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应该有一个重要的接榫点——“后新儒学”建构者,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林安梧先生访谈 被引量:7
1
作者 林安梧 陈占彪 《社会科学论坛》 CSSCI 2008年第9期102-116,共15页
陈占彪(《社会科学报》编辑,上海社科院文学所文学博士,文化研究博士后,以下简称“陈”1:能否谈谈您对大陆近几年来传统文化热的观察,您是如何评价与评估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新儒学 大学教授 先生 师范 台湾地区 上海社科院 文化研究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和信仰——“后新儒学”理论建构者林安梧先生访谈录 被引量:1
2
作者 林安梧 陈占彪 《社会科学论坛》 2010年第18期86-95,共10页
编者的话:林安梧,哲学博士。1957年生于台湾台中。现任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暨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通识教育学会理事、东华大学特聘教授;前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暨研究所专任教授、南华大学哲学所创所所长、... 编者的话:林安梧,哲学博士。1957年生于台湾台中。现任台湾·慈济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所教授暨所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通识教育学会理事、东华大学特聘教授;前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暨研究所专任教授、南华大学哲学所创所所长、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思与言》学刊主编、《鹅湖》主编暨社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儒学 当代中国 文化 访谈录 信仰 精神 特聘教授 东华大学
下载PDF
经典、新儒家与儒学传播——林安梧先生访谈(上)
3
作者 林安梧 瘦竹 《走进孔子》 2023年第4期82-88,共7页
瘦竹:非常感谢林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在诸位师友的帮助下,正在办传统文化普及刊物《走进孔子》。《走进孔子》的立场基本上是儒家的,但又是开放的。刊物涉及的学科是多元的,除了传统的文史哲之外,如政治学、法学、美学等领域的相... 瘦竹:非常感谢林老师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在诸位师友的帮助下,正在办传统文化普及刊物《走进孔子》。《走进孔子》的立场基本上是儒家的,但又是开放的。刊物涉及的学科是多元的,除了传统的文史哲之外,如政治学、法学、美学等领域的相关稿件都是欢迎的。我想这个小刊物可以是青年儒者的平台,让年轻人多碰撞、交流,同时又需要儒学大家们引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传播 新儒家 林安梧 文史哲 美学 政治学 儒者
原文传递
经典、新儒家与儒学传播——林安梧先生访谈(下)
4
作者 林安梧 瘦竹 《走进孔子》 2023年第5期66-71,共6页
儒学发展关键在于回到经典瘦竹:林老师,站在您的角度,您对内地儒学的发展方向有什么认识?林安梧:内地儒学是一定要进一步地生长,能生长多久呢?我想以目前的传播,应该可以加快很多,但一定要回到经典。改革开放后儒学开始复兴,开始慢慢生... 儒学发展关键在于回到经典瘦竹:林老师,站在您的角度,您对内地儒学的发展方向有什么认识?林安梧:内地儒学是一定要进一步地生长,能生长多久呢?我想以目前的传播,应该可以加快很多,但一定要回到经典。改革开放后儒学开始复兴,开始慢慢生根。发展应该是在最近的十多年。以前是对儒学进行研究,现在开始对儒学予以认同,包括民间的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传播 新儒家 改革开放后 认同感 经典
原文传递
建构后新儒学参与文明对话--林安梧教授访谈
5
作者 林安梧 盛丹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9-176,共8页
林教授您好,自您1994年发表《后新儒学论纲》以来,“后新儒学”受到了广泛关注,请问促使您提出儒学变革的原因是什么? ●1994年我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访问。我是1993年到美国的,1994年2月间写的《后新儒学论纲》。
关键词 新儒学 文明对话 教授 威斯康星大学 麦迪逊 美国
原文传递
孔子思想与“公民儒学” 被引量:7
6
作者 林安梧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4-24,共11页
