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3年广东省青少年故意伤害危险行为调查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林巧绚 吴为 +2 位作者 沈少君 马文军 聂少萍 《伤害医学(电子版)》 2016年第1期40-44,共5页
目的了解广东省青少年故意伤害危险行为的现状,确定故意伤害危险行为的高危人群,为干预青少年故意伤害危险行为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抽取广东省21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2所初中,2所高中,1所职业学校和1... 目的了解广东省青少年故意伤害危险行为的现状,确定故意伤害危险行为的高危人群,为干预青少年故意伤害危险行为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抽取广东省21个监测点,每个监测点随机抽取2所初中,2所高中,1所职业学校和1所大学,每所学校每个年级随机抽取1~2个班,共25425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学生的受侮辱、打架、自杀等故意伤害危险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生故意伤害危险行为共14 706人,发生率为57.8%。.男生故意伤害危险行为发生率(60.8%)高于女生(55.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83.02,P=0.000);农村学生发生率(64.0%)高于城市学生(52.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x^2=378.24,p=0.000);不同阶段学校故意伤害行为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高中生(65.8%)、初中生(62.9%)、职校生(61.8%)、大学生(38.6%),具有线性趋势(x^2=737.56,P=0.000)。结论男生、乡村地区学生、高中生的故意伤害行为报告率较高,相关部门可根据其流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控制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意伤害 危险行为 青少年 自杀 暴力
下载PDF
大气二氧化氮短期暴露对老年人痴呆住院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刘婷婷 田琪 +3 位作者 许瑞君 叶韵韶 林巧绚 刘跃伟 《江苏预防医学》 CAS 2021年第5期551-553,557,共4页
目的探讨大气二氧化氮(NO;)短期暴露对≥60岁老年人痴呆住院的影响。方法基于国家卫生健康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选取广州市2016—2019年10270名因痴呆住院的老年人(≥60岁)为研究对象,进行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结合研究对象居住地址... 目的探讨大气二氧化氮(NO;)短期暴露对≥60岁老年人痴呆住院的影响。方法基于国家卫生健康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选取广州市2016—2019年10270名因痴呆住院的老年人(≥60岁)为研究对象,进行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结合研究对象居住地址及其周边25km内空气质量监测站污染物浓度数据,采用反距离权重插值法估算研究对象的NO;暴露水平,通过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O;短期暴露与痴呆住院风险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采用分层分析评估性别、年龄和季节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大气NO;短期暴露与老年人痴呆住院风险升高有关,且住院当日暴露的关联最为明显,住院当日NO;暴露水平每增加10μg/m3,因痴呆住院的风险增加1.33%(95%CI:0.52%~2.14%)。暴露反应关系曲线提示,痴呆住院风险在较低质量浓度NO;暴露时呈逐渐上升趋势,暴露水平较高时风险的上升趋势变缓并基本保持稳定。分层分析提示,性别、年龄和季节对上述关联无显著效应修饰作用。结论大气NO;短期暴露与老年人痴呆住院风险上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氮 痴呆 住院 病例交叉研究 老年人群
下载PDF
大气PM_(1)短期暴露与老年人心绞痛住院的关联研究
3
作者 许露曦 许瑞君 +4 位作者 叶韵韶 林巧绚 孙宏 田琪 刘跃伟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4年第2期6-11,共6页
目的 定量评估大气亚微米颗粒物(PM_(1))短期暴露与老年人心绞痛住院的关联。方法 以2016—2019年因心绞痛在广州市医疗机构住院的46 687名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病例交叉研究,从中国高分辨率大气污染物数据集(CHAP)获取广州市大气PM_... 目的 定量评估大气亚微米颗粒物(PM_(1))短期暴露与老年人心绞痛住院的关联。方法 以2016—2019年因心绞痛在广州市医疗机构住院的46 687名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病例交叉研究,从中国高分辨率大气污染物数据集(CHAP)获取广州市大气PM_(1)浓度网格数据,根据家庭住址评估研究对象的PM_(1)暴露水平,利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M_(1)与老年人心绞痛住院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 2016—2019年间,研究对象心绞痛住院当天(lag 0)PM_(1)的平均暴露水平为21.0±11.5μg/m^(3)。主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M_(1)暴露(lag 0)与老年人心绞痛住院风险存在正向关联,暴露水平每增加10μg/m^(3),老年人因心绞痛住院的风险增加1.31%(95%CI:0.05%~2.59%);调整O_(3)的双污染物模型结果提示,PM_(1)短期暴露与老年人心绞痛住院风险之间的关联保持稳定。根据以上模型结果估计,广州市2016—2019年间可归因于大气PM_(1)暴露的超额住院占总住院人次数的2.46%(95%CI:0.09%~4.76%),超额住院人次数为1 539(95%CI:54~2 976)。分层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和季节对上述关联无显著的效应修饰作用。结论 大气PM_(1)短期暴露与老年人心绞痛住院风险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 老年人 心绞痛 PM_(1) 住院
原文传递
老年人高温热浪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混合效应模型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马文军 林巧绚 +5 位作者 林华亮 刘涛 曾韦霖 肖建鹏 李杏 罗圆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28-1232,共5页
