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解石双晶古温标基本原理及其利用--以川南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
1
作者 杨雨然 刘佳 +7 位作者 刘恣君 何泽亮 殷樱子 王恒 吴娟 吴伟 林家善 邓宾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3-653,共11页
我国西部盆地深层—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层系由于缺少传统古温标/地质热温度计,其盆地热史演化与古地温场特征备受争议。笔者等介绍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与变形温度相关性,以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脉体方... 我国西部盆地深层—超深层古老碳酸盐岩层系由于缺少传统古温标/地质热温度计,其盆地热史演化与古地温场特征备受争议。笔者等介绍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成演化机制及其与变形温度相关性,以川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脉体方解石为例,结合流体地球化学和埋深热史过程恢复,表明方解石机械双晶能有效揭示五峰组—龙马溪组热史特征。方解石机械双晶具有双晶位错形成、双晶增厚和合并生长增厚的3个演化过程,导致方解石不同双晶结构(薄片、板状、锥状弧形等)分别形成于低于170℃、170~200℃和大于200℃环境,且伴随温度增大具有双晶密度减小、宽度增大的趋势特征。川南威远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发育典型板状方解石双晶,双晶宽度为1~4μm、密度30~50条/mm;长宁五峰组—龙马溪组方解石双晶宽度较大(约为3μm)、密度较低(15~20条/mm)。包裹体均一温度和埋深热史综合表明,长宁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峰值为120~140℃、160~180℃和200~220℃,其埋藏热史明显大于威远地区,它们共同揭示长宁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相对威远地区具有较高的机械双晶形成环境温度。因而,方解石机械双晶形态几何学能够作为典型的古温标应用于我国西部古老深层碳酸盐岩层系热史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机械双晶 地质温度计 上奥陶统五峰组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 川南页岩层
下载PDF
靖边气田下古气藏相对富水区控制因素及气水分布模式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林家善 周文 +2 位作者 张宗林 景小燕 罗桂滨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74,共3页
根据马五1地层相对富水区的平面分布特征,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区域构造演化及特征,对控制相对富水区的地质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域构造特征是控制相对富水区分布的基本条件,储层的非均质性决定其具体的分布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种... 根据马五1地层相对富水区的平面分布特征,结合测井解释成果、区域构造演化及特征,对控制相对富水区的地质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域构造特征是控制相对富水区分布的基本条件,储层的非均质性决定其具体的分布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4种气水分布模式。并指出由于岩性变化和储集条件变化形成的相对富水区是该区气水分布的主要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靖边气田 相对富水区 储层非均质性 气水分布模式
下载PDF
再论“麻江古油藏”烃源岩 被引量:6
3
作者 林家善 谢渊 +3 位作者 刘建清 赵瞻 景小燕 程浩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5-109,共5页
目前,对麻江古油藏源岩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分歧。对研究区沥青与原油进行了岩石热解(Rock-Eval)、饱和烃色谱分析,并测定了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麻江、丹寨地区下奥陶统O1h+d的沥青成熟度明显高于凯里地区志留系翁项群(S2... 目前,对麻江古油藏源岩的认识仍存在很大分歧。对研究区沥青与原油进行了岩石热解(Rock-Eval)、饱和烃色谱分析,并测定了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麻江、丹寨地区下奥陶统O1h+d的沥青成熟度明显高于凯里地区志留系翁项群(S2W),原油;麻江、丹寨地区O1d+h沥青的Pr/Ph峰面积比值>1,而凯里地区S2W原油的Pr/Ph峰面积比值<1;麻江、丹寨地区O1d+h沥青的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偏重(>-32.5‰),曲线形态为波浪形,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1n)烃源岩干酪根的同位素组成具有可比性。而凯里地区S2W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偏轻,曲线分布近于水平,来源于翁项群第二段的泥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江古油藏 烃源岩 Pr/Ph 正构烷烃 碳同位素
