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成生物学在疾病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吴晓昊 廖荣东 +7 位作者 李飞云 欧阳中天 冉怡 公维远 曲明灏 陈明珏 林荔军 肖国芝 《合成生物学》 CSCD 2023年第2期244-262,共19页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广义上讲,合成生物学是通过将基因工程、系统生物学、计算机工程等多学科作为工具,根据特定需求进行设计,乃至重新合成生物体系。近20年来,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并已在针对人类疾病的诊... 合成生物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广义上讲,合成生物学是通过将基因工程、系统生物学、计算机工程等多学科作为工具,根据特定需求进行设计,乃至重新合成生物体系。近20年来,合成生物学领域的相关研究不断取得突破,并已在针对人类疾病的诊断、临床治疗、药物研发等诸多方面获得重要应用。合成生物学不仅为疾病的早期、精确诊断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还发展出多种新型的疾病治疗手段,包括基于合成生物学原理设计的细胞疗法、细菌疗法、疫苗、生物医学材料等。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我们可以精确诊断早期疾病、精准改造细胞或细菌、进行疾病机制研究和药物筛选、快速生产新型疫苗和生物医学材料。基于合成生物学的疾病诊疗方法将是科研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并将在未来彻底改变临床疾病的诊疗方式。本文综述合成生物学原理和技术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并进一步探讨合成生物学在疫苗生产、生物医学材料、新药研发等方面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生物学 疾病 诊断 治疗 新药研发
下载PDF
多模式联合镇痛在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中的运用 被引量:9
2
作者 林荔军 刘登均 +4 位作者 张飞 段鑫 王灵晓 莫晓琼 李奇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1871-1872,1874,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围手术期多模式联合镇痛控制方法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期间对64例,64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多模式联合镇痛控制方法进行术后疼痛的治疗。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包... 目的探讨采用围手术期多模式联合镇痛控制方法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期间对64例,64膝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采用围手术期多模式联合镇痛控制方法进行术后疼痛的治疗。围手术期疼痛综合控制包括:术前患者教育和应用环氧化酶(COX-2)抑制剂或曲马多缓释片超前镇痛;术中手术技术改进和减少手术创伤,术后予以医患沟通、冰敷及静脉自控镇痛(PCA)。术后第2天随机分为单用COX-2抑制剂和应用曲马多缓释片+COX-2抑制剂两组,并行主动功能锻炼;观察患者术后疼痛情况(VAS)包括静息痛、运动疼痛及膝关节出院时运动度恢复情况。结果联合镇痛组术后静息疼痛评分及运动疼痛评分比单用COX-2抑制剂组低,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在静息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膝关节运动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多模式联合镇痛,能有效地控制全膝关节比较置换手术后的运动疼痛,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围术期 镇痛
下载PDF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侧应力分布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林荔军 靳安民 +5 位作者 方国芳 李鉴轶 丁超 陈伟义 韦葛堇 李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26-428,共3页
目的:探讨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侧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改良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方案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数据,重建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有限元... 目的:探讨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侧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改良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手术方案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数据,重建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有限元分析模型,对该模型进行虚拟加载和仿真计算,比较分析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侧的应力分布。结果: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侧应力集中于股骨颈内侧部及假体与股骨颈交界部,以股骨颈内侧部尤为明显。股骨假体覆盖区存在明显应力遮挡。结论: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应力主要集中于股骨颈内侧及假体与头颈交界部,并在股骨假体下骨质部存在应力遮挡,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应力集中及应力遮挡与股骨颈骨折发生存在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表面置换术 有限元 应力
下载PDF
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近期随访 被引量:3
4
