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可穿戴式振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及神经影像机制研究
1
作者 郑学敬 林时望 +5 位作者 李嘉鑫 陈鑫星 赵璐 于进超 王鹏飞 熊小檍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10期564-568,共5页
目的:探讨可穿戴式振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康复的疗效及神经影像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8月在四川省八一康复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 目的:探讨可穿戴式振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上肢功能障碍康复的疗效及神经影像机制。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8月在四川省八一康复医院住院的脑卒中后遗症患者7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8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采用可穿戴式振动训练系统进行康复治疗。在康复前、康复治疗1个月和2个月时,采用改良Ashwroth量表(MAS)评估肌张力,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量表(FMA-UE)估上肢运动功能。选取2023年7月至2024年4月在威海市立医院招募的10例脑卒中后遗症患者,予以可穿戴式振动训练系统康复治疗2个月,分别在康复前和康复开始后3个月时,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查。结果:康复治疗1个月后,2组患者MAS评分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MBI和FMA-UE评分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2个月后,2组的MAS评分继续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2组的MBI和FMA-UE评分继续升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DTI影像显示,卒中后遗症患者脑损伤侧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较正常侧显著降低(P<0.05),可穿戴式振动训练系统治疗2个月后,损伤侧的FA值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穿戴式振动训练系统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遗症期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其机制可能与修复脑卒中后损伤的神经纤维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穿戴设备 振动训练系统 脑卒中 后遗症期 上肢功能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神经纤维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