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潜江凹陷第三系地卟啉的类型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被引量:4
1
作者 林壬子 汪双清 +3 位作者 徐丽娜 樊兆安 许尚鸿 梁天恩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23-33,共11页
通过 UV-VIS 和 MS 等手段的系统分析,研究了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第三系地卟啉的结构类型及其组成特征,发现在类型分布上高碳数(C_(34)—C_(37))双环脱氧叶红初卟啉(D-DPEP)具有明显优势。探讨了其 Di-DPEP 的形成机制,认为它与咸水浮游生... 通过 UV-VIS 和 MS 等手段的系统分析,研究了江汉盆地潜江凹陷第三系地卟啉的结构类型及其组成特征,发现在类型分布上高碳数(C_(34)—C_(37))双环脱氧叶红初卟啉(D-DPEP)具有明显优势。探讨了其 Di-DPEP 的形成机制,认为它与咸水浮游生物或绿色硫细菌有关,代表了较强的还原环境和较低的成熟度。从地卟啉和其它生物标志物的结合上对潜江凹陷部分地区的油源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潭口—代河地区广华寺组浅层油气藏具有明显的混合油源特征,可能是残存的潭口古油藏在喜山二幕之后,发生穿越剥蚀面的三次运移而形成的岩性油潴聚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生物降解 油源对比 地卟啉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原油轻烃组成特征和成因类型 被引量:9
2
作者 林壬子 张敏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26-30,共5页
本文首次运用轻烃稳态催化理论和C_7轻烃相对组成系统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原油的成因类型。结果表明,塔里木迄今发现的原油按成因可划分为海相油、湖相油、混源油和煤成油。其中,海相油代表塔里木的主要原油,集中分布在轮南、东河塘和塔中... 本文首次运用轻烃稳态催化理论和C_7轻烃相对组成系统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原油的成因类型。结果表明,塔里木迄今发现的原油按成因可划分为海相油、湖相油、混源油和煤成油。其中,海相油代表塔里木的主要原油,集中分布在轮南、东河塘和塔中等地区;而湖相油、混源油和煤成油则主要产自轮台断隆带和库车坳陷等地区。不同类型原油中,Imcc6变化悬珠,由海相油的小于35%±2到煤成油大于65%±2,它们之间有一个渐进变化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组成 成因类型 原油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轻质油中C_1—C_7轻烃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7
3
作者 林壬子 张敏 徐中一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0-16,共7页
作者对5个盆地18个轻质油样品作了C_1—C_7轻烃分析,检测出29种单体轻烃。通过轻烃组成特征研究,认识到石蜡指数(PI_1)和庚烷值(PI_2)作为成熟度的指标,不受沉积盆地类型影响;C_6,C_7烃类族组分受母质类型影响较大。陆相(含煤地层)有机... 作者对5个盆地18个轻质油样品作了C_1—C_7轻烃分析,检测出29种单体轻烃。通过轻烃组成特征研究,认识到石蜡指数(PI_1)和庚烷值(PI_2)作为成熟度的指标,不受沉积盆地类型影响;C_6,C_7烃类族组分受母质类型影响较大。陆相(含煤地层)有机质生成轻质芳烃(苯)的含量比海相有机质要高。新疆塔里木盆地沙参2井原油的轻烃分析资料表明,该井油源岩为海相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质原油 烃分析 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PDF
对《油气化探全国扫面计划》的补充建议 被引量:2
4
作者 林壬子 梅博文 梅海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39-1540,共2页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入了数百亿元的资金,大力引进和发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使全国石油物探队伍的装备,从野外施工设备—数字处理系统—人机联作专用软件得到全面、大幅度的提升。国家采取的这一决策,有力地促使中国石油勘探...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投入了数百亿元的资金,大力引进和发展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使全国石油物探队伍的装备,从野外施工设备—数字处理系统—人机联作专用软件得到全面、大幅度的提升。国家采取的这一决策,有力地促使中国石油勘探事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20世纪70—80年代,东部地区陆相油气田的滚动勘探开发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充建议 油气化探 地球物理勘探技术 数字处理系统 滚动勘探开发 国民经济建设 石油物探 改革开放