作者 林荔军 靳安民 +4 位作者 方国芳 丁超 陈伟义 韦葛堇 李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011-1014,共4页
目的评价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近期随访效果,分析影响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我科自2005~2007期间共完成髋关节表面置换术13例,所有病例均进行术前后Harris评分,并均进行规范随访。结果和结论近期随访结果令... 目的评价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近期随访效果,分析影响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我科自2005~2007期间共完成髋关节表面置换术13例,所有病例均进行术前后Harris评分,并均进行规范随访。结果和结论近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在所有的病例中均无髋关节脱位、周围神经麻木、感染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所有病例术后疼痛均完全或大部分消失。术前Harris评分:36.69,术后评分升至89.63;术后拐杖使用最多为4周,所有病例均在4周后可完全负重行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成形术 置换 金属对金属 表面置换术
下载PDF
骨形态发生蛋白6对体外培养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林荔军 丁超 +3 位作者 朱立新 韦葛竟 陈伟义 李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3期6426-6429,共4页
背景: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可促进软骨细胞的分化与基质的分泌,并影响软骨细胞的成熟与分化.其中以骨形态发生蛋白6作用明显。目的:拟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6对体外培养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观察... 背景:研究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可促进软骨细胞的分化与基质的分泌,并影响软骨细胞的成熟与分化.其中以骨形态发生蛋白6作用明显。目的:拟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6对体外培养组织工程软骨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观察对象的体外实验,于2006-01/2007--06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3周龄新西兰幼兔,体质量2.5kg)用于采集软骨细胞。方法:以软骨细胞为种子细胞种植于改良纤维蛋白胶支架上,构建细胞改良支架复合物,体外培养,各培养孔内分别随机加入含2.5g/L骨形态发生蛋白6的F12完全培养液或空白F12完全培养液2.0~3.0mL。细胞支架复合物培养的第1-7天,每日骨形态发生蛋白6组和空白组中均随机取3孔标本,锥虫蓝染色,计活细胞数,绘制生长曲线。取1g氨基己糖盐酸盐加蒸馏水至100mL。随机选取挚分组织工程软骨块,精确称取每份标本湿重各0.05g,冷却后读取吸光度(A530)值。主要观察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Alcianblu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分化及支架降解情况。每组于培养的第7天和第14天.分别取12块标本,测细胞支架复合物质量。利用标准曲线计算出每份样品中的氨基己糖含量。结果:荔木精-伊红染色可见软骨细胞在纤维蛋白胶的空泡内贴壁样生长,部分细胞聚集成团。两组切片Alcianblue染色可见胞外基质蓝染,提示有酸性粘多糖的分泌。两组细胞生长速度无明显差异,空白组细胞倍增时间为5.0d.骨形态发生蛋白6组为4.7d。细胞支架复合物质量测量结果显示骨形态发生蛋白6组为(135.13±0.64)mg.空白组为(117.87±0.37)mg。说明骨形态发生蛋白6组支架降解速度显著慢于空白组(P〈0.05)。骨形态发生蛋白6组氨基已糖含量为(72。06±1.11)mg/g,与空白组(67.12±1.83)mg幢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6组细胞外基质分泌较空白组多。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6可以促进体外培养在纤维蛋白胶软骨模块中的关节细胞分泌细胞外基质.从而有利于组织工程软骨的体外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软骨细胞 纤维蛋白胶 生长因于
下载PDF
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解剖学重建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林荔军 靳安民 +5 位作者 方国芳 李鉴轶 丁超 陈伟义 韦葛堇 李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452-1453,1457,共3页
目的分析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生物力学重建情况及其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功能影响。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月对30例30髋患者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所有患者均行术前后HARRIS评分、X线检查及解剖学重建评估。结果术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 目的分析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生物力学重建情况及其对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的功能影响。方法2005年1月~2008年1月对30例30髋患者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所有患者均行术前后HARRIS评分、X线检查及解剖学重建评估。结果术后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患者下肢平均短缩2.4mm,股骨偏心距短缩约5.45mm,与健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患者术后无一例发生髋关节脱位,术前和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分别为36.69±7.16.和89.63±3.36(P<0.01)。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可达到良好的生物力学重建,同时其大假体设计可有效保证关节置换术后的稳定性及良好的关节功能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解剖学重建 表面置换
