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板连败毒口服液的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试验 被引量:4
1
作者 伦健炽 蔡怡菲 +7 位作者 林洁微 梁伟燊 邱文才 李紫元 黄婉如 李维活 唐陆平 何永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5-129,共5页
探索板连败毒口服液的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急性毒性试验中,SPF级昆明小鼠预试验高剂量组灌胃达到6000 mg/kg,实验动物死亡为0/4,故将动物数量增加至10只(雌、雄各半),并且重复2次,观察实验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长期毒性试验中,SPF... 探索板连败毒口服液的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急性毒性试验中,SPF级昆明小鼠预试验高剂量组灌胃达到6000 mg/kg,实验动物死亡为0/4,故将动物数量增加至10只(雌、雄各半),并且重复2次,观察实验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情况。长期毒性试验中,SPF级SD大鼠96只分为4组,每组24只(雌雄各半),空白对照组、板连败毒口服液高、中和低剂量组,给药期限30 d,停药后观察15 d。每天观察大鼠外观体征、饮水和食欲情况,每周称量体重,第30天和第45天分别处死16只和剩余部分,采血检测血常规、血液生化和解剖观察主要脏器病理学变化。急性毒性试验中,板连败毒口服液LD50大于6000 mg/kg,实际无毒。长期毒性试验中,体重增长趋势组间均无显著差异;组间血常规和血液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红细胞数量等指标有波动,但其差异水平停药后恢复正常;重要器官的脏器系数及病理变化组间均无差异显著性。研究结果表明,板连败毒口服液实际无毒,在临床拟用量范围内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连败毒口服液 急性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 血液学 脏器指数
下载PDF
小鼠心肺功能指标的无创法检测
2
作者 邱文才 林洁微 +4 位作者 李紫元 梁伟燊 刘俊丹 唐陆平 何永明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2-46,共5页
采用尾套法和双腔法分别测量小鼠心肺功能的基础数据,为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采用MC4000血压分析系统和EMKA无创肺功能监测系统,对100只SPF级昆明小鼠心肺功能的21项指标进行检测。收缩压(SBP)为131mmHg±1... 采用尾套法和双腔法分别测量小鼠心肺功能的基础数据,为心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采用MC4000血压分析系统和EMKA无创肺功能监测系统,对100只SPF级昆明小鼠心肺功能的21项指标进行检测。收缩压(SBP)为131mmHg±19mmHg,舒张压(DBP)为119mmHg±18mmHg,平均动脉压(MAP)为123mmHg±18mmHg,脉搏(P)为716次/分±73次/分;吸气时间(Ti)为96.29ms±9.93ms,呼气时间(Te)为91.80ms±12.70ms,吸气流峰值(PIF)为1.88mL/s±0.31mL/s,呼气流峰值(PEF)为2.36mL/s±0.32mL/s,潮气量(TV)为0.13mL±0.02mL,最大呼气量(EV)为0.13mL±0.03mL,间歇时间(RT)为52.62ms±5.97ms,每分通气量(MV)为42.02mL±6.11mL,呼吸频率(f)为323.78bpm±36.09bpm,吸气末期停顿(EIP)为1.79ms±0.35ms,呼气末期停顿(EEP)为12.72ms±2.50ms,暂时停顿(Pau)为0.75±0.12,支气管收缩程度(Penh)为0.95±0.17,延迟时间(dT)为2.89 ms±1.20ms,特殊气道阻率(SRaw)为2.81cm±1.18cm H_2O.s,特殊气道导率(SGaw)为0.46L/cm±0.22L/cm H_2O.s,呼气中期流速(EF50)为2.14mL/s±0.35 mL/s。试验同时发现,昆明小鼠肺功能部分指标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次采用无创方式测得昆明小鼠心肺功能的多项指标,可为心血管疾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功能 肺功能 尾套法 双腔法 无创式检测
下载PDF
猫4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 被引量:4
3
作者 罗冬章 罗惠娜 +8 位作者 詹小舒 李心怡 黄曼晴 林洁微 黄绮亮 洪纯 林好美 陈胜锋 王丙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9-45,共7页
为比较猫的脂肪、骨髓、羊膜、脐带等器官组织4种不同器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全血培养法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采用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脐带和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 为比较猫的脂肪、骨髓、羊膜、脐带等器官组织4种不同器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通过全血培养法分离培养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并采用消化法分离培养脂肪、脐带和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比较它们的细胞形态、生长曲线、成脂成骨分化能力以及细胞表面标志物等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4种不同来源的MSC均呈贴壁生长,细胞形态呈梭形、多棱形;均具有成脂成骨分化能力;脂肪源和骨髓源MSC的细胞增殖速度较快,细胞倍增时间较短,而羊膜与脐带源的MSC增殖能力较差,细胞倍增时间较长,4种细胞中脂肪来源MSC的增长活性最好,细胞传至第9代的时候依然保持良好的增殖活性,提示AD-MSC的临床应用可能比较好;4种MSC细胞表面均高表达CD105、CD90和CD44等标志物,低表达CD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米炒灵芝的炮制工艺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欣茵 冯楚茵 +3 位作者 林洁微 李汉辉 宋薇薇 夏荃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14期89-91,共3页
目的优化米炒灵芝的炮制工艺。方法以灵芝三萜及甾醇、灵芝多糖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变化作为评价指标,以炒制程度作为考察因素,确定灵芝的最佳米炒炮制程度与米的用量。结果实验表明,生品中灵芝三萜以及甾醇含量为0.470%,灵芝多糖为0.6... 目的优化米炒灵芝的炮制工艺。方法以灵芝三萜及甾醇、灵芝多糖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变化作为评价指标,以炒制程度作为考察因素,确定灵芝的最佳米炒炮制程度与米的用量。结果实验表明,生品中灵芝三萜以及甾醇含量为0.470%,灵芝多糖为0.627%,水溶性浸出物为5.88%,米炒后的灵芝三萜及甾醇、灵芝多糖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均有所增加。结论米炒灵芝有助于化学成分的溶出,米炒灵芝的最佳炮制工艺为:米用量为20%,将米炒至焦黄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炒 灵芝 灵芝三萜 甾醇 多糖 炮制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