下载PDF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的初步实践及其应用前景 被引量:8
5
作者 林壬子 梅海 梅博文 《海洋地质动态》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6-42,共7页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从属于地质微生物学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是轻烃的微渗漏,主要的检测目标是存在于可能油气藏上方的专属热成因烃氧化菌的丰度(MV)值,辅助技术是土壤或沉积物中的酸解吸附烃(SSG)的组成特征。简述了这项技术与以往油气... 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从属于地质微生物学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是轻烃的微渗漏,主要的检测目标是存在于可能油气藏上方的专属热成因烃氧化菌的丰度(MV)值,辅助技术是土壤或沉积物中的酸解吸附烃(SSG)的组成特征。简述了这项技术与以往油气化探不同的4大特点。近3年来,这项技术在我国的丛山密林、沙漠、戈壁、海洋等多种景观区开展了缜密的野外施工与综合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初步成果。笔者疾声呼吁:应当建立一种新型的、学科交叉渗透的油气勘探模式:即物探+化探。它们犹如"一体两翼",一体是石油地质学,它是勘探研究的主题和终极;双翼就是地球物理技术,加上油气化探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地质微生物 勘探模式 应用前景
下载PDF
罐装岩屑轻烃分析技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林壬子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7,共7页
罐装岩屑轻烃分析技术具有大气干扰少、分辨率高和信息量大的优点,它是进行油气资源早期评价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方法。文章分析了罐装岩屑轻烃分析技术在我国若干盆地的油气监测、生油层评价及油气源研究方面的应用效果,认为在我国油气... 罐装岩屑轻烃分析技术具有大气干扰少、分辨率高和信息量大的优点,它是进行油气资源早期评价的一种快速而有效的方法。文章分析了罐装岩屑轻烃分析技术在我国若干盆地的油气监测、生油层评价及油气源研究方面的应用效果,认为在我国油气勘探中需进一步推广该项技术,为此建议:1) 及时提供分析报告;2) 推行罐装岩屑轻烃分析与研究工作的标准化;3) 在现场推行罐装岩屑轻烃分析与油气显示相结合的储集层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勘探 油气监测 罐装岩屑 轻烃
下载PDF
油藏地球化──石油地球化学的新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林壬子 张敏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 1996年第1期8-14,共7页
系统地综述了油藏地球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主要研究内容:(1)储层孔隙形成的有机一无机反应及储层孔隙分布预测;(2)油藏地球化学描述与油藏注入史的研究;(3)油气田开发动态的地球化学监测技术;(4)油田开发中油-岩润湿... 系统地综述了油藏地球化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和主要研究内容:(1)储层孔隙形成的有机一无机反应及储层孔隙分布预测;(2)油藏地球化学描述与油藏注入史的研究;(3)油气田开发动态的地球化学监测技术;(4)油田开发中油-岩润湿性的地球化学机制及其应用.深入研究油藏地球化学,对于剖析储层特征与油藏注入史,认识油藏流体性质在三维空间的展布规律,寻找新的油气聚集带,监测油气田开发动态、提高油气田的产能和最终采收率都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 储层 地球化学 有机酸
下载PDF
储层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其应用
8
作者 林壬子 张敏 《国外油气勘探》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121-130,共10页
