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后路不同伤椎置钉内固定术在胸腰段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林贞桦 黄帅 +4 位作者 贺嘉男 刘兴漠 王贤 金先跃 梁斌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18年第8期777-780,共4页
目的比较经后路不同伤椎置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8例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分为短节段跨伤椎置钉组(A组)17例,短节段伤椎置钉组(B组)20例,单节段伤椎固定组(C组)11例。比较三组的手... 目的比较经后路不同伤椎置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8例胸腰段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分析。分为短节段跨伤椎置钉组(A组)17例,短节段伤椎置钉组(B组)20例,单节段伤椎固定组(C组)11例。比较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伤椎Cobb角度的矫正情况。结果 C组的手术时间最短,出血量最少(P<0.05)。经随访,B组在术后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变化与末次随访相比变化较少(P<0.05),而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术式均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恢复脊柱的稳定性。短节段伤椎置钉在维持患椎高度丢失及稳定Cobb角上优于其他两种手术方式。单节段伤椎置钉疗效相仿,同时创伤较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是值得选择的手术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段骨折 伤椎置钉 跨伤椎置钉 单节段固定 内固定
下载PDF
动力髋螺钉联合复位固定小转子预防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内翻的Meta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林贞桦 贺嘉男 刘兴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1期5065-5071,共7页
背景: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因各种原因出现髋部骨折,大部分骨折均为不稳定骨折,且合并小转子的移位,目前仍有许多报道使用动力髋螺钉修复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效果明显,但是在修复过程中是否行小转子固定仍存在较大争议。目的:采用Meta... 背景:越来越多的老年患者因各种原因出现髋部骨折,大部分骨折均为不稳定骨折,且合并小转子的移位,目前仍有许多报道使用动力髋螺钉修复股骨转子间不稳定骨折,效果明显,但是在修复过程中是否行小转子固定仍存在较大争议。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动力髋螺钉联合小转子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及修复后髋内翻的发生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美国医学文摘数据库(Pub Med)、FMJS外文全文数据库(EMCC)、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VIP)及万方数据库,收集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过程中小转子复位固定与否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事先制定的纳入与剔除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效数据,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共纳入10个随机对照试验,共604例患者,其中动力髋螺钉联合小转子固定组298例,小转子不固定组30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动力髋螺钉联合小转子固定组髋内翻、其他并发症、疗效优良率均优于小转子不固定组(P均<0.000 1),其中髋内翻为[OR=0.17,95%CI(0.07,0.41),Z=3.99,P<0.000 1]。小转子不固定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均优于联合小转子固定组(P均<0.000 1)。提示在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时,小转子不固定治疗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和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等优点,但动力髋螺钉联合小转子固定修复Tronzo-EvansⅢ型以上的转子间骨折在疗效优良率、髋内翻及其他并发症方面均优于小转子不固定。说明动力髋螺钉联合小转子固定有利于预防股骨转子间骨折修复后髋内翻等并发症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骨植入物 动力髋螺钉 股骨转子间骨折 联合复位 内固定 小转子固定 髋内翻 并发症 疗效 META分析 循证医学
下载PDF
膝骨关节炎治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3
作者 金先跃 林贞桦 《微创医学》 2019年第6期689-692,共4页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其症状多表现为膝盖部位红肿痛、上下楼梯痛、坐起立行时膝部酸痛不适等。其起病于关节软骨,逐步侵蚀至软骨下骨及周围组织,导致局灶性、侵...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其症状多表现为膝盖部位红肿痛、上下楼梯痛、坐起立行时膝部酸痛不适等。其起病于关节软骨,逐步侵蚀至软骨下骨及周围组织,导致局灶性、侵蚀性的关节病变,从而引发膝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及畸形。KOA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调查显示,国外60岁以上群体KOA发病率可高达 50% [1];我国55岁、 65岁以 上人群的KOA发病率分别可达60%、80% [2] 。KOA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原发性KOA指关节软骨和骨发生退行性改变,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继发性KOA指已知有骨关节疾病,由于原有疾病未能控制或未发现而导致的骨关节炎,常见原因有先天性关节畸形、儿童期发生的骨关节病、骨骺滑脱、外伤或机械刺激等。本文就KOA的治疗现状作一述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关节炎 关节畸形 关节病变 软骨下骨 中老年人群 骨关节疾病 关节软骨 机械刺激
下载PDF
桥接系统与锁定钢板治疗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范宁 李德春 +6 位作者 罗一军 陈强 刘一江 邓八豹 黄中杰 罗书钜 林贞桦 《微创医学》 2021年第3期363-367,共5页
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以下简称桥接系统)与锁定钢板在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42例,随机分为桥接组和钢板组,各21例。桥接组采用桥接系统行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钢板组采... 目的比较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以下简称桥接系统)与锁定钢板在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42例,随机分为桥接组和钢板组,各21例。桥接组采用桥接系统行微创手术内固定治疗,钢板组采用骨盆锁定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骨折愈合时间;按Majeed评分标准评估两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并观察记录临床表现和相关并发症。结果桥接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以及骨折治愈时间均少/短于钢板组(均P<0.05)。根据Majeed评分标准,桥接组与钢板组术后肢体功能优良率分别为90.48%、85.7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钢板组有1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1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桥接组无相关并发症出现。结论不稳定型骨盆前环骨折通过桥接系统微创内固定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固定牢靠,且利于骨折愈合,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 不稳定型骨折 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 锁定钢板 微创内固定
