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糖控制对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圣荣 孙乃坤 芮钢 《糖尿病新世界》 2018年第20期46-47,58,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糖控制对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7月—2017年10月共81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2型糖尿病,接受PLIF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糖控制对经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4年7月—2017年10月共81例腰椎管狭窄症合并2型糖尿病,接受PLIF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按患者术前血糖平均水平将患者分为血糖控制不良组(平均空腹血糖>7.8 mmol/L,或平均随机血糖>10 mmol/L,A组)及血糖控制良好组(平均空腹血糖≤7.8 mmol/L,或平均随机血糖≤10 mmol/L,B组),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天数及随访时VAS评分。结果餐前血糖A组平均(6.4±1.1)mmol/L,低于B组的(8.7±1.6)mmol/L(P<0.001),随机血糖A组平均(8.5±1.7)mmol/L,低于B组的(12.3±2.4)mmol/L(P<0.001)。随访时间10~19(16.1±3.2)个月。两组患者基线参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随访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A组平均住院天数(12.1±2.4)d较B组(10.3±2.6)d长(P=0.027),A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30.4%高于B组的11.4%(P=0.042)。结论腰椎管狭窄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行PLIF手术可获得良好疗效,合理控制围术期血糖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PLIF 围术期血糖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膝关节镜下三种术式治疗前交叉韧带断裂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林圣荣 施建胜 郭氧 《甘肃医药》 2019年第9期789-793,共5页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ACL单束联合前外侧韧带(ALL)重建、ACL双束联合ALL重建三种术式治疗膝关节ACL断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96例因ACL断裂接受膝关节镜ACL重建术的患者临...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单束重建、ACL单束联合前外侧韧带(ALL)重建、ACL双束联合ALL重建三种术式治疗膝关节ACL断裂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96例因ACL断裂接受膝关节镜ACL重建术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7例行ACL单束重建,40例行ACL单束联合ALL重建,29例行ACL双束联合ALL重建。比较不同术式术前和术后一年随访时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LKSS评分及KOOS评分)。结果:三组患者住院天数和术中出血量、术前LKSS及KOOS评分、术前KOOS评分各子项、术后在症状、疼痛、日常生活、生活质量4个子项、术后下蹲及跳跃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加做ALL重建及后外侧束重建的患者手术时间较单束重建长(P<0.05);单束+前外侧束组及双束+前外侧束组术后KOOS评分优于单束组(P<0.05);前外侧束组及双束+前外侧束组运动及娱乐评分优于单束组(P<0.05);单束+前外侧束组及双束+前外侧束组跑步、旋转、跪立评分优于单束组(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加做前外侧韧带重建能提供更高强度的运动承受功能,尤其在含有旋转动作的运动中为膝关节提高更高的稳定性,适用于运动功能要求高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 前外侧韧带 术式 KOOS评分标准 运动功能
下载PDF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的变化 被引量:47
3
作者 林圣荣 周非非 +3 位作者 孙宇 陈仲强 张凤山 潘胜发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5期2726-2730,共5页
目的 探索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变化.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对90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C3-C7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日本骨科协会颈髓... 目的 探索颈后路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颈椎矢状位平衡变化.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对90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C3-C7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日本骨科协会颈髓功能评分(JOA)及改善率.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X线侧位片上C2椎体矢状面垂直轴线至C7椎体后上缘的距离(SVA);颅底连线与C2椎体下缘连线的交角(Cobb角);T1椎体上缘连线与水平线的交角(T1-Slope),三者分别反映颈椎前倾程度、上颈椎前凸程度以及颈胸段后凸程度.结果 随访平均16.7(3 ~40)个月.JOA评分由术前(12.2±0.3)分增至术后(14.6±0.2)分,改善率为43.5%±4.2%.C2-C7 SVA、C0-2 Cobb角、T1-Slope各项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01,P=0.002).C2-C7 SVA从术前(20.7 ±1.1)mm增加到(23.0±1.2) mm;C0-2 Cobb角从术前(19.9±0.8)°增加到(23.1±0.8)°;T1-Slope从术前(25.1±0.7)°增加到(26.2±0.7)°.C0-2 Cobb角变化以及T1-Slope变化分别与C2-C7 SVA的变化呈正相关(Pearson=0.469,P<0.001)、(Pearson=0.303,P=0.004).术后C2-C7 SVA、C0-2 Cobb角、T1-Slopes的变化与轴性疼痛程度均无显著相关性(P=0.838,P=0.554,P=0.629).与术前T1-Slope较低的患者相比,术前T1-Slope较高的患者手术后JOA改善率较低(31.5%比53.7%,P=0.019).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后颈椎矢状面平衡出现显著变化,表现为颈椎向前倾斜,机体只能通过上颈椎肌肉持续强力收缩、保持上颈椎过度前凸来代偿.术前较高的T1-Slope将影响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颈椎病 颈椎 矢状面平衡
原文传递
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36
4
