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颈静脉带瓣管道与自体心包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中期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
作者 林曦 王晓武 +5 位作者 马涛 袁彬彬 张本 杨博 林钊明 张卫达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24-629,共6页
目的比较应用牛颈静脉带瓣管道与自体心包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中期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接受外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术的1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2~16(5.22±4.12)岁,男11例、女7例,... 目的比较应用牛颈静脉带瓣管道与自体心包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的中期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6年7月接受外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术的1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为2~16(5.22±4.12)岁,男11例、女7例,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7例、右心室双出口合并肺动脉瓣狭窄4例、永存动脉干3例、永存动脉干合并右肺动脉缺如1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肺动脉瓣狭窄1例、完全大动脉转位合并肺动脉瓣狭窄2例。术中采用完整国产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11例(牛颈静脉管道组),采用自体心包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7例(自体心包管道组),记录围手术期情况。术后随访4~56个月,应用心脏超声及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评估疗效。结果牛颈静脉管道组11例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自体心包管道组7例患者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术后肺动脉高压危象,1例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牛颈静脉管道组右心室压/桡动脉压比值、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均小于自体心包管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停机后右心室流出道跨瓣压差、输血量及住院总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随访期间均无死亡病例,牛颈静脉管道组无再次手术病例,自体心包管道组1例因严重右心功能不全于术后2年行机械瓣膜带瓣管道植入术。超声测量结果显示,牛颈静脉管道组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右心室流出道跨瓣压差与出院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91±7.31)mmHg(1 mmHg=0.133kPa)vs(20.45±6.70)mmHg,P>0.05],自体心包管道组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右心室流出道跨瓣压差高于出院前[(29.20±18.09)mmHg vs(16.14±4.02)mmHg,P<0.05];牛颈静脉管道组术后最后一次随访时发现轻度反流8例、中度反流3例,自体心包管道组发现轻度反流1例、中度反流2例、重度反流2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超声检查显示牛颈静脉管道内瓣叶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但未见钙化,瓣叶活动良好,无血栓形成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自体心包管道未见钙化、血栓形成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术后随访期间心脏CTA检查发现牛颈静脉管道有1例中段、1例近端吻合口出现瘤样扩张情况,自体心包管道均未见扩张。结论国产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适用于各类复杂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中期随访显示牛颈静脉管道抗反流性能良好,无严重梗阻或钙化发生,优于自体心包管道。但部分国产牛颈静脉带瓣管道术后中期随访有瘤样扩张发生,制备工艺有待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心室流出道重建术 牛颈静脉带瓣管道 自体心包管道 中期疗效
下载PDF
299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2
作者 林曦 王晓武 +5 位作者 马涛 袁彬彬 张本 杨博 林钊明 张卫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55-1259,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8年9月期间连续手术的299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将患者按是否术后死亡分为死亡组(61例)和存活组(238例),详细统计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并进行对比,将... 目的探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8年9月期间连续手术的299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将患者按是否术后死亡分为死亡组(61例)和存活组(238例),详细统计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并进行对比,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P <0.05)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明确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对所得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进行判断。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经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年龄≥50岁、术前伴灌注不良综合征、全弓置换手术方式(孙氏手术)、术后并发低心排是患者院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联合预测概率的曲线下面积(AUG)为0.949,且各独立危险因素曲线下面积均> 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预测敏感性为98.4%,特异性为51.5%。结论年龄≥50岁、术前伴灌注不良综合征、全弓置换手术方式(孙氏手术)、术后并发低心排为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 术后院内死亡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ROC曲线
下载PDF
二尖瓣成形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曦 王晓武 +5 位作者 马涛 袁彬彬 张本 杨博 林钊明 张卫达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78-281,共4页
