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女大学生中共情对自我中心和利他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5
1
作者 林沐雨 王凝 +3 位作者 钱铭怡 赵晨颖 徐凯文 官锐圆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77-984,共8页
目的:考察在女大学生中特质与状态共情对个体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考察特质共情对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倾向的调节作用;研究二采用行为实验(自我中心特质高或低的女大学生)来考察启动的状态共... 目的:考察在女大学生中特质与状态共情对个体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一采用问卷调查考察特质共情对自我中心特质与利他行为倾向的调节作用;研究二采用行为实验(自我中心特质高或低的女大学生)来考察启动的状态共情对真实利他行为的影响。结果:共情特质/状态会与自我中心特质交互作用来影响个体的利他行为/倾向。结论:高共情状态/特质的被试其自我中心会降低利他行为/倾向,而低共情状态或特质的被试无此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 自我中心 利他行为 利他倾向 调节作用
下载PDF
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正性评价解释偏向的初步探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杨鹏 蒋婧琪 +5 位作者 李松蔚 姚泥沙 余红玉 王小玲 林沐雨 钱铭怡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33-938,共6页
目的:考察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正性评价的解释偏向。方法:选取12名高社交焦虑(SIAS得分超过中国常模均值1个标准差)大学生参加半结构式访谈,了解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受到正性评价的情形和经历及对正性评价的反应,并归纳其解释正性评价的方... 目的:考察高低社交焦虑大学生对正性评价的解释偏向。方法:选取12名高社交焦虑(SIAS得分超过中国常模均值1个标准差)大学生参加半结构式访谈,了解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受到正性评价的情形和经历及对正性评价的反应,并归纳其解释正性评价的方式;另外选取大学生43人(高社交焦虑21人,低社交焦虑22人),采用简版负性评价恐惧量表(BFNE-S)、正性评价恐惧量表(FPES)、自编正性评价解释方式评定问卷评定其负性评价恐惧、正性评价恐惧水平及对正性评价解释方式,检验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评价的解释偏向。结果:访谈结果表明,高社交焦虑大学生在受到正性评价时易产生负性情绪,其解释路径可归纳为"正性评价提升他人期望","正性评价增加人际冲突"两类。高社交焦虑组的BFNE-S和FPES评分均高于低社交焦虑组(均P<0.001);高社交焦虑组对正性评价的消极解释评分高于低社交焦虑组,对正性评价的积极解释评分低于低社交焦虑组(均P<0.05)。结论:高社交焦虑大学生认为正性评价会提升他人期望或带来关注,且相对于低社交焦虑大学生更倾向于用消极的方式解释他人期望提升与关注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 正性评价恐惧 解释偏向
下载PDF
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的解释偏差 被引量:6
3
作者 姚泥沙 李松蔚 +4 位作者 钱铭怡 余红玉 林沐雨 王小玲 杨鹏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680-685,共6页
目的:考察高社交焦虑个体是否对正性面孔存在主观解释偏差,探索其对正性社交信息的解释方式,以帮助理解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的认知加工模式。方法:研究为单因素设计,以被试社交焦虑水平为组间变量。采用社会交往焦虑量表(SIAS),从60... 目的:考察高社交焦虑个体是否对正性面孔存在主观解释偏差,探索其对正性社交信息的解释方式,以帮助理解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的认知加工模式。方法:研究为单因素设计,以被试社交焦虑水平为组间变量。采用社会交往焦虑量表(SIAS),从60名学生中筛选出得分最高的前27%和最低的后27%,分别为高、低社交焦虑组。以正性情绪面孔为材料,给出其在特定社交背景下可能的正性、中性和负性解释,每种解释为一个独立的评分维度。通过自陈报告的方法,要求高、低社交焦虑组被试就想到某一解释的可能性大小进行评分;随后再根据自身对每种解释的相信程度,对三者进行排序。结果:评分结果表明,相比于低社交焦虑个体,高社交焦虑个体更不容易想到对正性面孔的正性解释(P<0.001),而更容易想到负性解释(P<0.001);排序结果表明,高社交焦虑个体更不相信对正性面孔的正性解释(P<0.001)。结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存在解释偏差;他们不仅无法充分理解正性面孔的积极含义,还更倾向于直接对正性面孔做出负性解释,两者都可能导致社交焦虑症状的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 正性刺激 面孔 解释偏差
下载PDF
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的情绪启动效应 被引量:4
4
作者 姚泥沙 李松蔚 +4 位作者 钱铭怡 余红玉 林沐雨 王小玲 杨鹏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106-1109,共4页
本研究采用情绪启动范式考察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解释偏差。研究以正性和打碎的面孔为启动项,正性或负性非社交词为目标项,要求高社交焦虑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判断目标项的情感色彩,并记录其反应时与准确率。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具有不... 本研究采用情绪启动范式考察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解释偏差。研究以正性和打碎的面孔为启动项,正性或负性非社交词为目标项,要求高社交焦虑组被试和控制组被试判断目标项的情感色彩,并记录其反应时与准确率。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具有不同的情绪启动模式:高焦虑组被试未表现出显著地相容性效应;他们在正性-正性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慢于控制组被试。研究结果提示高社交焦虑个体具有对正性社交刺激的解释偏差,他们不能充分理解正性社交刺激的积极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 正性面孔 解释偏差 情绪启动
