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抢救过程中的护理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兰姐 林美苏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2期490-493,共4页
目的:分析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抢救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采用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联合急诊护... 目的:分析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脑梗死抢救过程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6例,采用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常规护理联合急诊护理路径,比较两组时间指标、抢救成功率、复发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语言功能评估(WAB)、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及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抢救总时间、等待治疗时间、就诊至溶栓间隔时间均缩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FMA评分、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ES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及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提升急性脑梗死抢救效果,提升其护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护理路径 急性脑梗死 抢救 护理
下载PDF
不同输血方式治疗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对疾病转归的影响
2
作者 蓝秀梅 林美苏 +3 位作者 张铨成 王茂林 李晓艳 王甘密 《吉林医学》 CAS 2024年第9期2226-2229,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输血方式治疗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各59例,常规组采用积极输血治疗,观察组采用限... 目的:探讨不同输血方式治疗消化道出血的疗效及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2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1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各59例,常规组采用积极输血治疗,观察组采用限制性输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红细胞比积(HCT)及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PV)的变化,统计两组疗效及再出血、头晕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PT、H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PT、HCT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T、HCT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全血黏度、PV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PV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相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输血治疗消化道出血患者,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促进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的恢复,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限制性输血 积极输血 消化道出血 凝血酶原时间 红细胞比积
下载PDF
时间目标管理缩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时间窗的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志芳 林美苏 +2 位作者 徐娜 蓝秀梅 王跃琼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3年第6期185-18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护理中采用时间目标管理方案对缩短溶栓治疗时间窗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2年6月进入卒中绿色通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9年7月—20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护理中采用时间目标管理方案对缩短溶栓治疗时间窗的作用。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2年6月进入卒中绿色通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019年7月—2020年12月)与试验组(2021年1月—2022年6月),各40例。两组分别进行常规管理、时间目标管理。比较两组开通静脉通道时间、CT完成时间、到达医院门口就诊至静脉溶栓的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静脉溶栓有效率、护理管理满意度。结果试验组开通静脉通道时间、CT完成时间、溶栓DNT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静脉溶栓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诊护理中采用时间目标管理方案,能够缩短溶栓治疗时间窗,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时间窗 时间目标管理 溶栓DNT 护理质量
下载PDF
肝素结合蛋白和降钙素原对感染性休克早期诊断价值
4
作者 叶松福 林美苏 张铨成 《吉林医学》 CAS 2023年第9期2493-2495,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肝素结合蛋白(HBP)与降钙素原(PCT)对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入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4例,按照患者住院后是否发生休克,分成休克组(70例)与非... 目的:比较分析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诊断中,肝素结合蛋白(HBP)与降钙素原(PCT)对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入的感染性休克患者104例,按照患者住院后是否发生休克,分成休克组(70例)与非休克组(34例),全部患者均使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入院时、入院后各项血清检测及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清降钙素原(PCT)和肝素结合蛋白(HBP)水平。同时,治疗14 d之后,根据患者的生存情况,将患者分为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其血清四项检测指标。结果:入院时,非休克组与休克组PCT、H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1小时后,休克组PCT、HBP均明显高于非休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生存组PCT、HBP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第1小时,生存组PCT和HBP与死亡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后第6小时与第24小时,生存组PCT和HBP指标均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早期诊断中,PCT与HBP均能够展现患者的病情变化,同时HBP具有更高的敏感度,而且能够更快速地获得诊断结果,联合使用两种检测方法有助于提高检查正确度,对疾病后续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结合蛋白 降钙素原 感染性休克 早期诊断价值
下载PDF
基于HEART评分的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
5
作者 林兰姐 林美苏 杨亚燕 《西藏医药》 2023年第6期102-103,共2页
目的 探究基于病史-心电图-年龄-危险因素-肌钙蛋白(HEART)评分的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 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AMI急诊患者82例,将2021年1月~2022年1月入院的AMI急诊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202... 目的 探究基于病史-心电图-年龄-危险因素-肌钙蛋白(HEART)评分的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方法 将2021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AMI急诊患者82例,将2021年1月~2022年1月入院的AMI急诊患者39例作为对照组,2022年2月~2023年1月入院的急诊患者43例AMI作为观察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用基于HEART评分的急诊护理路径进行干预。评估两组急救效率情况、不良情况发生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家属对急救护理满意度[重危症患者家属满意度量表(CCFSS)]。结果 观察组急诊、会诊、球囊扩张以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 0.05);观察组家属对急救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基于HEART评分的急诊护理路径,能有效提高AMI患者的急救效率,降低不良情况发生的风险,提高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RT评分 急诊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
下载PDF
时间目标管理对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
6
作者 林美苏 叶松福 +2 位作者 王跃琼 陆伟杰 蓝秀梅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4年第9期106-108,共3页
目的分析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应用时间目标管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探究该病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23年5月—2024年4月厦门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二医院收治的66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和时间目标管理组各3... 目的分析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应用时间目标管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探究该病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23年5月—2024年4月厦门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二医院收治的66例重症颅脑外伤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随机分为常规干预组和时间目标管理组各33例,常规干预实施常规干预及外伤救护,时间目标管理组在常规干组基础上进行时间目标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数据情况:抢救后患者存活率以及入院至CT检查时间、抢救总时间、并发症情况。结果时间目标管理组患者抢救后存活率为90.91%,高于常规干预组患者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38,P<0.05)。时间目标管理组患者的入院至CT检查时间、抢救总时间均明显比常规干预组患者的时间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目标管理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06%,低于常规干预组患者的2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455,P<0.05)。结论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应用时间目标管理干预的护理效果较好,该护理干预可明显缩短患者的入院至CT检查时间、抢救总时间,患者能更好接受检查及治疗,可提升患者的存活率,减少并发症,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颅脑外伤 时间目标管理 存活率 并发症 抢救总时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