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俗学——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林继富教授访谈 被引量:2
1
作者 林继富 杨文 刘晴晴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8,161,共7页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格局,着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俗学,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研究中发展出一套新的民俗学研究话语。共同体的民俗学建立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民俗生活... 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格局,着力于解决现实问题。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民俗学,从中国多民族国家和地方社会研究中发展出一套新的民俗学研究话语。共同体的民俗学建立在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民俗生活之上,其内涵要义和发展方向有助于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有助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文科建设具有唤醒激活民俗传统知识和民俗学理论创新的力量。民俗学的人才培养,坚持宽口径、精专业的道路。在未来中国民俗学建设中,加强历史民俗学、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民俗生活实践研究及其理论建设;充分利用民俗学学科优势,提升服务社会发展、解决现实问题的阐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民俗学 以人民为中心 交往交流交融 理论创新
下载PDF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6
2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4-146,共13页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贯穿人民生产生活行动,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区域整体保护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文化逻辑。各族人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体系和价值理念。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表现出各民族共同生活之上兼收并蓄的特性,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沛资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就是以各种形式的非物质文化的活化实践来提升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纽带将各族人民凝聚起来,在于强调共同性,在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进而发挥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劲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人民性 整体性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林继富 汤尔雅 《文化遗产》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蕴含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旅游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拓宽道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蕴含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旅游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拓宽道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经济互动、增进多民族沟通和巩固“多元一体”格局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实践行动表现出丰富的主体交互性和时空交叠性的在场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地区性巧妙转化为游客的差异化体验,基于集体记忆和共享互动构筑多民族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从多维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中华民族共同体 交往交流交融
下载PDF
游戏人间:“荡秋千”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4
作者 林继富 王祺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7-37,153,154,共13页
荡秋千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重要类型,凝结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家园意识。荡秋千不是单纯的游艺娱乐或竞技运动,而与多民族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民族秋千文化寄托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生活传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 荡秋千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重要类型,凝结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家园意识。荡秋千不是单纯的游艺娱乐或竞技运动,而与多民族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民族秋千文化寄托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生活传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秋千超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而与多民族传统节日生活相联系,构成中华民族秋千民俗生活谱系。中华各民族共享秋千游戏,传递共通的文化思想,凝聚共同的精神禀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千 民间游戏 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民族共同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基因赓续与价值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