储层地球化学(Reservoir geochemistry)是八十年代未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目前已成为油气地质学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全面、系统地综述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主要表现为:(1)油田水有机酸的成因及其对次生孔隙... 储层地球化学(Reservoir geochemistry)是八十年代未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目前已成为油气地质学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课题之一。本文全面、系统地综述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最新进展,主要表现为:(1)油田水有机酸的成因及其对次生孔隙的贡献;(2)矿物对石油组分的吸附作用及岩石润湿性的改变;(3)储层石油的混合作用原理;(4)油藏的有机地球化学描述。储层地球化学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剖析储层特征及其流体性质在三维空间的展布,合理地建立储集流体形成史的地质模式;而且能够寻找到新的有利的油气聚集带,提高钻井的成功率,降低油气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集层 油气勘探 地球化学勘探
下载PDF
降解石油微生物菌种的筛选及降解特性 被引量:92
9
作者 袁红莉 杨金水 +3 位作者 王占生 李宝珍 仉磊 林壬子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7-161,共5页
从辽河油田的渣油中富集分离出24株细菌,经初步降解试验,筛选出对原油降解率高于30%的菌株10株;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中8株菌对渣油不同组分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原油中不同组分可被降解的程度不同,其中,芳香烃的降解率可达80%;沥青质的最... 从辽河油田的渣油中富集分离出24株细菌,经初步降解试验,筛选出对原油降解率高于30%的菌株10株;并进一步研究了其中8株菌对渣油不同组分的降解能力.结果表明,原油中不同组分可被降解的程度不同,其中,芳香烃的降解率可达80%;沥青质的最高降解率为53%;饱和烃的最高降解率为37%;非烃的最高降解率为30%;GC-MS分析表明,饱和烃中的环己烷、长链烷基苯和二环烷系列均能被明显降解,芳香烃中的烷基萘系列经降解后几乎消失,三环的菲和甲基菲以及五环的苯并芘降解不明显;其次,不同菌对各组分的的降解能力也显著不同.菌株初步鉴定结果表明,降解力强,尤其对非烃和沥青质降解效果较好的ptr15和ptr20分别为芽孢杆菌和微杆菌,其对沥青质的降解效果高于目前已有的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 微生物降解 筛选 修复
下载PDF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火山活动期次与烃源岩演化 被引量:36
10
作者 金晓辉 林壬子 +2 位作者 邹华耀 冯子辉 任延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49-355,共7页
徐家围子断陷在断陷期有3次较大规模的火山活动,营城期火山活动持续时间最长。火山活动加速了深层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3套主力烃源岩的成熟。烃源岩的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石岭组烃源岩埋深1... 徐家围子断陷在断陷期有3次较大规模的火山活动,营城期火山活动持续时间最长。火山活动加速了深层火石岭组、沙河子组、营城组3套主力烃源岩的成熟。烃源岩的埋藏史、热史和生烃史模拟计算结果表明,徐家围子断陷深层火石岭组烃源岩埋深1300 m 的 R_o 值,在约1Ma 时间内迅速达到0.7%。沙河子组以及火石岭组烃源岩埋深约2600 m 时,R_o 值已经达到1%。泉头组沉积前,沙河子组及火石岭组烃源岩已进入生气高峰。青山口组沉积前,营城组烃源岩处于生气高峰,沙河子组以及火石岭组开始生成干气。此时,登娄库组二段和泉头组一、二段区域盖层业已形成,徐家围子断陷开始形成营城组—泉头组天然气藏。嫩江期末,由于边界断层的活动,营城组—泉头组天然气藏进行再分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烃演化史 天然气 松辽盆地
下载PDF
塔中北斜坡西部原油类型及主力油源层 被引量:20
11
作者 林壬子 +1 位作者 王培荣 朱扬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0-153,共4页
塔中北斜坡西部原油分为两类:Ⅰ类原油以相对低的三环萜烷/藿烷、孕凿烷/规则甾烷、重排甾烷/规则甾烷比值和高的Ts/Tm,C30/C31藿烷,C28/C29规则笛烷为特征;Ⅱ类原油与Ⅰ类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相反。这表明... 塔中北斜坡西部原油分为两类:Ⅰ类原油以相对低的三环萜烷/藿烷、孕凿烷/规则甾烷、重排甾烷/规则甾烷比值和高的Ts/Tm,C30/C31藿烷,C28/C29规则笛烷为特征;Ⅱ类原油与Ⅰ类原油的生物标志物特征相反。这表明北斜坡西部至少存在两个油源。油、源岩对比结果表明,Ⅰ类原油主要来源于寒武系烃源岩,Ⅱ类原油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泥灰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系 中上奥陶统 生物标志物 油源对比 塔中北斜坡 原油 类型
