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P2A和PD-L1在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和预后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钟礼花 张文芳 +3 位作者 林蔚晴 吴在增 王健超 陈刚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10期2342-2349,共8页
目的:探究人类拓扑异构酶Ⅱα(topoisomerases typeⅡα,TOP2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在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ystemic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sALCL)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 目的:探究人类拓扑异构酶Ⅱα(topoisomerases typeⅡα,TOP2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在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ystemic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sALCL)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10年3月至2022年6月福建省肿瘤医院诊断的44例sALCL患者TOP2A与PD-L1的表达。采用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2年4月15日。结果:44例sALCL患者中,男32例,女12例,年龄12~78(中位51)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患者17例,ALK阴性患者27例。TOP2A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60.5%(26/43),PD-L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47.4%(18/38),TOP2A和PD-L1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560,P=0.001)。本组病例随访时间1~137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OP2A(P=0.017)、PD-L1(P=0.025)、乳酸脱氢脱酸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表达水平(P=0.004)、肝脾肿大(P=0.045)是影响sAL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TOP2A和PD-L1的表达在sALCL中呈正相关,且TOP2A蛋白阴性和PD-L1蛋白阴性患者预后较阳性患者好,可作为预测sALCL预后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人类拓扑异构酶Ⅱα 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 预后
下载PDF
小概率大意义:MET融合基因融合谱的故事
2
作者 林蔚晴 许春伟 陈刚 《循证医学》 CSCD 2018年第4期212-213,共2页
2016年,《Nat Med》上发表了一篇内容为“复现的MET融合基因代表小儿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一类药物靶标”的文章,MET融合基因因此得到了广泛关注。该作者对53例小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肿瘤及血液DNA和5例小儿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进行了全基... 2016年,《Nat Med》上发表了一篇内容为“复现的MET融合基因代表小儿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一类药物靶标”的文章,MET融合基因因此得到了广泛关注。该作者对53例小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肿瘤及血液DNA和5例小儿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系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确认了约10%小儿胶质母细胞瘤的病例中涉及先前未确定的MET融合基因。包括1例TFG-MET融合基因,1例CLIP2-MET融合基因和首次发现的2例PTPRZ1-MET融合基因。这些MET融合基因激活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传导,诱导侵袭性胶质细胞肿瘤。在PTPRZ1-MET融合基因中,MET的表达由高活性的PTPRZ1启动子驱动并导致MET过度表达。在没有RNA-seq数据的另外两个肿瘤中,通过PCR也确认了该融合亚型。使用MET抑制剂克唑替尼治疗MET融合的小儿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导致肿瘤缩小和症状缓解。对MET融合基因诱导肿瘤发生的认识和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1]。2017年5月,《Nat Med》杂志发表了一篇重量级文章,纪念斯隆凯瑟琳癌症研究中心的科学家采用MSK-IMPACT方法,开展了一项大规模、前瞻性的临床测序研究,他们对1万多名晚期癌症患者,接近300多种肿瘤进行基因二代测序,同时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注释、病理等方面的信息,其中MET融合4例,非小细胞肺癌占0.13%(2/1563),1例为肺腺癌,融合伙伴SLC1A2,另1例为鳞状细胞癌,融合伙伴为PTPRZ1;乳腺癌占0.08%(1/1 238),为浸润性小叶癌,融合伙伴为ST7;子宫内膜癌占0.48%(1/210),为子宫透明细胞癌,融合伙伴为ST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MET融合基因
下载PDF
EWSR1基因内部倒位的黑色素瘤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朱琼 师怡 +3 位作者 陈芳芳 林蔚晴 朱伟峰 陈燕坪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30-632,共3页
本例报道1例老年男性唇部外生性肿物,镜下间质见梭形或多角形肿瘤细胞浸润,中度异型性,胞质嗜酸性,部分胞质内可见色素,核分裂象4个/10 HPF,局灶伴有黑色素沉着,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弥漫阳性,其他标志物均失表达。由于荧光原位杂交检... 本例报道1例老年男性唇部外生性肿物,镜下间质见梭形或多角形肿瘤细胞浸润,中度异型性,胞质嗜酸性,部分胞质内可见色素,核分裂象4个/10 HPF,局灶伴有黑色素沉着,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弥漫阳性,其他标志物均失表达。由于荧光原位杂交检测EWSR1基因有分离现象,组织学最初诊断为透明细胞肉瘤。后续进一步做二代测序证实EWSR1基因未与其他基因发生融合变异,只检出EWSR1基因内部倒位;黑色素瘤六色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到RREB1基因扩增、CCND1基因扩增和MYC基因扩增,最终确定诊断为黑色素瘤。EWSR1基因变异类型复杂多样,因此需要充分结合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以及分子检测以便鉴别透明细胞肉瘤及黑色素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沉着 黑色素瘤 荧光原位杂交 外生性 免疫组织化学 老年男性 基因变异 倒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