作者 林继富 闫静 《青海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46,共11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有感有形有效方式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活的精神品质,内在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结构与社会关系中,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当代各民族生活中以“两创”实践得到赓续绵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有感有形有效方式形塑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活的精神品质,内在于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结构与社会关系中,在中国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当代各民族生活中以“两创”实践得到赓续绵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共同体基因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活土壤和文化根脉,呵护、推动和深化各民族团结进步,构筑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多民族互嵌共融、多元共生、互动交往的生活实践,强调凝心聚力、和睦相处、和合共生的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各民族文化体系,在守正创新中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实现价值转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基因
下载PDF
“真且美”的边疆民族形象建构——基于庄学本西北边疆考察的民俗视角
6
作者 林继富 裴世豪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4-182,共9页
20世纪30—40年代,庄学本在西北边疆各民族进行民俗调查,这些考察以消除民族歧视作为考察的主旨思想,综合运用影像记录与民族志形式,对边疆多民族的各类民俗事象进行客观、完整地记录,塑造充满人文尊严、“真且美”的边疆各民族形象。... 20世纪30—40年代,庄学本在西北边疆各民族进行民俗调查,这些考察以消除民族歧视作为考察的主旨思想,综合运用影像记录与民族志形式,对边疆多民族的各类民俗事象进行客观、完整地记录,塑造充满人文尊严、“真且美”的边疆各民族形象。庄学本以影像呈现的调查成果成为内地社会认识西北边疆民族的重要渠道,也是当时“开发西北”历史任务的回应。庄学本在长期西北各民族调查中的民俗影像记录方法,对中国记录民俗学实践与理论建设有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学本 影像民俗 西北边疆
下载PDF
“家乡民俗学”众人谈
7
作者 朝戈金 巴莫曲布嫫 +12 位作者 陈连山 陈岗龙 杨利慧 万建中 林继富 王卫华 江帆 刘晓春 张士闪 郑土有 毛巧晖 张勃 安德明 《民间文化论坛》 2024年第2期19-26,共8页
安德明:“家乡民俗学”最初成形于近二十年前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那次网络会议形成了许多有创新性的话题和研究方向。我最初的思考,是想概括中国现当代民俗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即大量研究者均以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为调查研... 安德明:“家乡民俗学”最初成形于近二十年前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那次网络会议形成了许多有创新性的话题和研究方向。我最初的思考,是想概括中国现当代民俗学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即大量研究者均以自己家乡的民俗文化为调查研究对象的情况,并试图从一个新视角来反思和探讨中国民俗学的理论和方法问题。同时,参照国际学界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总结中国民俗学史上的家乡研究潮流并结合自己在家乡进行田野研究的经验,探讨民俗学的家乡研究在学术史上的表现及其优劣得失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民俗学 民俗学史 青年论坛 学术现象 田野研究 民间文化 学术史 近二十年
下载PDF
故事诗学:人民生活的叙事实践 被引量:6
8
作者 林继富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6-66,174,F0003,共13页
诗学作为未来民间故事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内容,在已有的中国民间故事学研究中成果并不丰富。从人民创作故事、讲述故事的现实情况来看,人民的生活实践传统是民间故事诗学的核心,也是民间故事诗学研究整体性、综合性的体现,更是民间故事诗... 诗学作为未来民间故事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内容,在已有的中国民间故事学研究中成果并不丰富。从人民创作故事、讲述故事的现实情况来看,人民的生活实践传统是民间故事诗学的核心,也是民间故事诗学研究整体性、综合性的体现,更是民间故事诗学创作、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本质所在。从历史来看,中国诗学传统立足于人民生活实践,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品格、人民生活的主体精神。民间故事诗学艺术源于人民的诗性智慧,在民间故事中以“性情”为对象的叙事,显现了民间故事情感的诗学表达。民间故事诗学传统本质是人民集体生活的呈现,具有建构社会关系、滋润民心的道德感召力和情感穿透力。故事诗学关注自我呈现和话语建构,在讲述过程中实现交往交流交融,将宏观与微观、国家与地方并置且融为一体,进而凝聚成人民的集体情感与道德共识。将民间故事看成人民公共空间生活实践、日常行为的诗学叙事,或许能够丰富“故事学研究的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诗学 日常行为 生活实践 叙事实践 主体精神 集体情感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内涵建设与实践模式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林继富 闫静 《文化遗产》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系统性保护是新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重要举措,是生活禀赋和科学保护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的提升和高质量文化内涵建设。从系统性核心要义出发,将保护系统具有的目的性、动态性、联系性、层次... 系统性保护是新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重要举措,是生活禀赋和科学保护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的提升和高质量文化内涵建设。从系统性核心要义出发,将保护系统具有的目的性、动态性、联系性、层次性结构紧密结合和整体融入,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既是独立系统,有其自适和自洽的结构逻辑,也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相对稳定且持续不断的发展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谱系如何融入国家文化建设和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关系,成为理解和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践、知识生产的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 知识谱系 生活关系 文化建设
下载PDF
构建中国特色的民俗谱系学 被引量:6
10
作者 林继富 马培红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4-143,共10页
