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德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其可达性分析
1
作者 施雯婷 盛敏 +2 位作者 王佳韡 林小标 伍世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73,117,共10页
基于宁德市旅游资源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宁德市各类型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及其空间可达性,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宁德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东部集聚、西... 基于宁德市旅游资源数据,采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及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宁德市各类型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及其空间可达性,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其可达性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宁德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东部集聚、西部分散”分布特征,以福鼎、霞浦一带为核心的东北部区域核密度值较高。各类型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明显,其中建筑与设施类资源集聚程度最高,人文活动类资源最接近均匀离散分布。(2)宁德市旅游资源整体可达性较好且具有明显交通指向性,平均通行时间0.22 h,高可达性区的分布形态与境内主要交通干线走向基本一致,东部地区旅游资源可达性较西部更优。(3)旅游资源核密度因子对可达性空间差异的影响力最大。任意2种影响因子对旅游资源可达性差异的影响都呈双因子增强与非线性增强关系,并非简单的叠加效应且不存在独立或减弱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资源 空间分布 可达性 核密度分析 地理探测器 宁德市
下载PDF
土地储备规划编制框架研究——以福清市2016年度土地储备计划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林小标 张敏 +1 位作者 张廷玉 上官卉彦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28期206-209,228,共5页
首先,运用框图法梳理土地利用、土地管理领域的各级规划,界定土地储备规划概念,分析其在整个土地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其次,在研究福清市2016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编制的基础上,借鉴上海、广州等地土地储备规划的编制规程,运用框图法和文献综... 首先,运用框图法梳理土地利用、土地管理领域的各级规划,界定土地储备规划概念,分析其在整个土地规划体系中的作用。其次,在研究福清市2016年度土地储备计划编制的基础上,借鉴上海、广州等地土地储备规划的编制规程,运用框图法和文献综述法,从规划形势策略定位和指导方针确定、规划指标配置、规划实施保障措施3个方面系统阐述土地储备规划编制的基本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储备 规划 编制框架 城市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留用地安置制度分析及完善 被引量:1
3
作者 林小标 张敏 +1 位作者 张廷玉 上官卉彦 《山东农业科学》 2016年第11期164-168,共5页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同时肩负着社会保障功能。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如何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已成为政策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留用地制度的内涵和特征出发,通过分析留用地权属、规模、开发利用方式、利用方向及限制等要素,梳理我... 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同时肩负着社会保障功能。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如何妥善安置被征地农民已成为政策研究的热点。本文从留用地制度的内涵和特征出发,通过分析留用地权属、规模、开发利用方式、利用方向及限制等要素,梳理我国留用地安置制度发展脉络和当前存在问题,并从立法、行政、经济等多个维度提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留用地安置制度的完善建议,为我国今后的征地制度改革和被征地农民的权益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留用地安置制度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国家级研学基地空间格局及其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4
作者 劳银姬 林小标 伍世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87-98,共12页
选取教育部公布的611个国家级研学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可视化手段分析其空间格局,归纳出其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研学基地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国家级研学基地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呈现出“东南密度大、西北密度小”的空间分... 选取教育部公布的611个国家级研学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可视化手段分析其空间格局,归纳出其特点,并进一步分析影响研学基地发展的因素.结果表明:国家级研学基地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呈现出“东南密度大、西北密度小”的空间分布特点;国家级研学基地具有空间集聚性,形成了以京津冀为主的多个高密度集聚区;从省级行政区层面看,国家级研学基地数量较多的省级行政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及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国家级研学基地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受到文化政策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市场资源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学基地 国家级 空间格局 发展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基于耕地质量主导因子的农业布局研究——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
5
作者 胡江雨 林小标 +1 位作者 林丽群 黄玉娟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32期209-212,共4页
[目的]从县域空间尺度上运用相关分析、空间分析定量研究福清市农业基于耕地质量主导因子的空间布局。[方法]基于相关分析、Arc GIS空间分析法,以福建省福清市为研究区,将耕地利用等指数作为空间因变量,将耕地的质量因子作为空间自变量... [目的]从县域空间尺度上运用相关分析、空间分析定量研究福清市农业基于耕地质量主导因子的空间布局。[方法]基于相关分析、Arc GIS空间分析法,以福建省福清市为研究区,将耕地利用等指数作为空间因变量,将耕地的质量因子作为空间自变量,以监测图斑作为空间单元,研究福清市农业空间布局。[结果]福清市农业布局在空间上呈现至西北向东南的分异规律。西北部布局水稻区,中部过渡地带布局水稻-蔬菜区,东南部布局花生-甘薯区。[结论]农业布局与耕地质量主导因子具有相关性,该研究可为农业布局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关分析 耕地质量 农业布局 福清市
下载PDF
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时空格局演变及收敛性研究
6
作者 林小标 郑衡泌 +1 位作者 尹上岗 陆玉麒 《世界地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8,共14页
