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元历史”问题:海德格尔历史哲学的发端
1
作者 林於明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5-63,共9页
早期海德格尔对“元历史”(Urgeschichte)问题的探讨,是他对“此在历史”及“存在历史”之探讨的一个预演。这一探讨从与狄尔泰的解释学相遇而开始,以早期基督教的信仰生活为背景,梳理了宗教信仰生活内在所具有的现象学结构及其历史性... 早期海德格尔对“元历史”(Urgeschichte)问题的探讨,是他对“此在历史”及“存在历史”之探讨的一个预演。这一探讨从与狄尔泰的解释学相遇而开始,以早期基督教的信仰生活为背景,梳理了宗教信仰生活内在所具有的现象学结构及其历史性意义。这一探讨虽然是在“宗教生活现象学”名义下进行的,但其中真正起主导作用的却是一种新的哲学方法:形式显示。并且,海德格尔这一探讨根本上所指向的既非对宗教现象所涉及历史事实的重新串联和整合,更不是为涉及宗教生活的历史编纂学寻求某种更具“科学性”的理论范型,而是要从宗教生活的历史性出发,以“形式显示”的方法进行的一种关于思想的“元历史”的追问。这一探讨包含着对信仰与思想之间的关联性的一种创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显示 “实际性” “元历史”
下载PDF
颠倒的“生活世界”——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系统”二元论社会结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林於明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24-29,共6页
哈贝马斯深知人的自我完善以及人的理性能力和自主性的增长非常重要,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意义所在。但如果按照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系统"的二元论分析,原本凭借独立的语言交往构建起来的社会关系,在因生活世界殖民化的不断... 哈贝马斯深知人的自我完善以及人的理性能力和自主性的增长非常重要,这也是社会发展的最终意义所在。但如果按照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系统"的二元论分析,原本凭借独立的语言交往构建起来的社会关系,在因生活世界殖民化的不断加剧而造成的生活世界与系统之间的相互对立和撕扯中,越来越受到系统的左右——更确切地说,是受到货币和权力的左右,因而难以保持其原有的和应有的交往属性。要应对这种困境,需要转变视角,即从那种将生活世界置于"大一统"的层面进行观察的视角,转向基于"个性化"视域的对生活世界的重新考察,这样或许能使问题的考察获得一种新的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 系统 个性化
下载PDF
现代思想视域下的传统宗教研究新探——以古灵宝经“天书”的现象学分析为例
3
作者 林於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3期146-150,共5页
东晋末刘宋初,在江南地区产生了一批'古灵宝经',其中包含一种以'天书'为核心的独特的语言哲学。然而,这种语言哲学在受'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深刻影响的传统思想视域中始终很难完全得到理解。通过以'回到事... 东晋末刘宋初,在江南地区产生了一批'古灵宝经',其中包含一种以'天书'为核心的独特的语言哲学。然而,这种语言哲学在受'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深刻影响的传统思想视域中始终很难完全得到理解。通过以'回到事情本身'为原则的现象学方法,或许有可能曲尽'天书'之奥。事实上,天书所面向的万物与世界更多的是'现象'意义上的,'道'通过'天书',作为一种命名着的'涌动',以'炁'的形式赋予万物与世界以本真的且相互成全的'显现'。其中蕴含着对传统'道气二元论'的突破,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教 灵宝“天书” 现象学 语言哲学
下载PDF
孟子与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四重奏”
4
作者 林於明 《阴山学刊》 2019年第3期80-85,共6页
以多元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这在孟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中早已有其根基。两者在立足时代大变革的历史背景前提下,以务实的精神,重新恢复各自所在的文明世界对“共同命运”的深刻认知,从而进行... 以多元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这在孟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中早已有其根基。两者在立足时代大变革的历史背景前提下,以务实的精神,重新恢复各自所在的文明世界对“共同命运”的深刻认知,从而进行新的社会价值重构与再造。在此基础上依托制度擘画的前瞻性构想,导引人类历史的光明走向。两者的这种可贵共识对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很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亚里士多德 政治哲学 共同体 价值重构 公共利益
下载PDF
主体性哲学视阈下的社会关系批判——以儒家“忠恕之道”与现象学“移情作用”为旨趣
5
作者 林於明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1期107-110,共4页
社会个体之间关系的构建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儒家哲学和现象学作为中西哲学各自精神领地之内的两大流派,对其都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过较有代表性的分析。对儒家而言,此为"忠恕之道"。而现象学则将之视为"移情作用&... 社会个体之间关系的构建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儒家哲学和现象学作为中西哲学各自精神领地之内的两大流派,对其都直接或间接地进行过较有代表性的分析。对儒家而言,此为"忠恕之道"。而现象学则将之视为"移情作用"理论。在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日益疏离、社会日渐陷入分裂的今天,对上述两种理论进行批判性分析,或许能从一个侧面探寻一种更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关系之构建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忠恕之道 移情作用 社会关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