下载PDF
塔中北斜坡塔中45井奥陶系油藏成藏史浅析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培荣 +1 位作者 金晓辉 林壬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7,共3页
塔中 45井奥陶系原油与塔中 10井石炭系、塔中 11井、塔中 35井志留系原油的甾烷、萜烷分布及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有差异 ,表明塔中 45井奥陶系原油与其它原油来自不同的油源层系。油、烃源岩对比结果表明 ,塔中 45井奥陶系原油主要来自... 塔中 45井奥陶系原油与塔中 10井石炭系、塔中 11井、塔中 35井志留系原油的甾烷、萜烷分布及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有差异 ,表明塔中 45井奥陶系原油与其它原油来自不同的油源层系。油、烃源岩对比结果表明 ,塔中 45井奥陶系原油主要来自寒武系。根据萤石的赋存、构造形态 ,结合油源对比结果 ,可以推断萤石的形成与Ⅰ号断裂加里东期构造活动有关。塔中45井中、上奥陶统油藏可能存在 3期油气充注 :加里东期末—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印支—燕山期。满加尔凹陷中西部及塔中低凸起北斜坡台地相的寒武系烃源岩在海西晚期所形成的油气构成现今油藏的主体。图 3参 6 (林青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中北斜坡 塔中45井 奥陶系 油藏 成藏史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成藏动力系统及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7
13
作者 金晓辉 林壬子 +3 位作者 任延广 冯子辉 宋兰斌 秦伟军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0-264,共5页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是石油地质学从静态、定性描述向动态、定量表征研究过程转移的必然产物。根据烃源岩与气藏的空间位置、盖层分布特征、油藏流体性质和压力分布特征以及天然气运聚机理,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藏划分为远源常压气... 成藏动力学系统研究是石油地质学从静态、定性描述向动态、定量表征研究过程转移的必然产物。根据烃源岩与气藏的空间位置、盖层分布特征、油藏流体性质和压力分布特征以及天然气运聚机理,将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天然气藏划分为远源常压气藏系统和自(近)源超压气藏系统以及无机成藏系统。远源常压气藏系统主要包括以泉一、二段为盖层的K1d2—K1q1—2成藏组合和以登二段为盖层的K1yc—K1d2成藏组合;超压气藏系统为自生自储的Jhs1—K1yc成藏组合,自(近)源超压气藏系统是松辽盆地北部深层寻找大中型天然气藏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天然气 成藏动力系统 成藏组合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苏丹M盆地储集层流体地球化学特征与油藏注入史 被引量:19
14
作者 罗小平 沈忠民 +1 位作者 黄飞 林壬子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9-126,共8页
苏丹M盆地萨加隆起带Dar群稠油油藏的原油为典型的陆相盆地生成原油。m/z 191萜烷系列中,三环、四环萜烷含量较低,C29新藿烷、C30-重排藿烷含量较高,伽马蜡烷含量较低;m/z 217甾烷系列中,C27、C29重排甾烷含量高,C27、C28、C29... 苏丹M盆地萨加隆起带Dar群稠油油藏的原油为典型的陆相盆地生成原油。m/z 191萜烷系列中,三环、四环萜烷含量较低,C29新藿烷、C30-重排藿烷含量较高,伽马蜡烷含量较低;m/z 217甾烷系列中,C27、C29重排甾烷含量高,C27、C28、C29甾烷呈“V”型分布,C29甾烷4个异构体中αββ构型含量低。这些地化特征反映原油母质发育于淡水沉积的水介质,以陆源有机质与水生生物混合输入为主,原油为生油高峰之前正常成熟的原油。包裹体中油的成熟度比孔隙中油的低,母质以陆源有机质占绝对优势,包裹体中的油是陆源有机质早期低温生成的原油。A.G.组油藏充注较早,在Dar群沉积末期(距今90Ma)就有油气充注储集层,主要充注时期应该是Amal组沉积时期(距今55~80Ma),Amal组沉积期末(距今50~55Ma)的剥蚀期是Dar群稠油油藏形成的主要时期,轻组分散失是Dar群稠油油藏形成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藏注入史 储集层流体 油气包裹体 苏丹M盆地
下载PDF
