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医科背景下多学科协作情景模拟教学在医学影像专业实习带教的应用
1
作者 刘颖 吴吟晨 +3 位作者 林晨琳 蔡佳玲 李坚 曹代荣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67-71,共5页
2023年1月至2023年5月,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的实习生20名作为试验组,在常规实习带教的基础上增加MDT情景模拟教学法;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另两个医院的实习生各10名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习生采用常规实习带教法。通过形... 2023年1月至2023年5月,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的实习生20名作为试验组,在常规实习带教的基础上增加MDT情景模拟教学法;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另两个医院的实习生各10名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实习生采用常规实习带教法。通过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及问卷调查评价实习教学效果。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实习生的影像病例分析考核从阶段2~阶段5及出科考的平均分[(46.80±4.47)~(60.50±3.56)分]高于对照组实习生[(44.50±5.79)~(55.60±5.19)分],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实习生入科考-前2次阶段考的病例题及7次考核的客观题答题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实习生对实习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评分(16.60±1.57)高于对照组的(14.95±2.7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医科背景下的MDT情景模拟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医学影像专业学生的临床MDT能力,塑造学生的团队协作及科普宣传能力,成效获得实习生及教师的一致肯定,说明该模式有助于培养影像卓越医师必备的“精准影像”能力,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 多学科诊疗 情景模拟教育 教学效果
下载PDF
多参数MRI随访观察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型患者脊髓微结构改变
2
作者 林晨琳 张帆 +2 位作者 李猛城 付莹 刘颖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共8页
目的评估多参数MRI随访观察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型(SPG5)患者脊髓微结构改变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11例接受颈胸段脊髓MR检查及痉挛性截瘫评价量表(SPRS)评分的SPG5患者,随访1年后进行第2次MR检查及SPRS评分,比较2次SPRS评分、脊髓整体... 目的评估多参数MRI随访观察遗传性痉挛性截瘫5型(SPG5)患者脊髓微结构改变的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11例接受颈胸段脊髓MR检查及痉挛性截瘫评价量表(SPRS)评分的SPG5患者,随访1年后进行第2次MR检查及SPRS评分,比较2次SPRS评分、脊髓整体结构及脊髓微结构变化。结果11例SPG5患者2次SPRS评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首次颈胸段脊髓MRI,第2次MRI显示脊髓萎缩程度加重;首次与第2次MRI所测C4右侧皮质脊髓束(CST)轴向弥散系数(A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7,P<0.01),C4其余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椎体脊髓白质、后索、左/右侧CST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弥散系数(MD)、AD、径向弥散系数(RD)及T1值,以及C1~T9椎体截面积(CSA)、左右径及前后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2次MRI显示颈段脊髓白质、后索及CST的FA均低于、而RD均高于首次(P均>0.05)。结论多参数MRI可用于随访观察SPG5患者脊髓微结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性截瘫 遗传性 脊髓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瘤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张军 张岳 +2 位作者 吴政光 林晨琳 肖树恺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6期47-50,61,共5页
目的探讨腹部肾上腺外(腹膜后、膀胱)、脊柱副节瘤的影像学特征,以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瘤CT(n=17)、MRI(n=3)资料,将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结果 19例均单发,其中,腹膜... 目的探讨腹部肾上腺外(腹膜后、膀胱)、脊柱副节瘤的影像学特征,以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9例经病理证实的腹部肾上腺外、脊柱副节瘤CT(n=17)、MRI(n=3)资料,将CT、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结果 19例均单发,其中,腹膜后12例,CT平扫病灶均呈不均匀稍低密度,增强后均呈中度/明显强化,其中,4例呈"渐进性延迟强化",镜下所见:瘤细胞排列呈小腺泡状或实性巢状,间质毛细血管丰富;各6例、2例强化模式呈"快进慢出"、"慢进慢出"型,镜下所见:瘤细胞形成器官样结构,间质内见中等/大量血窦影。膀胱5例,平扫均呈均匀稍低密度/稍长T1等T2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增强模式呈"快进慢出"型,镜下所见:瘤细胞呈小梁/巢状排列,间质血窦丰富。脊柱2例,病灶内均可见点、匍匐条状流空血管影;均未见淋巴结转移,1例腹膜后病例出现腰椎体及附件转移。结论腹部肾上腺外副节瘤CT、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较好反映肿瘤内部构成,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脊柱副节瘤较少见,诊断困难,病灶内"点状、匍匐条状流空血管征"可能具有一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神经节瘤 腹部肾上腺外 脊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病理
