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市旅行者腹泻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林煜光 李亮 +1 位作者 林月钰 吴子刚 《海南医学》 CAS 2013年第24期3713-3714,共2页
目的探讨深圳市旅行者腹泻的发病特点。方法分析我院2002-2012年旅行者腹泻患者152例,年龄7~30岁,全部为门诊就诊患者,就诊时记录患者的个人资料和病情。结果深圳出生成长的第一代移民的后代占患者比例的69.7%,其中劳动节、国庆节、春... 目的探讨深圳市旅行者腹泻的发病特点。方法分析我院2002-2012年旅行者腹泻患者152例,年龄7~30岁,全部为门诊就诊患者,就诊时记录患者的个人资料和病情。结果深圳出生成长的第一代移民的后代占患者比例的69.7%,其中劳动节、国庆节、春节后的患者分别占患者比例的26.3%、23.8%和19.7%。结论深圳市旅行者腹泻以第一代移民的后代发病为主,呈节后高发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行者 腹泻 深圳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原发性胃淋巴瘤58例临床诊治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林煜光 李曦 吴子刚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13期1906-1908,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胃镜、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者胃镜下肿瘤好发于胃窦及胃体,黏...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PGL)的临床特征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8例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胃镜、病理及随访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患者胃镜下肿瘤好发于胃窦及胃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oma)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主要病理类型,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5%、76.1%和69.8%。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乳酸脱氢酶水平(LDH)、B症状、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PGL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B症状、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在制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胃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 临床病理 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细胞凋亡与大肠腺瘤演化及癌变过程相关性的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林煜光 吴慧华 吴子刚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4年第9期719-721,共3页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大肠腺瘤演化与癌变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46例不同阶段的不典型增生的大肠腺瘤、18例早期癌变的大肠腺瘤和58例进展期大肠癌标本中的细胞凋亡。结果在腺瘤-癌序列的细胞凋亡中,腺瘤伴轻...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大肠腺瘤演化与癌变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利用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46例不同阶段的不典型增生的大肠腺瘤、18例早期癌变的大肠腺瘤和58例进展期大肠癌标本中的细胞凋亡。结果在腺瘤-癌序列的细胞凋亡中,腺瘤伴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及大肠腺瘤早期癌变、大肠进展期腺癌的凋亡指数(AI)分别为(0.188±0.083)%,(0.181±0.136)%,(0.168±0.094)%,(0.074±0.047)%和(0.067±0.038)%,依次递减,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00),大肠腺瘤大小之间、山田分型之间及不同的表面形态之间AI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大肠腺瘤演化与癌变过程中细胞凋亡能力逐渐减弱,细胞凋亡紊乱可能是大肠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腺瘤 癌变 细胞凋亡 凋亡指数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5
4
作者 林煜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8年第8期180-181,共2页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一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组织学检查均显示与自身免疫有关的慢性胰腺炎。该病往往表现为高γ球蛋白、IgG4升高,自身抗体[抗乳铁蛋白抗体(ALF)、抗碳酸酐酶-II(ACAⅡ)、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阳性,...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是一种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组织学检查均显示与自身免疫有关的慢性胰腺炎。该病往往表现为高γ球蛋白、IgG4升高,自身抗体[抗乳铁蛋白抗体(ALF)、抗碳酸酐酶-II(ACAⅡ)、类风湿因子(RF)、抗核抗体(ANA)]阳性,显著的淋巴细胞浸润伴纤维化。典型病例的CT表现为胰腺弥漫性肿大呈腊肠样,周边低密度囊状缘,对激素治疗敏感。本病常表现为胰头肿物导致肝外梗阻性黄疸,容易被误诊为胰腺癌而行不必要的胰腺切除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首次破裂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5
作者 林煜光 陈东燕 +1 位作者 吴慧华 吴子刚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 2014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首次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出血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尽早识别出高危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首次破裂出血的患者105例(观察组)及同期住院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未破裂出血患者105例(对... 目的:探讨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首次破裂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出血联系的紧密程度,以尽早识别出高危患者。