下载PDF
黔北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林家善 刘建清 +1 位作者 冯伟明 景小燕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4年第2期79-85,共7页
通过对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的有机碳、类异戊间二烯烃、萜烷及甾烷等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具有以下特征:①正构烷烃分布以单峰分布为主,主峰碳为nC18~nC20;②Pr/Ph比值在0.16~1.24之间,普遍具有植烷优势;③伽马蜡烷指... 通过对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的有机碳、类异戊间二烯烃、萜烷及甾烷等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具有以下特征:①正构烷烃分布以单峰分布为主,主峰碳为nC18~nC20;②Pr/Ph比值在0.16~1.24之间,普遍具有植烷优势;③伽马蜡烷指数〉0.10;④Ts/(Tm+Ts)比值较高,在0.42~0.61之间,且分布十分稳定;⑤C27/C29甾烷比值在0.65~1.53之间,多数样品具C29甾烷分布优势;⑥有机碳含量普遍大于0.5%,且自下向上呈规律性递减;⑦δ^13Corg〈-28‰,普遍偏轻。这些特征均指示研究区龙马溪组的有机物产率较高,同时具有良好的有机质保存环境。通过对比岩性及有机地球化学剖面,将龙马溪组烃源岩划分为3个发育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马溪组 有机地球化学 古环境 剖面对比
下载PDF
黔中隆起东部龙里—凯里地区油苗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林家善 谢渊 +3 位作者 刘建清 赵瞻 冯伟明 朱东君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04-514,共11页
黔中隆起东部发现有大量的中—古生界油苗。应用色谱、色谱-质谱及同位素等测试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油苗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结果表明,受黔中多期次构造抬升活动的影响油苗的热演化程度均处于成熟阶段;大冶组(T1d)原油的生物标志物、... 黔中隆起东部发现有大量的中—古生界油苗。应用色谱、色谱-质谱及同位素等测试技术,系统地研究了油苗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结果表明,受黔中多期次构造抬升活动的影响油苗的热演化程度均处于成熟阶段;大冶组(T1d)原油的生物标志物、族组分及单体烃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生界油苗存在明显差异,其烃源岩为研究区西南部的T1d油页岩;茅口组(P2m)原油为单源供烃,与栖霞组(P1q)烃源岩具亲缘关系;红花园组(O1h)原油具混源特征,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牛蹄唐组,同时受翁项群组(S2w)泥质岩段的影响。其中,S2w泥质岩段具晚期生烃的特征,预示着研究区下古生界存在一套特殊的含油气组合,这对评价该地区的油气前景具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中隆起 油苗 有机地球化学 碳同位素 油源对比
下载PDF
黔中隆起北部瓮安古油藏储层的新发现及其油源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林家善 谢渊 +3 位作者 刘建清 赵瞻 冯伟明 魏洪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5-1001,共7页
首次对瓮安玉华灯影组富沥青层段进行了描述,明确为瓮安古油藏储集层之一。储集层发育于灯影组中段,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铸模孔及溶蚀孔洞,为中—高孔高渗的优质储集层。并通过对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物、干酪根碳同... 首次对瓮安玉华灯影组富沥青层段进行了描述,明确为瓮安古油藏储集层之一。储集层发育于灯影组中段,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铸模孔及溶蚀孔洞,为中—高孔高渗的优质储集层。并通过对饱和烃色谱、生物标志物、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等进行系统对比,认为该沥青源于下寒武统牛蹄塘(∈_1n)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瓮安古油藏 储集层 生物标志物 油源分析
下载PDF
黔北上奥陶统五峰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林家善 谢渊 +3 位作者 刘建清 赵瞻 景小燕 罗洋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22-1927,共6页