下载PDF
非钙化非肿块型乳腺癌乳腺X射线摄影及MRI影像特征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林晨琳 付丽媛 +3 位作者 钟群 肖慧 许尚文 陈自谦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0年第3期13-17,共5页
目的:探讨非钙化非肿块型乳腺癌的乳腺X射线及MRI影像特征,以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经乳腺X射线检查为非肿块、非钙化且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乳腺X射线摄影及MR... 目的:探讨非钙化非肿块型乳腺癌的乳腺X射线及MRI影像特征,以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经乳腺X射线检查为非肿块、非钙化且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乳腺X射线摄影及MRI检查,分析X射线和MRI表现。结果:乳腺X射线表现:结构扭曲5例,结构不对称7例、局灶不对称11例;MRI表现:以非肿块型强化多见(13例),非肿块型强化方式以不均质性强化多见(6例)、强化分布以区域分布多见(4例),早期强化模式以快速为主(15例),延迟期强化模式以平台型为主(12例)。结论:非钙化非肿块型乳腺癌乳腺X射线及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但乳腺X射线摄影对于诊断该病仍有一定的困难,结合临床并进一步行MRI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钙化非肿块型乳腺癌 乳腺X射线摄影 MRI 病理分析 强化方式
下载PDF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手功能康复评估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谷雯雪 王殊轶 +2 位作者 樊琳 林晨琳 吕燕飞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20年第6期622-626,共5页
目的针对手功能障碍康复,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主客观结合的康复评估新方法。方法选取27例偏瘫患者进行抓握测试,记录患者的握力、捏力、肌电信号数据,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得到患者的手功能康复评估... 目的针对手功能障碍康复,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主客观结合的康复评估新方法。方法选取27例偏瘫患者进行抓握测试,记录患者的握力、捏力、肌电信号数据,采用Fugl-Meyer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得到患者的手功能康复评估分数。以握力和肌电信号等参数为输入,以评估分数为输出,建立基于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的手功能康复评估模型,利用获取的24组样本数据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余下的3组样本用于精度验证,并通过聚类分析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结果训练后,模型的平均评估误差率为18.13%,通过调整样本类数,平均评估误差最大降至15.84%。结论评估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预测评估分数,BP神经网络可以用于评估手功能障碍的康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功能康复 神经网络 评估 握力 肌电信号
下载PDF
骨原发性淋巴瘤的多模态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郑敏 张晓宝 +2 位作者 林晨琳 张钰 陈自谦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8年第4期1553-1558,共6页
骨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one,PLB)是一类少见的起源于髓腔结外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差异性大,容易误诊并延误病情。随着多模态影像学的发展和融合,对PLB的精确诊治和预后影响越来越重要,基于此,笔者结... 骨原发性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bone,PLB)是一类少见的起源于髓腔结外淋巴瘤,发病率低,临床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差异性大,容易误诊并延误病情。随着多模态影像学的发展和融合,对PLB的精确诊治和预后影响越来越重要,基于此,笔者结合国内外最新文献总结归纳PLB的典型影像学特征,如“浮冰征”、“镶边征”、“骨皮质开窗征”等,并进行多模态影像学分析,进而为PLB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及随访复查提供有价值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骨肿瘤 淋巴瘤 X 线 磁共振成像 PET/CT
下载PDF
针刺单穴和组穴的fMRI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霍梦娟 张岳 +5 位作者 刘波 陈俊 刘岘 林晨琳 叶郭锡 陈建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9-223,共5页
