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置入DES与BMS病人术后支架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黄自明 郭观华 +1 位作者 彭俊 林明锻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16期2037-2039,共3页
目的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ES)和裸金属支架(BMS)置入病人术后各期支架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42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置入支架的不同,分为DES组(320例)和BM... 目的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ES)和裸金属支架(BMS)置入病人术后各期支架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420例病人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置入支架的不同,分为DES组(320例)和BMS组(100例),并对其进行为期1年半的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术后心功能情况以及不良心脏事件、再狭窄和缺血性靶血管重建的发生情况,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不同时期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并分析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结果两组病人术后每搏量(SV)、N-末端脑利钠肽原(NT-proBNP)、肌钙蛋白I(CTnI)、左室短轴缩短率(LVPS)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DES组病人不良心脏事件、再狭窄和缺血性靶血管重建的发生率明显较BMS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在置入支架后24h内和24h至1个月内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ES组在置入后1个月至1年内和置入1年以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BM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有糖尿病史、抗血小板药物服用情况、支架的类型、直径、数量和长度是影响支架内血栓发生的因素。结论 DES虽可降低PCI术后再狭窄和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但晚期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却较BMS高,提示DES置入病人更应重视术后抗血小板等相关药物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药物洗脱支架 裸金属支架 血栓 再狭窄
下载PDF
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黄自明 郭观华 +2 位作者 彭俊 林明锻 彭畅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0年第22期123-126,共4页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9年9月本院主动脉夹层发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组。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9年9月本院主动脉夹层发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健康组。收集并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分析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存在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马凡综合征、白塞氏病、单纯性肾囊肿、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二瓣畸形病史比例均高于健康组(P<0.05)。研究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载脂蛋白A-1水平均低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马凡综合征、白塞氏病、单纯性肾囊肿、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二瓣畸形病史为主动脉夹层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冠心病、高尿酸血症、马凡综合征、白塞氏病、单纯性肾囊肿、动脉粥样硬化及主动脉二瓣畸形病史为主动脉夹层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与Syntax评分及住院死亡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明锻 刘志隆 +3 位作者 郭观华 黄自明 陈瑜 凌观娇 《广东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449-453,共5页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入院血清白蛋白(SA)水平与Syntax评分及住院死亡的关系。方法827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ACS患者,依据Syntax评分分为低分组(<33分,n=708)和高分组(≥33分,n=119)。通过多元回归分析ACS患者SA水平与Sy...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入院血清白蛋白(SA)水平与Syntax评分及住院死亡的关系。方法827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ACS患者,依据Syntax评分分为低分组(<33分,n=708)和高分组(≥33分,n=119)。通过多元回归分析ACS患者SA水平与Syntax评分及住院死亡的关系。结果与低分组比较,高分组患者的血糖、肌酐、高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峰值均较高,而S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肾小球滤过率(eGFR)则较低,且多支血管病变率、慢性闭塞病变率和住院死亡率亦高于低分组(P<0.05或0.01)。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SA、LVEF和eGFR是Syntax高评分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SA(<3.63 mg/dL)是住院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结论ACS患者入院时血清白蛋白水平与Syntax高评分和住院死亡独立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蛋白 SYNTAX评分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下载PDF
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对心脏功能和心脏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凌观娇 林明锻 张燕清 《吉林医学》 CAS 2018年第8期1513-1514,共2页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对患者心脏功能和心脏结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50例和对照组(贝那普利治疗)50例,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对患者心脏功能和心脏结构影响。方法:选取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50例和对照组(贝那普利治疗)5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B型脑尿钠肽(BNP)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LVESD、LVEDD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SD、LVEDD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但联合组患者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BNP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但联合组患者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头晕、皮疹及肝肾功能损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美托洛尔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可显著改善患者心脏结构和心脏功能,具有显著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高血压 慢性心力衰竭 心脏功能 心脏结构
下载PDF
三种方案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5
作者 凌观娇 林明锻 +2 位作者 陈瑜 彭畅 郭观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第17期196-199,共4页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替罗非班三种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诊治的300例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和C组,每组各100例。...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联合替罗非班三种不同给药途径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湛江中心人民医院诊治的300例急性STEMI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B和C组,每组各100例。A组给予替格瑞洛联合静脉注射替罗非班,B组给予替格瑞洛联合输注替罗非班到冠状动脉,C组给予替格瑞洛联合输注替罗非班到病变部位。比较三组的大血管血流灌注指标、心肌微循环指标、住院期间出血情况和出院3个月的随访结果。结果三组PCI术后即刻TIMI分级和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和C组的CK-MB峰值降低,CK-MB峰值时间均明显早,PCI术后90 min ST段回落>50%构成比明显高(P<0.05或0.0125)。与B组比较,C组的CK-MB峰值明显低,CK-MB峰值时间明显早,PCI术后90 min ST段回落>50%构成比明显高(P<0.05或0.0125)。结论替格瑞洛联合输注替罗非班到病变部位治疗急性STEMI可提高心肌微循环灌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替罗非班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给药途径
下载PDF
Impac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n the no-flow phenomenon dur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6
作者 LIN Ming-duan GUO Guan-hua +4 位作者 HUANG Zi-ming CHEN Yu PENG Chang LING Guang-jiao ZHANG Yan-qing 《South China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20年第2期98-103,共6页
Background Atrial fibrillation(AF)is repor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worse flow in patients with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thrombolysis. However,few studies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n the noreflo... Background Atrial fibrillation(AF)is repor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worse flow in patients with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thrombolysis. However,few studies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n the noreflow phenomenon in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IMI)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PCI). Methods 1163 STEMI patients undergoing primary PCI from Jan 2013 to Dec2019 were enrolled.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diagnosed based on the electrocardiogram’s findings. Patients with a TIMI flow rate less than 3 were considered to have no-reflow. Factors related to the no-reflow phenomenon was analyzed by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158 patients were in the AF group and 1005 patients were in the non-AF group. The AF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occurrence of cardiogenic shock(11.4% vs. 5.6%,P<0.001),and in-hospital mortality(9.5% vs. 3.1%,P<0.001)than the non-AF group. The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F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for the no-reflow phenomenon after primary PCI(OR:2.11,95% CI:1.27-3.88,P=0.014). Conclusions STEMI patients with AF would have higher in-hospital adverse events and no-reflow phenomenon than though without 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EFLOW ST-segment elevation atrial fibrilla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