下载PDF
骨关节炎滑膜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 被引量:23
7
作者 段鑫 李奇 +4 位作者 林荔军 刘成龙 李志浩 刘登均 张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7-120,共4页
目的比较骨关节炎、急性创伤性关节炎、正常人滑膜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了解其在骨关节炎滑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取骨关节炎患者滑膜、急性半月板或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滑膜、正常人滑膜组织共60... 目的比较骨关节炎、急性创伤性关节炎、正常人滑膜组织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了解其在骨关节炎滑膜病变中的作用。方法取骨关节炎患者滑膜、急性半月板或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滑膜、正常人滑膜组织共6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进行HIF-1α、VEGF染色,分析它们在3组病例中的表达差异及相关关系。结果 HIF-1α及VEGF在正常人滑膜中几乎未见阳性表达,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组表达率分别为60%、48%,骨关节炎组表达率分别为86.7%、80%,骨关节炎组表达较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组为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HIF-1α与VEGF在急性创伤性滑膜炎、骨关节炎组均成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66、0.678。结论 HIF-1α、VEGF在骨关节滑膜组织中表达明显高于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组,它们在滑膜炎滑膜组织中表达具有相关性,共同促进骨关节炎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滑膜炎 缺氧诱导因子-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复杂髋臼骨折复位及内固定的数字技术模拟研究 被引量:24
8
作者 宋军 梅益彰 +4 位作者 吴增城 李明君 阮玉婷 李鉴轶 林荔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3-396,共4页
目的探讨数字医学技术在复杂髋臼骨折复位及手术模拟中的应用。方法采集1例髋臼骨折患者的骨盆CT图像,在Mimics 14.01软件上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Geomagic Studio 11.0软件进行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的手术模拟,提出手术指导方案。术后三月... 目的探讨数字医学技术在复杂髋臼骨折复位及手术模拟中的应用。方法采集1例髋臼骨折患者的骨盆CT图像,在Mimics 14.01软件上进行三维重建,并利用Geomagic Studio 11.0软件进行骨折的复位和内固定的手术模拟,提出手术指导方案。术后三月再次采集患者骨盆CT图像,三维重建后与术前设计进行比较,评价应用数字技术开展复杂髋臼骨折的术前设计的效果。结果根据Tile分型:该病例为C2-3型。Mimics软件重建的骨盆三维模型可准确反映复杂性髋臼骨折的三维立体结构,利用Geomagic软件移动骨折碎片,进行骨折复位,并精确测量出相关的各项数据和进行内固定的放置设计。术后随访钢板与螺钉非常接近术前设计的位置。结论应用数字医学技术有助于直观地显示骨盆内部情况并明确分型,并能实现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模拟等操作,实现复杂髋臼骨折的术前设计,提高了手术精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髋臼骨折 术前设计 手术模拟 数字医学技术
下载PDF
VEGF、bFGF血清浓度变化与骨肉瘤预后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8
9
作者 陈国立 林荔军 +3 位作者 林海滨 吴献伟 李荣议 陈宣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43-134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VEGF、bFGF浓度在评价骨肉瘤患者的预后及其肿瘤转移复发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2例骨肉瘤患者术前、术后和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因子(bF-GF)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骨... 目的:探讨血清VEGF、bFGF浓度在评价骨肉瘤患者的预后及其肿瘤转移复发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2例骨肉瘤患者术前、术后和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因子(bF-GF)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骨肉瘤患者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的相关性。结果:52例骨肉瘤患者术前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术后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术前血清VEGF、bFGF的表达水平分别随原发肿瘤直径、Enneking分期、组织分化差而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转移组和未复发转移组术前、术后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经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和术后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因素之一(P<0.05)。结论:术前和术后检测骨肉瘤患者血清VEGF、bFGF的表达水平可能对客观预测肿瘤术后转移复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碱性成纤维因子 复发 转移