对黔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烃源岩的有机碳、类异戊间二烯烃、萜烷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具有以下特征:①有机碳含量大于3%,且纵向变化小分布稳定;②有机硫碳比值倾向于高值,平均可达0.1;③Pr/Ph比值小于1,具有明显的植烷优势... 对黔北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烃源岩的有机碳、类异戊间二烯烃、萜烷等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具有以下特征:①有机碳含量大于3%,且纵向变化小分布稳定;②有机硫碳比值倾向于高值,平均可达0.1;③Pr/Ph比值小于1,具有明显的植烷优势;④伽马蜡烷指数大于0.15;⑤δ13Corg<-30‰,普遍偏轻;⑥Ts/(Tm+Ts)值在0.361~0.518之间,平均为0.455。这些特征均指示研究区五峰期的有机物产率高,同时具有有利于有机质保存的还原环境。对比岩性及有机地球化学剖面,认为晚五峰期有机质保存条件优于早期,中五峰期上升洋流活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峰组 有机地球化学 上升洋流 还原环境
下载PDF
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生物标志物
8
作者 林家善 谢渊 +2 位作者 刘建清 赵瞻 景小燕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0年第4期104-108,共5页
应用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的甾烷和萜烷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正构烷烃为后单峰型,主峰碳为C22~C30,Pr/Ph值为0.48~0.64,Pr/nC17为1.35~4.22,Ph/nC18为0.92~0.97。甾烷中,具孕烷系列的... 应用气相色谱和色谱-质谱分析技术,对黔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烃源岩的甾烷和萜烷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正构烷烃为后单峰型,主峰碳为C22~C30,Pr/Ph值为0.48~0.64,Pr/nC17为1.35~4.22,Ph/nC18为0.92~0.97。甾烷中,具孕烷系列的异常高值,C27、C28和C29呈规则甾烷"V"字型分布(C27>C28<C29),具明显的C27优势,甾烷/藿烷比值为0.57~0.71。萜烷类中具三环萜烷高值,低升藿烷,高伽马蜡烷指数特征。成熟度方面,OPE<1,Ts/(Ts+Tm)分布在0.42~0.48之间,C3122S/(S+R)值为0.6~0.66,C29ββ/(ββ+αα)在0.56~0.58之间,反映出龙马溪期具明显的水体分层和高还原环境。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浮游水生生物和藻类,并经历了一定的生物降解过程。烃源岩的热演化已进入高成熟-过成熟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北地区 龙马溪组 烃源岩 生物标志物
下载PDF
西藏羌塘盆地侏罗系白云岩储层中油砂资源评价 被引量:14
9
作者 周文 邓虎成 +3 位作者 伊海生 李勇 谢润成 林家善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5-91,共7页
西藏羌塘盆地是一个烃源岩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大型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构造活动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破坏和改造强烈,为油砂富集成矿提供了条件。通过对盆地中发现的隆鄂尼和昂达尔错两个矿点进行勘察。矿点油砂主要富集于中侏罗统布曲... 西藏羌塘盆地是一个烃源岩发育厚度大、分布广的大型中生代海相沉积盆地,构造活动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破坏和改造强烈,为油砂富集成矿提供了条件。通过对盆地中发现的隆鄂尼和昂达尔错两个矿点进行勘察。矿点油砂主要富集于中侏罗统布曲组,分析认为其形成和分布受燕山晚期形成的大型古隆起带的控制,早期形成的古油藏带在后期构造过程中遭受破坏和抬升,使顶部布曲组含油白云岩被抬升剥蚀风化形成现今的油砂矿。采用含油率法对油砂矿带进行了资源量的计算,结果表明两个矿带的油砂地质资源总量为93 099.76×104t。通过类比认为整个盆地油砂资源潜力巨大,可以成为油砂资源主要的勘探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侏罗系地层 白云岩储层 成矿条件 油砂资源评价
下载PDF
上扬子区龙王庙期碳酸盐岩台地模式及油气勘探 被引量:16
10
作者 冯伟明 刘建清 +1 位作者 谢渊 林家善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1-65,153,共5页
以碳酸盐岩沉积学为基础,利用钻井岩心、野外露头和测井资料,对上扬子龙王庙组的碳酸盐岩台地模式及其油气勘探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龙王庙中、晚期,上扬子碳酸盐岩台地初具镶边台地模式特征,局限台地相带宽广,开阔台地相带狭窄... 以碳酸盐岩沉积学为基础,利用钻井岩心、野外露头和测井资料,对上扬子龙王庙组的碳酸盐岩台地模式及其油气勘探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认为:龙王庙中、晚期,上扬子碳酸盐岩台地初具镶边台地模式特征,局限台地相带宽广,开阔台地相带狭窄,可见台地边缘以及台缘斜坡带沉积。龙王庙组台内滩沉积体易形成溶蚀孔隙储层,咸化澙湖相膏盐岩能作为区域性优质盖层,与台内滩相和咸化澙湖相相关的圈闭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盐岩台地 镶边台地 油气勘探 龙王庙组 清虚洞组 上扬子区
