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Rho/ROC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任脉、督脉经穴缓解类痛经模型大鼠子宫平滑肌痉挛的机制
1
作者 路广通 范玺胜 +9 位作者 王雪松 左广 张怡 张明健 林杪 刘今 刘君 张俊茶 师旭亮 佘延芬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67-375,共9页
目的:基于Rho/Rho激酶(ROC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任、督二脉经穴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改善原发性痛经(PD)的作用机制并观察任、督二脉经穴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方法: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任脉组、督脉组及非经非穴组,每组12... 目的:基于Rho/Rho激酶(ROCK)信号通路,探讨电针任、督二脉经穴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改善原发性痛经(PD)的作用机制并观察任、督二脉经穴作用是否存在差异。方法: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模型组、任脉组、督脉组及非经非穴组,每组12只。采用苯甲酸雌二醇联合缩宫素(OT)建立类痛经大鼠模型。任脉组电针“气海”“中极”并针刺“关元”,督脉组电针“命门”“腰俞”并针刺“腰阳关”,非经非穴组电针左侧“非穴1”“非穴3”并针刺“非穴2”,每次20 min,1次/d,连续10 d。观察各组大鼠腹腔注射OT(2 U/只)30 min内的扭体反应;多导生理记录仪记录大鼠在体子宫平滑肌电信号,HE染色法观察大鼠子宫组织的病理形态变化;ELISA法检测大鼠子宫组织前列腺素F_(2α)(PGF_(2α))、OT、钙离子(Ca^(2+))的含量,Western blot及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子宫组织平滑肌22-α(SM22-α)、RhoA、ROCKⅡ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扭体评分升高(P<0.01),在体子宫平滑肌振幅电压升高(P<0.01),HE染色可见子宫内膜大范围剥脱伴有严重的水肿,且腺体分泌增加,子宫组织中PGF_(2α)、OT、Ca^(2+)含量升高(P<0.01),子宫组织SM22-α、RhoA、ROCKⅡ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升高(P<0.01)。与模型组和非经非穴组比较,任脉组、督脉组扭体评分均降低(P<0.01,P<0.05),子宫平滑肌振幅电压降低(P<0.01),子宫内膜水肿程度较轻,腺体分泌减少,子宫组织中PGF_(2α)、OT、Ca^(2+)的含量降低(P<0.01,P<0.05),子宫组织SM22-α、RhoA、ROCKⅡ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降低(P<0.01,P<0.05)。结论:电针任脉、督脉经穴均可降低类痛经大鼠的扭体评分、子宫平滑肌振幅电压、子宫病理损伤程度,缓解子宫平滑肌的痉挛。其机制可能与通过调控子宫组织PGF_(2α)、OT含量,抑制子宫组织Rho/ROCK信号通路,降低SM22-α、RhoA、ROCKⅡ蛋白与mRNA表达及Ca^(2+)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电针 RHO/RHO激酶信号通路 任脉 督脉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麦粒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影响的比较研究
2
作者 刘今 刘君 +7 位作者 王雪松 李旭欣 林杪 刘俊亚 张细芬 高渊博 路广通 佘延芬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60-766,共7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麦粒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PD)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影响的差异。方法:将60例PD患者随机分3壮组、6壮组和9壮组,每组20例。3组均选取三阴交、地机、血海进行治疗,分别采用3壮、6壮和9壮3种不同剂量的麦粒灸,月经来潮前...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麦粒灸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PD)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影响的差异。方法:将60例PD患者随机分3壮组、6壮组和9壮组,每组20例。3组均选取三阴交、地机、血海进行治疗,分别采用3壮、6壮和9壮3种不同剂量的麦粒灸,月经来潮前7 d开始治疗3次,共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前后记录患者子宫动脉血流参数指标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流比值(S/D);评价治疗前1个月、治疗第1、2、3个月经周期及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经周期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Cox痛经症状量表严重程度(CMSS-S)及持续时间(CMSS-T)积分。结果:治疗后9壮组患者的子宫动脉血流PI、RI、S/D值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同时点的3壮组和6壮组(P<0.05)。3壮组在第1周期和第2周期VAS评分低于治疗前(P<0.05);6壮组和9壮组各观察时点VAS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在治疗第3周期和随访期低于3壮组(P<0.05);9壮组的VAS评分在随访期低于6壮组(P<0.05)。