下载PDF
IL-1β、HIF-1α和VEGF在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模型滑膜中的表达 被引量:16
10
作者 帅明 林荔军 +2 位作者 林昭伟 刘云龙 李奇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311-2313,共3页
目的通过建立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模型,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β、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OA滑膜中的表达。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A1、A2、A3组为模型组,B1、B2、B3组为对照组。A1、A2、A3组用1... 目的通过建立兔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模型,探讨白细胞介素(IL)-1β、缺氧诱导因子(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OA滑膜中的表达。方法 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A1、A2、A3组为模型组,B1、B2、B3组为对照组。A1、A2、A3组用1.6%木瓜蛋白酶膝关节腔内注射,建立兔膝关节OA模型,分为2、4、6 w后处死,观察大体标本形态学变化及标本滑膜中IL-1β、HIF-1α、VEGF的表达。结果 IL-1β、HIF-1α、VEGF的表达,A1组>B1组、A2组>B2组、A3组>B3组(均P<0.01);且模型组IL-1β、HIF-1α、VEGF的表达也有显著差异,A1组<A2组、A2组<A3组(均P<0.05)。结论 IL-1β、HIF-1α、VEGF的差异表达与OA退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IL-1β、HIF-1α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IL-1、MMP-1及TIMP-1在兔骨性关节炎模型滑膜、软骨中的表达 被引量:13
11
作者 李干 李奇 +2 位作者 林荔军 段鑫 张西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721-2723,共3页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IL-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抑制剂(TIMP-1)在兔实验性骨性关节炎病理性过程中的表达,探讨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IL-1、MMP-1及TIMP-1异常表达的关系。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A1、A2、A3组为...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1(IL-1)、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及其抑制剂(TIMP-1)在兔实验性骨性关节炎病理性过程中的表达,探讨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与IL-1、MMP-1及TIMP-1异常表达的关系。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6组,A1、A2、A3组为对照组,B1、B2、B3组为模型组。B1、B2、B3组用1.6%木瓜蛋白酶膝关节腔内注射,建立兔膝骨性关节炎模型,分别于2周、4周、6周后处死,观察大体标本形态学变化及标本滑膜、软骨中IL-1、MMP-1、TIMP-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B1、B2、B3组滑膜、软骨中IL-1、MMP-1、TIMP-1的表达分别与对照组A1、A2、A3组比较,B1组>A1组、B2组>A2组、B3组>A3组(均P<0.01);模型组B1、B2、B3组滑膜、软骨中IL-1、MMP-1、TIMP-1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B1组<B2组、B2组<B3组(均P<0.01)。结论:IL-1、MMP-1、TIMP-1的异常表达与骨性关节炎软骨退变的病理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白细胞介素-1 基质金属蛋白酶-1 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
下载PDF
新型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骨内移植的生物学特点: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及可降解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罗毅 李奇 +5 位作者 林荔军 张力 于博 傅栋 叶建东 王秀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8期3496-3499,共4页
目的:观察新型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骨内移植的生物学特点,为其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成熟新西兰大白兔20只,在双侧股骨外侧髁部建立骨缺损模式,钻取直... 目的:观察新型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骨内移植的生物学特点,为其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6-09/2007-02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成熟新西兰大白兔20只,在双侧股骨外侧髁部建立骨缺损模式,钻取直径5mm,孔深6mm的柱状圆洞。其中左侧为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组,右侧为对照组。②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组将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液粉比为0.4)用专用注射器注入骨孔内并使磷酸钙骨水泥外溢,同时指压2min至骨水泥凝固;对照组造成骨缺损后充分止血缝合伤口。③于术后4,8,12和16周分别处死新西兰兔(n=5),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在骨组织内的生物相容性和成骨方式。结果:①所有实验动物无一死亡,仅有1只兔术后术区骨折(对照侧)。