民俗谱系学是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和中国民俗学自主话语体系的重要理论探索,对解释民俗的知识生产、传承发展和民俗知识内在关联体的结构具有创新意义。民俗作为谱系性的生活实践,在时间延续性和空间整体性基础上呈现以区域生活与文化认同... 民俗谱系学是建立中国民俗学派和中国民俗学自主话语体系的重要理论探索,对解释民俗的知识生产、传承发展和民俗知识内在关联体的结构具有创新意义。民俗作为谱系性的生活实践,在时间延续性和空间整体性基础上呈现以区域生活与文化认同为核心的知识层累性、内容建构性、社会聚合性等特征。围绕民众生活的血缘、地缘、语言等要素形成的民俗谱系在社会历史、生态环境、民众需求的作用下展现不同时期的民俗生活样态,形塑民俗生活的多元结构关系。民俗谱系遵循家庭—家族—村落—国家的时空逻辑,围绕民俗生活核心要素生成的民俗谱系在树干、树枝、树叶的关系中有机联结从而形成民俗生命树形结构图谱。民俗谱系学是纵横交织的社会关系、生活关系、文化关系和空间关系的聚合,其构成的民俗生活实践共同体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行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整体性 民俗关联性 民俗谱系学 民俗生活共同体
下载PDF
惯习与能动性:身体民俗的生活机制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林继富 《社会科学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16,共8页
身体民俗以身体接受生活习俗、规矩,身体在习俗惯制规训中超越结构展示出能动性;民俗仪式的身体与心灵高度契合,个体与集体交融构成关系整体;身体民俗是中华文化本源传统,民俗主体以身体认知社会、理解世界、建构生活;身体民俗以身体实... 身体民俗以身体接受生活习俗、规矩,身体在习俗惯制规训中超越结构展示出能动性;民俗仪式的身体与心灵高度契合,个体与集体交融构成关系整体;身体民俗是中华文化本源传统,民俗主体以身体认知社会、理解世界、建构生活;身体民俗以身体实现交流和认同;身体民俗的身体记忆不是表征性的,而是身体民俗创新动力的过程,不断赋予新生活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民俗 本源传统 交流互动 关系整体
下载PDF
制度引擎:非遗传承人能力建设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林继富 杨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81-92,共12页
传承人是我国非遗保护的主体,其能力建设是非遗传承人制度建设核心。我国在20多年的非遗保护中,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标准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传承人技能艺能水平、创新能力、传承传播能力等因为政府出台的系列制度化优势不断增强;在传承人... 传承人是我国非遗保护的主体,其能力建设是非遗传承人制度建设核心。我国在20多年的非遗保护中,代表性传承人认定标准与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传承人技能艺能水平、创新能力、传承传播能力等因为政府出台的系列制度化优势不断增强;在传承人能力建设中探索和完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制度、建立代表性传承群体认定制度和“荣誉”退出制度,为传承人赋权、赋能,推进传承人能力朝着更全面、更系统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遗保护 传承人制度 能力建设 赋权 赋能
下载PDF
文化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林继富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29-35,共7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旅游作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可以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活力。旅游过程实现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互动融合和多民族生活交往交流,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重要的旅游资源,旅游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旅游作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生产,可以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活力。旅游过程实现游客与旅游目的地居民生活互动融合和多民族生活交往交流,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表现为游客差异化体验、旅游空间生产和产品形塑,包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社区民众、政府和社会力量的交互作用,能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实践品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提升了旅游文化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开辟了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旅游融合 传承发展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两创”实践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林继富 王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第2期14-30,共17页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战略思想,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传承发展道路。“两创”成为继“二为”“双百”方针之后,中国共产...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战略思想,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创”传承发展道路。“两创”成为继“二为”“双百”方针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理论飞跃。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重要生活实践,以多种方式得到实施。为了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创”实践高质量发展,应秉持“新发展理念”,发现并解决“两创”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历史主动精神注入新动能、实现新跨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两创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下载PDF
民间游戏教育资源内涵及其价值转化路径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继富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第5期1-10,F0002,153,共12页