方法:回顾性分析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首次破裂出血的患者105例(观察组)及同期住院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未破裂出血患者105例(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先行单因素分析,再对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与出血联系最紧密的两个因素行双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资料中凝血酶原时间(P<0.01)、门静脉内径(P<0.05)、肝功能Child分级(P<0.01)、红色征(P<0.01)、食管静脉曲张程度(P<0.0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红色征(OR=2.728,P=0.016)、食管静脉曲张程度(OR=2.126,p=0.008)为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双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同时存在重度食管静脉曲张和红色征与单纯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812,P=0.008)。结论:红色征、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为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首次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对预测食管静脉曲张首次破裂出血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危险因素 红色征
下载PDF
CYP2C19、MDR1基因多态性与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效果的关系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东燕 孙艳荪 +3 位作者 吴子刚 乔珊 林煜光 邓远飞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2880-2881,共2页
目的:探讨CYP2C19、MDR1基因多态性与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三联1周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CYP2C19、MDR1基因型。结果:EM、IM、PM的Hp根除率分别为76.47%、87.88%、100%,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无显... 目的:探讨CYP2C19、MDR1基因多态性与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三联1周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效果的关系。方法: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CYP2C19、MDR1基因型。结果:EM、IM、PM的Hp根除率分别为76.47%、87.88%、100%,三者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C+CT、TT的Hp根除率分别为83.78%、89.47%,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CYP2C19及MDR1基因多态性与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三联1周疗法的Hp根除率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美拉唑 P糖蛋白 CYP2C19 MDR1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陈东燕 吴子刚 +3 位作者 林煜光 孙艳荪 乔珊 鲁玉珍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1年第3期177-180,共4页
目的研究CYP2C19(cytochrome P450 2C19)基因多态性对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三联1周疗法的Hp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1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分成2组,分别进入埃索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方案(EAC)或奥美拉唑联合阿... 目的研究CYP2C19(cytochrome P450 2C19)基因多态性对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三联1周疗法的Hp根除率的影响。方法选取101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分成2组,分别进入埃索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方案(EAC)或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方案(OAC)进行1周根除治疗。治疗前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测定所有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并分为EM型、IM型、PM型。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14C呼气试验,判断Hp根除情况。结果 (1)EAC组Hp根除率为85.7%;OAC组Hp根除率为77.8%;两治疗组总的Hp根除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EAC组EM、IM、PM的Hp根除率分别为76.5%、87.9%、100%,各基因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OAC组EM、IM、PM的Hp根除率分别为33.3%、85.7%、100%,EM型与IM型间、EM型与PM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IM型与PM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三联1周疗法的Hp根除率个体差异小,不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而以奥美拉唑为基础三联1周疗法的Hp根除率个体差异大,受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影响,EM型者Hp根除率低,PM型者Hp根除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埃索美拉唑 CYP2C19 基因多态性 幽门螺杆菌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园园 吴子刚 +1 位作者 杜意平 林煜光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239-242,共4页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了解该类患者药物性预防措施是否有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各种原因的肝硬化住院患者共339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肝硬化合并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组及未合并有门静... 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合并门静脉血栓形成(PVT)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了解该类患者药物性预防措施是否有效。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3月各种原因的肝硬化住院患者共339例,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肝硬化合并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组及未合并有门静脉血栓组。