9壮组在治疗第1周期CMSS-T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6壮组、9壮组在治疗第2、3周期及随访期的CMSS-T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6壮组和9壮组的CMSS-T积分在第3周期和随访期低于3壮组(P<0.05),9壮组的CMSS-T积分在随访期低于6壮组(P<0.05);6壮组、9壮组在治疗第2、3周期及随访期CMSS-S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6壮组和9壮组在第3周期和随访期的CMSS-S积分低于3壮组(P<0.05),9壮组的CMSS-S积分在随访期低于6壮组(P<0.05)。结论:麦粒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具有量效关系,麦粒灸9壮较6壮、3壮在改善PD患者的子宫动脉血流指标和减轻痛经症状等方面更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艾灸量 寒湿凝滞 子宫动脉血流
原文传递
原发性痛经患者任、督、冲三脉经穴体表微循环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杪 张明健 +8 位作者 范玺胜 张细芬 刘今 路广通 陈豪 左广 刘君 张俊茶 佘延芬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42-1047,共6页
目的: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任、督、冲三脉经穴体表微循环,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选穴依据。方法:招募月经周期规律的健康女大学生(正常组)99名和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痛经组)94名。经前、经期第1天和月经结束... 目的: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任、督、冲三脉经穴体表微循环,为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提供选穴依据。方法:招募月经周期规律的健康女大学生(正常组)99名和原发性痛经女大学生(痛经组)94名。经前、经期第1天和月经结束后第3天,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两组受试者任脉腹部经穴(阴交、气海、石门、关元、中极、曲骨)、冲脉交会腧穴(双侧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督脉腰骶部经穴(悬枢、命门、腰阳关、腰俞)及2个非经非穴体表微循环。结果:经前,痛经组和正常组穴位体表血流灌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期第1天,痛经组悬枢、命门、腰阳关和右侧肓俞体表血流灌注量大于正常组(P<0.05,P<0.01);月经结束后第3天,痛经组右侧横骨体表血流灌注量小于正常组(P<0.05)。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经期第1天督脉悬枢、命门、腰阳关和冲脉交会腧穴右侧肓俞,月经结束后第3天冲脉交会腧穴右侧横骨体表血流灌注量异常,可为原发性痛经的针灸选穴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经穴特异性 任脉 督脉 冲脉 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 微循环 血流灌注
原文传递
对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任、督、冲三脉经穴热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张明健 刘君 +7 位作者 林杪 路广通 刘今 陈豪 佘延芬 范玺胜 张俊茶 师旭亮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266-1276,共11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痛经(PD)寒凝血瘀证患者任、督、冲三脉经穴的热学特性。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招募受试者,PD寒凝血瘀证组(以下简称“患病组”)42例,脱落7例,最终35例纳入统计;正常组42名。选取躯干部脐水平以下任、督、冲脉经穴... 目的探讨原发性痛经(PD)寒凝血瘀证患者任、督、冲三脉经穴的热学特性。方法2020年10月—2021年10月招募受试者,PD寒凝血瘀证组(以下简称“患病组”)42例,脱落7例,最终35例纳入统计;正常组42名。选取躯干部脐水平以下任、督、冲脉经穴和胃经、脾经、膀胱经(第一侧线)经穴。使用红外热像仪观察并比较2组月经来潮前1~3 d、月经来潮第1天和月经结束后第3天各测试点经穴红外辐射温度的变化。结果经前、经期及经后,患病组与正常组腹部检测穴位红外辐射温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患病组月经来潮时督脉的悬枢、命门、腰俞和膀胱经的双侧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中膂俞、白环俞和右肾俞、右膀胱俞、左上髎、左中髎、右下髎、右会阳红外辐射温度降低(P<0.05),月经来潮前膀胱经的双侧中膂俞、会阳和左中髎、左下髎、右白环俞红外辐射温度降低(P<0.05)。月经结束后,患病组腰骶部各检测穴位红外辐射温度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寒凝血瘀证患者呈现特异性反应的穴位主要为循行督脉和膀胱经第一侧线的腰骶部的穴位,表现为红外辐射温度降低,体现了中医学对PD寒凝血瘀证的病因病机认识,提示针灸治疗时,当在此类特异性穴位行温经散寒、化瘀止痛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 寒凝血瘀证 红外热成像 任脉 督脉 冲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