目的: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探讨针刺健康受试者单穴和组穴后静息态下脑活动变化。方法:57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针刺单穴(右侧百劳)、组穴一(右侧百劳+右侧合谷)、组穴二(右侧百劳+右侧中渚),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后采... 目的:采用局部一致性(ReHo)方法,探讨针刺健康受试者单穴和组穴后静息态下脑活动变化。方法:57名健康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接受针刺单穴(右侧百劳)、组穴一(右侧百劳+右侧合谷)、组穴二(右侧百劳+右侧中渚),分别于针刺前、针刺后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应用局部一致性方法对fMRI数据进行处理。结果:与针刺前相比,单穴组针刺后右侧中央前回的ReHo值降低,组穴一针刺后右侧扣带回中部ReHo值增高且右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ReHo值减低,组穴二针刺后左侧前扣带回、左侧额上回内侧、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的ReHo值增高且左侧后扣带回、双侧辅助运动区的ReHo值降低。与单穴组相比,针刺组穴一导致双侧额上回内侧、右侧中央后回ReHo值减低;与单穴组相比,针刺组穴二导致双侧额上回内侧的ReHo值减低且右侧中央前回、右侧中央后回的ReHo值增高。结论:针刺单穴、组穴可引起不同脑区的局部一致性改变,两者具有相似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针刺组穴可引起更多的脑区发生改变,涉及到感觉、运动、疼痛矩阵等多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针刺穴位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DTI探讨高压氧治疗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焦泽琦 周苏键 +4 位作者 王碰起 谢晓娟 林晨琳 王晓阳 彭慧平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9期530-532,共3页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高压氧治疗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中的疗效。方法:HICH患者40例,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药物及康复治疗,高压氧组另予以高压氧治疗,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观察高压氧治疗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患者运动功能障碍中的疗效。方法:HICH患者40例,随机分为高压氧组和对照组各20例,2组均给予药物及康复治疗,高压氧组另予以高压氧治疗,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完成DTI检查,测量患侧和健侧内囊后肢部位的分数各向异性(FA)值,计算FA比率(患侧FA/健侧FA),同时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运动功能。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rFA值及F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压氧组治疗前后rFA与FMA评分变化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高压氧组治疗前后rFA与FMA评分变化值呈线性正相关(r=0.516,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可改善HICH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弥散张量成像 高血压性脑出血 运动功能
下载PDF
病例一
9
作者 林晨琳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9年第3期1714-1716,共3页
1简要病史性别:男。年龄:34岁。主诉:间歇性头痛3年,加重1个月,行走欠稳4天。2检查方法及图像颅脑MR平扫+增强所示如下。3影像描述颅脑MR平扫+增强示:松果体区见结节状异常信号,大小约2.7 cm×2.0 cm,可见分叶,T1WI呈低信号,T2WI呈... 1简要病史性别:男。年龄:34岁。主诉:间歇性头痛3年,加重1个月,行走欠稳4天。2检查方法及图像颅脑MR平扫+增强所示如下。3影像描述颅脑MR平扫+增强示:松果体区见结节状异常信号,大小约2.7 cm×2.0 cm,可见分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水抑制呈稍高信号,D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环形强化,可见壁结节,结节明显强化,囊腔未见强化,内壁尚光整;双侧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明显增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侧脑室 T2WI 分叶 T1WI 第三脑室 壁结节 囊腔 异常信号
下载PDF
基于局部一致性方法探讨电针针刺单、组穴对健康志愿者默认网络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岳 霍梦娟 +6 位作者 刘波 陈俊 张德龙 叶郭锡 林晨琳 程建波 刘岘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1期1-3,8,共4页
目的 :利用静息态f MRI探讨电针单、组穴对健康志愿者默认网络(DMN)局部一致性(Re Ho)的影响。方法 :募集符合严格入选标准的健康志愿者54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8例,分别给予双侧百劳穴、百劳+合谷穴(组穴1)、百劳+中渚穴(组穴2)针刺刺激... 目的 :利用静息态f MRI探讨电针单、组穴对健康志愿者默认网络(DMN)局部一致性(Re Ho)的影响。方法 :募集符合严格入选标准的健康志愿者54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8例,分别给予双侧百劳穴、百劳+合谷穴(组穴1)、百劳+中渚穴(组穴2)针刺刺激,比较各组针刺前后DMN Re Ho的差异。结果:针刺单穴仅引起双侧额内侧回Re Ho值升高,而针刺组穴1、组穴2除均引起楔前叶、后扣带回Re Ho值的降低,还分别引起左顶下小叶、海马旁回Re Ho值的升高。结论:针刺单、组穴均可引起DMN Re Ho的改变,但组穴所涉及的脑区更广泛、复杂,涉及感觉、自主认知、情感及疼痛处理等多个方面;后扣带回、楔前叶可能是针刺组穴对DMN发挥调节作用的关键区域,针刺组穴可能通过改变该区域神经元活动的同步性,从而发挥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经皮电神经刺激 功能磁共振成像 局部一致性 默认网络