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凝血酶原时间(PT)、总胆红素、白蛋白、肝硬化的病因、Child-Pugh评分以及是否存在导致PVT的高危因素,并且记录患者发病前是否应用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等药物预防治疗。对上述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339例患者当中,合并有门静脉血栓形成的38例,占11.21%。肝硬化合并PVT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年龄、性别、血小板计数、PT及总胆红素水平等方面无明显差异。肝硬化合并PVT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Child-Pugh评分及白蛋白数值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两组相比,P<0.05。且肝硬化患者合并PVT组死亡率远远超过对照组,两者相比P<0.05。在应用阿司匹林或低分子肝素预防的肝硬化患者中,出现PVT的概率并无明显下降,且出现消化道出血的概率明显上升。结论 Child-Pugh分级是肝硬化合并PVT形成的危险因素。应用低分子肝素或阿司匹林等药物预防PVT,疗效并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血栓形成 肝硬化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多药耐药基因MDR1 C3435T基因多态性对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陈东燕 孙艳荪 +2 位作者 吴子刚 乔珊 林煜光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年第3期123-126,共4页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基因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对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三联1周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101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分成2组,分别进入埃索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方案(E... 目的研究多药耐药基因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对质子泵抑制剂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三联1周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的影响。方法选取101例Hp阳性的慢性胃炎或消化性溃疡患者,分成2组,分别进入埃索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方案(EAC)或奥美拉唑联合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方案(OAC)进行1周根除治疗。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片段长度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PCR-RFLP)的方法检测MDR1C3435T基因型,比较不同基因型患者之间Hp根除率的差异。结果 MDR1CC3435、C3435T和3435TT的Hp根除率分别为72.4%、88.2%和81.0%。MDR1C3435T各基因型组间Hp根除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MDR1C3435T基因多态性与Hp根除疗效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DR1 基因多态性 P-糖蛋白 埃索美拉唑 奥美拉唑
下载PDF
胃食管返流病患者应用黛力新疗效观察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李坚 李璟寰 林煜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年第11期23-25,共3页
目的观察胃食管返流病(GERD:NERD,RE)患者在对症治疗3月以上效果不佳的同时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商品名:黛力新)10.5mg,2次/d,口服治疗的疗效。方法 A组:GERD患者123例(NERD患者82例,RE患者41例)在对症治疗3月以上(平均5.6±1.9月... 目的观察胃食管返流病(GERD:NERD,RE)患者在对症治疗3月以上效果不佳的同时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商品名:黛力新)10.5mg,2次/d,口服治疗的疗效。方法 A组:GERD患者123例(NERD患者82例,RE患者41例)在对症治疗3月以上(平均5.6±1.9月)效果不佳的患者;B组:A组患者在原治疗不变的基础上同时加用黛力新10.5mg,2次/d,口服治疗2月(或症状消失2周以上停药)的两组疗效观察。结果统一用STATA10.0分析。结果B组患者中9例脱离治疗,114例患者完成治疗,起效从3~30d,平均(15.6±10.8)d,101例患者治疗有效(101/114,88.6%),13(13/114,11.4%)例患者2月疗程结束无效,治疗有效率的95%可信度区间:81.29%,93.79%。结论 GERD患者在对症治疗效果不佳的同时加用黛力新10.5mg,2次/d,口服治疗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副作用少,GERD患者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可以缩短治疗周期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临床上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返流病患者(GERD)非糜烂性食管反流(Non-erosive REFLUX disease NERD) 反流性食管炎(RE)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下载PDF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发病特点及治疗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东燕 吴子刚 林煜光 《罕少疾病杂志》 2012年第3期5-9,共5页
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11年8月确诊的22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和治疗。结果腹痛为主要症状,20例,占90.91%。血... 目的分析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2011年8月确诊的22例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病理检查和治疗。结果腹痛为主要症状,20例,占90.91%。血嗜酸粒细胞升高21例,占95.45%,为(3.18±0.97)×109/L。腹水6例,为渗出液,腹水沉渣涂片可见大量嗜酸粒细胞。十二指肠为最常见受累部位,15例,占68.18%。内镜下主要突出表现为黏膜红斑。糖皮质激素治疗2周,所有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而对症治疗治疗2周,血嗜酸粒细胞无一例恢复正常;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有胃肠道症状及血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患者,应行胃肠镜检查及在正常和异常部位多点活检。特别注意十二指肠部位活检。明确诊断EG者,糖皮质激素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短时间内使血嗜酸粒细胞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粒细胞 强的松 糖皮质激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