运用LISA时间路径、收敛检验等方法考察了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格局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收敛性。研究发现:(1)二战后宗教多样性呈先快后慢的上升趋势,1945—2015年间多样性指数增幅达81.07%。宗教分类上则主要表... 运用LISA时间路径、收敛检验等方法考察了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格局演变以及在此过程中的收敛性。研究发现:(1)二战后宗教多样性呈先快后慢的上升趋势,1945—2015年间多样性指数增幅达81.07%。宗教分类上则主要表现为基督教信仰者数量的持续下滑以及伊斯兰教信仰者数量的稳步上升。(2)LISA时间路径表明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具有较强的空间锁定效应,且其空间演化具有较强空间整合性。(3)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水平存在着显著的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即全球、洲级层面上宗教多样性水平的内部差异都在逐步弥合,宗教多样性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周边较低地区存在溢出效应。(4)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演化受土地覆盖类型、国力指数、民族数量、人均GDP、人口规模等因素共同作用而收敛于不同的稳态水平;从洲级层面上来看,各洲级单元收敛性对影响因素的敏感程度不同,体现了二战后全球宗教多样性演化显著的地域分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多样性 时空格局演变 LISA时间路径 收敛性 全球 二战后
原文传递
中国四大宗教空间格局与扩散模式研究——兼论宗教在不同类型城市中的发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唐艺凡 林小标 陆玉麒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66-2489,共24页
宗教地理学主要研究宗教的空间分布特征,但较少以时间视角对宗教空间扩散及格局演化的动态过程进行探究,目前开展的对中国宗教宏观尺度扩散模式的研究还有所不足,对宗教发展与城市规模和老龄化水平关系的研究有所欠缺。为此,基于中国道... 宗教地理学主要研究宗教的空间分布特征,但较少以时间视角对宗教空间扩散及格局演化的动态过程进行探究,目前开展的对中国宗教宏观尺度扩散模式的研究还有所不足,对宗教发展与城市规模和老龄化水平关系的研究有所欠缺。为此,基于中国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建筑POI数据,采用密度场热点探测模型、重心迁移模型与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从时间与空间维度探究中国四大宗教的空间格局与扩散模式,借助方差分析揭示宗教在不同类型城市中的发展差异。研究发现:①佛教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分布密度与热点数量均较高,其次为基督教,道教与伊斯兰教稍低。②宗教的空间扩散格局分异明显,佛教主要扩散至东南与西南地区;道教扩散局限于中国东南地区;基督教主要在中国通商口岸及农村地区发生扩散;伊斯兰教基于“血缘-民族”纽带扩散至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③宗教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佛教和基督教的集聚程度高于道教和伊斯兰教。道教、佛教与基督教热点区多分布于东部地区,伊斯兰教热点区分布于西部地区;仅佛教与基督教在中国南部存在冷点区分布。④宗教扩散呈现邻域扩散、等级扩散与跳跃式扩散多种扩散模式相混合的特征,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的扩散模式由于地理可进入性存在差异,四大宗教在乡村地区的扩散速度及地理可进入性普遍高于城市。⑤宗教在大城市具有最多的建筑数量与最大的组内差异,伊斯兰教发展随老龄化水平的提升而显著减弱,基督教随老龄化水平的提升最具发展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地理 空间扩散 POI数据 GIS场模型 中国
原文传递
两汉侯国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林小标 郑衡泌 +3 位作者 伍世代 王彬 张敏 张廷玉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3-736,共14页
运用重心迁移模型、标准差椭圆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了两汉794座侯国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各历史时期侯国分布格局演变和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历史时期中侯国数量及其占总量比重、频率基本呈现"... 运用重心迁移模型、标准差椭圆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了两汉794座侯国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了各历史时期侯国分布格局演变和社会经济、地理环境等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历史时期中侯国数量及其占总量比重、频率基本呈现"高—低—高—低"波浪形起伏的变化趋势。2各历史时期侯国分布格局均呈现高度集聚状态,分布重心走向经历了由西→东、由东→西的反转,在距离与移动速率上呈现东汉>西汉的规律;西汉标准差椭圆X轴、Y轴、面积呈不断减小趋势,东汉标准差椭圆X轴、Y轴、面积呈不断增大趋势。3微观地理选择上影响侯国设置最主要的因素是区位因子,说明两汉侯国设置时更多考虑分布于距离道路、都城、区域中心城市较近的区域,表现出明显的"社会经济指向性"。此外,地形因子与区位因子在方向性上的转变表明各因子对侯国设置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社会发展状况及政治体制动态变化,其与政治因素的关联度仍是主导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侯国 时空分布 区域控制 影响因素
原文传递
历史地理视角下丝绸之路空间格局及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林小标 李娜 +2 位作者 陆玉麒 周颖 李玉良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3069-3087,共19页
已有的“一带一路”相关研究已逐步引起了学界对历史文化资源于今日发展影响的关注,然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依托和出发点,丝绸之路相关量化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从文明的角度来说,如何认识丝绸之路是当代中国理解全球的关键。运... 已有的“一带一路”相关研究已逐步引起了学界对历史文化资源于今日发展影响的关注,然而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依托和出发点,丝绸之路相关量化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从文明的角度来说,如何认识丝绸之路是当代中国理解全球的关键。运用OLS、Logistic回归等手段,定量探讨了丝绸之路路线的形成动因以及其对历史及当代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丝绸之路道路密度分布总体处于波动状态,在以罗马、长安、大都为代表的交通网络起始点以及撒马尔罕、塔什干为代表的内线重要中转枢纽处密度数值大幅提高。②作为商业贸易通道,丝绸之路路线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地理因子,主要倾向于低坡度、高起伏度的地区,这一点在中亚复杂山地地形中表现得尤为明显。③丝绸之路的开辟与通畅,对当时社会经济、城市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丝绸之路道路密度同距最近海岸距离、纬度、历史文明指数等指标一道构成了古代城市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④丝绸之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正面影响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其对今日经济的发展仍起着难以否认的支撑作用。丝绸之路道路密度每增加1%,所在区域夜间灯光指数增加0.373。本文通过横跨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的探索能够很好地提供差异化理论视角和技术手段助益,为相关研究的开展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启发作用,同时也为“一带一路”相关理论的完善提供理论支撑与历史证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空间分布 持续性 欧亚大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