下载PDF
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范宁 林贞桦 《微创医学》 2020年第5期668-670,共3页
骨盆前环骨折常会破坏骨盆正常解剖结构,影响骨盆稳定,而重建骨盆前环稳定性是其主要的治疗原则。随着近年来骨科微创技术的发展,骨盆前环骨折的治疗逐渐从传统的开放性内固定转向微创内固定。随着数字化医疗技术的普及,在3D打印辅助下... 骨盆前环骨折常会破坏骨盆正常解剖结构,影响骨盆稳定,而重建骨盆前环稳定性是其主要的治疗原则。随着近年来骨科微创技术的发展,骨盆前环骨折的治疗逐渐从传统的开放性内固定转向微创内固定。随着数字化医疗技术的普及,在3D打印辅助下的手术朝着创伤更小、复位固定更精准、操作更快、安全性更高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前环骨折 微创 内固定
下载PDF
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 被引量:9
6
作者 王贤 尹东 +2 位作者 金先跃 陈峰 林贞桦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6期464-467,共4页
股骨头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骨折类型,多为高能量损伤,且伴随髋关节脱位而发生[1,2],据文献统计髋关节脱位患者中股骨头骨折的发生率为7%~16%[3]。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手术方案需要兼顾股骨头及髋臼两方面因素,股骨头的骨折块常位... 股骨头骨折是临床上较为少见的骨折类型,多为高能量损伤,且伴随髋关节脱位而发生[1,2],据文献统计髋关节脱位患者中股骨头骨折的发生率为7%~16%[3]。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手术方案需要兼顾股骨头及髋臼两方面因素,股骨头的骨折块常位于股骨头前内侧,而最常见的髋臼骨折类型为后壁骨折,由于单一手术切口对于髋关节前后方暴露的局限性,临床上对其手术入路的选择常存在争议。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最早用于治疗髋臼撞击综合症[4-8],由于其对股骨头及髋臼良好的显露,部分学者也使用该入路治疗髋臼骨折[9-13]。本文报道的1例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采用髋关节外科脱位入路,手术效果良好,现将其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头 骨折 手术脱位
下载PDF
大石山区膝关节置换治疗中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7
作者 磨志 罗立东 +3 位作者 韦维欣 韦浩 林贞桦 金先跃 《微创医学》 2020年第2期251-253,共3页
目的探讨大石山区膝关节置换(TKA)治疗中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TKA治疗的中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4例(28膝)的临床资料,主要通过膝关节功能评分表(KSS)评分及以立位胫股角(FTA)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 目的探讨大石山区膝关节置换(TKA)治疗中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TKA治疗的中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24例(28膝)的临床资料,主要通过膝关节功能评分表(KSS)评分及以立位胫股角(FTA)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临床疗效:优8例,良10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75.00%。术后KSS评分由术前的(30.4±5.4)分上升至(88.6±7.8)分;FTA角由术前的(16.4±4.3)°缩小为(6.4±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KA治疗中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改善膝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提高治疗效率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石山区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膝关节置换 疗效观察
下载PDF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
8
作者 王贤 孙可 +1 位作者 林贞桦 梁斌 《重庆医学》 CAS 2024年第8期1226-1230,共5页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9例接受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骨质疏松程度、骨折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79例接受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患者性别、骨质疏松程度、骨折内固定研究协会/美国骨创伤协会(AO/OTA)分型、顶尖距(TAD)、术后髋内翻、外侧壁状态、骨折复位情况及螺旋刀片位置对内固定失败发生率的影响,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果179例患者中16例出现内固定失败,单因素分析显示AO/OTA分型、TAD、术后有无术后髋内翻、外侧壁状态、骨折复位效果、螺旋刀片位置与内固定失败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术后髋内翻(OR=6.97,95%CI:2.24~21.68,P=0.001)与外侧壁断裂(OR=3.08,95%CI:1.03~9.22,P=0.045)是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结论髋内翻和外侧壁断裂是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危险因素,手术复位应避免出现髋内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子间骨折 内固定失败 危险因素
下载PDF
骨水泥强化髓内钉固定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宇 李清龙 +3 位作者 莫冰峰 梁斌 林贞桦 尹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1445-1450,共6页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型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0年6月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 [目的]探讨骨水泥强化型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固定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0年6月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9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医患沟通结果,42例采用骨水泥强化型PFNA固定,57例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hemiarthroplasty,HA)。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等级、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52±8.65)个月。随着时间的推移,两组VAS评分显著下降(P<0.05),而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内-外旋转ROM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两组间VAS评分、Harris评分、髋伸屈ROM、内-外旋转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完全负重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方面,末次随访时,两组股颈干角、股骨头偏距,股骨长度与健侧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水泥强化型PFNA固定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有利于患者早期恢复下地行走和负重活动,临床效果与HA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质疏松症 骨水泥增强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 人工股骨头置换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