②光镜观察结果:在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组,术后4周时可见材料外缘出现活细胞网状结构;8周时材料边缘可见钉突状或伪足状新生骨小梁伸入其内,同时其表面可见部分软骨内化骨;12周时,边界可见新生骨小梁明显增多、增粗、增长,向材料内部生长,骨小梁边缘可见足量破骨和成骨细胞;16周时清晰可见材料部分降解后形成的空隙,沿孔隙或空隙伸入材料的新生骨小梁与材料交织在一起,骨小梁边缘和部分材料孔隙内可见大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分布。而对照组术后早期在骨洞内由机化后的血肿组织填充,炎症反应明显,8~12周时纤维瘢痕形成,16周时未见有新骨形成。③电镜观察结果:在低倍扫描电镜下发现,新型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的孔径在200~400μm之间分布,大部分孔隙与孔隙之间有90μm左右的小孔道贯通,类似松质骨结构。在骨内植入8周时高倍扫描电镜下观察,在骨-骨水泥交接面可见新生骨小梁沿着磷酸钙骨水泥的孔隙伸长入其内部,两者之间紧密结合。16周时,磷酸钙骨水泥密度明显减低;其间可见网状结构的骨小梁形成,二者之间未见透亮线。结论:多孔型磷酸钙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和可降解性,是一种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粘合剂 磷酸钙类 生物相容性材料 医用植入体
下载PDF
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后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韦葛堇 李奇 +3 位作者 林荔军 林舟丹 杨华 陈伟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3217-3222,共6页
背景:与全髋关节置换相比,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有着诸多优势,如保留股骨头、股骨颈,方便于日后翻修,保存了股骨近端的生理力学分布,已成为年轻或对髋关节活动度要求较高的髋关节骨关节炎终末期患者更具吸引力的手术治疗方式。目的:观察人... 背景:与全髋关节置换相比,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有着诸多优势,如保留股骨头、股骨颈,方便于日后翻修,保存了股骨近端的生理力学分布,已成为年轻或对髋关节活动度要求较高的髋关节骨关节炎终末期患者更具吸引力的手术治疗方式。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及假体的应力分布。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观察,于2007-09/2008-04在南方医科大学解剖及生物力学实验室完成。对象:选择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收治的行金属对金属髋关节表面置换术男性患者1例(自愿参与实验),年龄40岁,检查排除健侧髋关节疾患。方法:建立股骨和假体有限元模型,分析在步行峰值关节载荷作用下,表面置换术后股骨颈及假体的应力水平。主要观察指标:股骨侧与假体的应力。结果:①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受力总体模式不变,股骨颈存在应力遮挡。应力峰值存在于股骨颈基底部,与其他区应力值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特别是转子窝附近以及骨-假体界面。②假体应力分布:应力峰值存在于髋臼及股骨假体外上方、髋臼杯沿与股骨假体交界处以及骨-假体界面。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受力总体模式不变,股骨颈存在应力遮挡。峰应力存在于股骨颈基底部及骨-假体界面,为了减少术后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术中应特别加以保护上述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表面置换 有限元 生物力学 应力遮挡
下载PDF
BMP-2改良纤维蛋白原支架修复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朱立新 李奇 +2 位作者 林荔军 闵少雄 张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55-358,共4页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 (bonemorphogenicprotein ,BMP 2 )在构建改良纤维蛋白胶支架软骨膜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 :将软骨细胞种植于改良纤维蛋白胶支架上 ,体外培养 ,在培养系统中加入BMP 2 ,观察软骨细胞在支架中的繁... 目的 :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 (bonemorphogenicprotein ,BMP 2 )在构建改良纤维蛋白胶支架软骨膜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中的作用。方法 :将软骨细胞种植于改良纤维蛋白胶支架上 ,体外培养 ,在培养系统中加入BMP 2 ,观察软骨细胞在支架中的繁殖以及载体降解情况 ;将培养出的软骨膜块植入于动物关节软骨缺损模型中进行定期观测。结果 :改良纤维蛋白原支架可满足组织工程软骨修复需要 ,BMP 2在用于构建膜块修复关节软骨缺损模型中可促进软骨细胞增殖 ,并在植入 12周动物试验中发现与对照组比较在关节软骨缺损修复质量上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BMP 2在改良纤维蛋白胶软骨膜块中可明显促进组织工程软骨膜块构建以及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纤维蛋白胶 BMP-2 生长因子
下载PDF
纤维环穿刺法与纤维环切开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模型 被引量:9
15
作者 罗平 刘玉林 +4 位作者 陈仲 林荔军 许勇 黄小军 周初松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55-1958,共4页