对孔子思想进行—"公民儒学"下的"道德思考",很有必要。这样的儒学不再是以心性论、主体自觉为核心,而是要以广大的生活世界为反省的对象,以广大而丰富复杂的历史社会总体为反省的对象,并把自己放在天、地、人交与... 对孔子思想进行—"公民儒学"下的"道德思考",很有必要。这样的儒学不再是以心性论、主体自觉为核心,而是要以广大的生活世界为反省的对象,以广大而丰富复杂的历史社会总体为反省的对象,并把自己放在天、地、人交与参赞而构成的总体之中。从这总体之根源来说,即是从中国人的"道"上来说,这时候的"道"就不是我们生活世界之外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形而上之道,而是天、地、人交与参赞所构成的总体,并落到笔者所谓的存有实践这一层。如此一来,要以"社会正义论"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思考、以"责任伦理"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思考,来取代以"心性修养论"为核心的哲学思考,或者简单地说,要由"传统儒学"进到"公民儒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 心性 普遍性 公共论述
下载PDF
从“外王”到“内圣”:以“社会公义”论为核心的儒学——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 被引量:6
7
作者 林安梧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1期178-184,177,共8页
本文对以往儒学由“内圣”到“外王”的思考做一逆转性思考 ,而指出从“外王”到“内圣”的一个崭新可能。作者多年来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来诠释中国传统社会 ,并提出批评。作者指出 ,原先“从‘内圣’到‘外王’”如何落入以“心... 本文对以往儒学由“内圣”到“外王”的思考做一逆转性思考 ,而指出从“外王”到“内圣”的一个崭新可能。作者多年来以“血缘性纵贯轴”为核心来诠释中国传统社会 ,并提出批评。作者指出 ,原先“从‘内圣’到‘外王’”如何落入以“心性修养”为中心 ,而遗弃了“社会公义” ;相反地 ,从“外王”到“内圣” ,则不再是“大公无私” ,而是“公私分明” ,对于“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始有一恰当的衡定。笔者认为这是后新儒学的崭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义 儒学 中国 心性修养 道德
下载PDF
从“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发展——环绕台湾现代化进程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8
8
作者 林安梧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11,共6页
该文旨在经由宏观的对比,环绕台湾现代化进程做一哲学反思,并由此阐述由“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发展历程。原始儒家、新儒家与当代新儒家皆有其恒定不变的道德实践要求,他们都是儒家。台湾虽为移民之地,但这三四百年来由于先圣先哲... 该文旨在经由宏观的对比,环绕台湾现代化进程做一哲学反思,并由此阐述由“新儒学”到“后新儒学”的发展历程。原始儒家、新儒家与当代新儒家皆有其恒定不变的道德实践要求,他们都是儒家。台湾虽为移民之地,但这三四百年来由于先圣先哲的努力,勤耕勤垦,台湾已然是一文化再育的母土,使得中华文化能够灵根再植,当代新儒学也因此有进一步的创获。值得一提的是,当代新儒学伴随着其他的文化机制,对台湾现代化进程起着一定的调节性作用。进到新的世纪,文明对话的要求呼声渐起,当代新儒学在国际哲学脉络中有着进一步可能的瞻望。就在这个过程中,已悄然迈向了后新儒学,既隐含着转折、回返,也有着批判、继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儒学 后新儒学 台湾现代化
下载PDF
关于《老子道德经》中的“道、一、二、三、万物”问题之探讨 被引量:9
9
作者 林安梧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12-116,共5页
针对《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诠释,历代学者和当代学人众说纷纭,然皆难以全善。由自然哲学诠释与本体诠释学的对比,可以概括提出一崭新诠释之可能。关联到老子之"有、无",... 针对《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诠释,历代学者和当代学人众说纷纭,然皆难以全善。由自然哲学诠释与本体诠释学的对比,可以概括提出一崭新诠释之可能。关联到老子之"有、无",而论述如何由"不可说"而"可说",进而由此"可说"而"说",再进一步由此"说"而"说出对象",进而由此而"说出对象"而"执之成物"来;此正可以"隐、显、分、定、执"五阶段说之。将对应于《易传》"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参之,两者所涉为同源互补。此与"存有三态论"之由"存有的根源"而"存有的开显",进而为"存有的执定",可见道家旨在成就一套"存有的回归之道",而这样的回归之道即隐含着一"存有的治疗学"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德经 本体诠释学说
