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建地:把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
1
作者 林建地 《中国保安》 2018年第8期112-112,共1页
我叫林建地,现就职于泉州市油城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担任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项目部保安大队大队长,从事保安管理工作已有27年。在这近30年里,保安工作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公司如家,保安员们就是我的兄弟姐妹。“保安”一词... 我叫林建地,现就职于泉州市油城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担任福建联合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项目部保安大队大队长,从事保安管理工作已有27年。在这近30年里,保安工作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公司如家,保安员们就是我的兄弟姐妹。“保安”一词就是我的荣誉勋章,我深以为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安服务 石油化工 管理工作 保安工作 兄弟姐妹 公司 泉州市 项目部
原文传递
格氏栲天然林凋落物单宁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冯雪萍 刘金福 +4 位作者 许淼平 林慰祖 何中声 刘艳会 林建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6-220,共5页
为研究格氏栲天然林凋落物的单宁含量,对凋落物单宁提取的最佳工艺进行探讨。采用香草醛法测定单宁含量,将乙醇作为提取溶剂,选择乙醇浓度、浸提温度与溶剂体积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_9(3~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乙醇浓度70%,提取温度80... 为研究格氏栲天然林凋落物的单宁含量,对凋落物单宁提取的最佳工艺进行探讨。采用香草醛法测定单宁含量,将乙醇作为提取溶剂,选择乙醇浓度、浸提温度与溶剂体积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_9(3~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在乙醇浓度70%,提取温度80℃,乙醇体积15 m L的条件下,单宁提取效果最佳,提取单宁含量为30.58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单宁 凋落物 格氏栲 天然林 香草醛法
下载PDF
浅析大田县煤矿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
3
作者 林建地 《低碳世界》 2014年第04X期1-2,共2页
大田县矿产资源被誉为“闽中宝库”,是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境内含煤面积达234km2,已发现和探明的煤矿储量就达到2.34亿t,煤矿的开采,带动了本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我县的经济支柱产业。但是,煤矿不断地开采,势... 大田县矿产资源被誉为“闽中宝库”,是全国首批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境内含煤面积达234km2,已发现和探明的煤矿储量就达到2.34亿t,煤矿的开采,带动了本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我县的经济支柱产业。但是,煤矿不断地开采,势必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为了我县煤矿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解决好煤矿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是煤炭行业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是笔者对煤矿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的一些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田县 煤矿开采 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措施
下载PDF
谈双层斜眼掏槽光面爆破技术在区段石门中的应用
4
作者 林建地 《能源与环境》 2014年第3期34-35,共2页
简述双层斜眼掏槽光面爆破技术的技术要点,并结合某煤矿在四采区+450m南大巷的试验心得,总结出双层斜眼掏槽光面爆破技术在施工区段石门时存在班循环进尺高、月循环率高等优点。
关键词 区段石门 双层斜眼掏槽 分次爆破 技术措施
下载PDF
大田县上京十八盂煤矿通风系统改造方案
5
作者 林建地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4年第6期164-165,183,共3页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研究大田县上京十八盂煤矿通风系统现状,提出几个通风系统改造方案,通过比较,选取最佳方案,并计算矿井需风量,对主要通风机进行选型。
关键词 十八盂煤矿 通风系统 改造 方案
下载PDF
浅析大田县奇韬煤矿小溪洋一号井水害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6
作者 林建地 《建材与装饰》 2013年第36期107-109,共3页
煤矿水害是矿井在建设与生产过程中的重大灾害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大田县奇韬煤矿小溪洋一号井水文地质特征及水害形成的特点,针对这一水文地质特点提出防治水害措施与对策,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矿井水害 地层结构 水文地质 防治措施
下载PDF
西井田煤矿西井田块段延深工程方案论证
7
作者 林建地 《能源与环境》 2014年第2期63-64,共2页
通过对西井田块段分析,论证,建议采用直接延深到+100m水平,可实现延深投产时系统简单,运输环节少,设备投资少,管理方便,运行维护成本低,为今后深部延深扩证留有发展空间。
关键词 煤矿建设 延深工程 方案论证
下载PDF
A New Layer W/Cu/S Polymer with Heterobimetallic Nodes and Tridentate Trithiocyanuric Acid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志华 林建地 +2 位作者 田崇斌 林平 杜少武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12期1874-1878,共5页
Solvothermal reaction of [WS4]2-with CuCN and trithiocyanuric acid(L1) in orga-nic solvents gave rise to a new W/Cu/S polymer with a 2D anionic network,namely [Et4N]2[WS4Cu3(C3N3S3H1.5)2](1).The anionic layer of... Solvothermal reaction of [WS4]2-with CuCN and trithiocyanuric acid(L1) in orga-nic solvents gave rise to a new W/Cu/S polymer with a 2D anionic network,namely [Et4N]2[WS4Cu3(C3N3S3H1.5)2](1).The anionic layer of 1 is constructed by the T-shaped {WS4Cu3} subunits as nodes and L1 as linkers and features a(4,4) topology.Both 1 and its isomorphous compound [Et4N]2[MoS4Cu3(C3N3S3H1.5)2](2) have been fully characterized by X-ray crystal analysis,IR and microanalyses.Compounds 1 and 2 show optical transitions with band gaps of 2.17 and 1.84 eV,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Mo)/Cu/S polymer trithiocyanuric acid heterobimetallic nodes structure semiconductor
下载PDF
In situ Ionotherm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Cuprous Halide Complex 被引量:1
9
作者 荣成 林建地 方伟慧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4期689-695,共7页
A new compound [mpba][Cu_2Br_3](1, mpba = 4-(N-methylpyridin-4-yl)benzoic acid) has been ion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infrared spectrum, elemental analy... A new compound [mpba][Cu_2Br_3](1, mpba = 4-(N-methylpyridin-4-yl)benzoic acid) has been ionothermally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analysis, infrared spectrum, elemental analyses, fluorescence spectrum, and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In compound 1, the [mpba]+ cation is a new organic template, which is obtained firstly in this work by in situ alkylation reaction of N-heterocycles 4-(pyridin-4-yl)benzoic acid with [Emim]Br(Emim = 1-ethyl-3-methyl imidazolium). Hirshfeld surface analysis shows that weak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mpba]+ cations and 1D inorganic [Cu_2Br_3]~– are mainly C–H···Br hydrogen bonds. In addition, a pairwise O–H···O interaction is observed between the adjacent [mpba]+cations.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weak interactions make compound 1 stable up to 300 ℃. Fluorescence spectrum investigation shows 1 has a strong yellow emission at 555 nm.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not only demonstrates compound 1 is a wild band semiconductor with a 3.3 e V band gap but also elucidates the fluorescence emission derives from the p-π* transition of electrons from [Cu_2Br_3]~– to [mpb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ylation cuprous halide ionothermal synthesis fluorescenc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