目的 评价对老年人开展预防高温热浪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采用类随机对照试验,从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28个社区随机抽取2个社区,然后将抽取的社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以≥60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干预组采用8种健康教育方式在夏... 目的 评价对老年人开展预防高温热浪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采用类随机对照试验,从广州市番禺区市桥街28个社区随机抽取2个社区,然后将抽取的社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以≥60岁常住居民为研究对象。干预组采用8种健康教育方式在夏季进行3个月热浪干预,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干预前后两组均采用相同问卷收集信息进行效果评价。采用混合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控制家庭人均月收入、安装空调、饮酒、基础疾病史和时间效应后,干预组热浪风险感知平均得分升高1.62分,对照组升高0.51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P=0.006);干预措施的效果也体现在两组因慢性病入院的差异上,干预组最近3个月因慢性病加重去过医院住院或就诊由干预前32.39%(46/142)下降至干预后28.87%(41/142),对照组由干预前26.28%(41/156)上升至干预后的36.53%(57/156);热浪知识得分、热浪适应性行为得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健康教育能增强老年人对热浪的健康风险感知,可有效降低老年人群在热浪期间因慢性病加重而引起的就诊住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浪 老年人 健康教育 混合效应模型
原文传递
中国不同区域基于死亡风险评估的热浪定义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林巧绚 王黎君 +9 位作者 林自强 殷鹏 黄正京 刘涛 肖建鹏 李杏 曾韦霖 林梢 周脉耕 马文军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7-102,共6页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不同地区极端高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构建不同区域的热浪定义。方法收集2006—2011年中国人口超20万的66个疾病监测点气象(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和居民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 目的通过分析中国不同地区极端高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构建不同区域的热浪定义。方法收集2006—2011年中国人口超20万的66个疾病监测点气象(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网)和居民死亡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结合气候类型、行政区域把中国分为7个区域。采用两阶段方法分析,第1阶段使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拟合每个监测点的温度-死亡关系,第2阶段采用多元Meta分析合并每个区域所有监测点的数据,获得区域性温度-死亡的关系,探索热浪的温度阈值和持续时间,建立每个区域基于死亡风险的热浪定义。结果当日平均温度分别≥5—10月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华中和西南日平均温度的P64、P71、P85、P67、P75、P77时,且该温度连续2 d及以上定义为热浪,对应的温度绝对阈值分别为21.6、23.7、24.3、25.7、28.0和25.3℃;华南地区热浪定义为日平均温度≥5—10月日平均温度的P93(30.4 ℃),持续5 d及以上的炎热天气。结论根据死亡风险评估建立起具有区域性特征的热浪定义,不同区域的热浪预警温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死亡率 热浪 生态学研究
原文传递
广州市中心城区不同通勤方式PM2.5暴露水平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吕晓娟 李志浩 +11 位作者 李杏 曾韦霖 杨攀 林巧绚 郑敬严 杜晓龙 古羽舟 赵永谦 谢润生 刘涛 林华亮 马文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9-313,共5页
目的了解广州市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乘地铁4种通勤方式大气PM2.5,暴露水平。方法于2015年1—12月,采用美国TSI公司生产的SidePakAM510个体粉尘仪在每个月第2周的周一、周三、周五、周日,每天分早(07:00—09:00)、中(11:00... 目的了解广州市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乘地铁4种通勤方式大气PM2.5,暴露水平。方法于2015年1—12月,采用美国TSI公司生产的SidePakAM510个体粉尘仪在每个月第2周的周一、周三、周五、周日,每天分早(07:00—09:00)、中(11:00—13:00)、晚(17:00—19:00)3个时段,进行不同通勤方式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颗粒物(PM2.5)暴露监测,每隔1min记录1次数据。结果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乘地铁4种通勤方式得到的有效样本量依次为284、281、278和280个。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和乘地铁PM2.5暴露浓度M分别为38.4、38.6、23.3和24.1μg/m^3,均与同期监测点的暴露浓度呈正相关(L〉0.8,P〈0.01)。4种通勤方式PM2.5暴露浓度均以夏季最低,冬季最高。考虑暴露时间和呼吸速率,4种通勤方式单程暴露量的M由高到低依次为骑自行车21.0μg、步行20.1μg、乘公交5.1μg、乘地铁2.6μg。4种通勤方式单程暴露量季节及时段的变化趋势与暴露浓度一致。结论步行、骑自行车PM2.5的暴露浓度高于乘公交和地铁。4种通勤方式的单程暴露PM2.5量依次为骑自行车〉步行〉乘公交〉乘地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 步行 自行车 公交 地铁
原文传递
