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阑尾的年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
作者 陈瑞华 林耀晨 +3 位作者 蔡兆明 林敏 刘龙平 万卫 《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4期295-299,共5页
本文解剖310例尸休(最小胎龄第10周,最大80岁)、观察、测量阑尾的位置、长度、横径,并取70例中段阑尾做成组织切片,用显微测微器测其肌层厚度,管腔内径,观察结构上的年龄变化。得出结论是:婴幼儿期阑尾长度是体高的9/100,学龄前期,学龄... 本文解剖310例尸休(最小胎龄第10周,最大80岁)、观察、测量阑尾的位置、长度、横径,并取70例中段阑尾做成组织切片,用显微测微器测其肌层厚度,管腔内径,观察结构上的年龄变化。得出结论是:婴幼儿期阑尾长度是体高的9/100,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和成年期分别为8/100、7/100、5/100和4/100,到老年期仅为3/100。文内并从应用解剖方面对成人阑尾代尿道手术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 长度 横径 尿道 左右径 泌尿生殖系统 阑尾肌层 肌层厚度 年龄变化
下载PDF
人类回盲部的年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陈瑞华 林耀晨 +1 位作者 邹宁生 林敏 《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1期33-38,共6页
本文解剖200具尸体(胚胎第10周至70岁)。观察了盲肠的位置、形态、回盲角、回盲口、盲肠的长度和宽度、回盲口的横径、盲肠的横径等年龄变化。文章还对临床回结型肠套叠钡灌肠复位和固定术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回盲口 长度 横径 左右径 盲肠 大肠 成年 阑尾 胚胎 年龄变化 回盲部 人类
下载PDF
国人各段结肠长度与身高比例的研究
3
作者 陈瑞华 林耀晨 +4 位作者 蔡兆明 林敏 邹宁生 刘龙平 万卫 《解剖学杂志》 CAS 1986年第3期199-203,共5页
本文解剖261具尸体(胚胎61例、儿童100例成人100例)最小年龄胚胎第10周、最大80岁。测量各段结肠长度,并对其长度与自身体高的比例及相关做了探讨。得出结论是:成人升结肠长度1559±52mm;横结肠长度为4037±128 mm;降结肠长度为... 本文解剖261具尸体(胚胎61例、儿童100例成人100例)最小年龄胚胎第10周、最大80岁。测量各段结肠长度,并对其长度与自身体高的比例及相关做了探讨。得出结论是:成人升结肠长度1559±52mm;横结肠长度为4037±128 mm;降结肠长度为1392±155mm;乙状结肠长度为3654±162mm。升、降结肠长度约等于体高的1/10、横结肠长度约等于体高的2/10、乙状结肠的长度约等于体高的2/10,横结肠长度的回归方程Y=4585x-29186,乙状结肠长度的回归方程Y=47706x-30947。这些数据对纤维结肠镜检查和肠切除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高 结肠 大肠 长度 国人
下载PDF
回盲瓣的结构及其年龄特征
4
作者 陈瑞华 林耀晨 +1 位作者 林敏 邹宁生 《解剖学杂志》 CAS 1985年第4期300-303,共4页
本文解剖了200具尸体,目的在于研究回盲瓣的结构及其年龄变化。回盲瓣由三层组成:粘膜、粘膜下层和肌层。肌层可分内环肌,外环肌及插入于两环肌之间的纵肌。内层和外层环走肌纤维来自回肠和盲肠的相应肌层。内环肌在瓣的根部增强,并起... 本文解剖了200具尸体,目的在于研究回盲瓣的结构及其年龄变化。回盲瓣由三层组成:粘膜、粘膜下层和肌层。肌层可分内环肌,外环肌及插入于两环肌之间的纵肌。内层和外层环走肌纤维来自回肠和盲肠的相应肌层。内环肌在瓣的根部增强,并起着括约肌的作用。纵走的肌纤维是由回肠和盲肠深层的纵走肌延伸而来,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延伸。但从未到达瓣的游离端。瓣突入盲肠的长度在胚胎和婴儿期较长。并观察了回盲口的形态和系带的年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盲瓣 厚度 长度 年龄变化 肌层 括约肌 大肠 盲肠