民间游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统教育的属性和知识传授的功能。民间游戏在实施地方知识传承、开展均等思想普及、培养交际合作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要特别珍视民间游... 民间游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统教育的属性和知识传授的功能。民间游戏在实施地方知识传承、开展均等思想普及、培养交际合作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要特别珍视民间游戏的传统知识资源和本土教育资源,在民间游戏资源传承、利用方面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优势,将民间游戏与现代网络游戏实现有效对接,探索一条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游戏 传统知识 教育资源 社会化 民族文化传承
下载PDF
民生—民俗—民性:马鹤天“建设边疆”的多民族民俗学逻辑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继富 王祺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82-88,共7页
马鹤天作为边疆研究的先行者,最早提出“到西北去”的口号,开展学术性与情感性、“爱国心与自觉心”并重的边疆多民族民俗考察。马鹤天坚持以“人民”与“国民”为中心立场,建构“民生—民俗—民性”三位一体的边疆多民族民俗学逻辑,论... 马鹤天作为边疆研究的先行者,最早提出“到西北去”的口号,开展学术性与情感性、“爱国心与自觉心”并重的边疆多民族民俗考察。马鹤天坚持以“人民”与“国民”为中心立场,建构“民生—民俗—民性”三位一体的边疆多民族民俗学逻辑,论证“中华民族同源”的边疆多民族生活情感共同体,致力于边疆建设,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以民俗考察记录为重点的边疆多民族民俗学是马鹤天边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中国民俗学理论的发展、服务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鹤天 建设边疆 多民族 “中华民族同源”
下载PDF
神圣的叙事——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研究 被引量:33
17
作者 林继富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1-17,共7页
规约民间传说叙事变化的重要内容是民间信仰。民间传说的发展离不开民间信仰,民间传说为民间信仰的传播和保存提供方便。民间信仰主要通过神话余音、民间祭祀的叙事话语和历史表达等方式存在于民间传说之中。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也... 规约民间传说叙事变化的重要内容是民间信仰。民间传说的发展离不开民间信仰,民间传说为民间信仰的传播和保存提供方便。民间信仰主要通过神话余音、民间祭祀的叙事话语和历史表达等方式存在于民间传说之中。民间传说与民间信仰互动也给民间传说创作和传承带来了消极影响。民间信仰是导致民间传说神圣叙事特征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叙事 民间传说 民间信仰 互动研究
下载PDF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传承的基本遵循 被引量:27
18
作者 林继富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63,共7页
中国民间文学传承在现代化生活环境下面临巨大压力。21世纪以来,民间文学获得了政府、学人、民众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从口头文学发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间文学的传承注入了丰富的社... 中国民间文学传承在现代化生活环境下面临巨大压力。21世纪以来,民间文学获得了政府、学人、民众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从口头文学发展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间文学的传承注入了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强大的发展动力。尽管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出现了与民众生活不协调、不同步的状况,但是,只要在保护过程中坚持以人为中心、以口头语言为中心、以民众生活为中心的原则,融合现代传媒技术,融入当代社会生活,活化传承实践,就能使之获得新的生命和发展机遇,凸显其潜藏的巨大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发展 活化传承
下载PDF
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实践路径研究——基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视角 被引量:21
19
作者 林继富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49-159,共11页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 目前我国有23个文化生态保护区(试验区),主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其中有11个文化生态保护区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与民众生活关系紧密,是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宝贵资源。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目标中就包括文化生态保护区以及活跃在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对于推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扶贫”活动中,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扶贫实践路径,极大地推进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有效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从外力推动向自我内生性发展转化,进而探索出民族地区民众生活脱贫、脱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当代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保护区 精准扶贫
下载PDF
家园重建与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林继富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3-37,共5页
羌族家园重建从多方面萃取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形式,是保护、重建羌族民众主体价值、生活观念的文化归约。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家园重建关系的实践为当下新型城镇化、特色... 羌族家园重建从多方面萃取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形式,是保护、重建羌族民众主体价值、生活观念的文化归约。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与家园重建关系的实践为当下新型城镇化、特色小镇建设如何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可资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家园重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传承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