气象因素对广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的短期效应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汪慧 狄飚 +2 位作者 林巧绚 陈纯 李铁钢 《热带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9期1226-1231,共6页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特点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防控措施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2月26日广州市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日报告病例数和同期日均气温、日均湿度、日降雨量等有关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流行特点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防控措施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2月26日广州市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日报告病例数和同期日均气温、日均湿度、日降雨量等有关气象资料。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的方法研究气象因素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的影响,采用超额危险度(ER)作为评估指标,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广州市共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346例,年龄中位数为48岁(年龄范围为3个月至90岁)。广义相加模型显示,滞后当天日均气温每上升1℃,日报病例数降低9.5%(95%CI:-12.3%,-6.6%);日均相对湿度和日总降雨量在滞后3 d时效应最大,超额危险度分别为-1.5%(95%CI:-2.4%,-0.7%)和-5.3%(95%CI:-8.3%,-2.2%)。日均风速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日报告病例数呈正相关,在滞后3 d时危害效应最大(ER:15.3%,95%CI:6.0%,25.5%)。结论广州市气温、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因素是影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日报告病例数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气象因素 广义相加模型
原文传递
气象因素对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发病短期效应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陈纯 林巧绚 +4 位作者 汪慧 狄飚 蔡文锋 李铁钢 杨智聪 《医学动物防制》 2021年第7期639-642,646,共5页
目的分析气象因素对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影响作用,为疫情的预警预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2月26日广东省COVID-19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以及每日平均气温、平均气压、平均相对湿度... 目的分析气象因素对广东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影响作用,为疫情的预警预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1月21日—2月26日广东省COVID-19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以及每日平均气温、平均气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降雨量和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应用R软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并构建广义相加模型(Generalized Additional Model, GAM)进行滞后影响分析。结果 COVID-19病例自1月21日在广东省首次报告以来,第11天达到发病高峰,从第36天起出现零散报告。GAM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温度在滞后0 d时,超额危险度(excess risk, ER)为-5.07(95%CI:-6.68~-3.44)。平均相对湿度滞后0 d时,ER为-0.71(95%CI:-1.16~-0.25)。平均风速滞后6 d时,ER为-19.88(95%CI:-24.54~-14.94)。平均气压滞后3 d时,ER为-5.84(95%CI:-7.64~-4.00)。日照时数滞后4 d时,ER为-6.07(95%CI:-7.61~-4.50)。降雨量滞后6 d时,ER为-3.12(95%CI:-4.11~-2.13)。结论气温、气压、湿度、风速、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可对广东省COVID-19病例发病产生影响,这些因素可作为疫情趋势研判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气象因素 相关分析
原文传递
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对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许瑞君 叶韵韶 +3 位作者 林巧绚 张岚 田琪 刘跃伟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2年第1期6-11,共6页
目的定量评估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对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的影响。方法从国家卫生健康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收集广州市2016—2019年124297名60岁以上因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的病例开展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结合病例居住住址及其周边空气... 目的定量评估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对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的影响。方法从国家卫生健康统计信息网络直报系统收集广州市2016—2019年124297名60岁以上因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的病例开展时间分层病例交叉研究,结合病例居住住址及其周边空气质量监测站数据,通过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评估其病例日和对照日大气PM_(2.5)、PM_(10)、SO_(2)、NO_(2)、CO和O_(3)的暴露水平。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估算大气污染物短期暴露与缺血性脑卒中住院风险之间的暴露-反应关系。结果单污染物模型结果提示,PM_(2.5)、PM_(10)、SO_(2)、NO_(2)、CO和O_(3)短期暴露与缺血性脑卒中住院风险升高有关,其浓度每升高10μg/m^(3),住院风险分别升高0.46%(95%置信区间CI:0.10%~0.82%;lag 2d)、0.66%(0.35%~0.98%;lag 02d)、3.39%(1.63%~5.18%;lag 2d)、1.47%(1.09%~1.86%;lag 02d)、0.06%(0.02%~0.09%;lag 02d)和0.18%(0.03%~0.33%;lag 3d)。双污染物模型结果提示,在调整其它污染物后SO_(2)、NO_(2)和O_(3)短期暴露与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的正向关联仍保持稳定。结论大气污染物(尤其是SO_(2)、NO_(2)和O_(3))短期暴露与老年人因缺血性脑卒中住院的风险上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缺血性脑卒中 住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