目的二尖瓣成形术被广泛应用于先天性及继发性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治疗中。文中探讨二尖瓣成形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6月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含房室管畸形病例)451例患者... 目的二尖瓣成形术被广泛应用于先天性及继发性二尖瓣病变的手术治疗中。文中探讨二尖瓣成形术后并发机械性溶血的机制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8年6月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行二尖瓣成形术(含房室管畸形病例)45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6例(3.5%)术后出现机械性溶血(血红蛋白尿、黄疸、贫血),心脏超声检查显示二尖瓣少量返流3例、中量返流9例、大量返流4例,其中12例二尖瓣返流束为高流速(Vmax>4m/s)。根据溶血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2组:再手术组(n=10)确诊溶血后1周内接受再次二尖瓣成形术;保守治疗组(n=6)予以血液透析、输血、利尿、碱化尿液、护肝、口服美托洛尔等对症治疗。所有患者接受随访2~36个月,平均(16.0±7.5)个月,对比患者术后心脏超声结果、溶血症状改善程度、心功能水平等。结果两组术后均无死亡病例。再手术组全部患者症状迅速消退,痊愈出院;保守治疗组4例患者因治疗效果不佳于术后3~11周接受再次手术治疗(行二尖瓣成形1例、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3例),术后痊愈出院,另外2例患者长期保守治疗。接受再次手术患者心功能维持在I~II级,复查心脏超声显示二尖瓣微量返流10例,少-中量返流3例,无机械性溶血复发;2例长期保守治疗患者,轻中度贫血,尿胆原1+~2+,二尖瓣返流中量,心功能II级,处于亚临床溶血状态。再手术组患者治疗1周后血红蛋白水平、总胆红素水平、二尖瓣返流量均显著优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手术组的再次干预发生情况(0 vs 66.7%)及溶血/亚临床溶血发生情况(0 vs 100%)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性溶血多发生在二尖瓣成形术后早期,超声可发现具有高剪切力的二尖瓣残余返流,可结合临床血管内溶血症状进行诊断。手术是影响溶血的重要因素。术后出现溶血基本可判定手术失败,应尽早再次行二尖瓣成形手术是最佳选择,保守治疗通常效果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关闭不全 二尖瓣成形术 二尖瓣置换术 机械性溶血 再手术
下载PDF
计及分支负荷分布的中压线路重过载风险自动控制方法
4
作者 张雪莹 唐力则 +3 位作者 张跃 赖来源 田永海 林钊明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 2023年第4期162-165,169,共5页
中压线路分支负荷会增加电力系统运行风险以及运行成本,因此,提出了计及分支负荷分布的中压线路重过载风险自动控制方法。定义分支负荷系数,以此为依据分析分支负荷分布情况;计算中压线路整体重过载风险指标,确定线路发生重过载的风险程... 中压线路分支负荷会增加电力系统运行风险以及运行成本,因此,提出了计及分支负荷分布的中压线路重过载风险自动控制方法。定义分支负荷系数,以此为依据分析分支负荷分布情况;计算中压线路整体重过载风险指标,确定线路发生重过载的风险程度;结合分支负荷分布情况和风险指标计算结果,经过分段式保护协调控制理论和协调计算控制中压线路重过载风险。测试结果显示:该方法具备重过载风险计算性能,并且能够积极分支负荷情况,可靠完成线路重过载风险判断;控制后线路的热稳定功率过载率均低于0.6,能够降低系统运行成本以及风险程度,提升系统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负荷分布 中压线路 重过载风险 自动控制 风险指标 分段迭代式
原文传递
改良全弓置换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38例
5
作者 陆华 颜涛 +9 位作者 于浩 童光 梅鲁刚 林钊明 李瑶瑶 张卫达 王晓武 马涛 李杰 王晓丽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8期788-791,共4页
目的 通过对全弓置换术式进行改进、优化手术程序,以获得更好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12月期间在我院行改良全弓置换术式38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52.5 (21~76) 岁。本术式采用... 目的 通过对全弓置换术式进行改进、优化手术程序,以获得更好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12月期间在我院行改良全弓置换术式38例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52.5 (21~76) 岁。本术式采用3根动脉泵管,动脉泵管分别连接右锁骨下动脉插管、股动脉插管后进行体外循环,并经由人工血管与左颈总动脉吻合提供同步灌注;待鼻咽温降至26℃,停循环行低流量双侧脑灌注;于降主动脉置入象鼻支架并与四分叉人工血管以及动脉壁吻合,吻合完毕即恢复全身灌注;接着行主动脉根部与人工血管的吻合完成升主动脉重建,最后在心脏跳动后行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无名动脉-人工血管吻合。结果3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全组停循环低流量脑灌注时间(18.8±4.2) min,升主动脉阻闭时间(86.1±14.2) min,体外循环时间(178.4±71.4) min,术后清醒时间(4.7±2.0) (最短2 h),呼吸机辅助时间(38.7±19.9) h,1例患者因术后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3例术前有肾功损害,术后行血液透析治疗;6例出现一过性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出现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随访1~3个月,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 此改良全弓置换术式缩短了停循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和体外循环灌注时间,提供充分的内脏灌注,有效地降低脑部并发症和内脏器官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全弓置换 中低温 左颈总动脉插管
原文传递
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策略 被引量:12
6
作者 董柱 曹一秋 +6 位作者 张本 林钊明 刘莹 杨博 马涛 张卫达 王晓武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00-305,共6页
目的:回顾性总结444例瓣膜置换围术期治疗效果,分析术后感染发病率、种类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07-2018-07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444例,其中男209例,女235例,... 目的:回顾性总结444例瓣膜置换围术期治疗效果,分析术后感染发病率、种类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3-07-2018-07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444例,其中男209例,女235例,年龄(49.62±12.92)岁;根据围术期感染标准将术后患者分为感染组(71例),非感染组(373例),总结围手术期的各项数据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得出危险因素并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以明确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围术期死亡7例(1.6%),其中感染组死亡5例(7.0%),非感染组死亡2例(0.5%),两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原因包括低心排综合征5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围术期感染71例,感染率15.9%,包括肺部感染61例(85.9%),肠道感染3例(4.2%),泌尿系感染2例(2.8%),心内膜感染5例(7.1%);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单因素分析提示老年、男性、肥胖、糖尿病、吸烟、血脂异常、术前感染病史、术前肝肾功能异常、术前心功能、病程时限、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气管插管时间与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有关,而经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明确肥胖(OR:5.777;P<0.05)、糖尿病(OR:7.071;P<0.05)、术前感染病史(OR:29.953;P<0.01)、术前肝功能异常(OR:20.546;P<0.01)、病程>10年(OR:5.091;P<0.01)、手术时间(OR:1.969;P<0.01)、升主动脉阻断时间(OR:1.070;P<0.05)、气管插管时间(OR:3.989;P<0.01)为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得出,气管插管时间预测瓣膜置换术后感染的效能最高。结论:明确肥胖、糖尿病、术前感染病史、术前肝功能异常、病程>10年、手术时间、升主动脉阻断时间、气管插管时间是术后感染危险因素;围手术期对患者实施综合评估和干预措施,可降低瓣膜置换术后感染风险、提高早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瓣膜置换术 感染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