作者 芮钢 林圣荣 +2 位作者 孙乃坤 冯进益 胡宝山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6年第5期367-370,共4页
目的评估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2008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采用后入路经椎板间入路治疗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56例,女46例,年龄17-65岁,平均35岁。2名骨科医师对腰椎间... 目的评估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有效性及其安全性。方法 2008年3月至2015年12月,我院采用后入路经椎板间入路治疗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56例,女46例,年龄17-65岁,平均35岁。2名骨科医师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MRI影像独立进行分析,确认腰椎间盘椎管侵占率〉50%者,评估为巨大腰椎间盘突出,行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术后进行MRI或者CT复查,和术前影像进行对比观察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对患者术前、术后1天、3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3个月进行Mac Nab评分,评价经椎板间入路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每个节段60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5 ml,术中无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MRI或CT显示突出椎间盘髓核被切除,硬膜囊、神经根未再受压。术后1天、3个月的VAS评分分别为(1.9±1.0)分、(1.8±1.4)分,均较术前(6.5±2.5)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个月时按照Mac Nab标准评定,优64例,良34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6.1%。结论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巨大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可很好地解决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内窥镜 腰椎 椎间盘移位
原文传递
全脊柱内镜治疗多节段钙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5
作者 胡宝山 林圣荣 +1 位作者 孙乃坤 芮钢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88-91,共4页
目的评估全脊柱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多节段钙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4月,我院脊柱外科施行全脊柱内镜下治疗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9~65岁,平... 目的评估全脊柱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多节段钙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8年4月,我院脊柱外科施行全脊柱内镜下治疗21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9~65岁,平均51.3岁。21例均有单侧上肢放射痛症状,其中19例合并轴性疼痛;9例为右上肢痛,12例为左上肢痛;多节段钙化型患者4例。记录手术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颈部和上肢疼痛程度,并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优良率。结果 21例手术时间90~158 min,平均102 min,多节段钙化型患者手术时间108~158 min,平均126 min,全组病例住院时间平均5.2天,随访时间6个月至4年,平均2年。术前上肢VAS评分为(7.2±0.8)分,末次随访时为(1.3±0.9)分;术前颈部轴性疼痛VAS评分为(3.9±0.6)分,末次随访为(1.6±0.8)分;结果显示,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上肢VAS评分、颈部轴性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MacNab标准,21例末次随访时,优16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0.4%。4例多节段钙化型患者末次随访优3例,良1例。结论全脊柱内镜下颈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多节段钙化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短期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侵入性外科手术 椎间盘移位 颈椎 钙化型
原文传递
不同体位下PFNA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及影像学差异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圣荣 胡宝山 芮刚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6年第11期41-43,57,共4页
目的:探索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不同体位下行PFNA手术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87例因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手术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体位分为侧卧位组与平卧位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 目的:探索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不同体位下行PFNA手术的临床疗效与影像学特点。方法:对87例因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手术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体位分为侧卧位组与平卧位组。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第一天及末次随访时X线正侧位片上的尖顶距(TAD)与颈干角。结果:随访5~18个月(平均10.7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较术后当天的颈干角与TAD无显著变化(P〉0.05)。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TAD及末次随访TAD组间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侧卧位组手术时间短于平卧位组,术后颈干角及末次随访时颈干角小于平卧位组(P〈0.05)。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侧卧位手术能减少手术时间,影像学上内固定位置稳定,临床疗效稳定,是未来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发张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FNA 转子间骨折 体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