下载PDF
上扬子下寒武统龙王庙组沉积模式与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16
11
作者 冯伟明 谢渊 +3 位作者 刘建清 汪正江 林家善 黄学平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06-111,共6页
在黔东湘西一带,龙王庙组中上部发育大规模、连续分布的浅滩和藻礁以及多种浅水成因的重力流沉积,表明龙王庙组沉积中、晚期上扬子碳酸盐岩台地初具镶边台地沉积模式特征。受古地理和古气候控制,潮坪—泻湖—局限台地相带宽广;龙王庙组... 在黔东湘西一带,龙王庙组中上部发育大规模、连续分布的浅滩和藻礁以及多种浅水成因的重力流沉积,表明龙王庙组沉积中、晚期上扬子碳酸盐岩台地初具镶边台地沉积模式特征。受古地理和古气候控制,潮坪—泻湖—局限台地相带宽广;龙王庙组沉积中、晚期上扬子海域发生区域性海退,泻湖以及咸化泻湖规模扩大,台地边缘礁滩快速向上增长并向东迁移,斜坡带上发育多种重力流沉积。叠合于加里东期古隆起之上的龙王庙组台内滩,以及巨厚膏盐岩成因的盐构造上下的圈闭都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镶边台地 龙王庙组 清虚洞组 上扬子地区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湖南雪峰山地区白马山花岗岩年代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12
作者 刘建清 谢渊 +3 位作者 赵瞻 林家善 冯伟明 黄学平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5-35,共11页
采用SHRIMP锆石高精度测年方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开展雪峰山地区白马山岩体年代学研究,认为岩体所在雪峰山中段地区加里东期无岩浆活动,白马山岩体主要形成于印支晚期至早燕山期(测点数据区间主要集中在(176±4.4)^(219.3±... 采用SHRIMP锆石高精度测年方法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开展雪峰山地区白马山岩体年代学研究,认为岩体所在雪峰山中段地区加里东期无岩浆活动,白马山岩体主要形成于印支晚期至早燕山期(测点数据区间主要集中在(176±4.4)^(219.3±5.2)Ma),中晚燕山期有微弱活动(测点数据在(172.9±3.6)^(109.3±2.5)Ma间偶有分布),系陆内碰撞地壳加厚局部熔融结果。晚燕山期以来岩体有明显的岩浆期后热液活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53.8±5.4)^(91.5±4.6)Ma),隆升幅度较小;进而,在综合雪峰山地区基本地质特征及区域构造背景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该区基本地质特征及白马山岩体年代学数据与区域构造背景有着明显的吻合,受晚三叠世—早侏罗世特提斯构造域向太平洋构造域转变的构造环境控制。印支期以来雪峰山地区共经历晚印支期、早燕山期、中燕山期、晚燕山期、早喜山期5期构造事件。其中,晚印支期与古特提斯洋关闭印支板块与华南碰撞陆内造山有关;早燕山期以来,受控于古太平洋俯冲影响,雪峰山地区表现出时空的差异性,或挤压逆冲,或呈构造伸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马山岩体 年代学 构造意义
下载PDF
渝东南及周边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瞻 谢渊 +4 位作者 刘建清 李嵘 丘东洲 林家善 任静 《矿物岩石》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9-85,共7页
针对渝东南及周边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属中国南方震旦纪之后大规模海侵产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黑色岩系的岩石地层单位由下至上涉及牛蹄塘组、明心寺—金顶山组及清虚洞组;其特征显示:K2O,Al2O3含量相对较高,MnO含量相对较低;B... 针对渝东南及周边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属中国南方震旦纪之后大规模海侵产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其黑色岩系的岩石地层单位由下至上涉及牛蹄塘组、明心寺—金顶山组及清虚洞组;其特征显示:K2O,Al2O3含量相对较高,MnO含量相对较低;B含量中等,分异性不强;Ba较为富集;Co,Ni,Zn亏损较大,由底至顶三者含量均有增加趋势;稀土总量不富集,轻稀土相对富集;由底至顶δEu表现为不明显的负异常,到明显的正异常,再到负异常;δCe绝大多数表现为不明显的负异常。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参数及相关图解表明,区内早寒武世黑色岩系形成于由缺氧还原状态逐步过渡至弱氧化状态条件下,浅海中水体稍深的外陆架环境,为正常海水与热水沉积作用的混合产物,热水主要来自于循环的热的海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渝东南及周边 早寒武世 黑色岩系 岩石地球化学 成因
下载PDF
麻江古油藏油源识别与油气运聚分析:来自油气地球化学的证据 被引量:8
14
作者 杨平 汪正江 +4 位作者 印峰 刘家洪 林家善 张娣 黄学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82-994,共13页
