(V2)、颏孔(V3)记录复合神经动作电位(CNAP),在咬肌(MM)和颞肌(TM)记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根据CNAP和CMAP出现的规律来判断三叉神经根内感觉和运动纤维的分布规律。结果所有患者术中电刺激三叉神经根均能在外周记录到稳定的CNAP和CMAP波形;三叉神经根Ⅰ、Ⅱ、Ⅷ区内CNAPV1、CNAPV2、CNAPV3和CMAPMM、CMAPTM均较少出现,而于Ⅳ、Ⅴ、Ⅵ区出现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刺激感觉主根纤维主要记录到CNAP,刺激运动主根纤维记录到CMAP的同时可记录到V1、V2、V3-支或多支的CNAP。结论(1)根据电生理监测结果,三叉神经运动与感觉纤维存在吻合纤维。(2)借助三叉神经8分区方法可以判断运动纤维位于神经的内侧区域,感觉纤维位于中部及外侧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 8分区 电刺激
原文传递
半月节立体定向毁损治疗三叉神经痛(附124例报告) 被引量:12
17
作者 罗唯师 张勇 +2 位作者 罗国轩 王墨 林劲芝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09-512,共4页
目的 探讨CRW立体定向导航系统以及三维CT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1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采用CRW立体定向系统辅助下经皮穿刺卵圆孔,再在三维CT辅助下进... 目的 探讨CRW立体定向导航系统以及三维CT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自2007年7月至2009年12月共收治124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均采用CRW立体定向系统辅助下经皮穿刺卵圆孔,再在三维CT辅助下进针到达半月节切迹,方波刺激及预毁损确认穿刺到位后,采取逐渐加温的方式进行毁损.结果 124例患者均穿刺成功,无穿刺副损伤所致并发症.一次穿刺成功89例(71.8%),二次穿刺成功33例(26.6%),2例(1.6%)因颅底骨质结构有变异,经多次穿刺成功.术后即刻总体有效率为98.4%.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感即浅感觉减退87例(70.2%),1例患者出现角膜炎(0.8%),未出现复视、咀嚼无力、张口困难等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3月~2年,复发7例(5.6%).结论 采用立体定向导航系统及三维CT重建可以大大提高穿刺卵圆孔的准确性,减少并发症:个体化穿刺策略的制定可以进一步确保疗效,提高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射频热凝术 立体定向技术 三维CT
原文传递
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5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吴伟 张勇 +4 位作者 蔡军 孙晓辉 瞿文军 罗唯师 林劲芝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79,共4页
目的探讨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处理、手术指征及方法。方法收集自2001年9月至2007年12月收治住院的58例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门诊第一次常规头颅CT平扫发现血肿者42例,迟发性血肿者10例,开颅手术中出现迟发性... 目的探讨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的临床处理、手术指征及方法。方法收集自2001年9月至2007年12月收治住院的58例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门诊第一次常规头颅CT平扫发现血肿者42例,迟发性血肿者10例,开颅手术中出现迟发性血肿者6例。所有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行冠状面、矢状面三维重建,计算血肿总量、幕下和幕上血肿量,其中血肿总量t〉30mL或幕下血肿≥15mL者有42例,均采取手术治疗,方法为依据血肿范围,跨过横窦一次性骨瓣成形,血肿清除后骨瓣复位,蛇牌颅骨锁固定;对伴有其他部位血肿或严重颅高压者8例行另外部位血肿清除或去骨瓣减压术。结果本组54例患者术后恢复正常,3例生活能自理,1例重残,无死亡病例。结论对血肿总量〈30mL或幕下血肿〈15mL者可采取保守治疗,血肿总量〉/30mL或幕下血肿≥15mL者应积极手术治疗。应用跨过横窦一次性骨瓣成形方法安全可行,骨瓣复位后要采取牢固的内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窦 血肿 硬膜外 颅内 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勇 蔡军 +4 位作者 尹方明 孙晓辉 瞿文军 林劲芝 罗唯师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7期721-723,共3页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改咬骨窗为骨瓣成形开颅并复位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26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患者临床资料。具体操作方法:取乙状窦后人路,在后颅窝钻3个孔,铣刀锯下骨瓣,术毕严密缝...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改咬骨窗为骨瓣成形开颅并复位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自2003年6月至2006年12月26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患者临床资料。具体操作方法:取乙状窦后人路,在后颅窝钻3个孔,铣刀锯下骨瓣,术毕严密缝合硬脑膜,骨瓣复位,用蛇牌颅骨锁2枚同定,不放置外引流。结果骨瓣开颅顺利,骨瓣成形过程中出血量少,未发生横窦和乙状窦损伤,均获得满意的手术显露,骨瓣切除平均用时36min。脑组织保护好,术后无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皮下血肿和颅内感染.未见手术部位硬膜外和硬膜下血肿发生,枕大神经解剖保存率达80%。结论在显微神经外科基础上,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成形开颅和复位是安全、快捷、可行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术 后颅窝 桥小脑角 并发症
原文传递
垂体腺瘤经蝶窦显微手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勇 尹方明 +3 位作者 瞿文军 李志超 林劲芝 蔡军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9期930-932,共3页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经蝶窦的手术途径和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1992年~2004年68例垂体腺瘤经蝶手术的临床资料和疗效,术前行蝶窦断层Ⅹ片、CT及MR检查,充分地了解蝶窦的气化程度和蝶窦的分隔.其中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7例;经鼻前庭-... 目的探讨垂体腺瘤经蝶窦的手术途径和处理策略.方法回顾性总结1992年~2004年68例垂体腺瘤经蝶手术的临床资料和疗效,术前行蝶窦断层Ⅹ片、CT及MR检查,充分地了解蝶窦的气化程度和蝶窦的分隔.其中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7例;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53例;经单鼻孔-蝶窦直接入路8例.结果全切除48例(70.6%),大部分切除18例(26.5%),部分切除2例(2.9%).无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发生;暂时性尿崩症2例,无永久性尿崩;未发生神经功能缺损,无手术死亡.随访1 3年内分泌症状56例中,28例恢复正常,20例改善,8例同术前.结论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显露理想,适应于各种类型垂体腺瘤;经单鼻孔-蝶窦直接入路省时、简捷,尤其适应于中小型垂体腺瘤;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显露理想,但有创伤大、耗时长等缺点.术前熟悉蝶窦的分隔是预防经蝶手术'迷途'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体腺瘤 经蝶手术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