下载PDF
人类结肠袋、结肠带出现的年龄及其成因的探讨
5
作者 陈瑞华 林耀晨 +1 位作者 林敏 邹宁生 《解剖学报》 CAS 1986年第1期101-105,128,共6页
本文调查了62个胎龄为第10~38周的胚胎,确定结肠袋和结肠带出现的年龄,并讨论了结肠袋的成因。结肠袋出现在胚胎第10周末,坐高56mm的阶段。系膜带较网膜带和独立带为早。我们发现结肠系膜带出现于胚胎第10周末,而其他两结肠带在坐高68m... 本文调查了62个胎龄为第10~38周的胚胎,确定结肠袋和结肠带出现的年龄,并讨论了结肠袋的成因。结肠袋出现在胚胎第10周末,坐高56mm的阶段。系膜带较网膜带和独立带为早。我们发现结肠系膜带出现于胚胎第10周末,而其他两结肠带在坐高68mm阶段出现,即较前者迟一周。结肠袋缝隙中的环走肌和结肠带中的纵走肌随胎龄的增长而增厚。结肠袋缝隙的数目和深度亦与胎龄的增长相应。结肠袋的环走肌层分布不均匀,尤其在结肠袋缝隙处环走肌层增厚,由此提出它们在结肠袋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内层的纵走肌纤维与环走肌相交错是结肠袋持续固定出现的形态学基础。人类结肠袋和结肠带同时出现,因此,我们对结肠袋的形成是由于纵走肌和结肠长度发育速度不相称的这一传统说法表示怀疑。而认为结肠袋的形成与摄食种类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带 结肠袋
下载PDF
腮腺深浅叶间的结构 被引量:1
6
作者 林耀晨 郑华 邹宁生 《解剖学报》 CAS 1966年第2期199-205,共7页
引言一般解剖学教科书,如Тонков[1],Привес[2],Gray[3]和Cunningham[4]等书中都没有提到腮腺应当分为深浅两叶,一般都认为面神经分支是穿行于腮腺实质中,而且根本没有提到峡部的存在。只有Morris[5]的人体解剖学,Hollinshea... 引言一般解剖学教科书,如Тонков[1],Привес[2],Gray[3]和Cunningham[4]等书中都没有提到腮腺应当分为深浅两叶,一般都认为面神经分支是穿行于腮腺实质中,而且根本没有提到峡部的存在。只有Morris[5]的人体解剖学,Hollinshead[6]的外科医生解剖学和Philip Thorek[7]的外科解剖学提到腮腺分为深浅两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 出现率 静脉 唾液腺 面神经干 峡部 分支
下载PDF
腓腸交通神經的研究
7
作者 林耀晨 李白華 +1 位作者 康仲涵 鄒宁生(指导) 《解剖学报》 CAS 1962年第3期357-362,共6页
引言关于腓腸交通神經一般教科书(如苏联的Тонков[1],Привес[2]。英美的Cunning ham[3],Gray[4],Morris[5])均认为由腓腸外側皮神經发出,在小腿后面与腓腸内側皮神經交通后改名为腓腸神經,經外踝后方延續为足背外側皮神經。
关键词 跟外侧支 下肢 四肢 足背外侧 小腿外侧
下载PDF
有关内脏神经的一些资料
8
作者 林鸿仪 邹宁生 林耀晨 《解剖学报》 CAS 1964年第1期95-106,共12页
关于内脏神经的组成和经过,各国教科书和文献的记载均不统一,这种分歧一方面说明了内脏神经在组成上有较大的变异性,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这个问题上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性。为了阐明国人内脏神经的组成形式以及其他有关问题,作为教学和... 关于内脏神经的组成和经过,各国教科书和文献的记载均不统一,这种分歧一方面说明了内脏神经在组成上有较大的变异性,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在这个问题上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性。为了阐明国人内脏神经的组成形式以及其他有关问题,作为教学和应用上的参考,我们在70具尸体(成人15具,初生儿55具,共140侧)上进行肉眼解剖和观察。这些尸休均收集自福州市,其中男尸44具,女尸26具,由于统计过程中没有发现男女两性内脏神经有明显的差别,所以在随后的各表中没有进行男女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 大神 交感干 下界 内侧脚 简支 两侧性 发出者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