充分考虑热演化过程中烃源岩干酪根、族组分、固体沥青及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前人碳同位素及芳烃标志物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古油藏各区域储层早期均存在下寒武统黑色泥岩来源,后期来源有... 充分考虑热演化过程中烃源岩干酪根、族组分、固体沥青及正构烷烃碳同位素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通过地球化学分析并结合前人碳同位素及芳烃标志物研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古油藏各区域储层早期均存在下寒武统黑色泥岩来源,后期来源有较大差别,麻江古背斜以南各地沥青均不同程度与中寒武统都柳江组有关,北凯里液态原油及油苗为五峰组及龙马溪组印支期成藏产物,其保存环境为储层早期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独立封闭系统。在油源识别的基础上,结合构造地质背景、油气成藏条件及流体活动规律分析,认为黔南坳陷及邻区下寒武统、都柳江组、五峰组及龙马溪组烃源岩的分布控制了该区油气富集规律,黔南海西期断裂系统与加里东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构成不同期次油气运聚的输导系统,海西期形成的一系列正断裂是麻江古油藏成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油藏 沥青 有机碳同位素 油源识别 油气运聚 输导体系 麻江
下载PDF
镇泾地区曙光油田延长组构造裂缝分布评价 被引量:12
15
作者 周文 林家善 +3 位作者 张银德 景小燕 高雅琴 戴建文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4,376,共4页
根据曙光油田延长组岩心、常规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井剖面中的裂缝发育情况及平面上裂缝的分布情况进行了预测,并对地层中裂缝的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地层中主要有构造成因的垂直裂缝、高角度斜交裂缝及重力卸载作用形成的层理、... 根据曙光油田延长组岩心、常规测井等资料,对研究区井剖面中的裂缝发育情况及平面上裂缝的分布情况进行了预测,并对地层中裂缝的参数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地层中主要有构造成因的垂直裂缝、高角度斜交裂缝及重力卸载作用形成的层理、纹理缝,垂直缝及高角度斜交缝是主要的有效裂缝,裂缝延伸长度大且无充填或充填少量的方解石。由于地层中的有效裂缝主要是构造裂缝,因此采用反映构造变形的主曲率法和构造滤波技术对研究区的构造裂缝发育情况进行了预测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构造轴线、高点、构造鼻隆等变形大的部位且正向构造叠加次数多的区域,裂缝相对越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镇泾地区 延长组 构造裂缝 主曲率法 构造滤波技术
下载PDF
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气藏产能控制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谢润成 周文 +2 位作者 高雅琴 李良 林家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13-115,共3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气藏属致密低渗气藏,加砂压裂是该气藏开发投产的重要方式。测试资料统计表明,气藏经压裂后增产效果显著,90%以上的压裂井层达到或超过工业产能。气藏流体特征研究表明,气藏上部盒2-3段的天然气是...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气藏属致密低渗气藏,加砂压裂是该气藏开发投产的重要方式。测试资料统计表明,气藏经压裂后增产效果显著,90%以上的压裂井层达到或超过工业产能。气藏流体特征研究表明,气藏上部盒2-3段的天然气是经山1—盒1段相对发育的区域性有效垂直裂缝由下部太原组、山西组生烃层运移上来的,表现出盒2-3段的地层压力系数高和天然气组分中轻烃(CH4)含量高的特点,使得压裂后高产能井主要集中分布在上部盒2-3段;气藏试采曲线分析亦表明气藏上部地层能量和产量较下部高。通过气藏地质、测井、测试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认为高含气丰度和适宜的压裂施工规模是气层压裂后获得高产能的必要条件,提出气藏压裂选层应优选上部盒2-3段河道沉积含气砂体。文章的分析方法对同类型气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晚古生代 低渗透油气藏 压裂 生产能力 分析
下载PDF
川东南—黔西北桐湾Ⅲ幕岩溶古地貌恢复 被引量:9
17
作者 冯伟明 谢渊 +4 位作者 李嵘 罗建宁 林家善 刘建清 赵瞻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70-1280,共11页
通过对川东南—黔西北灯影组露头、钻井岩芯的详细观察分析,认为灯影组中上部发育一系列的古岩溶标志,包括岩溶角砾岩、充填的溶洞溶缝、含铁质古风化壳等。在结合前人对上扬子桐湾运动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川东南—黔西北大部分地区由Ⅲ... 通过对川东南—黔西北灯影组露头、钻井岩芯的详细观察分析,认为灯影组中上部发育一系列的古岩溶标志,包括岩溶角砾岩、充填的溶洞溶缝、含铁质古风化壳等。在结合前人对上扬子桐湾运动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川东南—黔西北大部分地区由Ⅲ幕和Ⅱ幕叠加形成了寒武系与震旦系之间的平行不整合面。采用"印模法"恢复桐湾Ⅲ幕岩溶古地貌,"印模"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明心寺组+金顶山组";"印模"如果包括麦地坪组,"印模"底界将具明显穿时性。根据"印模"地层分布及古地貌指示,研究区岩溶古地貌主体呈南北向展布,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东部发育岩溶高地,西侧为岩溶洼地,中部则发育岩溶斜坡。岩溶高地和岩溶斜坡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残丘、平台以及上斜坡、下斜坡等次级岩溶古地貌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岩溶标志 桐湾运动 岩溶古地貌 灯影组 麦地坪组 川东南-黔西北