下载PDF
肺部5cm以下不同大小炎性肉芽肿和恶性病灶SUVmax的差异性研究
11
作者 邓凯吉 陈自谦 +2 位作者 赵春雷 付丽媛 林晨琳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8年第2期1442-1449,共8页
目的对肺部5 cm以下不同大小炎性肉芽肿和恶性病灶代谢特点进行研究,评价最大SUV(SUV_(max))对肺部炎性肉芽肿和恶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测量病灶的最大径及SUV_(max),按照病灶最大径分为5组,即... 目的对肺部5 cm以下不同大小炎性肉芽肿和恶性病灶代谢特点进行研究,评价最大SUV(SUV_(max))对肺部炎性肉芽肿和恶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测量病灶的最大径及SUV_(max),按照病灶最大径分为5组,即≤1 cm组、1~2 cm组、2~3 cm组、3~4 cm组、4~5 cm组。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 cm以下各组炎性肉芽肿SUV_(max)均高于恶性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 cm组炎性肉芽肿与恶性病变SUV_(max)大致相仿,炎性肉芽肿稍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 cm组恶性病变SUV_(max)高于炎性肉芽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SUV_(max)对诊断肺部病灶的良恶性有一定价值,但临床诊断时还必须注意SUV_(max)与病灶大小的关系,同时须结合高分辨率CT(HRCT)的征象进行综合诊断,方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氟-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最大标准化摄取值 肺部病灶
下载PDF
多模态MR成像技术在脑胶质母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2
作者 李弥芳 郑敏 +2 位作者 张晓宝 林晨琳 张钰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8年第2期1459-1462,共4页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又称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上皮性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2%~15%,占星形细胞瘤的60%~75%,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细胞瘤,WHO将其分类归为Ⅳ级,预后极差;早期正确诊断对治疗... 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又称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上皮性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2%~15%,占星形细胞瘤的60%~75%,是恶性程度最高的星形细胞瘤,WHO将其分类归为Ⅳ级,预后极差;早期正确诊断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改善预后具有重大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81例GBM的MRI成像特点,以提高对本病诊断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母细胞瘤 磁共振成像 鉴别 诊断
下载PDF
组穴针刺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矩阵局部一致性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24
13
作者 陈维翠 侯小燕 +6 位作者 陈俊 张得龙 叶郭锡 林晨琳 刘岘 刘建华 刘波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05-1009,共5页
目的:观察单穴、组穴针刺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矩阵(PM)脑区的影响,探讨其镇痛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将49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25例)和组穴组(24例),分别给予百劳(单穴)、百劳+合谷(组穴)针刺治疗,同时选取19名健康人作... 目的:观察单穴、组穴针刺治疗对颈型颈椎病患者疼痛矩阵(PM)脑区的影响,探讨其镇痛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将49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单穴组(25例)和组穴组(24例),分别给予百劳(单穴)、百劳+合谷(组穴)针刺治疗,同时选取1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对各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分析不同治疗方案脑部PM局部一致性(ReHo)的改变,并与颈痛评分量表(NPQ)评分、生活质量量表(SF-36)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颈型颈椎病患者PM内的辅助运动区(SMA)ReHo值增高;单穴组治疗后,患者双侧额上回内侧ReHo值减低;组穴组治疗后,患者的PM内的左侧额上回内侧、右侧SMA的ReHo值减低。单穴组中,PM各脑区的ReHo值与NPQ、SF-36各项量表评分无显著相关;组穴组中,额上回ReHo值的变化与NPQ评分的改变存在正相关。结论:针刺治疗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上组穴组治疗总体优于单穴组,推测此优势与多穴位刺激在大脑镇痛中枢的协同整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型颈椎病 针刺 组穴 静息状态 磁共振成像 局部一致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