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发展驱动力视角下旅游创新发展研究
1
作者 陈静敏 林家钊 《现代营销(下)》 2024年第10期62-64,共3页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发展驱动力以其创新、高效、智能的特性,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全新引擎和强劲动力。本文首先论述发展驱动力,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国内外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实践案例... 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发展驱动力以其创新、高效、智能的特性,突破了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成为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全新引擎和强劲动力。本文首先论述发展驱动力,采用文献综述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结合国内外旅游业创新发展的实践案例,对发展驱动力在旅游业创新发展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在旅游业创新发展中的具体应用和影响。接下来探讨了发展驱动力背景下旅游业创新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理念缺乏更新、科技应用水平不足等。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更新旅游创新发展理念、加强科技应用水平等。旨在为旅游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旅游业在发展驱动力的引领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驱动力 旅游创新发展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美国和平队对外汉语教学法研究
2
作者 林家钊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年第22期240-242,共3页
美国和平队因其自身的背景,它的对外汉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归纳出了它的三大基本矛盾,发现,矛盾的解决是靠二语习得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取得的.这对国内的短期对外汉语教学培训带来了启发.
关键词 和平队 短期对外汉语教学 教学法
下载PDF
语言与意义——中西文论关键词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曹顺庆 林家钊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共8页
中西文化和文论对语言与意义关系的论述,是中西文论关键词比较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西方呈现出各自发展的态势,中国言意关系的主流是以语言工具论为代表的承认语言局限性的观点,主张通过体悟性的... 中西文化和文论对语言与意义关系的论述,是中西文论关键词比较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中西方呈现出各自发展的态势,中国言意关系的主流是以语言工具论为代表的承认语言局限性的观点,主张通过体悟性的"立象尽意"的思维方式实现终极意义,而西方言意关系的观点则更加复杂,对语言本质的看法经过了从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语言工具论发展到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的历程。中西在语言本质观、语言生成意义的方式、语言生成意义的效果三个方面均呈现出相似又相异之处,因此,在进行中西方文化的双向比较时,如何看待跨文明对话中的异质性是一个始终无法回避的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意关系 语言工具论 语言本体论 中西比较 异质性
下载PDF
基于质性分析的深圳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现状与策略研究——以改革开放40周年后的推特用户评价为例
4
作者 林家钊 严艺沁 《东南传播》 2023年第4期97-100,共4页
本文以2018年暨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推特用户的深圳相关英文推文为研究语料,以质性分析为方法,通过三级编码对深圳的国际形象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探讨推特用户从认知深圳到认可深圳形象的思维路径。本文发现,推特用户主要形成了科技发达、... 本文以2018年暨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推特用户的深圳相关英文推文为研究语料,以质性分析为方法,通过三级编码对深圳的国际形象进行定性分析,从而探讨推特用户从认知深圳到认可深圳形象的思维路径。本文发现,推特用户主要形成了科技发达、环保宜居的深圳形象图谱,人际评价和城市比较促成了正面传播效应,但是深圳的自塑与他塑形象之间仍然存在要素偏差,深圳作为“大湾区”城市的形象在国际社会还未得到有效认知,要对这一国内外认知背离进行破局,我们需从政治战略的高度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以人为本的差异化传播战略,构建宏观微观并重、线上线下并行的城市形象传播格局,将国内外形象接受的二元张力转换为建构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 国际形象 对外传播 质性分析
下载PDF
风中的历史
5
作者 林家钊 官真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06年第7期47-47,共1页
某月某日观一报导:“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游客日益减少,濒临关门。”愤! 作此篇。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纪念馆 历史 游客 关门 前面 减少 成吉思汗 选择 江南
下载PDF
我们能与微生物共存吗?——马克·吐温《微生物中的三千年》中的伦理困境
6
作者 林家钊 《外国语言文学》 2024年第2期56-65,134,共11页
马克·吐温晚年科幻作品《微生物中的三千年》创作于微生物大发现时代,他从微生物学家赫伯特·科恩获得创作灵感,虚构出哈克的细菌“变形记”。微生物学家科恩将微生物伦理观建构在人类利益基础上,强调部分细菌对人类的有益性... 马克·吐温晚年科幻作品《微生物中的三千年》创作于微生物大发现时代,他从微生物学家赫伯特·科恩获得创作灵感,虚构出哈克的细菌“变形记”。微生物学家科恩将微生物伦理观建构在人类利益基础上,强调部分细菌对人类的有益性而将细菌纳入人类伦理结构中,吐温在部分延续科恩科学伦理架构的同时,利用文学想象进入微生物虚拟时空,挑战人文主义对世界图景、人类形象的设定,展开人与致病微生物之间的激进后人文伦理协商,回答人类是否可以与微生物共存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吐温 《微生物中的三千年》 物种伦理 物种共存