背景: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的建立,是研究椎间盘退行性变病理过程和尝试基因治疗等的基础,建立的动物模型要求与人类椎间盘退行性变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拟性,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最佳实验动物模型。目的:比较纤维环穿刺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建立... 背景:椎间盘退行性变模型的建立,是研究椎间盘退行性变病理过程和尝试基因治疗等的基础,建立的动物模型要求与人类椎间盘退行性变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拟性,但目前尚缺乏公认的最佳实验动物模型。目的:比较纤维环穿刺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建立兔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差异。方法:将32只新西兰大白兔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纤维环穿刺组和纤维环切开组。经腹膜外入路暴露L3/4、L4/5、L5/6椎间隙,纤维环穿刺组采取针刺纤维环,纤维环切开组采取尖刀切开纤维环,控制穿刺或切开的深度及方向。术后2,4,12,20周通过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腰椎间盘髓核变性及组织病理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4周,兔椎间盘髓核面积缩小,纤维环面积增大,髓核内T2加权像信号降低、变暗,椎间隙高度也开始下降,纤维环穿刺组T2信号强度评分较纤维环切开组低(P<0.05);随着时间的进展,兔椎间盘T2信号强度评分逐步增高,椎间隙逐渐变窄,术后20周椎间盘T2信号强度评分达最高,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随着时间的进展,两组髓核内细胞含量逐渐减少,纤维软骨形成。提示纤维环穿刺法和纤维环切开法均可成功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但纤维环切开法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较纤维环穿刺法剧烈,建立的模型过程可能不是人体椎间盘自然退变的模拟过程,纤维环穿刺法比较真实地模拟了人类椎间盘损伤后的退变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环穿刺法 纤维环切开法 椎间盘退变 动物模型 骨组织工程
下载PDF
几种介质在创伤性休克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童宗焰 黄宗海 +4 位作者 林荔军 孙英刚 冯浩淼 林洪武 孙高斌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35-236,共2页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P-选择素(P-Selectin)、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测定7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静脉血中P-Selectin、ET、NO3-/NO2-含量。结果①创伤性休克组血浆P-Selectin、ET及NO3-/N...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血浆P-选择素(P-Selectin)、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测定7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静脉血中P-Selectin、ET、NO3-/NO2-含量。结果①创伤性休克组血浆P-Selectin、ET及NO3-/NO2-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②不同程度休克组P-Selectin、ET含量均随休克加重逐渐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 05),且创伤性休克患者中死亡者血浆P-选择素、ET及NO3-/NO2-含量明显高于存活者(P-SelectinP<0 01;ET及NO3-/NO2-P<0 05)。结论P-Selectin、ET及NO均参与了创伤性休克的发生、发展病理过程,检测P-Selectin、ET及NO3-/NO2-水平对判断创伤性休克的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创伤性 P-选择素 内皮素 一氧化氮
下载PDF
可视化虚拟手术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登均 李奇 +3 位作者 李鉴轶 林荔军 张飞 韦葛堇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7-788,791,I0002,共4页
目的通过探索虚拟现实技术来寻找一种实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可视化虚拟手术的方法,发掘可视化虚拟手术对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metal on metal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MOM-HRA)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根据Zi mmer公司提供Durom全... 目的通过探索虚拟现实技术来寻找一种实行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可视化虚拟手术的方法,发掘可视化虚拟手术对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metal on metal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MOM-HRA)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根据Zi mmer公司提供Durom全髋表面置换假体,通过激光扫面在Geomegic软件中建立假体库,采集髋关节64排螺旋CT的原始扫描数据,并在mi mics进行三维重建,重建的3 d模型进行分割,并在3 ds max软件系统上进行虚拟手术,明确假体选择的大小及假体放置的最佳位置。结果采用激光扫描及Geomegic软件能建立与实体匹配的假体库,mi mics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对髋关节CT扫描的Di-com格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图像,结构清晰,可真实再现髋臼和股骨近端的结构。利用3 ds max软件系统可以有助于术前进行模拟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可视化仿真手术。结论可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制定出最佳的手术方案,对全髋关节表面置换的术前病变结构区域评估、术中股骨颈中心定位、优化假体放置及临床教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全髋关节表面置换 可视化虚拟手术 三维重建
下载PDF
新型去甲万古霉素-纤维蛋白胶磷酸钙人工骨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飞 李奇 +4 位作者 林荔军 叶建东 刘成龙 刘登均 赵亮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88-690,共3页