下载PDF
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面孔刺激的解释偏差 被引量:4
5
作者 姚泥沙 李松蔚 +4 位作者 钱铭怡 余红玉 王小玲 林沐雨 赵欣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294-1297,共4页
本研究分别在短时(60ms)和长时(无时间限制)条件下呈现匹配的正性和中性面孔,要求高、低社交焦虑被试选择更具威胁性的面孔,以验证两者对正性刺激是否存在主观解释偏差,并考察该偏差产生于认知加工的哪一阶段。结果发现,长时条件下,高... 本研究分别在短时(60ms)和长时(无时间限制)条件下呈现匹配的正性和中性面孔,要求高、低社交焦虑被试选择更具威胁性的面孔,以验证两者对正性刺激是否存在主观解释偏差,并考察该偏差产生于认知加工的哪一阶段。结果发现,长时条件下,高焦虑组选择正性面孔的比例显著高于低焦虑组;短时条件下无显著差异。提示高社交焦虑个体对正性刺激存在主观、外显的解释偏差,他们更倾向于对正性刺激做出消极解释,并且这种偏差产生于认知加工的后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 正性刺激 面孔 解释偏差
下载PDF
地震对重灾区与一般灾区高中生的心理冲击 被引量:2
6
作者 王雨吟 高隽 +6 位作者 林沐雨 钱铭怡 李松蔚 邓晶 王涛斌 刘晓辉 何琴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67-468,共2页
关键词 心理冲击 重灾区 一般灾区 比较
下载PDF
自我聚焦对社交焦虑个体外部注意与状态焦虑的作用——来自眼动与生理指标的证据 被引量:3
7
作者 陈慧菁 林沐雨 钱铭怡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0-178,共9页
为模拟真实的社会化场景,探究自我聚焦如何影响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社交反馈信息的注意与状态焦虑,采用演讲与自由观看任务,105名被试在实验室中面对屏幕进行即兴演讲,同时自由观看提前录制的包含12位听众的录像,听众分别表现出正性、中... 为模拟真实的社会化场景,探究自我聚焦如何影响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社交反馈信息的注意与状态焦虑,采用演讲与自由观看任务,105名被试在实验室中面对屏幕进行即兴演讲,同时自由观看提前录制的包含12位听众的录像,听众分别表现出正性、中性和负性的反馈。研究中操纵被试的自我聚焦(高自我聚焦条件或低自我聚焦条件),采用眼动仪测量被试在演讲中对正性、中性和负性反馈的注意,并使用生理仪测量皮肤电和心率。结果显示,自我聚焦在整体上减少了高、低社交焦虑组对外部社交反馈信息的注意,高、低社交焦虑组的心率在高自我聚焦条件下均比低自我聚焦条件下快。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聚焦削弱了社交焦虑个体对外部刺激的注意加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 自我聚焦 注意偏向 状态焦虑 演讲任务 眼动
下载PDF
学导式与启发式之我见——与刘学浩同志商榷
8
作者 林沐雨 《成人教育》 1983年第5期27-29,共3页
现代科技、生产的飞速发展,造成全世界知识总量剧增。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以致于“开发智力,造就人材”成了全球性的迫切呼声。而这一切又构成了改革当今教育的最有权威的动员令。近年来,我国国内改革教学法的呼声日高,这既是为世界... 现代科技、生产的飞速发展,造成全世界知识总量剧增。知识更新速度空前加快,以致于“开发智力,造就人材”成了全球性的迫切呼声。而这一切又构成了改革当今教育的最有权威的动员令。近年来,我国国内改革教学法的呼声日高,这既是为世界潮流所趋,也是教学活动内在规律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是完全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导 刘学 知识总量 知识更新速度 教学活动 日高 课堂教学 教育科学 知识教学 教学方法
下载PDF
注意偏向假说及其在社交焦虑群体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余红玉 李松蔚 +5 位作者 钱铭怡 王小玲 杨鹏 林沐雨 姚泥沙 陈斯琪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46-449,共4页
近年来关于社交焦虑群体注意偏向的研究结果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干预中。本文总结并分析了前人关于社交焦虑群体注意偏向特点的两类理论假说:逃离假说和注意控制假说,并且比较了两类理论假说背景下通过注意训练的方法进行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关于社交焦虑群体注意偏向的研究结果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干预中。本文总结并分析了前人关于社交焦虑群体注意偏向特点的两类理论假说:逃离假说和注意控制假说,并且比较了两类理论假说背景下通过注意训练的方法进行的临床应用研究,最后探讨了此类研究尚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焦虑 注意训练 逃离假说 注意控制假说
原文传递
地震后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25
10
作者 杨凡 林沐雨 钱铭怡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SSCI CSCD 2010年第5期614-617,共4页
目的:探索经历了地震的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及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方法:252名初中生(年龄13.89±1.13岁)完成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修订版CASSS(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Sop-port Scale)及自... 目的:探索经历了地震的青少年的社会支持及创伤后成长之间的关系。方法:252名初中生(年龄13.89±1.13岁)完成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修订版CASSS(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Sop-port Scale)及自编地震暴露程度问卷。结果:青少年的不同社会支持和创伤后成长各方面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且创伤后成长有明显的年级、性别差异。结论:青少年在地震灾难后会表现出创伤后成长,且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青少年的创伤后成长有不同的正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成长 社会支持 青少年 地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