原文传递
新文科背景下外语学科创新实践与学术反思 被引量:4
7
作者 张晓红 林家钊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22,F0003,共10页
本文从技术、人才和话语三个层面对全国高校外语新文科建设的技术赋能效果、人才培养模式和话语创新追求进行总结和反思。新技术应用拓展了外语研究的平台、领域和方法,在“器”的层面赋能外语教育及科研。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因应... 本文从技术、人才和话语三个层面对全国高校外语新文科建设的技术赋能效果、人才培养模式和话语创新追求进行总结和反思。新技术应用拓展了外语研究的平台、领域和方法,在“器”的层面赋能外语教育及科研。国际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因应地缘政治变化,在“象”的层面提升外语学科内涵。中国话语的主体性追求,有助于矫正中西文化话语赤字,以实现外语学科健康发展之“道”。外语学科须超越对技术之“器”的依赖,通过言说自身文化立场和彰显自身文化基因,形成一套具有影响力的话语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外语学科 技术赋能 人才培养 话语创新
原文传递
晚清翻译小说中的政治、诗学与媒体——马克·吐温《火车上的食人族》日、中译本比较研究
8
作者 林家钊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8年第2期367-376,共10页
本文通过对马克·吐温《火车上的食人族》的英、日、中三语文本的细读和比较,探讨小说翻译的跨文化接受和变异,揭示外在的政治语境、媒体属性和内在的诗学传统如何合力影响译者的选择和策略。本文发现,在翻译作品选择上,晚清时期的... 本文通过对马克·吐温《火车上的食人族》的英、日、中三语文本的细读和比较,探讨小说翻译的跨文化接受和变异,揭示外在的政治语境、媒体属性和内在的诗学传统如何合力影响译者的选择和策略。本文发现,在翻译作品选择上,晚清时期的政治变革诉求、陈景韩作为报人翻译家的媒体人属性和传统小说的'尚奇'追求,三种因素共同促成马克·吐温小说在中国的首秀。在翻译策略上,原抱一庵的日译本所隐含的文本政治、汉文调特征和中译本末尾所采用的'批解'这一类似于传统文学中'跋'的设置,使得陈景韩保留了对日语译本的忠实,形成了'翻译忠实—接受叛逆'的独特变异景观。最后本文呼吁一种政治、诗学和媒体三者为一体的对晚清翻译小说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吐温 原抱一庵 陈景韩 《火车上的食人族》 《食人会》 晚清翻译小说
原文传递
范畴化、连续统与异质性——认知视角下的变异学理论
9
作者 林家钊 《中外文化与文论》 CSSCI 2018年第1期277-285,共9页
比较文学到了跨文明研究阶段一直面临'异质性'的问题,其关系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本文引入认知哲学中的范畴化、家族相似性、连续统、主观性等相关理论和概念,旨在说明在跨文明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应该摒弃暗含的亚... 比较文学到了跨文明研究阶段一直面临'异质性'的问题,其关系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合法性。本文引入认知哲学中的范畴化、家族相似性、连续统、主观性等相关理论和概念,旨在说明在跨文明比较文学的研究中,应该摒弃暗含的亚里士多德式的经典传统范畴预设,参照现代认知语言学对范畴特征的新的认识,来重新考察比较文学中的异质性问题,从而扫清横梗在跨文明比较中的拦路石,将'异质'包含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 变异学 认知
原文传递
传记研究视野下的马克·吐温晚年精神危机探析
10
作者 林家钊 《现代传记研究》 2022年第2期246-258,共13页
马克·吐温的晚年作品充斥着大量渎神言论,带有强烈的精神危机色彩,他也因此常被定性为一位“反宗教”作家。本文利用马克·吐温各个时期的笔记、书信和演讲等材料历时地勾勒出其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阶段,并对其晚年精神危机的... 马克·吐温的晚年作品充斥着大量渎神言论,带有强烈的精神危机色彩,他也因此常被定性为一位“反宗教”作家。本文利用马克·吐温各个时期的笔记、书信和演讲等材料历时地勾勒出其宗教活动的三个主要阶段,并对其晚年精神危机的内在结构及本质做出分析。本文发现,马克·吐温青年阶段就已萌发对宗教论争的兴趣,这种兴趣贯穿了他一生颇为矛盾的精神探索之旅,而其晚年精神危机实质上是从加尔文教义向自然神论和达尔文主义转换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精神动荡,其晚年略显灰暗的思想体系并非是绝望主义话语,而是一种对19世纪新兴思想话语的有效接纳和适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吐温 晚年 精神探索 宗教研究 传记研究
原文传递
怒击1900:“反帝国生态主义”下的马克·吐温最后十年
11
作者 林家钊 《现代传记研究》 2020年第2期248-262,共15页
马克·吐温在1900年前后卷入到"反帝国主义"和"反动物活体解剖"运动。本文结合传记文献和文学文本,对他的政治活动和文本创作进行梳理,本文认为马克·吐温"反帝国主义"和"反动物活体解剖运... 马克·吐温在1900年前后卷入到"反帝国主义"和"反动物活体解剖"运动。本文结合传记文献和文学文本,对他的政治活动和文本创作进行梳理,本文认为马克·吐温"反帝国主义"和"反动物活体解剖运动"的同时产生是由"帝国主义"和"物种主义"之间的内在勾连所致,"被殖民者"和"被解剖的动物"是权力话语对"他族""他种"的双重统治,马克·吐温对外反对殖民扩张、对内声讨活体解剖,这一抗议写作构筑起了他"反帝国生态主义"的文本政治,但其文本中所带有的"利己""情感"动因则妨碍了他对"帝国主义"和"物种主义"做出更深刻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吐温传记(反)帝国主义 生态主义 物种主义
原文传递
东西方的世界主义:希腊、中国与印度
12
作者 屈维蒂 林家钊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23,共10页
"世界公民""世界主义"等概念包含了人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试图脱离和超越原生性的地理局限和观念束缚的努力。从历史维度上来看,古希腊文明、梵文明和汉文明在发展传播进程中,都产生过"世界主义"式的影... "世界公民""世界主义"等概念包含了人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中试图脱离和超越原生性的地理局限和观念束缚的努力。从历史维度上来看,古希腊文明、梵文明和汉文明在发展传播进程中,都产生过"世界主义"式的影响,三者之影响各具特色且仍然能够在尚存的历史遗迹和文献典籍中得到印证。而在当今的印地语语境中,印地语文学内部艾格耶、纳姆尔·维玛、凯达纳斯·辛三位作家的遭遇表明人们对"世界主义"的印象仍然不佳。"世界主义"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在后殖民时代的印度文学中有着其自身独特的功能和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西比较 世界主义 世界公民 大都会 印地语文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