辽河盆地兴隆台潜山变质岩-火山岩油藏烃类注入史及其成藏模式 被引量:24
15
作者 罗静兰 梁志刚 +1 位作者 王卓卓 林壬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49-253,共5页
流体包裹体分析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利用成岩矿物包裹体资料进行油气运移路径、注入时间和方向的推测、计算与判断。兴隆台潜山油藏烃类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整体上呈单峰正态或不对称单峰分布,其主要形成温度为80~100℃,反映... 流体包裹体分析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利用成岩矿物包裹体资料进行油气运移路径、注入时间和方向的推测、计算与判断。兴隆台潜山油藏烃类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整体上呈单峰正态或不对称单峰分布,其主要形成温度为80~100℃,反映各样品具有相近的烃类包裹体形成过程。部分井的双峰温度特征暗示存在2次烃类注入期。储层烃类充注时间距今3~35Ma,可分为2个主要的充注期:距今27~35Ma和3~24Ma,以前者注入作用更强烈。潜山内部油气是由东向西注入的。成藏分为3个阶段:a)沙三段沉积晚期,形成的少量油气进入已逐步发育并定型的圈闭中,沙三末期的短暂抬升导致已聚集成藏的油气遭受一定的氧化形成黑色沥青;b)沙二段、沙一段—东营组沉积期为潜山主要油气聚集期;c)晚第三纪以来的生烃强度较弱。潜山上覆沙四段及沙三段泥岩为良好的封盖层,使油藏得以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类注入史 成藏模式 变质岩-火山岩油藏 兴隆台潜山
下载PDF
原油气相色谱指纹可配比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金晓辉 朱丹 +1 位作者 林壬子 史权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1期53-57,92,共6页
气相色谱分离技术能有效地对混合物中不同痕量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并对不同组分进行定量。根据油(气)井生产过程建立混采油井化学模型,采用GC和GC/MS实验分析技术,选择大港油田某断块原油进行气相色谱指纹化合物可配比性实验和化学模拟。... 气相色谱分离技术能有效地对混合物中不同痕量的化合物进行分离并对不同组分进行定量。根据油(气)井生产过程建立混采油井化学模型,采用GC和GC/MS实验分析技术,选择大港油田某断块原油进行气相色谱指纹化合物可配比性实验和化学模拟。结果表明:并非所有色谱指纹化合物都具有可配比性,指纹化合物的可配比性不但取决于生成原油的地质背景,而且还与原油组分的性质、浓度以及色谱分析的分离度和定量方法等因素有关。应用具有可配比性的原油色谱指纹,可以定量模拟混采井生产过程中不同单层的贡献率,并对油藏进行动态监测管理。实验研究结果还可以进一步推广到多油源区不同烃源岩对油藏储量贡献率的模拟计算,寻找有效烃源岩及主要运移路径,确定最佳勘探目标区;同时该技术还有望用来解决环境污染动态监测的技术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油 气相色谱指纹 可配比性 实验研究 化学模拟
下载PDF
稠油黏度与化学组成的关系 被引量:30
17
作者 汪双清 沈斌 林壬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5-799,共5页
测定了辽河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大庆油田、渤海油田、中原油田和吐哈油田的25个不同黏度的稠油和油砂抽提物的黏度,并采用柱色谱法定量分析了它们的化学族组成,研究稠油黏度和其各化学组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稠油黏度指标(Iv)概... 测定了辽河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大庆油田、渤海油田、中原油田和吐哈油田的25个不同黏度的稠油和油砂抽提物的黏度,并采用柱色谱法定量分析了它们的化学族组成,研究稠油黏度和其各化学组分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稠油黏度指标(Iv)概念。结果表明,稠油的黏度随非烃组分含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升高,即非烃组分对稠油黏度作正贡献,在相同含量下,贡献大小顺序依次是酸性非烃、沥青质、高极性非烃、中性非烃。稠油的黏度随饱和烃和芳烃组分含量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降低,即饱和烃和芳烃组分对黏度作负贡献。稠油的黏度是其各化学组分共同贡献并相互作用的结果,黏度指标(Iv)与稠油黏度之间具有良好的数学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化学组成 黏度 黏度指标 黏度-化学组成相关关系
下载PDF