下载PDF
关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一些基础性理解——道、意、象、构、言 被引量:7
10
作者 林安梧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1-39,共9页
阐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五个层级:道、意、象、构、言。指出"说明"是外在因果的表述;"解释"是内在理由的阐发。解释之所涉有两个不同之次序,理论逻辑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内在的契入理解";时间历程次序之先... 阐明中国哲学解释学的五个层级:道、意、象、构、言。指出"说明"是外在因果的表述;"解释"是内在理由的阐发。解释之所涉有两个不同之次序,理论逻辑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内在的契入理解";时间历程次序之先后,重点在于"实际行动的进程"。进行解释时,理论逻辑之次序与时间历程之次序,是一体的两面,他们彼此之间有一种互动关系,即所谓"解释学的循环"。学问之道需先穿透语言文字的遮蔽,上通于道;再由道而开显,"诠释"是站在某个"视点"展开的理解活动,再给出一套语言文字符号的建构。学问不能停留在"语句、结构"层次,要"得意忘言、以意逆志、志通于道",我们可以说这是"造乎其道"的诠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学 理论的次序 时间的历程 存有 语言 想象 意向
下载PDF
儒学与当代中国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安梧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20,共9页
内圣之学应是在整个历史社会总体与生活世界中生长出来的学问,因此,面对整个外王情境的变化.内圣之学必然应有所调整;而圣贤的教言也必须置于整个历史文化的总体情境下才能够有恰当的理解。面对心性之学与专制主义结合而造成的专制... 内圣之学应是在整个历史社会总体与生活世界中生长出来的学问,因此,面对整个外王情境的变化.内圣之学必然应有所调整;而圣贤的教言也必须置于整个历史文化的总体情境下才能够有恰当的理解。面对心性之学与专制主义结合而造成的专制性、暴虐性及以理杀人等种种之异化,我们必须将原来儒学的内圣工夫转化为一套客观的制度结构,只有在契约性的社会结构之下,个人才能够自然地进入到社会展开公共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正义 公民 内圣功夫 自由意志 良知
下载PDF
儒家道德哲学的两个向度——以《论语》中“曾子”与“有子”为对比的展开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安梧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63-68,共6页
本论文旨在经由《论语》中有子与曾子的对比 ,探索儒家道德哲学的两个不同向度 :“孝悌”、“忠信” ,并试图经由“理念型”(IdealType)的诠释方式 ,指出两者所隐含的差异。首先笔者指出前者以“血缘亲情”为核心 ,后者则以“社会正义... 本论文旨在经由《论语》中有子与曾子的对比 ,探索儒家道德哲学的两个不同向度 :“孝悌”、“忠信” ,并试图经由“理念型”(IdealType)的诠释方式 ,指出两者所隐含的差异。首先笔者指出前者以“血缘亲情”为核心 ,后者则以“社会正义”为背景。再者 ,笔者就“亲情”与“公义”的矛盾点 ,依其文本、如其义理的展开分析 ,指出儒家道德哲学的独特处与限制处。之后 ,笔者对儒家不注重责任伦理的论点提出一病理学式的诊断 ,并开出药方。最后 ,作者强调“道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孝悌 忠信 论语 血缘亲情 社会正义 道德 儒家
下载PDF
后新儒学未来发展的一个可能向度──以“生活世界”与“意义诠释”为核心的思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林安梧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8期83-84,共2页