目的研究新型去甲万古霉素-纤维蛋白胶磷酸钙人工骨的物理学特点,为研制既具有骨填充作用又有局部抗感染能力的人工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设单纯磷酸钙人工骨组(CPC组)和复合一定质量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NV)与纤维蛋白胶(f... 目的研究新型去甲万古霉素-纤维蛋白胶磷酸钙人工骨的物理学特点,为研制既具有骨填充作用又有局部抗感染能力的人工骨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设单纯磷酸钙人工骨组(CPC组)和复合一定质量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NV)与纤维蛋白胶(fibrin glue,FG)磷酸钙人工骨组(NV-FG-CPC组),单纯CPC人工骨按β-磷酸三钙与磷酸二氢钙按质量比3∶1研磨混合,以500 mmol/L柠檬酸为液相,按固液比1 g∶0.4 mL混合均匀即制得。取适量去甲万古霉素粉末加至上述固相中并充分研磨,按上述方法比例加入液相,并按人工骨与FG体积比2∶1充分搅拌均匀,即制得含4%去甲万古霉素新型复合人工骨,每组重复6次,分别测试两组材料的固化时间,抗压强度,孔隙率,并做XRD及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单纯CPC组材料初凝、终凝时间及抗压强度均明显大于NV-FG-CP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加入一定量FG及NV后主要固化产物为CPC,扫描电镜在NV-FG-CPC组中见散在分布有与背景不甚一致的颗粒。结论新研制的复合人工骨物理学性能上符合临床应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 纤维蛋白胶 去甲万古霉素 生物材料
下载PDF
新型复合纤维蛋白胶可注射性磷酸钙人工骨-骨界面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亮 李奇 +3 位作者 林荔军 张力 刘成龙 丁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复合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人工关节固定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7-11/2008-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成熟新西兰大白兔16只,在双侧股骨外侧髁部建...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胶复合β-磷酸三钙/磷酸二氢钙复合人工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能力及作为人工关节固定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7-11/2008-05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选用健康成熟新西兰大白兔16只,在双侧股骨外侧髁部建立骨缺损模式,钻取直径4mm,孔深8mm的柱状圆洞。将FG/CPC复合材料随机植入一侧骨缺损处,另一侧骨缺损以CPC植入作为实验对照。②复合型磷酸钙骨水泥组将复合磷酸钙骨水泥(液粉比为0.3)用专用注射器注入骨孔内并使磷酸钙骨水泥外溢,同时加压固定10min直至硬化,对照组同样方法。③于术后2、4、8和12周分别处死新西兰兔(n=4),分别进行大体观察和力学测试。结果1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FG/CPC人工骨组比CPC骨组能更有效地修复骨缺损;生物力学测定证明不同的水泥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复合型骨水泥抗剪切力强于对照组骨水泥。结论FG/CPC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能力、力学特性,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中修复骨缺损和固定人工关节的理想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钙骨水泥 纤维蛋白胶 生物力学 骨界面
下载PDF
三维支架材料外消旋聚乳酸复合藻酸钙的生物相容性观察 被引量:10
20
作者 闵少雄 靳安民 +2 位作者 朱立新 田京 林荔军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23期3153-3155,共3页
目的:观察外消旋聚乳酸(PDLLA)复合藻酸钙(CAG)制备的三维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细胞相容性,为进一步改善材料性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大鼠成骨细胞与PDLLA、PDLLA/CAG支架材料联合培养,倒置显微镜、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 目的:观察外消旋聚乳酸(PDLLA)复合藻酸钙(CAG)制备的三维支架材料的组织相容性、细胞相容性,为进一步改善材料性能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体外大鼠成骨细胞与PDLLA、PDLLA/CAG支架材料联合培养,倒置显微镜、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细胞黏附情况,MTT法分析细胞增殖情况;将支架材料植入大鼠肌袋中,观察局部伤口情况,术后2,4,8,12周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复合支架材料在细胞贴壁时间和细胞活性方面均较单纯支架优良;两种支架材料在体内均无明显炎症反应。MTT法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各组细胞数量都明显增加,各时间点PDLLA组细胞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85.091,-154.681,-72.794,-81.306,P<0.01);PDLLA/CAG组细胞数高于PDLL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97.156,-167.687,-84.900,-103.103,P<0.01)。结论:PDLLA/CGA是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支架材料,有望在骨组织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支架材料 外消旋聚乳酸 复合藻酸钙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