下载PDF
镇泾地区中生界油气成藏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8
作者 周文 刘飞 +2 位作者 戴建文 储昭奎 林家善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8,111,共4页
由于镇泾地区单井产能普遍较低,出现了"见油容易产油难"的局面,为此分析了该区中生界油气成藏特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及附近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中—好且成熟度适中,为中生界油气藏的形成提供... 由于镇泾地区单井产能普遍较低,出现了"见油容易产油难"的局面,为此分析了该区中生界油气成藏特征。综合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及附近烃源岩分布广,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中—好且成熟度适中,为中生界油气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圈闭的存在与否是成藏的关键因素。该区砂体分布走向与现今构造线基本一致,在西北大部分地区不利于形成大的岩性圈闭;而在东南部因继承性构造鼻隆的存在,形成构造-岩性圈闭的可能性较大;曙光油田长6油藏属于泄流面内低丰度油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生界 成藏特征 构造-岩性圈闭 镇泾地区
下载PDF
海相碳酸盐岩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的沉积学意义——以川东南L1井下寒武统清虚洞组为例 被引量:7
19
作者 冯伟明 谢渊 +3 位作者 刘建清 林家善 陈果 赵瞻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65-172,共8页
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在Th、K和U曲线上明显偏移,利用Th/U及Th/K曲线的旋回性可进一步详细划分层序地层。Th/U比值与氧化-还原条件和古水深存在良好的相关性,Th/U比值减小代表还原性增强、水体加深。Th/K比值是反映沉积物是否处于暴露... 层序界面和最大海泛面在Th、K和U曲线上明显偏移,利用Th/U及Th/K曲线的旋回性可进一步详细划分层序地层。Th/U比值与氧化-还原条件和古水深存在良好的相关性,Th/U比值减小代表还原性增强、水体加深。Th/K比值是反映沉积物是否处于暴露环境的重要指示参数。黏土矿物图版可定性分析黏土矿物类型及其含量变化,不同的黏土矿物组合代表不同的古气候。利用L1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曲线和图版的变化特征可以恢复清虚洞期古沉积环境的演变,由sq1期到sq4期,水体逐渐变浅,氧化性具增强趋势,干旱性基本稳定,沉积相由潮下低能逐渐演变为潮上蒸发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 沉积环境 沉积旋回 碳酸盐岩 清虚洞组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南缘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建清 赵瞻 +3 位作者 林家善 冯伟明 黄学平 魏洪刚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82-1692,共11页
以系统的岩石学及中上寒武统3条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为基础,认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主要形成于埋藏早期高盐度卤水的渗透回流交代作用,次为混合水交代成因,其主要依据体现在:1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及灰岩Sr/Ba总体较高,仅少量数据点Sr/B... 以系统的岩石学及中上寒武统3条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为基础,认为中上寒武统白云岩主要形成于埋藏早期高盐度卤水的渗透回流交代作用,次为混合水交代成因,其主要依据体现在:1中上寒武统白云岩及灰岩Sr/Ba总体较高,仅少量数据点Sr/Ba小于1;2灰岩Na、K含量较高,灰岩Na含量高于淡水成因的美国Wisconsin中奥陶统Mifflm Member灰岩以及美国Tennessee东部Tongling地区上奥陶统灰岩,白云岩Na含量与开宁盆地巴洼阶地潮上萨布哈白云岩中Na含量相近;3m值反映出灰岩为海水沉积环境,白云岩为与潟湖相关的沉积环境;4B校值反映出该区白云岩及灰岩主要形成于咸水—半咸水沉积环境,局部受淡水作用影响。该区白云岩化过程中Sr有明显带出现象,Na、K可能也有带出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地球化学 渗透回流 混合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