19世纪后期以来,儒学的命运便受到了儒学研究者们的强烈而普遍的关注,并且先后提出了风格各异的拯救儒学的主张。然而,即便是以新儒学研究为契机而兴起的、至今仍极有热度的当代儒学研究,对儒学开展方向问题似乎也没有切实的应答和解决... 19世纪后期以来,儒学的命运便受到了儒学研究者们的强烈而普遍的关注,并且先后提出了风格各异的拯救儒学的主张。然而,即便是以新儒学研究为契机而兴起的、至今仍极有热度的当代儒学研究,对儒学开展方向问题似乎也没有切实的应答和解决,以至儒学的实际生存状况仍然被描述为“游魂”。为此,本刊约请南京大学李承贵教授等知名学者撰写了一组关于儒学在当代应如何开展的文章,以飨读者,并希望引起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学 人文精神 道德伦理 生活方式
下载PDF
科技、人文与“存有三态”论纲 被引量:10
14
作者 林安梧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16-19,共4页
科技也是一种人文 ,是一种走向“存有的执定”义下的人文 ,在主体的对象化活动过程而成就一“我与它”(Iandit)的思考格局。衍而申之 ,它可能走向一“具体性的误置” ,而这正是现代科学理性的特质 ;这将造成工具理性的偏歧作用 ,与人实... 科技也是一种人文 ,是一种走向“存有的执定”义下的人文 ,在主体的对象化活动过程而成就一“我与它”(Iandit)的思考格局。衍而申之 ,它可能走向一“具体性的误置” ,而这正是现代科学理性的特质 ;这将造成工具理性的偏歧作用 ,与人实存的异化有密切的关系。“由人而文”是一实存者的开展与定位 ;而“由文而人”则是经由定位而溯至实存者的回归。藉用“境识俱泯”、“境识俱起而未分”、“以识执境”及“存有三态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 人文 “存有三态”论
下载PDF
对于船山哲学几个问题之深层反思——从劳思光对船山哲学的误解说起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安梧 《船山学刊》 2003年第4期5-8,共4页
本论文旨在针对船山哲学的几个核心性问题提出反思,对比于劳思光于中国哲学史中的理解与诠释,指出其可疑处与可商榷处,借此以彰明船山学的要义,并进而探索中国哲学诠释上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借此对“格义”提出批评,并指出其超克的可能。
关键词 船山哲学 劳思光 实在论 “人性” “格义”
下载PDF
儒道佛的价值观与健心疗心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安梧 《现代大学教育》 2002年第6期31-32,共2页
如何提高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的疗效 ,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道德培育 ?这是当今社会人们所深切关注的课题。在实践中 ,人们日益认识到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价值观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心理调适与道德调节的互动关系。中国儒释道诸家皆重视修身养性 ... 如何提高心理治疗、心理辅导的疗效 ,如何更有效地进行道德培育 ?这是当今社会人们所深切关注的课题。在实践中 ,人们日益认识到心理问题的产生与价值观的密切联系。认识到心理调适与道德调节的互动关系。中国儒释道诸家皆重视修身养性 ,其人生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心疗心智慧。我校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在与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杨德森、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林安梧等海内外著名专家共同合作的基础上 ,召开了“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健心、疗心”学术研讨会。本刊特邀请与会专家就此展开笔谈 ,以期引起各方面人士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以推动伦理学与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学的交叉与互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佛家 心理治疗 价值观 健心疗心
下载PDF
叉子与筷子——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融通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安梧 《中国文化》 2004年第21期24-34,共11页
