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变刚度悬臂式双排抗滑桩水平推桩模型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叶金铋 俞缙 +3 位作者 林植超 周先齐 刘士雨 涂兵雄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93-201,共9页
双排抗滑桩常用于加固大型滑坡,其中悬臂式双排抗滑桩由于施工便利,受到工程界广泛重视。已有研究表明,后排桩承受的滑坡推力大于前排桩,是困扰设计的重要问题。文章借鉴变刚度调平设计原理,通过改变前后排桩间距实现前后排桩刚度的调整... 双排抗滑桩常用于加固大型滑坡,其中悬臂式双排抗滑桩由于施工便利,受到工程界广泛重视。已有研究表明,后排桩承受的滑坡推力大于前排桩,是困扰设计的重要问题。文章借鉴变刚度调平设计原理,通过改变前后排桩间距实现前后排桩刚度的调整,设计了变刚度悬臂式双排抗滑桩支护形式,并进行了室内水平推桩模型试验,得到桩顶及坡顶位移、桩身弯矩以及滑体内土压力分布。结果表明:水平推桩模式下,桩顶位移和桩身弯矩随荷载增大而增大,模型边坡沿着滑动面破坏,根据桩顶的荷载-位移曲线,双排桩在推力作用下的发展过程被划分为三个阶段;适度增大前排桩的桩间距并不会明显降低双排抗滑桩的临界荷载;采用变刚度调平设计悬臂式双排抗滑桩,前排作用被充分调动,前后排最大弯矩差值变小;双排抗滑桩存在明显的三维土拱效应,在推力方向上被划分为后排桩后土拱效应、桩排间土拱效应、前排桩前土拱效应,在深度方向上,滑体中部土拱效应与滑体下部有所不同;适度扩大前排桩的间距,桩排间土体保持稳定,未见土体绕流现象,桩排间土拱效应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臂式双排抗滑桩 变刚度调平设计 水平推桩 土拱效应 模型试验
下载PDF
岩石疲劳应力等效化及非线性疲劳变形本构模型 被引量:4
2
作者 唐欣 俞缙 +3 位作者 林立华 高海东 李刚 林植超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2-111,I0004,共11页
传统的岩石疲劳本构模型对循环加卸载次数敏感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无法准确描述残余变形与疲劳损伤进程的关系。在蠕变与疲劳试验基础上,通过对岩石蠕变和疲劳的时间(循环次数)与变形归一化,分析验证了两者间存在某种"同源性"... 传统的岩石疲劳本构模型对循环加卸载次数敏感性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无法准确描述残余变形与疲劳损伤进程的关系。在蠕变与疲劳试验基础上,通过对岩石蠕变和疲劳的时间(循环次数)与变形归一化,分析验证了两者间存在某种"同源性"。运用流变理论描述疲劳荷载下岩石变形全过程,基于等寿命Gerber曲线方程与Goodman直线方程,提出了通过疲劳寿命与应力关系的方式,定义了一种新的疲劳应力等效方法。用村山黏弹塑性体替换Kelvin黏弹性体,并加入开关函数和岩石完整度参数对Bingham黏塑性体进行改造,建立了一种新的7参数岩石非线性疲劳变形本构模型。该模型能较好地表征疲劳荷载下岩石减速、等速和加速疲劳变形的全过程,其加速疲劳变形段的完整度参数随着循环次数N增加而减小,能够体现疲劳损伤对加卸载次数因素的敏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疲劳变形 应力等效 西原模型 村山体 非线性本构模型
下载PDF
双连拱暗挖隧道安全专项技术保证措施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植超 《江西建材》 2022年第6期296-298,共3页
文中根据断面处拱顶下沉位移变化数据、围岩与初支间土压力监测数据变化曲线图,发现拱顶位移沉降逐渐稳定,围岩与初支间土压力也逐渐趋于稳定,相关技术保证措施可以有效保障双连拱隧道施工安全,可为工程施工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双连拱隧道 暗挖法 安全专项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