辽河稠油中非烃化合物类型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汪双清 林壬子 梅博文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36-40,共5页
辽河油田的冷 43块北部的雷家场地区、牛心坨油田的茨榆坨地区及高升油田的高 区和高 区沙一段到沙四段的 10个稠油样品中的小分子非烃化学组成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 ,表明辽河稠油中的非烃化合物以含氧化合物为主要成分 ,含氮、硫化合... 辽河油田的冷 43块北部的雷家场地区、牛心坨油田的茨榆坨地区及高升油田的高 区和高 区沙一段到沙四段的 10个稠油样品中的小分子非烃化学组成的地球化学研究结果 ,表明辽河稠油中的非烃化合物以含氧化合物为主要成分 ,含氮、硫化合物甚微 ,未检出磷化合物。酸性馏分均占总可溶性非烃馏分的 47%以上 ,其中直链脂肪酸占气相色谱可检测总酸性化合物的 96 %以上。其余的含氧化合物类型包括开链脂肪族酮和醇、五环三萜酮和酸、不饱和甾醇、单甲基支链 (iso和 anteiso)脂肪酸、芳构有机酸和酚。此外还检出了四对高丰度的未知同分异构体和大量低含量的未知物。多类含氧化合物的存在和分布特征表明一种征象 ,即辽河稠油经历过较强的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 ,并接受了近期的菌藻类有机质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含氧化合物 生物降解 辽河盆地 含油气盆地 地球化学
下载PDF
苏丹M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母质的沉积环境探讨 被引量:10
19
作者 罗小平 张同周 +2 位作者 王伟栋 沈忠民 林壬子 《地质地球化学》 CAS CSCD 2003年第2期80-86,共7页
通过对苏丹M盆地萨加隆起带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探讨了生成原油的烃源岩的母质的沉积环境。该带原油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正常原油 ,另一种是生物降解油。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正常原油具有较高的饱和烃含量 ,生物降解原油... 通过对苏丹M盆地萨加隆起带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探讨了生成原油的烃源岩的母质的沉积环境。该带原油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种是正常原油 ,另一种是生物降解油。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 :正常原油具有较高的饱和烃含量 ,生物降解原油饱和烃含量低 ,非烃含量高 ;碳同位素表明为典型的湖相Ⅰ Ⅱ有机质生成的原油 ;原油饱和烃具有较低的异戊二稀烃 ,Pr/Ph一般在 1.5左右 ,表现为弱的姥鲛烷优势 ,具有较完整的重排甾烷和新藿烷系列 ,γ蜡烷含量较低 ;重排甾烷含量高 ,C2 7、C2 8、C2 9甾烷呈“V”字型分布 ,具有较丰富的4 甲基甾烷。原油地球化学指标显示主要的烃源岩为弱氧化—弱还原、淡水—微咸水的沉积环境 ,有机质为水生生物和细菌改造的陆源有机质的混合输入 ,为一种以生油为主生气较少的母质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盆地 原油 地球化学特征 母质 沉积环境 地质特征
下载PDF
稠油主要族组分对其粘度的影响 被引量:28
20
作者 朱战军 林壬子 汪双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4年第5期512-513,共2页
对稠油主要族组分的含量与粘度关系进行了定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饱和烃、芳烃、中性非烃、酸性非烃、胶质和沥青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与稠油的粘度呈指数函数关系。稠油的粘度随饱和烃和芳烃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关系降低,随中性... 对稠油主要族组分的含量与粘度关系进行了定量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饱和烃、芳烃、中性非烃、酸性非烃、胶质和沥青质的质量分数分别与稠油的粘度呈指数函数关系。稠油的粘度随饱和烃和芳烃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关系降低,随中性非烃、酸性非烃、胶质和沥青质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指数函数关系升高,对稠油粘度影响重要程度的顺序为:胶质和沥青质>酸性非烃>中性非烃。其中,胶质和沥青质的质量分数是影响稠油粘度的最主要因素,这与其它实验研究结果是一致的。降低稠油中的中性非烃、酸性非烃、胶质和沥青质质量分数,将有效降低稠油的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族组分 粘度 指数函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