一 任何“抽象性的概念”皆来自具体的“经验性的觉知”。主持人,还有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安,(掌声)很高兴与各位年青朋友见面。今天要与诸君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异同,这是一个类型学上的大问题。这里所谓东西文化,主要仍是指... 一 任何“抽象性的概念”皆来自具体的“经验性的觉知”。主持人,还有在座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安,(掌声)很高兴与各位年青朋友见面。今天要与诸君谈谈东西方文化的异同,这是一个类型学上的大问题。这里所谓东西文化,主要仍是指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当然,就东方文化而言,中国、印度、日本、韩国还是有区别。下过我们今天是就大的类型来说,怎麽说?从何处说?就从“筷子”和“叉子”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掌声 东西方文化 主持人 老师 同学 中国文化 东方文化 东西文化 区别 融通
下载PDF
道教哲学与身心治疗——以老子《道德经》为中心的讨论 被引量:2
18
作者 林安梧 《运城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1-10,共10页
以《道德经》为核心理解与诠释现代人所面对的生死学问题,首先对“语言的异化”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提出评论;并进一步指出:人应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让事物回到如如不动的寂静状态,以治疗语言系统介入这个本真状态后所衍生的种种问题。就... 以《道德经》为核心理解与诠释现代人所面对的生死学问题,首先对“语言的异化”所产生的种种问题,提出评论;并进一步指出:人应回归自然本真的状态,让事物回到如如不动的寂静状态,以治疗语言系统介入这个本真状态后所衍生的种种问题。就宇宙人生问题的终究极思考,儒家的思考面向是"自觉",道家思考的面向是"自然"。儒道思考的面向不同,论及语言介入天地元始之状态,亦颇有差异。道家极力想摆脱名言系统的束缚,而强调回到本来彼此互融和谐的场域。他强调"尊道而贵德"以生长代替竞争。道家强调从日常生活检查自己的内心状态,作一逆向、解构的思考,消除话语系统产生的对立,尊重各套话语系统的存在,让万物回归,道通为一。道家强调"去名以就实",回归生命的和谐状态。跨过话语,直入存在之源,由此存在之源的自发和谐与调适,如此便对既成的意识形态有一解构之作用。能致虚守静、涤除玄览,让生命回到自由真实的状态,这时便不必通过人间的话语来沟通,他通过自然的天籁来呼应;如此"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这正标识着"存有的治疗学"之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有的治疗 自然 天地 尊道贵德 致虚守静 否定性思考
下载PDF
“存有三态论”及其本体诠释学——后新儒学的思考向度之一 被引量:1
19
作者 林安梧 《人文论丛》 2006年第1期715-723,共9页
楔子:“存有三态论”是我在写博士论文时逐渐发展出来的一套理论,在《存有、意识与实践:熊十力体用哲学之诠释与重建》~①一书中,已有相关的章节论述。这十几年来,“存有三态论”可以说是我思考的主要向度。在1996年秋,南华大学哲学研... 楔子:“存有三态论”是我在写博士论文时逐渐发展出来的一套理论,在《存有、意识与实践:熊十力体用哲学之诠释与重建》~①一书中,已有相关的章节论述。这十几年来,“存有三态论”可以说是我思考的主要向度。在1996年秋,南华大学哲学研究所的“启教式”(开启教学仪式)时所讲的《“道”与“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 理论 研究所 发展 楔子 哲学 三态 章节 本体
下载PDF
“父”与“权”:中国文化传统中“孝道”与“皇权”的纠结 被引量:2
20
作者 林安梧 《孝感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5-11,128,共8页
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共同体之建立与宗教、理性之诞生相伴而生,而这与“皇权”与“孝道”相应,皆与“血缘性的纵贯轴”密切相关。顺着历史与哲学两层面而展开分析,周公之制礼作乐代表由部落王权走向普遍王权,隐含一王权的虚化与孝道之落实... 中国传统政治社会共同体之建立与宗教、理性之诞生相伴而生,而这与“皇权”与“孝道”相应,皆与“血缘性的纵贯轴”密切相关。顺着历史与哲学两层面而展开分析,周公之制礼作乐代表由部落王权走向普遍王权,隐含一王权的虚化与孝道之落实。就政治文化史、思想观念史而言,此即是由“帝之令”转而为“天之命”,是由畏惧生仁敬,由威权转道德,血缘性纵贯轴亦由此得以确立。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原先的政治理想──王权虚化、孝道落实,并未真正成功。随着帝皇专制、绝对皇权的建立,孝道亦因之而被异化了,因而专制性的纵贯轴与血缘性纵贯轴极奇诡地合为一体。然而,时至今日现代化的发展,孝道已逐渐由血缘性纵贯的专制皇权中解放开来,走向人际性的互动轴,孝道也有着崭新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王权 绝对皇权 孝道 血缘性纵贯轴 专制性纵贯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